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含散文、小说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61425 2021-11-09 1 12.88元 61页 159.48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1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12.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项练习题汇编主题一 挚爱亲情一、【2021·永州】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责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第61页共61页 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⑥1969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耳:“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第61页共61页 母亲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变化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意外第二次:①痛苦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②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本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二、【2021·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第61页共61页 父亲的车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我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30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传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下学。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20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⑩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第61页共61页 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陡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65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                。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1.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①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车被偷→③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赏析下列句子。(1)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第61页共61页 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    (2)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精妙?说说你的理由。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    3.第段画线句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第61页共61页    三、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阳台上的花黄咏梅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瓜,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瓜,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瓜,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瓜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第61页共61页 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第④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第61页共61页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瓜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D.根据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4.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第61页共61页  6.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主题二 人物风采四、【2021·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伟大的学者段玉裁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常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第61页共61页 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过后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第61页共61页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1.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2.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3.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5.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第61页共61页   五、【2021·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高贵的清贫徐贵祥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此处是个适合人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毫无疑问,在一百年前,这幢阔大的木楼象征着主人的富足和气派。这就是方志敏故居。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一米八二,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当地人说,方志敏很讲生活质量,他喝的咖啡,那是要从外国进口的。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高贵着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第61页共61页 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那个情节,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因为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还因为他的清贫,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1.具体分析文章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  第61页共61页    2.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   3.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 第61页共61页   主题三 成长故事六、【2021·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少年的涅槃陈义怀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着脚尖从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再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了门闩。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打涂干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第61页共61页 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半夜,一阵凄厉的嘷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号。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一个走村串户的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选自2021年2月27日《西安晚报》,有删改)1.“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卖货老头儿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么远的路”又是什么意思?第61页共61页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涂干西“蜕”去了什么?变成了另一个怎样的人?) (2)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什么“模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3.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假如涂干西与《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请参加励志节目《开讲啦》,共同围绕“磨难”这个话题给青少年“开讲”。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观点。 5.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第61页共61页     七、【2021·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扫烟囱的孩子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头紧贴在手臂上,正在放声哭泣。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主人一定会打我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第61页共61页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五年级的女生来了,她们一定有的!”一个女孩说。一些五年级的女生走了过来,钱币聚集得更多了。不知不觉中,男孩身边聚集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把那个可怜的扫烟囱的男孩围在中央。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三十个小钱早就凑够了,可是女孩们还在把钱往小男孩这边塞。就连那些最小的女生们也想贡献一点什么东西。没有钱,她们就拨开人群给他送来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突然,学校的女看门人来了。她冲着她们嚷道:“校长来啦!”女孩们听了,惊慌失措,一下子向四面跑开了,就像是一群麻雀一样。这下,只留下那个扫烟囱的男孩儿站在马路的中央,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他的上衣纽扣里、口袋上、帽子上都插满了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有一些落了下来,散落在他的脚边。(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删改)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中“攥”字的含义。    第61页共61页 (2)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作简要赏析。     2.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第61页共61页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八、【2021·武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一觉醒来是早晨沈石溪①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②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第61页共61页 ③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④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⑤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⑥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⑦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⑧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⑨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音;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⑩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过她的试卷?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第61页共61页 “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拾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第61页共61页 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考试满分,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① ② 2.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61页共61页   4.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主题四 生活感悟九、【2021·天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听 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第61页共61页 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第61页共61页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十、【2021·重庆B】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第61页共61页 樟树下,外婆家朝 颜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的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已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入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表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们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①第一村”的旗帜。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第61页共61页 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注释】①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①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③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第61页共61页   4.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5.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    十一、【2021·龙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没有人会看不起你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第61页共61页 ②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③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④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⑤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⑥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⑦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⑧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⑨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⑩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标志,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的“角色”,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第61页共61页 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小莲的纯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第段“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中“拘谨”具体指哪几件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羞愧”的理解。  3.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61页共61页  4.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十二、【2021·新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树 祖贾梦玮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惠,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两亩多。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圆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第61页共61页 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看你,用耳朵听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选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61页共61页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主题五 世间百态十三、【2021·威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在教丁香树开花刘继荣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第61页共61页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第61页共61页 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有删改)1.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    、    、    的情绪。 3.综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4.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5.结合全文,解释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第61页共61页   十四、【2021·台州】文学作品阅读。呼 唤谢志强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②他说:跟我来。③我说:我渴坏了。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⑤他说:跟我来。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的面颊、脊背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①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⑧他说:跟我来。⑨我发现他在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个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他说:跟我来。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第61页共61页 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儿走呢?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我多么希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可是,我的呼唤像一滴水消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了,四周除了一个一个巨浪一般的沙包,没有丝毫回音。我绝望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懊悔地哭起来,自语:这下,我该怎么办?我不知往哪儿走了。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做梦的地点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这么多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仿佛那个梦真实地发生过。我常听见——世俗的喧嚣、繁忙的短暂的间隙里——那个老汉的招呼:跟我来。我想: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能听出。我知道我已经渐渐地跟上他走了。因为,我察觉我忙乎的事情差点使我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误入一种虚幻的迷途。倒是那个老汉的声音穿越时空越发真实了。(选自谢志强小说集《桃花》)【注释】①坎土曼:维吾尔族地区主要铁制农具之一。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我”:处在绝望中“我”:(1)      “我”:挖到了陶罐“我”:(3)     老汉:给“我”水喝老汉:给“我”馕吃老汉:(2)     老汉:再也没有出现 2.“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第61页共61页     3.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话剧,道具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     4.文章中老汉的呼唤出现在梦中,结尾为什么却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第61页共61页     十五、【2021·岳阳】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神秘的大黄猫张爱国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第61页共61页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了身后的母亲一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1.【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                  →②                  →肉失而复得 第61页共61页 2.【分析人物形象】(1)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两个角度主要细节母亲心理原因“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①②④只有“我”才能感受到的箍、捂住、拧、跳、砸、声音低却异常凶狠③    (2)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第61页共61页 3.【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第61页共61页 一、1.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万幸:学校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作答;“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作答。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叙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那10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3.①举家外迁,在北京不给儿子留下一间房②悲凉【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文章叙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第一次是第④段叙写的。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我”“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当时的心情是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⑤段叙写的。1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次是第⑥段叙写的。1969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我”有“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4.“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行为,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题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行为——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从而暗示了文章的主旨。5.示例一: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第61页共61页 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淳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作者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示例二:不赞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若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伟大母爱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不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母亲对孩子“娇惯”和“溺爱”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述理由。二、1.借来摩托车,带“我”骑两圈 骑三轮大板车,赚钱养家(拉客赚钱或做买卖谋生),载“我”过桥【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清脉络层次。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为总起段,引起下文的叙述。题干中“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车被偷”为第⑥⑦段的内容,所以第一个横线处为②至⑤段的内容,这一部分写了父亲用借来的摩托车带“我”兜风。题干中“骑电瓶车,载‘我’兜风”为段的内容,所以第二个横线处则为⑧至段的内容,这一部分写了父亲用三轮大板车拉客、做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河水漫涨时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平平安安过桥。2.(1)示例一:“浩浩荡荡”“众目睽睽”“威风凛凛”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我们坐在父亲板车上越过水塘时扬扬得意的心情,蕴含了“我”无比骄傲、自豪的情感以及对父亲的钦佩。示例二:“载”“过”“穿”三个动词的使用,写出了父亲车技高超、动作熟练的特征,蕴含了“我”无比骄傲、自豪的情感以及对父亲的钦佩。(2)示例:句一更精妙。句一把“牢牢地”“稳稳地”放在“他手握车把”后面,且单独成句,更能强调父亲内心的坚定与满足及对生活的淡定和从容(更强调父亲生活乐观、从容),意味深长,更适合作为文章结尾。示例二:句一更精妙。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这个语句语意未尽,不适合作为文章结尾。【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先确定赏析角度,再结合语境分析。(1)由“载”等动词可知此处为动作描写,同时用“浩浩荡荡”“众目睽睽”“威风凛凛”四字词语修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驾车技术的娴熟,第61页共61页 体现了我们在父亲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平平安安穿过河水漫涨的大桥时的得意和畅快的心情,表达了“我”以此为荣和对父亲的钦佩。(2)通过比较句式可知,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为倒装句,突出父亲当时骑车的状态,从而将父亲骑上新电瓶车的欣慰、幸福和满足感突出出来,表现了父亲淡泊宁静而又坚强自信的生活态度,突出了中心。而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放在最后,让人觉得还有下文,作者却未表达,易使人心生疑问,做结尾不恰当,所以句一更精妙。3.情感:表达了对父亲及父亲那一代人努力奋斗、乐观面对困难的赞美之情,对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自豪之情。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像父亲那样,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挑生活重担,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解析】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主题。由“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等内容可知,文章表达了对父辈艰苦创业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由衷感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仍然要像父辈那样敢于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三、1.①小时候孩子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②送“我”上大学时,母亲将初见的奇怪小花命名为“人脸花”,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题干限定了段落和地点,据此来寻找相关内容提炼概括作答。2.每年过年时,海棠总会准时开花;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解析】本题考查对指代对象的理解。根据“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可得出:每年过年时,海棠总会准时开花。根据“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可得出: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3.B 【解析】A.错误,第①段使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不是说明;C.错误,主要原因是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而自己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家在外,睹花思念亲人;D.错误,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并不能体现“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4.示例一: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凸显“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感激)。第61页共61页 示例二: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用“我”的表现,凸显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或心疼、关爱)。示例三: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凸显“我”对父母的感激(或心疼、理解、关爱)。【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去赏析。句中的“愣”是神态描写,“夸张地提高嗓门说……”是对“我”的语言描写。“愣”是因为听到母亲说“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三个孩子长大成人,而父母在渐渐老去,曾经在家里最高大的他们,如今成了最瘦弱的,这个“愣”字,写出了“我”当时的伤感;“再瘦也是最大的”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感激,以及对父母的心疼和感恩。5.①作为本文的线索;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③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④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⑤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文章题目为“阳台上的花”,从表面含义看,指的是母亲在阳台上种的花;从象征意义上看,母亲呵护着“阳台上的花”,也疼爱着孩子,关心着家人,因此“阳台上的花”象征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在外地也常常睹花思人,因此“阳台上的花”还寄托了作者对和睦家庭的热爱和想念,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文章以“花”为线索,叙写了母亲的生活。6.写法: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作用:①母亲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表现母亲的聪明;②突出主旨,凸显了母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③前后照应,使结构严密圆合;④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强吸引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运用了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的写法,吊足读者的胃口;同时,母亲爱花,能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读懂花的内涵,表现母亲的聪明;“花”是母亲对“我”的思念,突出了母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人脸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结尾才揭示花语内涵,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四、1.崇敬和缅怀。【解析】标题中“伟大的学者”已蕴含崇敬之情;行文内容更是于字里行间表露出对段玉裁的缅怀之意。第61页共61页 2.为了便于说明段玉裁纪念馆的位置;介绍愚池的由来,以此衬托段玉裁的治学精神。【解析】先点明便于介绍纪念馆的位置之意,再结合“愚池”的由来与段玉裁的精神紧密相连分析即可。3.承上启下。【解析】看画线句子的位置,处于行文中间段落句首,作用多为承上启下。有时还要看是否是段落的中心句。4.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人们理解与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解析】理解“身后有福”的内涵,结合上下文概括作者感慨的原因。故乡人专门为段玉裁建造了纪念馆;金坛县人民理解、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还要在纪念馆后门外的空地上建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5.刻苦勤奋;为人谦逊;忠诚学术,不慕名利;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解析】涉及段玉裁精神品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③—⑥段,提炼中心句加以概括即可。五、1.文章⑧~⑨段通过回忆读《清贫》的感悟,想象方志敏拒绝逃生,最后被俘,并在敌人刺刀面前临危不惧、冷嘲热讽的情景,以及联想《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展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和联想的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景可知,方志敏是一个执着追求理想和信仰,勇敢与敌人战斗到底,视死如归的革命者。据“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可知,方志敏是一个放弃荣华富贵,甘于清贫的革命者。2.①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②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首先理解“清贫”。结合“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第61页共61页 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分析,可见“清贫”是指方志敏等革命者为了建设可爱的中国,为天下苍生带来美好的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享受的一种革命精神。然后理解“高贵”。结合“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分析,作者所说的“高贵”是指不为名利所动,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伟大精神。3.文章围绕中心(高贵的清贫)选取了一系列材料,如探访故居、听朋友介绍、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等,材料丰富多样,真实且有代表性。4.示例一:这个语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从三个方面予以回答,使读者对“真正的贵族”的印象鲜明而深刻。示例二:这个语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真正的贵族”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可从修辞角度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六、1.“路”指经历(遭际、遭遇)。“这么远的路”指常人未曾有的特殊经历(丰富、曲折的经历)。【解析】本题考查解读语句含义。卖货老头儿是在了解涂干西昨晚遇见两只狼并将两只狼杀死,并在涂干西问他到县城的路有多远的情形下发出的“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的感叹,可见这里的“路”,指的是十五岁的涂干西昨晚的经历或遭遇;“这么远的路”在这里指常人未曾有的特殊经历。2.(1)“蜕”去了犹豫、恐惧。变成了自信、坚强、果敢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重新上路”指涂干西在“散着几根白骨”的野外睡了一觉之后,重新赶路。从“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可以看出此前的涂干西对离家出走的“犹豫”以及见到“散着几根白骨”的恐惧,经过在野外“睡得出奇好”的一觉后,“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这里,涂干西“蜕”掉的是对离家出走的“犹豫”及离家出走后对新环境的“恐惧”。后来的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表现出了他的坚强、果敢。面对两只狼对他的袭击进行各种反击及最终杀死两只狼,体现了涂干西的自信。综上,概括作答即可。第61页共61页 (2)沉着、冷静,坚韧、坚定,包容、理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一夜的恐怖经历并最终杀死两只狼后的涂干西“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从“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可以看出涂干西的沉着、冷静及坚韧、坚定;从“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可以看出涂干西的“包容”;从涂干西最后还是回家了,并在父亲面前“突然单膝跪地”并说“爹,孩子错了”可以看出涂干西的“理智”。综上,概括作答即可。3.①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避雨,才有了涂干西夜宿洞穴遇狼杀狼的经历。②从侧面烘托人物心理。雨由小变大,涂干西也由着急、无奈、犹豫变得坚决、果敢。【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文章多次写到雨,有推动情节发展和侧面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4.示例一: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示例二:面对磨难,要勇敢坚强。示例三:战胜磨难才能超越自己。【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理解。《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与本文中的涂干西均经历过成长过程中的磨难。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磨难后,长大了;涂干西经历了离家出走、野外露宿、洞穴杀狼的磨难之后“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从两文共同点中可以确立“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的观点。杜小康在经历孤独的磨难时,也突然会说“我要回家”,但最终凭借勇敢坚强克服了孤独;涂干西离家出走之初,也经历了恐惧,最终凭借勇敢坚强克服了对野外露宿的恐惧,面对狼的袭击时也是凭借勇敢坚强杀死了狼,可以从这一共同点确立“面对磨难,要勇敢坚强”的观点。杜小康、涂干西两位少年,正是在战胜了生活的磨难之后才逐渐长大,超越了旧我的,由此可以提炼出“战胜磨难才能超越自己”的观点。5.示例一:我认同第一种看法。在涂干西眼里,父亲之前一无是处,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他经过磨砺,变得成熟,对父亲的行为多了理解与感悟,意识到父亲对他的爱是深沉的。示例二:我认同第二种看法。涂干西之前对父亲充满怨恨与敌意,导致冲突对抗甚至离家出走。经过这次磨砺,他懂得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体谅家人,意识到自己的出走给家人带来了伤害。示例三:我认同第三种看法。涂干西之前认为他可以轻易走出大山,第61页共61页 活出另一个样子。经过这番磨砺,他对生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自己原先的理解太肤浅、太幼稚。【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首先,从题干所示三种说法中任选一种说法,表示对这一说法的认同,之后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七、1.(1)“攥”是对男孩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男孩把钱护在手心时内心的激动,既表现他的贫穷,又刻画出他对这捧来之不易的小钱的珍惜和对给他凑钱的女孩的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攥”是动作描写,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动作描写作用主要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等。这个动作写出了他激动的心情,表现他对女孩的感激之情。(2)一是场面美:这群聚集的美丽女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这种场景非常漂亮;二是场景体现的情感温馨而充满爱意,是一群女学生对一个贫穷而可怜的男孩的帮助和关爱。【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应先阐明“那情景”的具体所指,其次指出这些女孩不仅外表漂亮,心灵更是美好。这也是“美丽”所包含的含义。2.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能理解人、安慰人;有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自己掏出钱给小男孩并安慰他,可见她很有爱心并能理解人;同时她能召集其他同伴资助小男孩,可见她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以“男孩丢钱”为话题,引入凑钱助人的故事,行文自然流畅;多用对话形式,以男孩与众人的对话,表现大家为何凑钱,怎样凑钱,使叙事更加集中;同时以回忆倒叙的方式叙述,让故事充满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从人称上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得文章真实可信;文章以“男孩丢钱”为线索,文章主体都是以对话展开的,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吸引读者。4.示例:一个本来应该上学的孩子,却因为贫穷,小小年纪就要以扫烟囱为生。当他因不慎而把一天劳动所得的三十个小钱统统丢光而伤心痛哭时,幸运地遇到一群陌生的女生,给予了他热情的帮助,那一刻他感受到自己也是幸福的,并不是孤独无助的。女子学校的同学们用善良和真诚使男孩感受到了无限的关爱和温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付出真情的关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在现实生活中,第61页共61页 也有很多像扫烟囱的孩子一样的人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献出爱心和真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让他们感到更自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先概括文章的内容,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这个故事主要围绕“男孩丢钱”展开,他遇到一群陌生的女生,给了他帮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八、1.①发奋学习,再得满分 ②菜场巧遇,班长道歉【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概括。读文本可知,本文的第②段至第⑥段写了考数学“我”得了一百分,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怀疑。第⑦段至第段写了成绩下滑,奶奶鼓励“我”。题干中给出的“考试满分,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即是以上情节,所以方框处的补充情节需从下文内容中概括。第段至第段写了“我”精神饱满地努力学习,数学再一次考了满分。第段至段,写了在菜场“我”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与班长偶遇,她主动跟“我”道歉。以上两部分的内容可分别概括为:发奋学习,再得满分;菜场偶遇,班长道歉。2.插叙了奶奶的不幸遭遇和艰苦人生,表现出奶奶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为下文“我”的改变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插叙内容及其作用。文中在写“我”数学考了满分被同学老师误会,奶奶鼓励“我”之后,又在第段插叙了奶奶在丈夫、儿子入狱后,苦苦支撑这个家的艰辛,突出了奶奶历经人生风雨洗礼后的坚强和豁达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下文写“我”重拾自信发奋读书等情节做了铺垫。3.(1)“咀嚼”本义是用牙齿磨碎食物,这里指“我”反复品味奶奶的那句话。“酣然入睡”是说“我”睡得香甜,这是“咀嚼”的结果,表明“我”理解了奶奶那句话的深刻哲理,放下了心中的包袱。(2)本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嘉秋向“我”道歉时的样子,表现出她的惭愧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真诚。【解析】(1)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咀嚼”的意思是“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文句中指“我”不断地揣摩奶奶说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酣然入睡”的意思是“很舒适地进入梦乡”,写“我”那天睡得踏实舒服,“我”明白了奶奶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内涵,从而如释重负。(2)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主动跑过来打招呼”是动作描写,“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是神态描写,“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嘉秋对“我”表示歉意时的难为情,表现出她的惭愧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真诚。第61页共61页 4.示例:人生总会遭遇挫折甚至面临绝境,我们要更新心境,放下忧伤,卸下精神上的包袱,乐观、坦然面对困境,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恢复自信和勇气。黑夜总会过去,明天更加美好。【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本文先写了“我”到了一个新学校数学考了满分而遭同学和老师怀疑,“我”因此一蹶不振,成绩下滑。奶奶的“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而重拾信心,进而努力学习,数学又一次得了满分。本题围绕“遇到不顺要敢于面对,勇往直前,看到未来的希望”进行解答即可。九、1.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想起的和“雨”有关的故事。结合第③段第一句可概括: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结合第④段中“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等内容可概括:“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结合第⑤⑥段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等内容可概括: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2.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鲜活灵动地再现了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3.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第①~④段可知,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结合第⑤段可知,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结合第⑥段可知,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第61页共61页 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结合第⑦段可知,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4.C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结合语境中“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等内容可知,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并不是“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而是“我”在享受雨中的那份惬意,选项表述错误。D.结合文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等内容可知,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选项表述错误。十、1.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③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足。【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找到每件事的起止段落,明确所叙之事即可。第④段着力叙述了一件童年往事,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回顾了外婆冒风险为“我”煎荷包蛋的事。第⑧段叙述了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全村产业兴旺。2.“村庄的符号”指老樟树已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时代。3.①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②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③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④与第⑨段形成呼应。(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段落作用,要注意该段落所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第⑤段单句成段,单句成段一般是起强调作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凝聚着对外婆去世的遗憾和怀念之情,是第④段所叙之事的延续。结构上,明确其和后文写外婆的段落的呼应关系。4.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要明确本句是把什么拟作什么,进而分析其作用。5.示例: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第61页共61页 他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并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把文中有关“欧阳汝明”一家的光荣历史提炼出来,用上一两句简练的议论抒情语句进行衔接即可。十一、1.①摸索着办登机牌,忐忑登机;②解不开安全带;③忍住了照相的冲动;④纠结要不要喝饮品;⑤硬着头皮接了一份餐食。(答出其中任意四件事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词语概括事件。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拘谨”的意思是(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答题区间定位在文章第①至⑧段,结合内容概括即可。2.“羞愧”一词既指“我”解不开安全带感到害羞、难堪,也指自己因未见过世面而自卑的心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解答此题要理解词义,结合语境分析。“羞愧”的意思是感到羞耻和惭愧。第③段主要讲的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解不开安全带,在邻座给“我”示范后“我”羞愧与难堪的窘状。这里的“羞愧”从表面上看,指的是“我”为自己坐飞机解不开安全带感到自惭形秽,从心理角度来讲,指的是“我”因未见过世面而自卑的心理。3.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和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我”和小莲第一次乘坐飞机时的不同表现,写出了“我”的自卑,小莲的坦荡。意在突出: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看不起你,不要自卑,要勇敢做自己世界的主角,成为更好的自己。【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本文前文主要写了“我”第一次坐飞机时种种拘谨的表现,与后文写小莲第一次乘飞机时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莲做事的坦荡和“我”的自卑,意在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勇敢做自己世界的主角,成为更好的自己。回答作用时要注意结合文章主题来回答。4.示例:做人要坦坦荡荡,自信满满。不要轻易看轻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谈感悟。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章主题,结合主题联系实际解答即可。本文主要讲的是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看不起你,不要自卑,要勇敢做自己世界的主角,成为更好的自己。结合这一主题来谈感悟,可以从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如何树立自信心等方面来回答。十二、第61页共61页 1.高大、粗壮,古老、健康,坚强不屈。【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特点概括。从第4段可概括出:高大、粗壮、占地面积广;从第5段的“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可概括出:古老、健康;从第7段的“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可概括出:坚强不屈。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叹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赋予空气、土壤和古树以人的动作,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感叹之情。3.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依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解析】本题考查人称转换分析。第4段和第5段对“树祖”的称谓是“他”,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依赖之情;第6段开始,称谓转换为“你”,是因为“我”和树祖面对面,我们之间要交流,要表达彼此,因此用“你”更直接,也亲切,仍然表达了作者对“树祖”的赞美之情。4.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依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树与树之间心意相通,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解析】本题考查形象意义探究。从第3段和第5段可以看出,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依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的付出;从第7段可以看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从第9段可看出,树与树之间,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十三、1.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解析】本题考查题目含义。一般要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内涵。文中的丁香树、男孩和众人的彼此守护相助都蕴含在题目中。分析时结合主题和人物形象全面作答。2.示例:紧张 着急 恼怒第61页共61页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结合男孩的神态、动作描写来揣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写出男孩对丁香树命运的担心。“摇头”“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男孩坐立不安的动作、保护的姿态,都是渴望能守护丁香树。3.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4.示例:淡漠 亲近 融洽5.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善待彼此”)。【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是赞美那对父子逆境中向上的力量,赞美周围人们对孩子的善意呵护,是对人性的讴歌。十四、1.(1)断水断粮两天(写“饿得不行了”也可) (2)不见了 (3)陷入了困境(写“懊悔地哭了”“寻找老汉”等也可)【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读文段,依次梳理概括即可。2.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这句话在②⑤⑧段反复出现,强调了老汉一次次呼唤“我”,想要带“我”走出沙漠,而“我”沉迷于挖宝,无视他的呼唤,一再地错过机会,最终陷入困境。3.因为“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表明了天气的炎热,一方面体现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表现“我”因沉迷挖宝而全然不顾自身处境的危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既推动剧情发展,又烘托了“我”没跟老汉走的懊悔与不知该往哪儿走的绝望。【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推动故事情节、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4.示例:文章借助梦中老汉的呼唤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以警醒,文章末尾“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知道我已经渐渐地跟上他走了”,表明二十年的人生阅历,已使老汉的呼唤逐渐成为“我”内心的自觉,它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我”。【解析】能理解梦中老汉的呼唤成为“我”内心的声音即可。十五、1.①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 ②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第61页共61页 【解析】解答此题,需通读全文,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本文共写了四个情节。第①—④段写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第⑤—⑦段写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第⑧—⑨段写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第⑩—段写肉失而复得。题目已给出第一和第四个情节,据此补充中间两个情节即可。2.(1)①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 ②不想让莲姨看出异样 ③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④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款待莲姨(2)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解析】(1)题考查细节描写及分析人物心理。①母亲发现腊肉不见了,怀疑是“我”拿走,但她怕莲姨察觉,有意关上厨房门之前的细节部分:“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母亲笑着关上门”。②她这样做是不想让莲姨知道腊肉丢失,不想让莲姨看到自己打骂孩子,不想让莲姨知道家里生活窘迫。③母亲对我又“箍”又“拧”,还不让“我”发声,是因为她发现借来的腊肉丢失了,非常着急,她有意招待姐妹却突然要丢丑,对“我”在关键时刻不懂事、不理解体谅她的难处很痛心。④母亲关门教训“我”的原因是她和莲姨姐妹情深,多少年都没有机会表达情意,此次遇到是真心实意想热情招待姐妹的,但家里窘迫,借来的腊肉又突然丢失,她不想让莲姨知道自己的难处。(2)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莲姨知道“我”家生活困难,多年来路过“我”家从不打扰;这次来“我”家看到母亲单独把“我”关进厨房,察觉腊肉丢失,她不想让“我”母亲为难,故意假说大黄猫叼走腊肉,“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她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帮助“我”家,维护了“我”母亲的自尊,可谓温暖体贴、善解人意。3.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叙述亲切自然,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通常有: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我”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母亲路遇莲姨母子,借腊肉招待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亲切真实。③第61页共61页 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对家里生活窘迫但母亲却热情招待莲姨的不理解,自己想要让母亲出丑的心理活动等,这些内容侧面展示了母亲和莲姨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感人至深。第61页共61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含散文、小说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