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教案(共3课)
ID:19740 2021-09-11 1 2.00元 7页 54.50 KB
已阅读7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2.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因此,让小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做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目标】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教学准备】[教师]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提出话题:“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7 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二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三: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等等。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比一比,改进改进。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藤条、稻草、石子等。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活动四: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制造出米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中的物品,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比如: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皮衣?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式补充,可以配合使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由现实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成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子。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常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可利用的资源准备: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衣的视频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教学后记】7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的第二课。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四个内容组成:1、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两代人的生活各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2、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3、调查。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使学生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4、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体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带来的效果和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的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和对比,意识到我们是被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包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教学准备】[学生]衣食住行的图片,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教师]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图片、电动粉碎机(演示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展示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方面不同的图片。(生观看)同时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了解古代人生活的状况。2、提问: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生:回答。3、师小结:从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古时候)人以打猎为生,穿的兽皮,吃的是野果,住的是草棚,没有交通工具,靠两条腿走….(现代人)穿的是各种面料做成的衣服,吃的是各种健康食品,住的是大楼,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高速列车等等。[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生了解过去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观看图片时进行了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以便让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或者去观看古代文明的视频、图片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大量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带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进而引起讨论和思考。二、从古至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1)找朋友:展示衣食住行图片,你能把它们分别分分类,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吗?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评价[设计意图]从大量的图片冲击中进行一个小小的考验,因为这个活动就是要一一对应的。7 1、穿着的变化(1)展示不同时期的穿着图片;(从古到今人们的衣服发生了哪些变化?)(2)排排序:大家请看这些人穿的衣服,你能不能按照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的衣服排排序,并小组讨论下为什么这样排序。(3)师列举三个阶段穿着方面的变化:穿着方面:原始人身穿兽皮,后来的人穿长袍马褂,现代人穿漂亮的衣裙。(板书)[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便于了解这些变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2、炊具方面的变化(1)展示不同的食物,引导提问:它们都是用什么工具做的?(2)比较:你知道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分别用什么炊具吗?(3)师列举三个阶段灶具方面的变化:原始人直接把木头架起来烧,后来的人用煤炭炉,现代人用天然气灶。(板书)4、住房方面的变化(1)出示三个阶段人们的住房图片,你知道它们有哪些不同吗?(2)师列举三个阶段住房方面的变化:原始人住的是草木搭建的窝棚,后来的人住上砖木建造的房子,现代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板书)5、交通方面的变化(1)欣赏《清明上河图》,介绍图片背景,这图上的人处于什么时代?(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交通工具。(3)师评价。(4)出示古代和现代交通工具,介绍交通方面的变化:古代人乘坐人力车或马车等,后来的人乘坐蒸汽火车,现代人乘坐高速列车。(板书)(5)对比:现代的交通工具比古代好在哪里?(6)练一练:见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给古代人生活中要用到的物品打钩。三、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1)展示调查的表格: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2)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按重要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3)说说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调查表:请在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下面画√,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其他[设计意图]在调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发明这个地方,我们会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是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他们享受着的是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他们不知道生活原来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我们这一辈人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小孩子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了一种接触世界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生活改变最大的、最重要的科技发明,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主要要强调重视前后对比以体现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家里生活的影响。四、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1、出示图片(粉碎机、石磨、擀面杖、研钵)你们认为哪种工具最省力?粉碎机最省力。2、做一做:大家先用研钵(擀面杖),后用石磨3、教师演示电动粉碎机磨米。(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师演示为佳)4、投票:选出哪种工具有优越性?(举手统计)5、组织观看磨豆腐及机械化农业的图片。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7 6、米粉可以做成好吃的年糕、米糕、米线,你还知道哪些?7、碾成米粉可以制作各种好吃的食物,如江南的汤团、宁波的年糕、云南的米线、湖南的汤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米粉美食。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体现对家乡的关注。[设计意图]用四种工具都可以将大米碾成米粉,这里就有一种深刻含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而碾米的目的是导向其用途,这可以做成学生比较熟悉的米粉制品。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去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应该是研钵、擀面杖、石磨、电磨,让学生在分别使用不同工具的碾米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科技含量高的工具具有一定优越性。老师操作现代的工具,因为现代的电动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最后,总的来说说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生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教学后记】12、轮子的故事【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中的第三课(即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关注科技与生活。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课通过不同方法来推动重物引出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轮子,接着向学生呈现轮子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进而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些简单材料用我们的双手给小车安装轮子,并改进自己的小车,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最后,了解轮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运用,增长学生见识,体会到科技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学情分析】生活中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轮子并不陌生,每天都能见到汽车、生活用品上各式各样的轮子。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轮子的省力作用,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轮子。这课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2、知道轮子应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作用--省力。[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轮子外在特征,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以及轮子的发展历史。[难点]动手制作小车,为小车安装轮子。【教学准备】[学生]新华字典一本(生自备)、圆柱形铅笔6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4只、纸盒1个、吸管1根、竹签2根(车轴);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胶带、粘合剂等)7 [教师]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前概念1.师:出示图片:小兔搬南瓜,可是南瓜又大又重,搬不动,小朋友你们来猜猜小兔最后用什么办法把大南瓜搬回家的呢?生:把南瓜立起来向前滚。2.师:出示图片,小兔也是这么想的,立起来的南瓜可以像轮子一样滚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轮子的故事》。(板书)[设计意图]因为小兔子和南瓜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学生也听过很多关于兔子的故事,也有一些学生会有与兔子南瓜接触的经历和体验,这些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难忘,因此用兔子搬南瓜引入话题。在谈话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技术发明---轮子。二、探究轮子的作用及发展史1、游戏:(体验轮子的作用)(1)伸出你们的右手手指,慢慢的推动桌子上的新华字典,感受一下,用多大的劲儿,能推动新华字典呢?(2)我们在字典下面摆放三只圆形的铅笔,伸出你的右手,慢慢推动新华字典,感受一下,需要多大的劲儿能推动呢?(3)比较:两次推动新华字典的劲儿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圆形的铅笔可以省力,那么六棱形的铅笔可以吗?演示实验:老师用一个圆形的轮子滚动一下,再用一个六棱形的轮子滚动一下。看来,还是圆形最适合于滚动。[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学生知道了轮子可以搬动大南瓜,就希望能亲身经历体验一下,激发学习欲望。2、体验轮子的发明(1)出示(古人拉运石头的情景),他们下面用的可不是铅笔,他们用的是巨大的木头,这种的我们称它为滚木,下面我们就两人合作,试着用这种方法将字典从课桌的一边运送到另一边。(2)谁来说说完成这个任务时有什么困难呢?古人在用滚木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困难,所以就改进了滚木,将木头切割成片,就成了一个个轮子,有了轮子就发明了车,运送重物就更加方便了,再也不需要那么多滚木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不断的改进轮子,轮子更加的实用,更加的先进。[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轮子的作用---省力,并通过多次体验,让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的印象。3、认识轮子的发展史(1)出示:不同时期与轮子相关的图片。(2)请生说说看不同时期的轮子特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12页,第一部分:按照轮子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方框内填序号。哪个小组来全面展示一下你们所排的顺序?[设计意图]体验后在通过图片,更能深刻领会科技带来的变化。三、工程实践师:轮子为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便捷,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为今天的小车装上轮子呢?1、认识活动材料。【提示:用剪刀和铁丝时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2、下面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怎么才能给小车装上轮子,而且让它跑起来呢?3、分组商量、制作、试跑。4、展示。评价。[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第三个活动,也是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四、认识生活中的轮子7 1、小车上有轮子,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上也有轮子呢?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轮子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相关图片)这些都是交通工具上的轮子;这些轮子都能够灵活的转向,我们称它为万向轮;这些轮子,我们称它为引导轮;在我的教室里,非常隐蔽的地方还有轮子,就是在我们的窗的下面。师:这些轮子都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给什么东西装上轮子呢?(完成活动手册12页第二部分)拓展思考:如今的轮子,仍然在不断的改进,那么未来的轮子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设计意图]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尽可能多的给它们提供很多相关的图片,并引导认识不同的轮,对今后的学习是一种奠基。同时也是无形中在学生脑海里播下科技的种子,增长学生见识,体会到科技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后记】7
同类资料
更多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教案(共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