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
ID:79537 2022-01-04 1 3.00元 22页 50.61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汉钟繇在《用笔法》中说“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极力推崇书法作品要洋溢一种异常强烈的生命活力,弥漫一种激昂躁动的向上精神。书论家经常用“龙腾凤翥”“鹿奔虎走”“藤蔓缠绕”“云蒸霞蔚”来赞美品述书法作品,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对此类术语内在的蕴涵和意旨作出确切的诠释,但他们确实是在高举生命的旗帜,追求洒脱奔放,让活跃的生命机能尽情迸发挥洒,永葆生命的激情和乐观情绪。且看唐柳公权《兰亭诗》,字迹动感活络,线条流畅,眉目清晰,无半点老气,豪情万端,热情四射。又如清初王铎《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毫无柔弱之习与拘谨之俗,直书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以恣意狂放的节拍,左突右奔的章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量。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是时空因素和人文素养综合交融的结果。在书法史上,古代书法家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出身豪富世家,要么才智超群,时代风尚对他们书法“生命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初唐为例,此时政治前景广阔,国家生机凸显,世事百废俱兴,书法也风烟俱色。《旧唐书》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的确,这是一个蓬勃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命意识十足的动感时代。而此时之书法艺术风格,更是风韵独具,阳光明媚,青春飒爽。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从初唐几家来看,欧阳询书风干净利落,结体简明,在生命意识的高扬中,又有矛戟森列险劲之象;褚遂良书风劲绝明丽,天然媚好,用笔功成极致,华美秀腴;虞世南书风圆融流畅,外柔内刚,如裙带飘扬,束身矩步,生命姿色华滋华尔,美轮美奂。一方水土养育一代书家,区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地方艺术的构建,给烙上区域文明的重重胎记。我们从早期书法楚金文来看,极受楚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的滋养。与周金文相比,楚金文则大都夸张、多变、绮丽,字形修长,曲动淳美,有着诡谲清爽、浪漫隽秀的生命景象。从现存的楚金文看,《王孙诰编钟铭》线条纤细如丝,而丝缕中又都拖出一条长尾,如风筝飘带,摇曳缥缈;《王孙遗者钟铭》则体势颀长,回曲的线条绵亘劲韧,往来不绝,奇巧美瞻,给人一种心动却又不敢逼视的处子之美。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人品与书品本不可分。观赏王珣、羊欣、王僧虔为杰出代表的六朝书体,多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正与他们风流潇洒、飘逸落拓的人格相吻合相匹配。这不仅因为抒写个人的感情与意趣,行草诸体自然比篆隶诸体更自由,更富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六朝人的品性、感情与意趣较之他们的先辈,而更具强烈的个性。正如刘熙载《书概》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主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再换一个视角看,我国古代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女子书法家,与男性相比,她们更有亮丽的品性。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擅长隶、正、行书,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并非过誉之词。也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 的笼罩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女性也更注重在书法的天地里,让生命驻足,让生命在诗书墨迹中不被埋没而无闻。(摘编自橙子辅导《传统书法之意识》)材料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承了上千年的瑰宝书法,从材料的选择到书写方式都体现出独属于我们东方的人文精神。中国书法中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也显示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赞扬。微博考试研究所说过:“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租国的未来希望、传统文化的维承人,需要从小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正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撤陆断犀象;折百钓弩发;竖万岁枯藤;捺崩浪雷奔。”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书法是一门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书法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的“人”就是指的人文素养。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还在人品方面也同样值得后人学习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其中"颜"就代表了颜真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等都透露出一种苍劲雄浑、质朴浑厚的风格,这也显示出颜真卿性格中正气凛然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习书家的品质。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浮躁。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凝神静心,意在笔前,同时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抒发情绪的过程,书者创作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反映了作者当下的心情,因此学习书法有助于青少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其次,书法学习过程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腰直,臂展,脚平。正确的坐姿可使书者气韵通顺,精神饱满。书法家自来长寿,柳公权88岁,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摘编自邵仲武、考试研究所《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人在品性、感情、意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这是六朝书体多呈现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风格的主要原因。B.在封建社会中,书法为女性提供了一方驻留生命的天地,如今,这些女性的魅力依然可通过她们的诗书墨迹而被人感知。C.书法传承久远,在材料选择、书写方式上蕴含着独特的东方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以及赞扬。D.卫夫人《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笔画的特点有着形象、独到的理解,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书家的地位、才华有异,但因同一时代书家受相同的国家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作品蕴含着相似的生命气息。B.褚遂良书法天然媚好,华美秀腴,欧阳询书法干净利落,森然险绝,他们二人不同的书法风格与各自的人文素养相关。C.楚地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和独特风貌,滋养了句式灵活、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物奇异的“楚辞”。D.书法爱好者在临摹、创作书法作品时,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论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橙子辅导论述唐人柳公权与清初王铎等大家书作的特点,为历代书家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提供了例证。B.材料一作者橙子辅导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C.材料二以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为例,列举了具体数据,使读者明了书法有静心养气、延年益寿之功用。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人物言论,材料二通过引用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材料一则对引用的言论做出了简要评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我校公众号“重庆一诊”单独开设了包括书法在内的十几种网络课程,但选修书法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动员更多学生选报书法课程,你可以宣讲书法的哪些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猖会鲁迅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 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 “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五月二十五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末尾的“于是,完了”这句话,写出了“我”只看到“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而过后的失望心情。B.“我”希望母亲到庙里替“我”许下“扮犯人”的心愿让“我”参与赛会,表现了儿时的“我”对表演艺术的热爱。C.“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工人脸色忽变,因为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并显得严厉冷峻。D.本文提及四次迎神赛会:记忆中仓促结束的迎神赛会,书本中的豪奢赛会,亲见的较盛的赛会,东关五猖会。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为《陶庵梦忆》里赛会豪奢,蕴含了“我”对观看赛会的向往之情,为后文写盼望观看五猖会做铺垫。B.妇孺们与读书人对迎神赛会的态度,同跑去看热闹的“闲人”两相对比,说明赛会在旧社会属于低下的活动。C.“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景物描写,烘托出“我”不能趁早出行的焦急心情。D.“粤自盘古”多次出现,运用反复手法再现背书的场景,强化了“我”在观看五猖会前被父亲要求背书的痛苦。8.文末“诧异”一词意蕴丰厚,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文章主要写“到东关看五猖会”,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了前三次赛会?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讳德用,字元辅,其先真定人也。至道二年,太宗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公年十七,自护兵当前,及归,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至隘而阵。令之曰:“至吾阵而乱行者斩。”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继迁兵相随属,左右望公,莫敢近。大中祥符元年,男子张鸿霸聚党界中为盗,朝廷以名捕,久之不得。公以毡车载壮士,伪服为妇人,诱之于野。于是鸿霸与其党三十二人皆得,朝廷以为能。天圣三年,知康信军。城坏,公使禁军为筑,筑者久之,而无敢窃言望公使己以非其事者。城成,天子赐书奖谕。公于朝廷临义慷慨信无所顾计至于亲戚故旧待之亦皆当理而有恩故人为人求官于公公问其得谢几何故人辞穷以实对公亦不拒也归而使家人以银与之,曰:“尔所求者在此矣。官非吾有,不可得。”明道三年,同知枢密院事。宝元元年,李元昊叛,公尝请将以捍边,天子不许,曰:“吾以公谋,可也。”卒所以镇抚捍治者,亦多公计策。庆历二年,契丹使使求周世宗所取三关故地,聚兵幽、蓟,为若侵边者,移公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听以便宜从事。公至定州,则明赏罚以教战。契丹使人来觇,或以告,劝公执杀。公置之不问,曰:“吾视士卒皆乐战,可用矣。使彼得归,以告其主,是伏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提梓鼓誓师,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而毕。乃下令:“具楼粮,听鼓于中军,将尽以汝行,唯吾其所向。”契丹闻之震恐。已而天子密诏,问公方略,公上书,论近世用兵之失与今所以料敌制胜之方,甚备。会兵署,徙公知陈州。皇祐二年,进封冀国公。公威名,虽老矣,尚为四夷所惮。而天子亦贤公,以为可属大事也。嘉祐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天子至其第,为之罢朝一日。又为之素服,发哀苑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于朝廷临义慷慨/言无所顾计/至于亲戚故旧/待之亦皆当理而有恩/故人为人求官于公/公问其得谢几何/故人辞穷/以实对/公亦不拒也/B.公于朝廷临义慷慨/言无所顾计/至于亲戚故旧/待之亦皆当理而有恩故人/为人求官于公/公问其得谢几何/故人辞穷/以实对/公亦不拒也/C.公于朝廷临义慷慨/言无所顾计/至于亲戚/故旧待之亦皆当理而有恩故人/为人求官于公/公问其得谢几何/故人辞穷/以实对/公亦不拒也/D.公于朝廷临义慷慨/言无所顾计/至于亲戚/故旧待之亦皆当理而有恩/故人为人求官于公/公问其得谢几何/故人辞穷/以实对/公亦不拒也/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枢密院,古代掌管军国机务和兵防边备等事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枢密使、知院事,辅佐皇帝执掌兵权。B.路,古代的行政区域名称,宋代在州和县两级行政单位的基础上设置,是比“省”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C.誓师,一般是统帅在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为激励将士战斗意志举行的,文中则是在阅兵操练时举行的。D.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国公”前面所冠的多是封邑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德用善于治军。他在讨伐叛军的归途中严军纪,肃军容,避免祸乱;他在定州大阅兵,亲誓师,威慑敌国。B.王德用足智多谋。他令人乔装引诱张鸿霸等人并将其抓获;镇守边关时,皇帝下发密诏向他请教御敌方略。C.王德用关心国事。李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虽未能成行却仍积极为捍边出谋划策,深受戍边将领称赞。D.王德用威盛德高。纵使到了暮年,四方蛮夷依然畏服他,皇帝依旧认为他可堪重用;他去世后,皇帝停朝哀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继迁兵相随属,左右望公,莫敢近。(2)公上书,论近世用兵之失与今所以料敌制胜之方,甚备。14.明知契丹派人前来刺探军情,王德用为何置之不理?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王介同年①墓苏辙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应奉②读书无复忘,虞翻③忤物自甘穷。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辙与王介同中制科考试,故称同年。②应奉,东汉人。读书“五行并下”,过目不忘。③虞翻,三国时期吴国人,富有才学,性格直率,与俗不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平生”二字展开了对同年王介的追思,王介一生喜好恣逞意气,在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B.颈联承接颔联,追忆王介投身科场之中时日虽久却毫不懈怠;他在垂老之年治理政事,依旧非常精悍。C.尾联写“坟木已拱”,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而正值少年的诗人心态却早已如同老翁,故触景不惊。D.诗歌先叙写拜访王介墓地时忆及其性情、学识等,再由人及己,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真挚而感人。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借代的手法,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定。(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节奏变化,又以形写声,摹写出了乐音的清脆。(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质问的语气谴责秦国的统治者穷奢极欲却不惜财爱物。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雄,从来都是民族最耀眼的__________。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印度、孟加拉、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有人这样评价,他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从“言”到“行”,“杂交水稻之父”用真真切切的成果让梦想__________了现实。“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对于这个朴素道理,袁隆平笃信无疑,更__________。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1)第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啊,长得更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呢,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 (2)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3)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遥远,奋斗是达成的唯一路径(4)他让脚底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用汗水取得瞩目成就。时代在进步,袁隆平________从未止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星河       变成       身体力行       却B.星河       照进       率先垂范       也C.明星       变成       率先垂范       却D.明星       照进       身体力行       也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1)(2)(3)(4)A.:“;。”:B.:;。——C.,“。”。——D.,。。:A.AB.BC.CD.D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梦见试验田的水稻很高,穗子很长,籽粒很大,我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对于一日时间的分段,只能从有最早文字记载的商代谈起。从卜辞可知,日间的主要段落为;旦、大采、大食、日中、足、小食、小采、或暮或昏。划分时间段落都是以①         为定点。其习惯一直保持到汉代或更晚。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来的时候为“旦”。甲骨文“旦”字作太阳升到某种东西之上的样子。与金文字形相比较,它或许表示刚升自海上之景,与海面还未完全脱离;或像太阳映照于海面之景。商朝发源于东方,海上早晨的景色对于它还不至于陌生。次一阶段是“大采”。甲骨文的“采”字作以手摘取树上的果叶之状。“采”假借为光彩,“大采”就是太阳大放光彩的晴候,是太阳已升到高空,视线清楚的时候了。不久就要吃一顿丰盛的早饭,以补充一清早在田地劳动所消耗的体力的时候,故叫做“大食”。②         ,是太阳高悬天顶的中午时段。这个时间过了便是“足”。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阳把人照得有斜长阴影之状。它是太阳开始西下的时候。过后是“小食”,这时会吃较简单的下午饭。吃完饭,整理一些用具,太阳也已西下,光彩大减,只剩微光浮于天际,故叫“小采”,这时或称“莫”。甲骨文“莫”字作日已没入林中之意,光线透出 林隙已甚微弱。“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词,③         ,“暮”这段时间也叫作“昏”。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阳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状。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商朝人发源于东方,对于海上早晨的景色还不至于陌生。B.商朝发源于东方,对于海上早晨的景色,还不至于陌生。C.商朝人发源于东方,海上早晨的景色对于他还不至于陌生。D.商朝发源于东方,它对于海上早晨的景色还不至于陌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皖南事变期间,周恩来等人冷静分析抗战全局和国共合作形势,表示“要坚持到最后”。当时的国统区是一潭“淤泥”,周恩来曾多次告诚南方局同志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做到“同流不合污”。在对国统区群众做工作时,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学校公众号“重庆一诊”计划举行“学习红岩精神,启悟青年思想”交流会,邀请你作为高三年级学生代表参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现实,完成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以“橙子”为化名,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D2.D3.B4.(1)层递(承接)结构:第1段先论证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进而(接着)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2)并列结构:第2-4段分别从时间、空间、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5.(1)提升生命价值;(2)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3)提高审美能力;(4)提升人文素养;(5)有益身心健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错,引用卫夫人的话是为了证明“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这一观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错,“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的是“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是本段的总领句“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进而列举了汉钟繇、唐柳公权、清初王铎三人的话对书法家“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第二段开头明确了“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是时空因素和人文素养综合交融的结果”,然后第2至4段分别从时间、空间、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分析“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第二段“时代风尚对他们书法‘生命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从时代、时间方面对“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 进行分析;第三段“一方水土养育一代书家,区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地方艺术的构建,给烙上区域文明的重重胎记”是从区域、空间角度对“生命意识”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第四段“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人品与书品本不可分”是从人品、人文方面对“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一“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看,练习书法可以提升生命意识,“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量”。从材料二中,“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可以看出,练习书法可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可以看出,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审美素养;“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的‘人’就是指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习书家的品质”可以看出,练习书法可以提升人文素养;“有助于青少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可使书者气韵通顺,精神饱满。书法家自来长寿”可知,练习书法可以促进身心健康。6.B7.B8.①“诧异”指“奇怪,令人惊异”,首先是自己无法理解当年观看五猖会临出发前父亲要求我背书这个事情,认为父亲的做法令人惊异;②其次“还”字表明到现在,对父亲这种封建家长制的教育,自己仍然无法理解,无法释怀。③委婉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戕害。9.①描写前面三次赛会是为东关五猖会做铺垫。家门口的赛会索然无味,引发作者更想参观心里盼望的赛会;书本里的赛会引人入胜,因而对五猖会心向往之;亲见的较盛的赛会未能亲自参与,意犹未尽,故而企盼五猖会。②前三次赛会与五猖会形成对比。前面非常盼望五猖会,而在前往五猖会的节骨眼,父亲逼迫儿时作者背书,令他焦急又痛苦,亲临赛会时反又觉得这五猖会没什么大意思。③抑扬结合或先扬后抑。前面越发凸显孩童对赛会的热盼,到最盛的五猖会因背书 一事搅扰得寡淡无趣,批判了摧残儿童心灵的封建家庭教育。④选材精要,详略得当。【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B.“表现了儿时的‘我’对表演艺术的热爱”错误。结合“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分析,文中这一情节只是凸显作者对参与赛会的渴望。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两相对比,说明赛会在旧社会属于低下的活动”错误。结合“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分析,一来妇孺们是不许看的,没有选择权因而难以见其对赛会的态度,比较一说无从谈起;二来“赛会在旧社会属于低下的活动”于文无据。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等分析,“我”很兴奋地准备出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会突然出现要求我背书,而且是“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的做法令人无法理解。结合“还诧异”分析,用一个“还”字修饰“诧异”,表明诧异延续时间之长,前面说“至今一想起”,表明这种诧异延续到现在。后面说“诧异”的内容,即“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也就是说看五猖会临出发前父亲要求我背书这个事情,我到现在也无法理解,想不明白。如“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说明这件事情还深深压在心底,无法释怀。 结合“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等分析,父亲要求我背的内容,我根本不理解,甚至是“一字也不懂”,但还是要求我会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去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来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委婉含蓄揭示了封建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合“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分析,由于我家的所在很偏僻,每次家门口的赛会已经接近尾声,这是童年家门口的赛会,给人失望之感,引发作者更想参观热闹盛大的赛会。结合“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分析,这是写书本里的赛会,给人羡慕之感,里面的描写引人入胜,因而向往五猖会。结合“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等分析,这是“我”亲见的较盛的赛会,但是“我”只是观众,未能亲自参与,非常羡慕参与的那些人,故而企盼五猖会。通过写前三次的赛会,即童年看赛会、读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是为东关五猖会做铺垫。结合“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 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等分析,终于有机会去观看五猖会,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但最终却被父亲要求自己背书,全家人都无助地等待“我”,这让“我”焦急又痛苦。后来似乎觉得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我”抑扬结合或先扬后抑。文章中写了“我”多次对“五猖会”的期待与向往以及终于有机会去观看的喜悦心情,但最终都被父亲要求自己背书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感觉索然无味,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从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与反动。作者先写童年看赛会,从表情与动作等描写上,我们看到了小孩子盼望参加的童心、童趣。之后用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对比,反衬出现实的赛会的简单,接着正面描写迎神赛会,最后介绍五猖会的由来,以及“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再写“我”的感受和疑惑。选材精要,详略得当。10.A11.B12.C13.(1)李继迁的兵紧紧跟随着他们,他(或李继迁)身边的人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2)王德用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议论近代指挥战争的失误和如今用来分析判断敌情、制定获胜之策的方法,很完备。14.(1)士气高昂,可以一战,无虑刺探;(2)即便刺探到军情,也能震慑敌军,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德用在朝廷里经常面临大义就意气慷慨。说话也什么都不顾计。对于亲戚和朋友,对待他们也都合理且有恩。朋友替人向王德用求官,王德用问他从中得到了多少答谢的东西,朋友无话可说,就把实情告诉了王德用,王德用也没有拒绝他。“亲戚”“故旧”共同作“至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有恩”指的是对“亲戚故旧”,“故人”应作下一句的主语,“故人”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是比‘省’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错误。宋无省级行政区划,且无更高一级。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深受戍边将领称赞”理解错误,原文“卒所以镇抚捍治者,亦多公计策”的意思是,最终用来镇守防御边关的办法,大多都是王德用的计策。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随属”,接连、连续;“左右”,身边的人;“莫”,没有人。(2)“上书”,进呈奏章;“所以”,用来……的;“备”,完备。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吾视士卒皆乐战,可用矣”意思是,我看士兵们都想要战斗,可以用来一战。据此概括出:士气高昂,可以一战,无虑刺探;“使彼得归,以告其主,是伏人之兵以不战也”意思是,假使他们能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君主,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据此概括出:即便刺探到军情,也能震慑敌军,不战而屈人之兵。参考译文:王公德用,字元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王德用时年十七岁,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等到返回,将要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 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李继迁的兵紧紧跟随着他们,他身边的人望着王德用,没有人敢靠近。大中祥符元年,有个叫张鸿霸的男子在辖境内为盗,朝廷公开名字通缉他,很久了没抓到。王德用用毡车载着壮士,穿上伪装扮作妇人,把他们诱骗到野外。于是张鸿霸和他的党羽三十二个人都被抓了,朝廷认为王德用很有才能。天圣三年,担任康信军知军。城墙塌坏了,王德用派禁军修城墙,修城墙的人认为时间太久了,却没有敢私下里说怨恨王德用让自己干了不该自己干的事情。城墙修好了,天子赐予诏书奖励。王德用在朝廷里经常面临大义就意气慷慨。说话也什么都不顾计。对于亲戚和朋友,对待他们也都合理且有恩。朋友替人向王德用求官,王德用问他从中得到了多少答谢的东西?朋友无话可说,就把实情告诉了王德用,王德用也没有拒绝他,回到家中让家人拿着银子给了朋友,说:“你想求取的东西都在这里。官职不是我自己所有的,不能给你。”明道三年,担任知枢密院事。宝元元年,李元吴叛乱,王德用请求率领士兵捍卫边关,天子没有答应,说:“我用您来出谋划策,就可以了。”最终用来镇守安抚边关的办法,大都都是王德用谋算策划的。庆历二年,契丹派使者讨求周世宗夺取的三关旧地,在幽州、蓟州聚集士兵,像是要侵略边关,朝廷调用王德用主观定州,兼任三路都部署,同意他便宜行事。王德用到了定州,就明确奖赏和惩罚来训练士兵。契丹派人前来侦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德用,劝王德用抓住杀掉。王德用置之不理,说:“我看士兵们都想要战斗,可以用来一战。假使他们能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君主,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第二天,在郊外大阅兵,王德用拿着鼓槌擂鼓誓师,将士们前进后退坐起止行皆有章法,一整天不杀一个人就结束了。于是下令说:“准备干粮,认真听从中军传出的鼓声,我将让你们尽力前行,只要向着我的方向(前进)。”契丹听说了震惊惶恐。不久天子下发密诏,向王德用请教方法谋略,王德用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议论近代指挥战争的失误和如今用来分析判断敌情、制定获胜之策的方法,很完备。正值战事结束,迁官做了陈州知州。皇佑二年,进封为冀国公。王德用有威名,虽然年老,依旧被四方蛮夷忌惮。天子也认为王德用很贤能,认为可以托付重要的事情。嘉佑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天子到他的府宅哀悼,为他停朝一日。又为他穿上丧服,在宫苑中举行哀悼。15.C 16.①对王介的称赞和钦佩:学识好,过目不忘,清高自守;②对王介的悼念:去世已久,触景伤情;③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正值少年的诗人”错。“少年我亦作衰翁”当时同年中最年轻的诗人也已是衰翁,也恐是于世之日无多,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选项“正值少年”理解错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意思是“您平生意气风发,慢慢地相处叩问才知道您在学识上的造诣也极高”;颈联“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意思是“您读书过目不忘,就像东汉的应奉一样;您甘于清贫自守,就像三国的虞翻一样”。首联和颈联,诗人称赞王介学识好,过目不忘,清高自守,表达了作者对王介的称赞和钦佩。尾联“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意思是“坟前的树木的根部已经拱起来了,当年最为年少的我也已经是衰老不已”,作者写“坟木已拱”,触景伤情,暗指王介去世时间已久,表达了对王介的悼念;“我亦作衰翁”,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伤。1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书写的字有:髫、怡、嘈、奈、锱铢。18.D19.A20.原文好。(1)在“试验田”前加“我这个”、在“稻穗下”前加“我的”分别予以强调,表现了袁隆平先生对水稻事业的情有独钟。(2)“梦见水稻”后加“啊” ,口语化,语气和缓,表现了袁老诉说、回忆时的亲切、慈祥,倾注着老人对水稻的深情。(3)用“高粱”“扫帚”“花生米”与“水稻”“穗子”“籽粒”作比,更加形象;而“高粱”“花生米”等更切合一位农学家的视野。【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组,“星河”即银河。“明星”,指耀眼的星星,现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泛指有名的演员、歌手、艺人、运动员等。此处把英雄比作最耀眼的星星,应选“明星”。第二组,“变成”,从以前的状态或情况转化为现有的状态或情况。“照进”,照射进取。袁隆平“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但现在这一追求尚未完全实现,故而“变成”不符合客观事实,应选“照进”。第三组,“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身体力行”指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此处袁老并不是想做示范给人看,而是在“笃信”基础上一种自觉的自我提升,故用“身体力行”。第四组,“却”表转折,“也”表并列。时代和袁隆平都没有止步,二者是并列关系,用“也”更合适。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1)处,从后文“我”字来看,后面的话应是袁老的原话,所以必须是直接引用,需用冒号和引号,排除B、D项。(2)处前后并列袁老的两个梦,所以用分号,层次更清晰,排除CD。(3)由前文的“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可知,“第一个梦”“第二个梦”都是袁老自己陈述的“梦”的具体内容,且(1)处已确定是直接引用,因此这里应与前面的冒号引号呼应,先句号,后引号,排除BCD;(4)“他让脚底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用汗水取得瞩目成就”是对“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遥远,奋斗是达成的唯一路径”的注解,句子较长,用冒号合适,排除BC。 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找到原句与改句的区别,然后联系上下文从不同角度鉴赏哪个表达更好。第一处不同,原句是“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啊”“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改句是“梦见试验田的水稻”“我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原句在“试验田”前加“我这个”,在“稻穗下”前加“我的”,表达了袁老把水稻事业当做自己的“家事”在做,对这项事业包含深情;第二处不同,原句在“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后加了一个语气词“啊”,在“籽粒”后加了一个“呢”,这样表达更加口语化,符合袁老诉说、回忆的表达情景;语气词后稍作停顿,使得语气更和缓,加上语气词更有感情,表达袁老对水稻事业的深厚情感;语气词的加入仿佛在娓娓诉说,使得袁老的形象更亲切、慈祥;第三处不同,原句是“长得更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呢,有花生米那么大”,改句是“水稻很高,穗子很长,籽粒很大”,同样是表达“高”“长”“大”,原句用了比较的方法,用“高粱”“扫帚”“花生米”与“水稻”“穗子”“籽粒”作比,更直观地表达出“高”“长”“大”到什么程度,更形象;另外,用来比较的形象是“高粱”“花生米”等,这样更切合一位农学家的身份。21.A22.①太阳在天空变动的位置②接着就是“日中”或“中日”③故又加日而成“暮”字【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为“商朝发源于东方”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应为“商朝人”;二为“海上早晨的景色对于它还不至于陌生”主客体颠倒,正确的表述为“对于海上早晨的景色还不至于陌生”。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划分时间段落”,结合“旦、大采、大食、日中、足、小食、小采、或暮或昏”可知,划分时间段落依凭的是“太阳在天空变动的位置”;第二处,语境按照顺序介绍时间段落,结合前文“旦、大采、大食、日中、足”的顺序可知,“大食”与“足”之间是“日中”,据此应填“接着就是‘日中’或‘中日’”;第三处,前面说“莫”,后面说“暮”,此处说的是“暮”造字的过程,据此应填“故又加日而成‘暮’字”。23.例文: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1)材料解读。材料中包含的红岩精神:“皖南事变期间,周恩来等人冷静分析抗战全局和国共合作形势,表示‘要坚持到最后’”体现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当时的国统区是一潭‘淤泥’,周恩来曾多次告诚南方局同志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做到‘同流不合污’”体现“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在对国统区群众做工作时,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体现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2)写作角度。学生可以结合其中某一精神写作,也可以建立几种精神之间的紧密关联写作。(3)注意事项。文体: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也要有对象意识。交流场合:学校“学习红岩精神,启悟青年思想”交流会。交流对象:学校老师和同学。写作身份:高三年级学生代表。内容:要结合现实谈红岩精神。立意:1.当代青年依然需要红岩精神。 2.以红岩精神坚守信仰,要有洁身自好的政治品格。3.追求理想,永不言弃。4.学习红岩精神,青年人要永远和群众站在一起。
同类资料
更多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