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职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
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职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教案

1.本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是2、3、4自然段。

第一部分记叙了母亲艰辛的劳作和架桥、修桥的经历。从记叙的要素着眼:时间——孩提时;地点——家乡若狭的峡谷中;人物——以母亲为主;事情起因——耕种需经过峡谷中一条很深的小溪,所以必须架座小桥;经过——请木匠大伯帮忙,兄弟一起出动,帮母亲建成一座红土桥;结果——土桥渐渐陈旧腐烂,而且常有台风破坏,母亲不知修过多少回。

这段文字只记叙了和母亲在一起时亲历的几个日常生活片断,但母亲形象清晰感人,性格鲜明突出。母亲是勤劳的,而环境是恶劣的,峡谷深处,贫瘠的土地,日照每天只有三小时,还常有台风过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取得一家人的口粮,母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她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在水田中劳作;既要耕作水田,还要种植旱地;还要架桥、修桥……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着母亲的爱心。

第二部分写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正是母亲的勤劳,母亲的爱心,使作者在离开母亲之后总有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第2自然段中,作者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桥在心中浮现,实际是表达着对母亲的思念。桥在这里已成了母亲的象征。而“在日本这样的国土”到“也必然有小桥”这段文字中,作者实际上又含蓄地表达了对所有劳动母亲乃至所有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必然有小桥”作者并未亲见,语气却十分肯定,是因为这桥实在是劳动者的象征。真的桥未必有,劳动者必然有。作者的语言是含蓄而不含糊的。

第3自然段写出桥的意义。对一家人的生活来说,这桥是“性命攸关”的,在作者的心中这桥是“感情攸关”的。“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这是对母亲架设的小桥的赞美,更是对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赞美。在本文未选入的部分中作者写有这样的话:“用最虔诚的心架设的桥永远美好。”这座红土小桥正是母亲用全部的爱心架设的。

第4自然段作者更深切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如今,无须去看名家名作,单在乡村画师的山水画中见到有如家乡的小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足见这感念之情历久弥新、弥深。

2.本篇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突出主题的?

分析:桥是母亲尽心尽力所建所修,它朴实坚固,有如母亲。桥对一家人来说,性命攸关,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维持。母亲是平凡而伟大的,那桥修得再简陋,也是美好的。桥是母亲的象征。“无论是在青森、四国或九洲,都曾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些山谷!司,朝着深处去,也必然有小桥。”在这里,桥已不再是一位母亲的象征,而是所有劳动母亲乃至劳动人民的象征了。这使得桥的象征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化。

3.本文是怎样运用简朴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情的?

分析:语言是朴实的家常话语,感情是真挚的母子之情。如:“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膛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峡谷深处”,“小小田膛”,母亲既要照看孩子,又要下田劳动,而且是“浸没在齐膝”的水中。字里行间表现出感动与热爱之情,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分析、顽强、侵蚀、乏力、隐退、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①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②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里。

③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_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满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发现镭的那一刻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荣誉、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能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实,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⑤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文章第④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整合文中的语句表达。(不超过20个字)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种价值?(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末段说到“两个自知”是指哪两个自知?请结合全文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丰富含意。

(1)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②段中对居里夫人的外貌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目的是为后文表现居里夫人不为外形美丽所

累,崇尚理性美作铺垫。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D.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多重价值”是指“以形售貌,以勇逞力,以心用技,达理用智”等价值;居里夫人追求的是“达理用智,不懈科学创造”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2.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是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达理用智,为人类造福。

3.(1)今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宣布“发现放射性镭元素”这一伟大成就100周年的年份,所以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又因为居里夫人不为自己的外形美丽所累,孜孜以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使今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又添一份美丽。

(2)这一出自《老子》的名言在此表明:真正伟大的人物是淡泊名利的,他们静静地思考,默默地进取,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慧的高地,获得永久的成功。(意对即可)

4.CE 可以去书店买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12个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将参观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将参观活动与问题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

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像带,文字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 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 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 老师范读,激情;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 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 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 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

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 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理

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

人场面。

二、 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 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

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

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 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

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 指导朗读。

(1) 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追述这些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的? (感激、感动、赞美、激动)

(2) 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例来朗读。注意表达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三、 学习抒情部分。

1、 提问、思考:现在志愿军就要同这些朝鲜亲人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抒发自

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学生个人自由读。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2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2、 学生评读。

注意:(1)体会与大娘告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小金花的疼爱、不放心,对大嫂的不忍

心。

(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 师述:下面我们把叙事与抒情连起来读。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

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四、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 导语。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

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我们的战士是在泪雨里,情海中前进。请同学们亲

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

2、 看录像。

3、 导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此时车内车外,人们洒泪道别,两

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

读最后三段课文,体会这种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4、 师生共读。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慈祥的老妈妈,刚强可爱的小金花,架着双拐的大嫂,

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

了喊声: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响了,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

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起手,大声

呼喊着: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

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写。

1、 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作者

是怎样歌颂情,表达情的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叙事 抒情 第二人称

2、 仿写。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毕业,想象一下,当你与共同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

告别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不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忆发生在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一件件往事。请你选择其中

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仿照课文前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歌颂同学情,师

生情,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叙事,也可以先叙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后叙事再抒情。

学生习作。

3、 读、评、改。

五、 布置作业。(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

(1) 结合展览和课文内容创作一期自画报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或连环画,表现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2) 给文中的一位朝鲜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3) 创作一首小诗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4)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7、再见了,亲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谊 叙事

鲜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人民

[打印] [关闭]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时,揭示题意

1、导语。激情描述“离别”情景。

2、变换课题句式。读中领会: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比较体会“深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展目标,感知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

鲜人民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在体会过程中,可着重从作者所描叙的情景与事情两方面去细心阅读,深入思考。

2、尝试阅读1——2节。

(1)边读边想,分清情景与事情,作上记号。

(2)交流、讨论后补词概括,完成练习一:怎样的情景?(难

以离别)怎样的事情?(难以忘怀)

三、深入阅读,感受“离”情

1、自读第1节,从哪些词句中读懂“难以离别”?

2、交流中,引导注意语气的朗读,读得别更难,情更深。试读、

指读。

3、再读2、3节,读懂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的离情别意。

4、启思:在依依不舍中,又为什么一再请求“请回去吧”?

四、回复课题,深入发现

1、过渡语:列车西去,呼唤不断。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离别场

面啊!但离别的仅仅是三位“亲人”吗?

2、交流讨论小结:这一声“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战士在

向全体朝鲜人民告别,是向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了整整八年的朝鲜亲人们告别啊!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人,概括“往事”

1、导入:往事越难忘,情谊越深厚,离别才这样难舍难分。

2、轻读课文,完成练习二:用“谁为了……而结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开发现,深究讨论

1、细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哪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情谊

之深,令人难忘?

2、交流中读句。

3、指导认识反问句及其朗读训练。

4、继续阅读、讨论、体会小金花、大嫂所经历往事的生死之情,

并指明朗读。

三、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1、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

2、引读四、五节。

3、再读,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洒过鲜血的土地”的意思(鲜血

同洒、生死与共、鲜血凝成友谊。)

4、把“亲人”与“土地”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你对这

课题又发现了什么?(不是亲人,胜如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5、带着对“亲人”,对“土地”的这份感受,读课文结束句,

又有什么发现?(友谊世代长传,心永相连)

四、交流评价,总结学习。

参考资料: 问老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教案

1.本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是2、3、4自然段。

第一部分记叙了母亲艰辛的劳作和架桥、修桥的经历。从记叙的要素着眼:时间——孩提时;地点——家乡若狭的峡谷中;人物——以母亲为主;事情起因——耕种需经过峡谷中一条很深的小溪,所以必须架座小桥;经过——请木匠大伯帮忙,兄弟一起出动,帮母亲建成一座红土桥;结果——土桥渐渐陈旧腐烂,而且常有台风破坏,母亲不知修过多少回。

这段文字只记叙了和母亲在一起时亲历的几个日常生活片断,但母亲形象清晰感人,性格鲜明突出。母亲是勤劳的,而环境是恶劣的,峡谷深处,贫瘠的土地,日照每天只有三小时,还常有台风过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取得一家人的口粮,母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她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在水田中劳作;既要耕作水田,还要种植旱地;还要架桥、修桥……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着母亲的爱心。

第二部分写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正是母亲的勤劳,母亲的爱心,使作者在离开母亲之后总有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第2自然段中,作者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桥在心中浮现,实际是表达着对母亲的思念。桥在这里已成了母亲的象征。而“在日本这样的国土”到“也必然有小桥”这段文字中,作者实际上又含蓄地表达了对所有劳动母亲乃至所有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必然有小桥”作者并未亲见,语气却十分肯定,是因为这桥实在是劳动者的象征。真的桥未必有,劳动者必然有。作者的语言是含蓄而不含糊的。

第3自然段写出桥的意义。对一家人的生活来说,这桥是“性命攸关”的,在作者的心中这桥是“感情攸关”的。“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这是对母亲架设的小桥的赞美,更是对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赞美。在本文未选入的部分中作者写有这样的话:“用最虔诚的心架设的桥永远美好。”这座红土小桥正是母亲用全部的爱心架设的。

第4自然段作者更深切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如今,无须去看名家名作,单在乡村画师的山水画中见到有如家乡的小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足见这感念之情历久弥新、弥深。

2.本篇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突出主题的?

分析:桥是母亲尽心尽力所建所修,它朴实坚固,有如母亲。桥对一家人来说,性命攸关,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维持。母亲是平凡而伟大的,那桥修得再简陋,也是美好的。桥是母亲的象征。“无论是在青森、四国或九洲,都曾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些山谷!司,朝着深处去,也必然有小桥。”在这里,桥已不再是一位母亲的象征,而是所有劳动母亲乃至劳动人民的象征了。这使得桥的象征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化。

3.本文是怎样运用简朴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情的?

分析:语言是朴实的家常话语,感情是真挚的母子之情。如:“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膛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峡谷深处”,“小小田膛”,母亲既要照看孩子,又要下田劳动,而且是“浸没在齐膝”的水中。字里行间表现出感动与热爱之情,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分析、顽强、侵蚀、乏力、隐退、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①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②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里。

③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_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满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发现镭的那一刻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荣誉、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能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实,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⑤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文章第④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整合文中的语句表达。(不超过20个字)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种价值?(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末段说到“两个自知”是指哪两个自知?请结合全文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丰富含意。

(1)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②段中对居里夫人的外貌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目的是为后文表现居里夫人不为外形美丽所

累,崇尚理性美作铺垫。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D.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多重价值”是指“以形售貌,以勇逞力,以心用技,达理用智”等价值;居里夫人追求的是“达理用智,不懈科学创造”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2.她知道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是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达理用智,为人类造福。

3.(1)今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宣布“发现放射性镭元素”这一伟大成就100周年的年份,所以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又因为居里夫人不为自己的外形美丽所累,孜孜以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使今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又添一份美丽。

(2)这一出自《老子》的名言在此表明:真正伟大的人物是淡泊名利的,他们静静地思考,默默地进取,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慧的高地,获得永久的成功。(意对即可)

4.CE 可以去书店买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12个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将参观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将参观活动与问题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

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像带,文字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 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 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 老师范读,激情;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 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 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 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

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 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理

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

人场面。

二、 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 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

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

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 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

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 指导朗读。

(1) 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追述这些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的? (感激、感动、赞美、激动)

(2) 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例来朗读。注意表达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三、 学习抒情部分。

1、 提问、思考:现在志愿军就要同这些朝鲜亲人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抒发自

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学生个人自由读。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2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2、 学生评读。

注意:(1)体会与大娘告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小金花的疼爱、不放心,对大嫂的不忍

心。

(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 师述:下面我们把叙事与抒情连起来读。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

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四、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 导语。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

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我们的战士是在泪雨里,情海中前进。请同学们亲

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

2、 看录像。

3、 导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此时车内车外,人们洒泪道别,两

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

读最后三段课文,体会这种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4、 师生共读。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慈祥的老妈妈,刚强可爱的小金花,架着双拐的大嫂,

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

了喊声: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响了,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

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起手,大声

呼喊着: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

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写。

1、 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作者

是怎样歌颂情,表达情的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叙事 抒情 第二人称

2、 仿写。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毕业,想象一下,当你与共同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

告别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不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忆发生在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一件件往事。请你选择其中

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仿照课文前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歌颂同学情,师

生情,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叙事,也可以先叙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后叙事再抒情。

学生习作。

3、 读、评、改。

五、 布置作业。(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

(1) 结合展览和课文内容创作一期自画报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或连环画,表现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2) 给文中的一位朝鲜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3) 创作一首小诗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4)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7、再见了,亲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谊 叙事

鲜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人民

[打印] [关闭]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时,揭示题意

1、导语。激情描述“离别”情景。

2、变换课题句式。读中领会: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比较体会“深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展目标,感知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

鲜人民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在体会过程中,可着重从作者所描叙的情景与事情两方面去细心阅读,深入思考。

2、尝试阅读1——2节。

(1)边读边想,分清情景与事情,作上记号。

(2)交流、讨论后补词概括,完成练习一:怎样的情景?(难

以离别)怎样的事情?(难以忘怀)

三、深入阅读,感受“离”情

1、自读第1节,从哪些词句中读懂“难以离别”?

2、交流中,引导注意语气的朗读,读得别更难,情更深。试读、

指读。

3、再读2、3节,读懂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的离情别意。

4、启思:在依依不舍中,又为什么一再请求“请回去吧”?

四、回复课题,深入发现

1、过渡语:列车西去,呼唤不断。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离别场

面啊!但离别的仅仅是三位“亲人”吗?

2、交流讨论小结:这一声“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战士在

向全体朝鲜人民告别,是向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了整整八年的朝鲜亲人们告别啊!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人,概括“往事”

1、导入:往事越难忘,情谊越深厚,离别才这样难舍难分。

2、轻读课文,完成练习二:用“谁为了……而结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开发现,深究讨论

1、细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哪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情谊

之深,令人难忘?

2、交流中读句。

3、指导认识反问句及其朗读训练。

4、继续阅读、讨论、体会小金花、大嫂所经历往事的生死之情,

并指明朗读。

三、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1、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

2、引读四、五节。

3、再读,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洒过鲜血的土地”的意思(鲜血

同洒、生死与共、鲜血凝成友谊。)

4、把“亲人”与“土地”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你对这

课题又发现了什么?(不是亲人,胜如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5、带着对“亲人”,对“土地”的这份感受,读课文结束句,

又有什么发现?(友谊世代长传,心永相连)

四、交流评价,总结学习。

参考资料: 问老师

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职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