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重难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ID:64526 2021-11-24 1 5.00元 15页 772.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重难点练习题重点练1.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70°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下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完成下列各题。(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   )①土壤酸性增强②有机质降解变慢③土壤温度升高④林下光照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   )A.乔木B.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2.猴面包树(如下图)又叫波巴布树、糊狲木或酸邻树,分布于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推断猴面包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正确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少雨,冬季高温多雨C.全年干湿季分明D.全年高温少雨(2)猴面包树大量储水的季节,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第15页共15页 A.好望角风大浪急B.南极科考繁忙C.地中海沿岸烈日炎炎D.尼罗河进入汛期3.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而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1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图2示意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和光照B.地形和降水C.热量和水分D.土壤和水分(2)图1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B.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生长条件差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A.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B.高寒草甸区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D.无植被区4.林隙也称林冠空隙,是指群落中1株以上林冠层树木死亡形成的林间空隙,是新个体占据与更新的空间。距离林隙中心距离不同,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林隙既是森林苗木更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森林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同时林隙对林区的微生境具有干扰作用。下图是我国秦岭南坡某林区甲、乙、丙三个主要树种幼苗在某种林隙中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递减第15页共15页 B.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先减少后加增加C.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边缘向中心递增D.距林隙中心14米处三种幼苗分布较均衡(2)甲、乙、丙三种树种幼苗喜光性由强到弱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3)林隙作为林区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对附近苗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调节局地气温年较差B.协调局地的资源分配C.加速林区的水循环D.增加林区的空气湿度5.四川绵阳官司河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工程的代表性区域,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半自然半人工防护林区和农业区。40多年前,由于流域内森林遭受毁灭性砍伐,植被破坏严重。近段时期流域内开始了以马尾松、川柏木为建群种(群落的建造者,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的封山育林、营造防护林等林业工程。下图示意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林下枯落物层持水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A.防风固沙B.保护农田C.消烟除尘D.保持水土(2)该地植被破坏可能导致()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锐减②水旱灾害频率增加③风沙威胁严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图中各类森林植被中()A.单一树种的枯落物层持水量最低B.混交林的枯落物层持水量最高第15页共15页 C.栎类林枯落物层具有良好的持水性D.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持水量高6.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难点练7.土壤呼吸是土壤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它包括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等。下图为甘肃省玉门镇饮鸟农场某年7月7日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裸地、葵花(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3.5m)、茴香(乔木,高10~15m)、孜然(草本植物,高20~40cm)四种植被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5页共15页 (1)Ⅱ对应的植被类型是()A.裸地B.孜然C.茴香D.葵花(2)该日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A.土壤水分B.土壤温度C.土壤质地D.土层深度(3)土壤呼吸能够()A.改变大气环流B.形成外力堆积地貌C.影响全球碳平衡D.促进全球水热平衡8.木奶果属于茎花植物,是一种集观赏、食用、药用为一体的多功能树种,据此完成1~3题。(1)木奶果所属植被类型是(   )A.热带草原B.针叶林C.热带雨林D.落叶阔叶林(2)推测茎花植物的生长环境是(   )A.炎热潮湿B.炎热干燥C.寒冷干燥D.寒冷潮湿(3)木奶果所属的植被类型特征表现为(   )A.植物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B.春季发叶,秋冬季节落叶C.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D.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种类丰富9.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异,某科研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实验样地(样地内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大致相当)进行了生态实验研究。下图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抗蚀指数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三题。第15页共15页 (1)实验结果表明()A.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B.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C.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D.三种植被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2)10—20cm土层中针叶林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可能是()A.针叶林土层降水量小,有机质淋失少B.针叶林土层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C.针叶林生物量流动最大,下部土层枯落物分解转化多D.针叶林土层表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淋溶向下淀积量大(3)在喀斯特地区,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蚀为目的,应考虑种植的树种为()A.灌丛B.针叶林C.阔叶林D.混交林10.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科研人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丘上栽植植物进行固沙,随固沙时间的增加,土壤生物结皮及表土层厚度增加,影响到枝被的生长。研究人员对降雨后流沙和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第15页共15页 (1)第一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与流沙蒸发量相比有较大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   )A.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B.地表更粗糙,风速慢C.地表更干燥,表而水分保持时间短D.比热容增大,增温慢(2)第二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②生物结皮土壤持水量下降③生物结皮覆盖在土壤表而,束缚住水分④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随着固沙时间的增加,当地植被生长良好,是因为生物结皮(   )A.增加土壤矿物质B.提高土壤温度C.增加土壤有机质D.增加土壤疏松度11.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形成受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A.植被丰富,提供的有机质多B.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C.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D.人口稀少,对土壤破坏较小12.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一为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旱、干旱)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为不同植被(森林、草原、荒漠)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5页共15页 (1)图一中土壤剖面与气候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湿润,乙—干旱,丙—半干旱B.甲—半干旱,乙—湿润,丙—干旱C.甲—半干旱,乙—干旱,丙—湿润D.甲—湿润,乙—半干旱,丙—干旱(2)图二中土壤剖面与植被的组合,正确的是(   )A.①—森林,②—荒漠,③—草原B.①—草原,②—森林,③—荒漠C.①—荒漠,②—草原,③—森林D.①—森林,②—草原,③—荒漠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图1、图2分别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第15页共15页 (1)简述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征。(2)说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3)分析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4)试为低海拔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出可行性措施。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没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珠江口的淇澳岛是我国最早进行红树林人工种植的保护区。1985年起该岛陆续从孟加拉国、我国海南岛引种红树林树种——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繁殖迅速,不久便成为该岛的优势树种。2008年初由于严重的气象灾害,无瓣海桑大量死亡,随后又逐渐恢复。下图为淇澳岛地理位置及地形示意图。(1)判断红树林在淇澳岛的分布位置,并分析该处适宜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条件。第15页共15页 (2)推测2008年初无瓣海桑遭受了哪种气象灾害,并简述判断理由。(3)粤港澳大湾区海岸修复中,能否借鉴淇澳岛的经验大规模引种无瓣海桑?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第15页共15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B解析:(1)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林下部分获得较充足的光照;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土壤温度升高,改善温湿环境;有机质降解加快,促进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北方针叶林纬度高,林木焚毁后,短时间内很难复原,气温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损最大;灌木根系深,受林火损伤最小,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林火后快速生长为优势物种。2.答案:(1)C;(2)B解析:(1)猴面包树分布于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B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D错误。故选C。(2)猴面包树大量储水的季节是当地雨季,储水是为了度过干季,“分布于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说明储水季节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好望角是南半球地中海气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可知,风浪小,A错误。南半球夏季是南极科考季节,B正确。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尼罗河进入汛期,D错误。故选B。3.答案:(1)C(2)D(3)A解析:(1)由图1可知,灌丛荒漠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说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的水分条件较好;图示区域植被有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根据植被随海拔变化分布的规律可知,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还有热量。(2)图1中的无植被区主要位于绿洲和山地之间,即山前冲积扇的顶部,沉积物颗粒大,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且土壤发育程度低,不适宜植被生长,所以形成无植被区。(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因为绿洲东北部灌丛荒漠区植物生长水分主要来源于流经绿洲的河流和地下水,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因无法再获取水分而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导致荒漠化加剧。4.答案:(1)D(2)A(3)B解析:(1)A.甲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呈波状下降趋势,故A错误;B.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先增加后减少,故B错误;C.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边缘向中心递减,故C错误;D.三种幼苗在距林隙中心14米处密度都在28棵/米2左右,故D正确。(2)由材料分析可知,林隙中光的强度由林隙中心向林隙边缘逐渐减小,结合图是信息判断,三种幼苗喜光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乙、丙,故A正确,BCD错。第15页共15页 (3)依据材料可知,距离林隙中心距离不同,附近苗木所接受的光照、热量和水分等资源不同,各种苗木利用资源的比例不同,使林隙中各种苗木更新密度产生差异,从而较好的维持了周围苗木的物种多样性,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5.答案:(1)D(2)B(3)C解析:(1)该地区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工程的代表性区域。河流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故选D。(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该地位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会使土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含量减少,进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锐减,同时也将导致区域水旱灾害频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④对;该地受风沙影响较小,③错。故选B。(3)读图可知,栎类林枯落物层的持水量最高,C正确;混交林图中有两种,一种是松柏混交林,另一种是马尾松与湿地松混交林,两种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量差异较大,马湿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量最低,A、B错误;图中栎类林属于阔叶林,持水量最高,D错误。6.答案:(1)B; (2)C; (3)D解析:(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2)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3)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7.答案:(1)D,(2)B,(3)C解析:(1)据题干可知土壤呼吸是土壤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包括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茴香是高大的乔木,其土壤生物量远多于其他三类,故呼吸速率最高,IV为茴香;裸地植物根系少,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最少,故呼吸速率最低,I为裸地;孜然与葵花都是草本植物,但葵花的植株高度明显高于孜然,所以其根系也应高于孜然,因此Ⅱ为葵花、IⅡ为孜然。故选D项。(2)读图可知,四种类型土壤呼吸速率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说明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受控于土壤温度,故选B。(3)据题干可知土壤呼吸是土壤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土壤呼吸能够影响全球碳平衡,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8.答案:(1)C; (2)A; (3)D第15页共15页 解析:(1)据图可知,木奶果高大,属于茎花植物,即木奶果的果实一般在植物的根或茎的部位开花结果,这是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属于常绿乔木,是热带雨林植物代表种类之一,故C正确。(2)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该植物主要生长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可推断其生长环境是全年炎热潮湿的环境,故A正确,BCD错误。(3)A.木奶果花期3~4月,果期6~10月,故A选项错误;B.春季发芽,秋冬落叶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不是热带雨林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C.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植被在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没有耐寒耐旱的特性,故C选项错误;D.因植被生长在热带雨林区,降水多,热量丰富,因此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种类丰富,故D选项正确。9.答案:(1)A,(2)D,(3)C解析:(1)读图可知,阔叶林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下降最显著,灌丛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小,A项正确、B项错误;读图可知,针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较阔叶林小,C项错误;针叶林和灌丛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强,而阔叶林土层抗蚀能力随深度增加减弱,D项错误。(2)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枯枝落叶分解速度较慢,从而导致土壤表层的有机层较厚,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加之土质疏松,降水到达地表后下渗量大,地表径流下渗时,有机质淋溶向下淀积量大,最终导致10—20cm土层中针叶林有机质含量最高,D项正确。(3)读图可知,阔叶林表层土壤抗蚀指数最高,抗侵蚀能力最强,因此,在喀斯特地区种植阔叶林树种可以达到防治土壤侵蚀的目的,C项正确。10.答案:(1)A;(2)C;(3)C解析:(1)读图可知,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较流沙蒸发量大,其原因在于: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由于生物结皮的存在,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蒸发量较大,A正确,C错;如果风速慢,则不利于蒸发,蒸发量应相对较小,B错;比热容增大,增温慢,蒸发量应相对较小,D错。故选A。(2)随着时间的增长,雨水在生物结皮下渗,生物结皮土壤持水量上升,而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结皮表面的水分少,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生物结皮的存在,将土壤水分束缚而抑制蒸发,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①③正确,②错。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并没有发生变化,④错。故选C。(3)该地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气候干旱,多风沙活动,生物结皮的存在,加大了土壤对风蚀的抵抗能力,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也保持了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的枯枝落叶又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形成良性循坏,C正确;土壤矿物质含量多与成土母质有关,A错;当地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植被的生长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是很大,B错;生物结皮增加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蒸发,土壤的持水性增强,土壤的疏松度不一定增加,D错。故选C。第15页共15页 11.答案:(1)B; (2)B解析:(1)成土母质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结果,生物在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①不符合题意;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起着主要作用,②符合题意;生物活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不起主要作用,③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因此生物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起着主要作用,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差,生物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因此当地植被给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A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符合题意;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地形平坦不是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是自然形成的土壤,人类活动可以一定程度改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但不是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答案:(1)A; (2)C解析:(1)据材料可知,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淋溶层越厚。读图可知,甲淋溶层最厚,故甲的环境条件为湿润;乙没有淋溶层,故乙的环境条件为干旱,丙的淋溶层居中,故丙的环境条件为半干旱。故A项正确。(2)荒漠作用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低,故①为荒漠;草原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故②为草原;森林作用下,土壤淋溶作用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故③为森林。故C项正确。13.答案:(1)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在垂直方向上,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第15页共15页 (3)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地表植被覆盖较少;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牛羊啃食地上草本植物,导致地表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4)退耕还草;划区轮牧;控制放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等。解析:第(1)问,根据图中不同海拔、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进行描述即可。第(2)问,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动物残体包括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植物残体包括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等。第(3)问,应该从自然(包括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和人为(指人类活动对地表植物的影响)两方面,同时结合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输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4)问,应针对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人为原因(主要指放牧)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14.答案:(1)西北部(西部)。地势平缓,滩涂广阔,红树林生存空间充足;朝珠江口内侧,靠近河流入海口,水域较浅,水流较缓,淤泥大量沉积。(2)冷害(低温、冻害)。无瓣海桑引自热带地区,耐寒性较差;与孟加拉国和我国海南岛相比,淇澳岛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较大。(3)能。大湾区纬度低,水热条件好,沿海滩涂广阔,适合红树林生长;淇澳岛已有数十年红树林引种、栽培、管理经验,技术相对成熟;人工种植红树林有利于保护海岸、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或不能。引种的无瓣海桑来自热带地区,抗寒性较差;大湾区城市集中,部分海岸受人类活动干扰显著,不适宜红树林生长;大规模引种可能导致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潮间带,需要广阔的滩涂空间。结合地形图可知,淇澳岛西北部(西部)地势平缓,水流较缓,利于宽阔滩涂的形成。(2)由材料可知,无瓣海桑引自年均温更高的地区,可推测其耐寒性差,淇澳岛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无瓣海桑大量死亡可能是因为遭受了低温冷害。(3)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如果回答能,需要从自然环境适宜、经验丰富、生态效益突出等角度展开叙述。如果回答不能,需要从树种耐寒性差、适宜生存的海岸较少、物种入侵等角度分析。第15页共15页
同类资料
更多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重难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