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政治(新教材)二轮专题突破练10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带答案)
ID:63503 2021-11-17 1 3.00元 10页 329.27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突破练十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近年来,古风日渐兴起,汉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云鬓轻挽、裙裾飘飞,或娉娉袅袅仙气飘飘,或高冠环佩、风度翩翩……这些身着古装置身花海、竹林、古建筑等风景里的年轻人,成为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古风的兴起(  )①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②表明民族传统文化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③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忆 ④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了生活中的美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1年5月22日,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名字(  )“祝融号”①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生动体现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③体现了在太空舞台上彰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能够彰显文化自信,使各国认同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密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清晨,当你起床端起第一杯咖啡时,或许无法想象咖啡的清香来自茶叶的故乡中国,而这杯咖啡或许正在改变中国咖农的命运。”这是在西方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动画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中的一段旁白。该短视频的热播有利于(  )①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增强全球消除贫困的信心 ③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融相通 ④传播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引领全球脱贫事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某扶贫电视剧展现了惊人的吸粉力,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以下是部分观众的评论:观众1 该剧是一部真正被观众送上热搜的好剧,里面的场景、人物造型、口音都能引起共情,让人身临其境。观众2 扶贫题材不好拍,但这部剧没有尴尬地空喊口号,生动地讲述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建设宁夏的那段历史,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故事,制作精良,是一部让人忍不住二刷的好剧。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创作需要(  )①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引发文化共鸣 ②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激发创作者的灵感 ③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推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一位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藏族男孩凭借一段短视频火遍全国,造就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告诉文旅人,脚踏实地挖掘文化精粹,全心全意打造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做好文旅融合和“文旅+”,才是推动今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和有力抓手。该现象启示我们(  )①文化旅游应加强文化引领,深层次挖掘自身文化魅力 ②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③推动文化发展应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播出以来广受好评。该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致敬经典的方式传承经典,更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该节目广受好评是因为(  )①挖掘现实主义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丰富了流行文化②在守正创新中做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 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做到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实践讲好中国故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漳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未成年人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等红色遗址;老红军、老战士进校园为学生带去最鲜活、最生动的故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①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 ②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③意在用革命文化之火,激发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磅礴力量 ④能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章合为时而著”,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②要坚守传统习俗,同时融通古今中外 文化资源,综合创新 ③要依靠人民,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善于运用外来文化直接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2021·北京卷,2)“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 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我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送文化”,也“种文化”。有些地方的文化队伍、乐团的成员都是农民,他们拿起乐器,不但上了央视春晚,而且在国外的音乐节上斩获佳绩。他们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把党的政策、群众的生活编成歌谣小品、快板,送到田间地头。清新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提高了村民的修养,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送文化”和“种文化”(  )①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②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活力 ④目的是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均衡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一部由“山东人写,山东人拍,山东人演”的地道鲁剧,展现了山清水秀、泥土芬芳的沂蒙大地,从“文化扶贫”这一独特角度切入,讲述了一个用文化扶贫、扶志、扶智,最终实现文化致富的新故事。小村庄映照大时代,小故事抒写大情怀。该剧的成功说明(  )①融通各种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和支持各种文化 ③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④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敦煌文化绵延千年,为了更好地打造时代新坐标,敦煌研究院携手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联合出品“敦煌动画剧”,生动解读了那些跨越千年的壁画故事,并通过互联网科技与大众连接,推动其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互联网”的模式(  )A.融入了当今时代元素,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B.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C.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克服了民族虚无主义,创新了文化的传播方式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  )①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③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5.近年来,从酱菜制作工艺到京剧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核心题材的影视剧,在知识普及、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服装道具等方面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节,借助网络平台及媒体,让以往曲高和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亲和的讲述方式、传奇的故事情节走近年轻观众,有声有色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影视助力“非遗”出圈表明(  )①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魅力 ②文艺作品守“根”聚“魂”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③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才能解密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价值 ④真实呈现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专程前往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瞻仰革命文物、倾听历史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看到了《血战湘江》的油画、《可爱的中国》的手稿等文物时说:“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1934年11月,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条烂棉絮与草蓑衣,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三位女红军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下来给徐解秀夫妇御寒用,但他们怎么也不肯接受。最后,一位女红军用剪刀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1年3月30日,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国先民在培育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寻医问药、观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创立文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等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9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推出《消失的宫殿》(第二部)和《国宝迷踪》(第三部),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解开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阿房宫、未央宫等历史谜团,讲述国宝重器,收视率一路攀升;一些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讲党史,也获得了观众好评。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表示,近几年的文化类题材、党史题材创作呈现制作精良、立足社会实践、挖掘深入的特点,弘扬主旋律,表达时代思想和观念,不负理想信念,燃烧激情岁月,以平视的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这些搭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与主旋律的电视节目,让人们在享受健康娱乐的同时,畅想诗与远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发展态势和责任担当。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这些优秀节目取得高收视率、受到人们追捧的主要原因。 (1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年代,狱中饱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时刻以生命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他相信,“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是方志敏一边和死亡打着照面一面勾勒出来的朗日晴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信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感悟“可爱的中国”,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藏族小伙一夜走红,受聘为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为甘孜州拍摄旅游宣传片,镜头所及之处,是牧牛和赛马的天空、诗里的白月光,也是脱贫之后的乡村与自由快意的中国少数民族生活。一年四季,中国的民间网红们圈粉世界,他们的故事各具特色:藏族小伙的背后是中国四川美景、中国藏族文化;酿酒、烹茶、刺绣的背后是美丽中国乡村与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相得益彰;精巧的木工背后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核心——榫卯技术的继承和发扬。 民间网红们的短视频是对纯净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对勤劳质朴的赞赏、对人间真情的感怀,更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追寻到中华文化质朴的价值理念,蕴藏了中国哲学与价值观,同时以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共鸣连接世界,为美好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进行生动代言。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正能量网红们背后的中国故事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10分)参考答案专题突破练十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C 解析材料未涉及创新,未体现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①排除。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这说明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②正确。文化的统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不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排除。材料强调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这说明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④正确。故选C项。2.D 解析古风的兴起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生活中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忆,③④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应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①排除。材料也未体现文化的世界性,②不选。故选D项。3.A 解析“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表明中华民族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生动体现,①②符合题意。③夸大了这一名字的作用,排除。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4.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并未涉及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①排除。该短视频在西方社交媒体上的热播,有利于将中国产业扶贫的做法传播到海外,能增强全球消除贫困的信心,②入选。咖啡由中国的咖农种植后卖向西方,能发挥商业贸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民心相融相通,③入选。“引领全球脱贫事业”的说法夸大了该短视频的作用,④不选。故选C项。5.B 解析观众1认为该剧是被观众送上热搜的,能引起共情,说明电视剧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引发了文化共鸣,①符合题意。观众2认为该剧讲述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历史,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故事,说明电视剧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③入选。材料未体现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和创作者的灵感 对文化创作的作用,②与题意无关。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④排除。故选B项。6.B 解析文化旅游应该加强文化引领,深层次挖掘自身文化魅力才能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脚踏实地挖掘文化精粹,做好文旅融合和“文旅+”,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彰显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①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不是基础动力,②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提,④错误。故选B项。7.C 解析《故事里的中国》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多种艺术手法,以致敬经典的方式传承经典,更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这体现了立足中国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在守正创新中做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丰富流行文化,且该选项不是该节目广受好评的原因,排除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并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范畴,排除③。故选C项。8.A 解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意在用革命文化之火,激发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磅礴力量,①③符合题意。红色文化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②不符合题意。红色文化与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无关,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④错误。故选A项。9.B 解析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①符合题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但不是坚守传统习俗,②错误。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③符合题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但不是运用外来文化直接解决中国问题,④错误。故选B项。10.C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①错误。汉字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11.C 解析“送文化”和“种文化”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活力,②③符合题意。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送文化”和“种文化”不能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基本遵循,①说法错误。“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目的不是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均衡发展,而是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活力,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12.D 解析融通各种文化资源有助于文化创新,但不是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错误。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而不是发展和支持各种文化,②错误。从“文化扶贫”这一独特角度切入,讲述了一个用文化扶贫、扶志、扶智,最终实现文化致富的新故事,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③④正确。故选D项。13.B 解析敦煌研究院携手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联合出品“敦煌动画剧”,通过互联网科技与大众连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但并未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排除A项。“敦煌文化+互联网”的模式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B项符合题意。“敦煌文化+互联网”的模式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但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不符合题意。“敦煌文化+互联网”创新了文化的传播方式,但并未涉及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说法也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4.C 解析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须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②③符合题意。应该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腐朽之分,应该是用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④错误。故选C项。15.A 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核心题材的影视剧,在多个方面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节,借助网络平台及媒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亲和的讲述方式、传奇的故事情节走近年轻观众,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表明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魅力,文艺作品守“根”聚“魂”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①②符合题意。融入现代科技因素可以更容易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视野,有利于解密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价值,但“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才能解密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价值”的说法错误,③排除。创新性发展是指要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真实呈现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发展,④错误。故选A项。16.答案①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②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有利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深厚滋养、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③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传统、革命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④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17.答案更好地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推进人类文明史研究,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18.答案①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呼声的大众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平视的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②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又是文化享用的主体,这些优秀节目立足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让人们在享受健康娱乐的同时,畅想诗与远方。③遵循和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定理想信念,燃烧激情岁月。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思想和观念相结合。⑤主流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作呈现制作精良、挖掘深入的特点,弘扬主旋律,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答出四点即可)19.答案“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 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20.答案①立足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激活时代气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追寻到中华文化质朴的价值理念,提升网红文化底蕴。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改变浅层的耍“巧”卖“萌”,提升文化品位,打通代际传递。③继承传统,广泛借鉴,借助现代传媒,实现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丰富网红文化内涵,情感共鸣连接世界,为美好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进行生动代言。④身为网红,要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届高三政治(新教材)二轮专题突破练10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