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考试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ID:76940 2021-12-24 1 3.00元 6页 66.50 KB
已阅读6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考试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论语》的"论"字读 (),它是记录()的一部语录体。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5、第①句有通假字()通(),这一则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A、时()B、知()C、厌()(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2、解释下列词语(1)去()(2)戏() (3)委()(4)引()(5)顾()3、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君 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5、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答:()。6、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7、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答:()(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6,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辄:()携:()4、翻译句子。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译:()。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译:()。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答:()。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答:()7、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答:()。8、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四)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就:()②称:()3、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答:()。4、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答:()。5、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答:()。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答:()。6,(五)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①尝射于家圃:()②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同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D.康肃笑而遣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3、本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写出一个含“释”的这个意义的成语)5、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但微颔之”,这是因为(),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康肃感到“忿然”,可见康肃具有()的心理。6、除了上面第3题所说的道理,本文还给你怎样的启示?()(六)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亡何:()且父未尝语我也:()2.下列“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D.思而不学则殆3.翻译下列句子。⑴重诺责,敦风义。() ⑵卒辇而致之。()4.在文段中用“‖”标出两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第二层:()5.“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6,附:参考答案(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论语》的"论"字读 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第①句有通假字说通悦,这一则用了排比、反问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A、时时常B、知理解、体会C、厌怨恨(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2、解释下列词语(1)去离开(2)戏玩耍 (3)委丢下,抛弃(4)引牵引,拉(5)顾回头看3、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君 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 信5、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答: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6、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聪明伶俐,思维敏捷。7、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俱乘船避难:一起,都②幸尚宽:幸而,恰巧6,③纳其自托:接纳,接受④遂携拯如:救助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辄: zhé 携: xié 4、翻译句子。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译:(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答:“幸尚宽”;“贼追之”。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答: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7、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答: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8、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四)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就:完成这里是写好②称:相当,符合3、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答: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4、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答:伤:哀伤;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5、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答: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答: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五)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①尝射于家圃:曾经②无他,但手熟尔:罢了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同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6,C、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D.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3、本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熟能生巧.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 放下 ,“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 爱不释手 (写出一个含“释”的这个意义的成语)5、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但微颔之”,这是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意思对即可),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康肃感到“忿然”,可见康肃具有狂妄、自负或骄傲自大的心理。6、除了上面第3题所说的道理,本文还给你怎样的启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意思对即可。(六)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亡何:wú且父未尝语我也:yù2.下列“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C )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D.思而不学则殆3.翻译下列句子。⑴重诺责,敦风义。看重诺言,重视情义 ⑵卒辇而致之。最终推着车子把银子送还给了友人的儿子4.在文段中用“‖”标出两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简介蔡勉旃的籍贯与为人第二层:友人寄千金不立券,蔡勉旃坚还亡友财5.“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信就会付诸行动,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6
同类资料
更多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考试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