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ID:19314 2021-09-09 1 2.00元 8页 740.00 K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2.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1.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2.把握基本观点,总结主旨。3.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4.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质做一番探幽,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袅袅(niǎo)   照浦(pǔ) 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ēn)涔阳(cén)万能锭(dìng)言筌(quán)王褒(bāo)窸窣(xīsū)迢远(tiáo)柳恽(yùn)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启发·启示[辨词] 二者都含有“开导、指引,使人受教育”的意思。“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8,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如:启发式教学。“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如:从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运用]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②我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2.留传·流传[辨词] 二者都有传下去的意思。“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是祖上留传下来的烟嘴。“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如:英雄故事世代流传。[运用] ①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②50多盆精品兰花亮相北濠桥东村社区,其中不乏清朝民国留传名品。3.不落言筌·不落窠臼[辨词] 二者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新。[运用] ①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②除却一些植入得太差的广告和纪实过了头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不落窠臼,让我惊喜不断。三、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1.要是调他来主抓商业,相信他熟能生巧,一定能搞好,因为他在商业部门工作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史料本身真伪难辨,那历史典籍的梳理整编就一言难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牛津和剑桥与英国其他的大学相比在许多方面迥然不同,但这两所大学本身却相去无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错误。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8,或找出窍门。语境强调他对搞商业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应该用“驾轻就熟”。2.错误。一言难尽: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语境的意思是因为史料本身不准确,就没有足够的条件梳理整编历史典籍,应该用“无从谈起”。3.正确。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②⑤③⑥①④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⑤①③⑥④D.⑤②①③④⑥C [本段议论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内容上的领起句,所以排前。①⑤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⑤承开头的疑问,故在①前。③是①的论据。⑥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空格后文字内容。]“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8,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8,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答案] ①古诗很少用“树叶” ②概念上:相差无几任务探究一 结合语境,深入品味——理解词句的含义[任务导引]想要深入体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分析。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等。本文作为一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文艺评论,词句运用内涵丰富。学习时,要注意深入品味。[任务设计]1.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问题。(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为什么说屈原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 “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他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形象意义,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4)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8,“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任务探究二 比较现异同,引用显丰富——赏析文本手法[任务导引]本文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任务设计]2.本文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3.林庚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4.本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教师用书独具)8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