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专项练习
ID:79469 2022-01-04 1 7.00元 20页 66.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7.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读标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括小说主要事件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读人物(写了那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的方法(常设题目考查,应留意):①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②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③与情节联系密切,④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⑤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其次,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最后,了解手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3)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4)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5)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6)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3.读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情节作用①置悬念②引出下文①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⑤结构照应前文⑥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⑦线索,贯穿全文⑧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⑨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⑩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4.读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5.读意图(主题)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一、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一)标题作用1.【常见题型】①--标题有什么含义。②--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③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④小说题为"--",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⑤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2.思考角度:(1)标题的作用(见上)(2)情节(结构)角度(3)主要人物角度(思想品德)(4)主题角度(5)环境角度答题模式标题字面义+作用(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两个角度即可)(二)筛选信息1、【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思考角度: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散文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特点(一)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二)神聚:主题集中鲜明。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散文的线索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概括主题的方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平实(2)生动、形象、明快(3)深刻、隽永、含蓄(4)华丽、优美、典雅(5)幽默、诙谐、辛辣二、散文答题技巧(一)解题的一般要求原则:忠实于原文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二)结构类答题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b.三个角度思考:(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c.答题模式: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中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四)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五)描写手法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六)修辞手法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叙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1.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非连续性文本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新闻类文本阅读(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事件消息、原因评论)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筛选整合)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探究题:①明确观点。② 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2)新闻访谈题型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3)新闻特写题型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解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丰厚文章内容和历史感,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4)新闻(消息类)阅读知识1.标题作用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新闻导语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⑥个别消息语言很有特点,需关注语言美方面的作用。3.新闻背景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②突出人物特征。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4.段落作用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⑤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5.结语作用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6.语言特色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7.语言的准确性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8.新闻的真实性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9.新闻材料的详略性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10.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11.表达技巧的巧妙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12.访谈的提问方式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从文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阅读论述类文本无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高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力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生明了文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理解并分析文本为证明其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这种考查要求回归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可以让考生更好地循着文本特征阅读,考查方式和命题方式也趋于科学和合理。【常见命题陷阱】①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②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③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④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⑤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⑥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⑦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⑧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⑨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⑩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常见解答技巧(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2)比对关系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4)读中比对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①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解题步骤顺口溜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作文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作文组成(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和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2)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3)对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二、突出论点的方法(1)境界要高。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2)材料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材料型命题,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把握材料的重心。(3)选择恰当的立论角度,口子要小。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或话题中一般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审题时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选准角度,确立论点。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上突破。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之效果。(4)观点正确、旗帜鲜明。一篇立论性的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很鲜明。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令人费解。(5)观点要新颖、立意要深刻。即便是面对一些陈旧的论题,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法结合当今实际来谈,使之翻出新意,甚至化腐朽为神奇,令人耳目一新。三、作文结构及特点(1)层进式结构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 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特点:①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②内容上,以深入深刻见长。(2)并列议论式结构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特点: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小分论点。结构模式如下:(3)对照式结构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特点:文章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两个部分构或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辨正分析,论证严密全面.古诗鉴赏知识点复习+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3)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4)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2)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3)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4)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9)描写(写景)方法——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视、听、触、嗅觉等、比兴。二、答题技巧及积累【选择题】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2、认真审读选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1)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ABCDE五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五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到ABCE去理解,判断。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5、其他类: 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同类资料
更多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