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解析)
ID:79533 2022-01-04 1 3.00元 15页 42.1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中人唱歌作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李密④.歌台暖响⑤.春光融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碧”“僮”“融融”。2.按要求选择。(1)《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他所指的人物是()A.甄英莲B.薛宝钗C.林黛玉D.贾迎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又,。(选自《乡土中国》)①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②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③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④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答案】(1)A(2)B【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此处所指人物是甄英莲。第一句:香菱(英莲)生在富康人家,是父母的掌上珠,自然是娇生惯养。父母拒绝癞和尚的要求,癞和尚说别看你现在宠他,总有一天他要离开你的。第二句:菱花暗指香菱,雪澌澌暗指薛潘。雪与薛音相近。第三句:香菱是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的。第四句: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被一把火烧得干净,最后甄老爷也出家了,自然是烟消云散了。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可知此处说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故第一处应选“②”,排除AD; 结合文本“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说明我们靠着词在个别情境中搭建桥梁,故应是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排除C。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客户”与“用户”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截然不同。②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更在意的是价格。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可用户却不一定是产品的购买者,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基于产品的使用价值。③过去的数十年,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依照传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创新和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两项任务,而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销售。所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终极目标,就都落在了“销售”上。以客户为导向的话,营销策略就是有效的,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企业就得费尽心思地讨好客户,不管对错,只要客户买单就算大功告成。④然而,“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本意,真是让企业这样做吗?很显然,是传统企业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谁都知道,低声下气地讨好是不舒服的,可是为了盈利,企业还是会倾向于营造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一步步地掉进了沼泽地: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夸张描述、欺瞒事实……企业不尊重客户,没有替客户着想,甚至欺骗客户,彻底伤了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多半成交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⑤相比之下,用户思维就不一样了。用户思维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我们都在用的搜索引擎,客户付钱做推广,但用户却可以免费试用;有些社交软件,用户免费使用,但贡献的流量可被用于其他收费项目,甚至可以把流量卖给需要的客户。⑥与客户思维相比,用户思维显得更温情而人性化,它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朋友,产品是彼此产生关系的唯一媒介。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推介,只需要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⑦用户思维是认同与信任的思维,打动消费者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产品体验超出他们的预期,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诉求之外,带给他们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从而将其转化为忠实的用户。⑧客户思维的体验,通常是客户与商家发生交易之后才产生的,而用户思维的体验却是从你开始关注商品和服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它会让你通过体验产生关注,从关注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成为使用者,甚至再变成粉丝,最终形成社群。⑨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完全是因为产品的魅力而相互吸引,因真诚而相互交流,因信任而结成商业社群。用户思维模式运营的最高形态莫过于社群,商业社群从产品开始,经体验而深化,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你的产品有多极致,体验有多完美,对社群的感召力就有多大。材料二①早些年,一些临近商场的美容院总会发起一些免费体验的活动,比如免费做一次面部护理、眼部护理,抑或身体护理。业务员介绍的时候很热情,说都是免费的,可以试一下看看效果。许多爱美的女士经不住诱惑,就去体验了。 ②美容师一边给你做护理,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其他项目,意图很明显,让顾客买他们的产品或是办理会员卡。有一部分人是真心觉得产品和项目不错,自己又有经济实力,消费一下也无所谓。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自己是被“忽悠”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买吧,可是自己并未做好这项预算;不买吧,觉得不好意思。那么,接下来就只有两种选择:违背意愿进行一下最低消费;抑或找个借口离开,发誓再不体验了。③本来是想体验一下免费或便宜的项目,结果就像掉进了“陷阱”,经不住对方的轮番信息轰炸,最终不明不白地掏了腰包。可是,花了钱的效果呢?似乎并不是特别满意,甚至还有点失落。消费者是会记住教训的,且会口口相传。所以,如今再碰到类似的“体验”,大家都不太感兴趣了,因为实在“不好玩”。3.根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4.以下关于某家具店的运营介绍,不属于材料一所说的“用户思维”的一项是()A.所有陈列的商品你可以随意触碰,但没有服务员亦步亦趋地给你介绍。B.不是按类别将陈列品进行划分,而是将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供顾客挑选。C.小摆件、餐桌椅等可以尽情体验,但沙发和床上有“样品勿坐”告示。D.产品的标签上包括了材料、颜色、价格、产地、购买程序等详细信息。5.依据材料一,我们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如果以用户为导向,重要的就不是销售产品。B.客户思维模式的运营中不给予客户体验机会。C.广告和促销手段在用户思维运营中已被淘汰。D.商业社群结成的基础在于产品而非运营方式。6.材料一第⑤段至第⑨段集中阐述了用户思维,请分析这几段行文思路。7.小宁经营的美容院正是材料二所说的美容院中的一家,营收欠佳,所宣传的免费体验活动难以招来更多顾客。小宁想改善经营。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写一段话,向小宁提出合理建议。【答案】3.为客户做好服务,提高客户的体验满意度。4.C5.A6.第⑤段强调了用户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其后四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以用户为中心”:第⑥段指出要让用户尽情体验来打动用户;第⑦段指出要在打动用户的基础上获得用户的认同与信任;第⑧段和第⑨段进一步指出要让用户结成商业社群。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阐述了用户思维模式的要点,符合读者认知习惯。7.首先,在宣传免费体验活动的同时,要针对用户的顾虑,做出并申明体验期间不推销会员卡的承诺,为想退卡的顾客提供便利,让用户放下顾虑尽情体验,以此打动用户;其次,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充分考虑临近商场的地缘因素,尝试推出更符合不同个体诉求的项目,争取让用户的体验超出预期,力求将体验的顾客变成忠实的用户;最后,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活动等方式,让好的口碑产生更大影响,主动促成商业社群的形成,服务并维护好用户群体。【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干里明确了答题区间为材料一,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缩小范围到第四段,结合“‘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本意,……谁都知道,低声下气地讨好是不舒服的,可是为了盈利,企业还是会倾向于营造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分析,强调“为客户做好服务”;结合“企业不尊重客户,没有替客户着想,甚至欺骗客户,彻底伤了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多半成交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分析,得出答案要“提高客户的体验满意度”。【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C.用户思维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即用户可以免费试用;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推介,只需要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而“沙发和床上有‘样品勿坐’告示”显然不符合“用户思维”。 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B.“不给予客户体验机会”错,文中说的是“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C.“广告和促销手段在用户思维运营中已被淘汰”表述绝对,文中只是在强调“用户思维”,并没有否定“广告和促销手段”。D.“在于产品而非运营方式”曲解文意,“客户思维的体验,通常是客户与商家发生交易之后才产生的,而用户思维的体验却是从你开始关注商品和服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用户思维模式运营的最高形态莫过于社群,商业社群从产品开始,经体验而深化,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你的产品有多极致,体验有多完美,对社群的感召力就有多大”,可见在于产品。故选A。【6题详解】本题学生理解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第⑤段“相比之下,用户思维就不一样了。用户思维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了用户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其后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以用户为中心”这个核心思想和理念。结构上看属于先总说后分说的关系。第⑥段“用户思维显得更温情而人性化,它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朋友……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指出要让用户尽情体验来打动用户;第⑦段“用户思维是认同与信任的思维,打动消费者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产品体验超出他们的预期,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诉求之外,带给他们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从而将其转化为忠实的用户”,进一步指出要在打动用户的基础上获得用户的认同与信任;第⑧段“用户思维的体验却是从你开始关注商品和服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它会让你通过体验产生关注,从关注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成为使用者,甚至再变成粉丝,最终形成社群”和第⑨段“用户思维模式运营的最高形态莫过于社群,商业社群从产品开始,经体验而深化,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指出要让用户结成商业社群。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用户思维模式的特点,符合读者认知习惯。【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概括要点并实践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一的第六段“与客户思维相比,用户思维显得更温情而人性化,它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朋友,产品是彼此产生关系的唯一媒介。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推介,只需要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得出第一点:在宣传免费体验活动的同时,要针对用户的顾虑,做出并申明体验期间不推销会员卡的承诺,为想退卡的顾客提供便利,让用户放下顾虑尽情体验,以此打动用户。由材料一第七段“打动消费者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产品体验超出他们的预期,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诉求之外,带给他们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从而将其转化为忠实的用户”得出第二点: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充分考虑临近商场的地缘因素,尝试推出更符合不同个体诉求的项目,争取让用户的体验超出预期,力求将体验的顾客变成忠实的用户;由材料一的第八、九段“而用户思维的体验却是从你开始关注商品和服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它会让你通过体验产生关注,从关注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成为使用者,甚至再变成粉丝,最终形成社群”“商业社群从产品开始,经体验而深化,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你的产品有多极致,体验有多完美,对社群的感召力就有多大”得出第三点: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活动等方式,让好的口碑产生更大影响,主动促成商业社群的形成,服务并维护好用户群体。 (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影青瓷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⑪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⑫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⑬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⑭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⑮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⑯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⑰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 ⑱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⑲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⑳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㉑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8.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9.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10.小说第⑲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⑰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答案】8.小说第③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这样处理还增强了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9.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刻画出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10.第⑲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⑰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就拉着丁一眼去看丁大爷,表明他已猜出丁一眼所求的事,但并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细节还暗示了他与丁大爷早已有所交往,有一定的交情在。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虽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11.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识宝惜宝之人也因宝结缘。求购不得能随缘而安,意外购得后不仅悄悄地物归原主,还不露痕迹地助人脱离困境,美丽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就能使你产生温暖的感动。现将该小说推荐给你,希望也能温暖你心。【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丁大爷摇摇头”,这是叙述语言;“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这是丁大爷的回答;“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叙述语言中含有对话内容;“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这是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此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没有点明谁说什么,谁答什么,但读者一目了然,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读来亲切、真实,仿佛对话的两个人就在眼前。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情节对塑造人物作用的能力。 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先说“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表明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不因曾经有过缘分就脱离实际讲话。“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纪项又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不多不少,不欺不哄,还是原价,表现他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第⑲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⑰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纪项没听完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表明他之前和丁大爷已有交往,了解相关情况;强调“拉着丁一眼的手”,去看丁大爷,一是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亲切的姿势还暗示他在与丁大爷的所交往中已经积蓄了一定的交情,故自然而然的拉手去看望老人。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之前他曾有“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表明他理解丁大爷对影青瓷的喜爱,此处纪项和丁大爷结缘虽说情节上出人意料但又合乎他的性情,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写推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阐述小说主旨,即小说“暖”在何处,表明推荐目的就是为了感受美好,温暖人心。小说主人公是古董收藏家纪项,他鉴宝水平高超。他尊重他人,不夺人所好。当丁大爷决意不卖宝贝时,他不强人所难;小丁无奈卖了影青瓷后,他偷偷把宝贝还给了丁大爷。而且乐于助人。当丁大爷生病急需要用钱时,纪项主动给他钱治病;还介绍小丁到朋友那儿工作。更可贵的是纪项能理解宝物与有缘人之间的关系,他宁愿忍痛割爱将宝物还给丁大爷。而丁大爷临终之前未说完的话和丁二根的神态,暗示了丁二根会将此物还给纪项。这是皆因人物懂缘惜缘并结缘才有此美好的故事。这份情缘定会感动人心,带给你我温暖。据此整合信息,以推荐语语体完成即可。注意字数限制。(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南宋】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①。不应②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飞诏下青冥:谓下令回朝。②不应:不顾。12.出版社编《分类词选》,这首词放入以下类别中合适的一类是()A.忆旧B.致仕C.赠别D.怀乡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记得”句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B.“回头”句虚写重逢之景渲染悲情。C.“铁马”句情景交融,境界雄阔悲壮。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而下阕豪放磅礴。 14.画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答案】12.C13.C14.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这首词写南宋时光州是接近全国的边防重镇,作者送别朋友去赴任。词之上片由此番遽别,忆及上次分别后六年阔别的情景,自然地将眼前的伤离意绪反跌出来。下片运用想象手法,拟写友人边地的生活情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鼓励他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意。所以可归为“赠别”一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A.“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错误。“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可见,并没有“以昔日乐景衬相思”,而是直接抒发了辛酸沉痛之情。B.“虚写重逢之景”错误。“回头双鬓已星星”写了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并不是“虚写”,而是“实写”。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错误。上阕回忆了六年前在武陵相聚时种种快乐的情事,现在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可见并非“幽峭冷艳”,而是朋友之间的温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路和赏析思想情感的能力。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钱若水正冤狱①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②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③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④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称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今数人当死()(2)知州屡趣之()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留其狱()A.监牢B.罪案C.狱吏D.刑罚(2)屏人言曰()A.隐藏B.放逐C.使退避D.抑制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20.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答案】15.①.判罪②.通“促”。催促。16.①.B②.C17.(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他们承受不住酷刑,自然就屈招了。18.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柔中带刚。回答知州时,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态度坚决。20.钱若水的可“称”之处有:断案公正、有担当;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廉洁自律,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有容人之心,不居功,能体恤同 僚处境。【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当:判罪。句意: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2)趣:通“促”,催促。句意:州多次催促他。【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狱:罪案。句意:留下这案子。故选B。(2)屏:使退避。句意: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或”,有的;“元谋”,主犯;“从而加功”,被视为帮凶;“胜”,能承受;“榜楚”,拷打;“诬服”,屈招。【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其人不得入”与“绕垣而哭”陈述的是富家父子的不同动作行为,中间断开;“倾家赀以饭僧”主语承前省略,其前断开;“倾家赀以饭僧”与“为若水祈福”也是富家父子做的两件不同的事,中间要断开。最后的断句是: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可知,录事是来责骂钱若水的,态度语气强硬,而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同时,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表明自己的态度,语气柔中带刚。结合“知州……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可知,知州想为自己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先是直接陈说自己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再指出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可知,钱若水对录事参军的揭发和呈报并没有草率了解,体现其断案公正、有担当;结合“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可知,钱若水秘密派人寻找女奴,并让其父母相认,体现其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结合“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可知,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体现他廉洁自律;结合“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可知,他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有容人之心。参考译文:①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②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把尸体扔入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参军来到钱若水的办公处所,责骂他说:“你是否接受了富家的贿赂,想开脱他们的死罪?”钱若水含笑表示歉意,说:“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③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惊讶地问道:“在哪里?”钱若水于是使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垂下竹帘,然后把女奴的父母找来,问道:“如果你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识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儿,哪有不认识的道理。”知州于是把藏在竹帘后面的女奴叫出来,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④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兰亭记〔明〕袁宏道①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 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卑者纵情曲糵①,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________,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②羲之《兰亭记》③,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④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⑤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之以明不欺矣。③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注】①曲糵:代指酒。②“夫蒙庄”句: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借此说明世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难以预料。③《兰亭记》:即《兰亭集序》。④《闲情赋》:晋陶渊明撰,萧统认为“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⑤好色: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于是B.虽然C.已而D.间或22.适合填入第①段划线处一项是()A.庸下尚不及B.其死生一也C.死何足道也D.死如不可畏23.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24.本文与《兰亭集序》在语言上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又有明显差异,请就这两方面加以赏析。【答案】21.A22.D23.写眼前兰亭之景,交代了上文联系《兰亭集序》畅谈生死问题的缘由。以对择平地砌渠流觞做法的否定,重申了自己崇尚自然的主张,以此呼应并强调了上文正视生死问题、珍惜生命的观点。24.两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饰,用典自然、无堆砌滥用之感,文字洗练而轻松自如,因而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兰亭集序》与本文相比用了更多的整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对偶句,与散句相杂,既有整饬之美又不失灵活多变之姿;本文偶有整句,主要是散句构成,用语更接近口语,显得洒脱不羁。【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由上句“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可知,虽然在他心情舒畅愉快,抱负施展顺利的时候,也常常像有一段隐忧埋伏在胸中,世间的功名富贵,全然不足以消除他牢骚不平之气。可见与下句“卑者纵情曲糵,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之间是因果关系。 “虽然”表假设关系,“已而”的意思是“不久、后来”,“间或”的意思是“偶然、有时候”,“于是”的意思是“因此”,有因果关系。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由下句“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可知,古代的圣贤为什么崇尚懂得生死的道理呢?再结合上句“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可知,庄子这样通达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为藏在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这样的圣人,感叹岁月像那消逝的流水。由此可知,此处在谈论“死”,说明古代的人害怕死。A.“庸下尚不及”的意思是“平庸低下的人尚且都赶不上”,没有谈论“死”,不符合题意。B.“其死生一也”的意思是“大概生死是一样的吧”,没有体现害怕死,不符合题意。C.“死何足道也”的意思是“死有什么可说的”,表明不害怕死,不符合题意。D.“死如不可畏”的意思是“死如果不值得害怕”,体现害怕死,符合题意。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句子“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可知,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回环弯曲,料想古人流觞饮酒的地方就在这里。可见写眼前兰亭之景,交代了上文联系《兰亭集序》畅谈生死问题的缘由。由句子“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可知,现在的人选择平地砌小沟渠形成流觞之水,与人家里园林亭子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可见作者以对择平地砌渠流觞做法的否定,重申了自己崇尚自然的主张。在结构上,以此呼应并强调了上文正视生死问题、珍惜生命的观点。【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两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饰,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本文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典故,《兰亭集序》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用典自然、无堆砌滥用之感,文字洗练而轻松自如,因而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本文偶有整句,例如“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主要是散句构成,用语更接近口语,例如“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显得洒脱不羁。翻译:古今文人喜爱风光美景,没有不对死生之时感叹的。所以有的人登高临水,悲叹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长久;花开的早晨月圆的晚上,感叹人生像那朝露闪电一样容易消逝。虽然在他 心情舒畅愉快,抱负施展顺利的时候,也常常像有一段隐忧埋伏在胸中,世间的功名富贵,全然不足以消除他牢骚不平之气。因此有的卑下的人纵情饮酒,尽情享受声色之乐;有的高雅的人借助写文章诗歌,以求得不朽;有的探求仙佛之道与飞升成仙、坐化成佛之术。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他们贪生畏死之心是相同的。惟独那些庸夫俗人,沉溺于权势和财利,不相信眼前有死。而一种头脑刻板迂腐的读书人,为道理所约束,也说:“死就死罢,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这些人都平庸低下之极,不值得谈论。庄子这样通达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为藏在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这样的圣人,感叹岁月像那消逝的流水。死如果不值得害怕,古代的圣贤为什么崇尚懂得生死的道理呢? 王羲之的《兰亭记》,对于死生之时,感叹特别深刻。晋人的文字,像这样的不可多得。《昭明文选》单单遗漏了这一篇文章,而后世学写文章的人,就对“丝竹管弦”“天朗气清”等语句表示怀疑,这些都与文理无关,不知对于文章而言有什么不足?昭明太子是迂腐的文人,看他认为《闲情赋》为白璧微瑕,他的浅陋就可以知道了。世上果真有不好色的人吗?如果真的有不好色的人,孔子也不必借此以表明自己没有欺骗了。 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回环弯曲,料想古人流觞饮酒的地方就在这里。现在的人选择平地砌小沟渠形成流觞之水,与人家里园林亭子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三、写作70分25.作文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指出人们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那么人们为什么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因为当人生中不再遇到很多压力的时候,我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没有了外界的压力,我们也不会时刻被焦虑所笼盖,从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幸福。第二个层面指出这压力对于人的意义,我们的大小成就往往是在压力状态下获得。也就是说,压力会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塑造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个体。压力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存环境给人带来的一种倒逼。这种倒闭,可以由内而外的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增益。人在被动力量的驱动下,会自然而然让自己的成就获得增量。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有效的动力源泉。从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来看,“但”表示转折,可见本次作文的重心在第二个层次,作为最佳立意,应该从第二个层次入手。那么考生需要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哪里,这些压力有什么作用,压力来临如何应对压力。其实压力随处可见,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国家:作为学生,有作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作为企业,有生存发展的压力,作为国家,有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挫折,可能来自挑战,可能来自苦难,也可能是来自志向目标,还可能来 自家庭、民族、社会。一定的压力是动力,没有压力,人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甘愿在平庸中虚度年华;民族没有压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先分析压力是什么,指出压力对于个人、集体、国家的意义,接着指出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最后可以引用名言再次强调观点。立意:1.压力促人成长。2.压力之下显真章。3.人贪安逸易失志,勇对压力创辉煌。4.勇敢面对压力,笑迎人生挑战。
同类资料
更多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