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ID:59251 2021-10-31 1 8.00元 22页 213.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汇编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  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③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④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⑤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⑥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⑦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第22页共22页 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⑧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第22页共22页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四)伏笔、照应。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第22页共22页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第22页共22页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第22页共22页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段落层次。7、中心思想。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11、剪裁详写、略写。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第22页共22页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时间:夏夜。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人物:我和小伙伴们。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第22页共22页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第22页共22页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例:《我的叔叔于勒》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第22页共22页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想起母亲就想哭韩石山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她的一个原因。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我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我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她不问别的,只说:够吗?④大学毕业,我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我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她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ɑorɑ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我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你也不会说吗?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我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不了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第22页共22页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选自《文艺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文中母亲说的“学好”主要指学好知识。B.文中母亲说的“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C.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的年少无知、自傲自大,以及对母亲良苦用心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反衬出母亲真挚而细腻的爱。D.第⑦段画线句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出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6分)情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①②“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③“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二、(2020年黄冈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父爱昼夜无眠尤天成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儿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第22页共22页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了儿女哟……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⑪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2分)3.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4分)(1)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2)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灯如红豆侯志明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第22页共22页 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B.第④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C.第⑥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2.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小油灯”相关人物给“我”的启迪第一盏母亲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第二盏父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盏女同学②3.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雪夜的老人叶骑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第22页共22页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在这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的陪伴?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起了身子。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B21风雪愈紧了。B22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2.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情节内容情感变化第22页共22页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①②疑惑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③④释然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4.研读第B22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3分)五、(2020年遂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眷恋那棵老柿树赵宏欣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④我一听,忙说:“行。”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⑪“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⑬“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⑭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⑮“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⑯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⑰“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⑱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有改动)第22页共22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全文讲述了少尉看到老柿树下盼儿归来的母亲时哭了。B.文中几次提到“山峦”给人一种冗杂重复之感,语言平白朴素,感情真挚。C.第⑭段“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中“孤独”一词,表面是说没有高树与老柿树为伴,所以这棵老柿树显得孤独;实际上是说母亲的孤独。D.文中少尉是一个眷念故土(思念母亲)、忠于职守、很重亲情的人物形象。2.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6分)时段语言动作情态踏上列车没有语言神色庄重①“就要经过我的家乡”深情地注视不一会儿“就是我的家乡”②__此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凝望哭了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4分)六、(2020年南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我的家乡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欸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第22页共22页 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1.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4分)2.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3.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5分)【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七、(2020年无锡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夜行薛培政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第22页共22页 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2.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3分)情节“我”的心理反应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①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迟疑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②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警觉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③3.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4.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4分)答案第22页共22页  记叙文阅读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2分)A.文中母亲说的“学好”主要指学好知识。B.文中母亲说的“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C.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的年少无知、自傲自大,以及对母亲良苦用心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反衬出母亲真挚而细腻的爱。D.第⑦段画线句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出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解析】A.“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6分)情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①“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②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③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①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②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但也毫无怨言。③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④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和得失语症后提醒父亲给“我”做饭。二、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解析】B.“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一句说法错误,应是“表达了‘我’对父亲打鼾的埋怨和不满”。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2分)示例:①孝顺(爱自己的父亲);②勤奋(能吃苦、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③不虚荣(很实在、阳光);④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3.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4分)(1)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示例: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没料到儿子会情绪激烈地指责自己时的惊讶,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2)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回报,深沉感人,将对父爱的颂扬推向高潮。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4分)示例:表面含义: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为了让“我”能够好好休息,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白天就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深层含义:父亲对儿子的爱永远没有停止,一直想办法尽其所能地给予(即使从农村来到城里,也想办法打工帮儿子还债)。三、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第22页共22页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B.第④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C.第⑥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解析】C.“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一句说法错误,应是出于父亲的善良和正直。2.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小油灯”相关人物给“我”的启迪第一盏母亲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第二盏父亲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盏女同学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3.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6分)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四、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解析】B.“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句说法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应是“暗示‘我’此时的心情低落到极点”。2.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情节内容情感变化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①痛苦②偶遇老人,始终不离开疑惑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③明白④给母亲打电话,相信明年会更好释然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示例:这句话将“一晚的守候”和“三个易拉罐”作对比,突出了老人在雪地等的时间之长,艰辛不易,收入却很微薄,为下文写“我”给母亲打电话,表现出一种释然心理作铺垫。4.研读第B22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3分)示例: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巨大的挫折与失意,都不能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五、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A.全文讲述了少尉看到老柿树下盼儿归来的母亲时哭了。B.文中几次提到“山峦”给人一种冗杂重复之感,语言平白朴素,感情真挚。C.第⑭段“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中“孤独”一词,表面是说没有高树与老柿树为伴,所以这棵老柿树显得孤独;实际上是说母亲的孤独。D.文中少尉是一个眷念故土(思念母亲)、忠于职守、很重亲情的人物形象。第22页共22页 【解析】B.“文中几次提到‘山峦’给人一种冗杂重复之感”一句说法错误,在文中,“山峦”是行文的线索,使情节起伏波折,又完整紧凑。2.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6分)时段语言动作情态踏上列车没有语言神色庄重①十几个小时的行驶“就要经过我的家乡”深情地注视不一会儿“就是我的家乡”②兴致勃勃__此刻③少尉没有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凝望哭了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4分)①是家乡的象征;②是母亲的象征;③是对家乡的眷念;④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⑤是对母亲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任答四点即可)六、1.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4分)示例一: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示例二: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2.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分)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3.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5分)【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解析】D.小说大量使用的是短句,而不是长句。2.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3分)情节“我”的心理反应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①惊悚(或惊恐、惊讶、吃惊)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迟疑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②提防(或防备)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警觉第22页共22页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③轻松(或放松、如释重负)3.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月光的白亮,增加了夜行的危险(任务完成的难度);烘托了紧张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使小说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任答三点即可)4.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4分)示例一:身份:抗日志士(八路军交通员)。理由:①深夜出行,违反常理;②熟悉地形,有夜间活动的经验;③遇到陌生人沉稳、不惊慌;④身手敏捷,为人警觉;⑤一路上与“我”相互照应,有默契;⑥随身带着武器。示例二:身份:同情抗日的土匪。理由:①深夜出行,违反常理;②熟悉地形,有夜间活动的经验;③称“我”为大哥,作别时抱拳拱手,言行有江湖气;④身手敏捷,为人警觉;⑤随身带着武器;⑥与“我”和平相处,没有敌意;⑦分别后去向山里。示例三:身份:当地农民。理由:①庄稼人打扮;②熟悉当地地形;③说着和“我”一样的方言。第22页共22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