【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ID:42061 2021-10-14 1 8.00元 32页 517.28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2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解放战争的胜利2.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3.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B.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D.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4.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⑤D.②③④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第32页共32页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7.洪秀全在《天父诗》《幼学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主要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继承了农民起义的全部传统B.按照拜上帝教创立人间天国C.旨在强化等级尊卑的传统观念D.并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8.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严重危机,下列选项中,为解决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A.李鸿章 冯子材B.曾国藩 张之洞C.左宗棠 冯子材D.刘永福 邓世昌9.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0.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痛失宝岛。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0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第32页共32页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1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14.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15.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康輶纪行》16.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从根本上看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粉饰侵略战争性质C.强调战争爆发原因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32页共32页 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第32页共32页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这反映了什么实质?(3)根据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32页共32页 20.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第32页共32页 【解析】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等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新疆、甲午中日战争等,对我国进行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故本单元主题是“侵略与反抗”。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对内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外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说其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选D项。3.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后,天国内部任人唯亲,天王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说明的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B项正确,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A5.A【解析】顽固势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权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并没有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排除⑤;①②③④都直接触犯了顽固势力利益,故选A项。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7.C【解析】A项“全部传统”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伦理,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纲五常的观念,体现了其等级尊卑的观念,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基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排除D项。8.C第32页共32页 【解析】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与“重要贡献”不符,排除A项;曾国藩并未为边疆事业作出贡献,故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二者都为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故选C项;刘永福、邓世昌都与甲午战争相关,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9.D【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突破。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处于咸丰帝时期,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故D项正确。10.C【解析】据所学知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11.D【解析】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12.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西学得到了传播,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中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可知,中英双方都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而进行的资本主义侵略战争,故选D项。材料中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认为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是不正义的,第32页共32页 故A项错误;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由国家立场决定,C项错误。14.D【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中“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的认识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人们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外交,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认识不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排除C项。15.C16.B【解析】英国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把这场战争限定为仅仅是围绕商业贸易而发动的战争,掩盖其走私鸦片和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企图,是为了粉饰侵略战争性质,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8.(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概括。第32页共32页 19.(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2)特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实质:列强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等信息可知,是《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和材料三图中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得出结论。20.(1)主要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思想主张: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改革,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梁启超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其他答案也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可知,魏源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根据材料一“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一“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可知,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受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假借孔子名义托古改制,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回答即可。【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2第32页共32页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2.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制造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A.自强B.求富C.海权D.育人4.下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日、朝、俄四国关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沙俄改变对华政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5.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第32页共32页 6.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财富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的方式达到其目的8.“日本对辽东半岛永久占领,必将招致日本与各方冲突,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善体此意,保全名誉。”此处“各方”指(  )A.俄德法B.英法美C.德美法D.俄英德9.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B.中西方之间开始文化交流C.中国出现近代化生产方式D.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0.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1.“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1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第32页共32页 13.《康輶纪行》中,阐述了英法历史、英印关系、英俄关系,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等,并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这部著述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相似的是(  )A.推动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政策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面对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路D.促使人们普遍面对现实14.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15.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外B.斗争方式单一C.崇信儒学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16.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A.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B.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第32页共32页 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此前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当欧洲人进入这一片领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中国人也只是把欧洲人视为必须容忍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入侵者,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景象非常不同,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材料二 2010年7月26-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与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均衡”被打破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的转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第32页共32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1792年正是乾隆帝满80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第32页共32页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范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材料三 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黄曾源《义和团事实》(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如何?说明理由?(3)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铁路?你怎么看待此做法?(4)针对材料一中的状况,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运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第32页共32页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可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凶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2.B【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3.A4.D【解析】漫画显示,西方人认为当时日本和中国争夺朝鲜,而俄国则蠢蠢欲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出兵朝鲜是宗主国的责任所在。从这一角度分析漫画可知,西方人眼中的东亚是弱肉强食的局面,说明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沙俄的对华政策,排除A项;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通过漫画无法体现,排除。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与铜钱比,白银不断升值,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6.A7.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的,这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从根本上都是因为工业革命,列强需要拓展中国市场,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故选B项;战争涉及的地区,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以武力的方式达到其目的,这都是表面上的相同点,而不是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排除C、D两项。8.A第32页共32页 9.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把鸦片战争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故选择D项。10.A【解析】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1843年,上海正式开放,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曲解《虎门条约》的有关条款向清政府讹诈,要求划定一块纯粹供外国人占用的居留地。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订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使居留地完全成为“国中之国”,故选A项。11.C【解析】A项“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描述的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描述程度不符;B项《瑷珲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题干描述程度不符;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意相符;D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这与题干描述情景不符。12.B【解析】由材料可知,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断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梁启超等上书举人也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行为并非极为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第32页共32页 13.C【解析】“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与《海国图志》的“师之夷长技以制夷”及《瀛寰志略》介绍西方政治、军事、地理、风俗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探索救国之路,故C项正确。14.D【解析】由材料“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鱼肉百姓,故选D项。15.D【解析】根据材料“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但不能够提出符合自身的科学革命理论,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反对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但这不是材料内容体现的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崇信儒学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所以,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18.(1)标志:鸦片战争。第32页共32页 影响: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3)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爆发鸦片战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签订《马关条约》,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三“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的影响,可从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分析总结。间接影响:根据材料三“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得出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9.(1)目的: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问题;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因:文化传统存在差异:英国主张主权国家平等,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社会经济存在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若能从外交政策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20.(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使民族危机加深。(2)态度:分别是“灭”和“扶”。理由: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灭洋”成为首要目标。之后必然要反清,“再与大清闹”。这也是义和团为求发展的策略。(3)帝国主义利用铁路等侵略掠夺中国人民,义和团借此发泄仇恨,打击帝国主义。这种盲目排外,盲目排斥先进技术的做法是其狭隘性和落后性的反映。(4)戊戌变法运动。第32页共32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国土欲瓜分”以及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等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保清灭洋”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角度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策略方面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帝国主义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排斥西方文明以及落后性回答。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2页共3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下面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废除科举制2.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3.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法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4.由于“鸦片被列入税率,要缴纳的关税是每箱银子30两”,“那些可尊敬的英国商人和政府,自此以后再也不必为走私这种商品而感到耻辱了”。此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黄埔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5.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求富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发展资本主义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第32页共32页 D.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7.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8.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9.中国的近代化在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是(  )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10.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痛失宝岛。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0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13.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第32页共32页 据图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14.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15.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加深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迫使清政府开始对外开放D.促使清政府放弃以“天朝上国”自居16.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和德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所引发的结果B.说明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C.导致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全面爆发D.使中国丧失了众多的领土主权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第32页共32页 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第32页共32页 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第32页共32页 (3)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指出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践。——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年9月止,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或“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第32页共3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据所学知,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C【解析】C对,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的本质要求;A错,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的输入;B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3.B4.D【解析】《北京条约》中规定鸦片以“洋药”的名义进口,从而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也才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都没有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5.D6.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中国又实行闭关政策,所以他们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故选C项。第32页共32页 7.D8.B【解析】根据材料“仓促上阵”“中国危险之状”“明显的植入性”,可得出维新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改革,但整个社会尚未准备好,故选B项。维新变法前,康有为等已经在宣传变法思想,故不能说这场变法舆论动员极不充分,故排除A项;这场变法是符合近代化的,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改革措施脱离国情,故排除D项。9.B【解析】本题涉及洋务运动考点。近代化主要表现:政治上,民主政治代替专制统治;经济上,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思想观念上,民主科学代替封建礼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于19世纪60—90年代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因此,中国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择B。10.C【解析】据所学知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11.D【解析】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12.A【解析】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A项正确。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第32页共32页 13.A【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14.D【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所致,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换约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故A项正确。16.B【解析】漫画中列强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幻想灭亡中国,故B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初”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而甲午战败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故排除A、C两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中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但没有丧失领土主权,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第32页共32页 18.(1)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2)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可知,固有的满汉矛盾;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可知,列强侵略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可知,地方实力的增强。第(2)问,根据材料二“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可知,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可知,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根据材料二“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19.(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3)主要不同:两国近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4)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0.(1)《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2)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根据材料一“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根据材料一“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根据材料二“到1900年9月止,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32页共32页 第32页共32页
同类资料
更多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