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西宁二十一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ID:59882 2021-11-02 1 3.00元 18页 300.62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8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西宁二十一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18.0分)1.下列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制霓虹灯B.面粉爆炸C.用小苏打、柠檬水自制汽水D.甲烷燃烧2.下列装置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确认CO2和NaOH已发生反应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D.除去CO2中的水蒸气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C.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D.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就一定有化学变化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氢氧化钠B.蒸发C.用力插入玻璃管D.测定液体的pH5.2016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正式施行.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气体是(    ) A.SO2B.CO2C.O3D.NO26.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催化剂就不能反应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不变C.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D.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分别是硫元素、氟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硫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六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与原子结构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则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七周期、第二主族B.第二周期、第七主族C.第二周期、第二主族D.第七周期、第七主族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9.经测得某种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一定不是化合物B.一定是单质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混合物10.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关于这四个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氧化反应B.生成物都是气体C.都有大量白烟产生D.都是非金属和氧气的反应 11.下列关于相应微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B            C           DA.A化学性质活泼B.B易形成阳离子C.C带负电荷D.D易得电子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  质XYZW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反应后的质量(g)12m814A.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C.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 gD.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4:113.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组成元素和分子构成不同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4.0分)1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填写适当的符号:①2个氧原子______;②3个氯离子______;(2)写出下列用语中“2”的含义:①Mg2+______;②2N______;(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填符号)。15.离子分类 ①阳离子:带__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②阴离子:带__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现有①氧气②铜③大理石④氧化铁⑤氯化钠,请按照要求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序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是______(填化学式),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化学式),⑤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填符号),常温下是气态的是______(填序号).17.请你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问题: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原因是______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不同是因为______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不同是因为______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______。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8.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为气体,B和C组成元素相同。(1)写出G的化学式______;(2)若D为黑色固体,写出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F→E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4)写出一点E的用途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19.重视实验安全和规范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1)固体药品应该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用______(填仪器名称);(2)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如液体______毫升;(3)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了,可立刻用______扑灭; (4)实验室用剩的药品,要放在______。20.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以及其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2)用装置A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3)用A装置和C装置制取氧气后,应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的理由是______。(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5)用M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小的原因______(答一点,下同),若改为N装置,其优点为______。21.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常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如图1所示的四种,请回答问题:Ⅰ、工业上,常采用途______(填“甲”、“乙”、“丙”或“丁”)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是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以绿色化学的理念,你认为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学追求。Ⅱ、如图2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些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装置编号);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试管口需要放一小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该发生装置也可用于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3)F装置中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要用水将F装置中收集的氧气排出进行性质实验,则水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4)实验室可用锌粒(固体)与稀硫酸溶液在常温时制备氢气,已知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则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填装置编号);若要控制该反应的速率,则发生装置该如何改进_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解:A、稀有气体制霓虹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面粉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用小苏打、柠檬水自制汽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甲烷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A解析:解:A、先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由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不能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时,气体应该从右边长导管导入,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D、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答案:C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推理法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推测未知的领域,要细心,符合事实、规律,不要盲目推理。 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但是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故错误;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要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笼统的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是错误的,有的原子要比有的分子大,故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D.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有能量的变化,但是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C。  4.答案:A解析:解:A、根据天平使用注意事项:NaOH是易潮解的药品,腐蚀性强,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称量,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蒸发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要外焰加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用水润湿(起润滑作用),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A、根据天平使用注意事项: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进行解答.B、运用蒸发操作要领解答.C、从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用水润湿起润滑作用去分析.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答案:B解析:解:空气的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B。根据空气的污染物解答;空气的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答案:D解析:解:A、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催化剂也能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而不是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二氧化锰不能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的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B解析:解:硫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6,位于第六主族,由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元素的原子有两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7,位于第七主族.答案:B根据电子层决定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族数解答;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8.答案:A解析:解:A、分子总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并没有停止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水和酒精混合时分子相互占据了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很小。故解释正确。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9.答案:A解析:解:经测得某种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单质,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能是纯净物,例如氧元素组成的氧气属于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磷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混合时形成混合物,但是一定不能组成化合物。故选:A。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单质,也可以组成混合物,但是不能组成化合物.一种元素组成多种单质的现象是同素异构现象,组成的单质是同素异构体,要注意理解.10.答案:A解析:根据红磷、木炭、蜡烛和铁丝在氧气的反应分析即可.A、都是氧化反应,正确;B、红磷和铁丝生成物是固体,错误;C、只有红磷有大量白烟,错误;D、铁丝是金属,错误;故选A。  11.答案:C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A、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C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带负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2.答案:D解析: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Y的质量为(2+1+16+16)g-(12+m+8+14)=1g,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物质质量的变化可知Z、W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Y可能是催化剂,故A错误;B、由A的分析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Z+W→X,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点,属化合反应,故B错误;C、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12g-2g=10g,故C错误;D、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g:(16-14)g=4:1,故D正确。故选: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先根据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计算出反应后Y的质量;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判断反应的类型;由表格信息即可推出一些量之间的关系.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13.答案:D解析:解: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解释错误。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小,故选项解释错误。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D。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4.答案:2O 3Cl-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个氮原子 Al解析:解:(1)①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表示为2O;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氯离子3Cl-;(2)①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所以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②2N表示2个氮原子;(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化学式为Al。故答案为:(1)①2O;②3Cl-;(2)①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②2个氮原子;(3)Al。(1)①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②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2)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进行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观含义进行分析;(3)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5.答案:正 负解析:解:①阳离子带正电荷,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②阴离子带负电荷,是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故答案为: ①正;②负。根据离子的分类,分为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答案:③;Cu;Fe2O3;Na+、Cl-;①解析:解:①氧气属于单质,是由氧分子直接构成的,常温下是气体;②铜属于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③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④氧化铁属于氧化物;⑤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填:③;Cu;Fe2O3;Na+、Cl-;①.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17.答案: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氢原子、氧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解析:解: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被动吸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水通电分解,属于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故答案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氢原子、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8.答案:H2 CuO+2HCl=CuCl2+H2O 化合反应 作建筑材料解析:解: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气体,因此A是盐酸,G可能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因此F是水;F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E是氢氧化钙;B和C组成元素相同;B可以由A和碳酸钙生成,则C为一氧化碳,D可以和一氧化碳反应,且能和盐酸反应,则G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带入框图推断合理。(1)G是氢气,化学式为H2;(2)若 D为黑色固体,则D为氧化铜,则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3)F→E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4)E是氢氧化钙,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故答案为:(1)H2;(2)CuO+2HCl=CuCl2+H2O;(3)化合反应;(4)作建筑材料;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气体,因此A是盐酸,G可能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因此F是水;F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E是氢氧化钙;B和C组成元素相同;B可以由A和碳酸钙生成,则C为一氧化碳,D可以和一氧化碳反应,且能和盐酸反应,则G可能是金属氧化物,据此分析解答即可。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19.答案:镊子 1-2 湿抹布 指定的容器内解析:解:(1)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2)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如液体为1~2mL;故答案为:1~2;(3)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了,可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4)实验室用剩的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故答案为:(1)镊子;(2)1-2;(3)湿抹布;(4)指定的容器内。(1)根据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去解答;(2)根据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如液体为1~2mL去解答;(3)根据酒精灭火分析;(4)根据用剩的药品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0.答案:分液漏斗 2KMnO4-  △   K2MnO4+MnO2+O2↑ 防止倒吸,避免试管炸裂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或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 避免五氧化二磷外逸,造成空气污染解析:解:(1)①为加入液体的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A为固体加热装置,且有棉花,故选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故答案为:2KMnO4-  △   K2MnO4+MnO2+O2↑。(3)若先熄灭酒精灯,则内部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导管造成倒吸,试管遇水骤冷,造成炸裂,所以需要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答案为:防止倒吸,避免试管炸裂。(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观察是否熄灭,判断是否集满;故答案为: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5)此时测试结果偏小,说明压强未降至最低,若反应后温度未降至最低,则内部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造成结果偏小,另外红磷量不足,反应后氧气有剩余,气体增多,压强也会变大,造成结果偏小,此外装置漏气,也会造成内部压强增大,造成结果偏小;N完全密闭反应,不用外部点燃,防止五氧化二磷外逸,避免造成污染;故答案为: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或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避免五氧化二磷外逸,造成空气污染。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反应前后压强变化分析回答此题;(4)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回答此题;(5)根据含氧量偏小说明压强未降至最低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反应装置特点分析回答此题。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21.答案:丁 物理 乙 长颈漏斗 A KMnO4→△K2MnO4+MnO2+O2 过滤高锰酸钾,防止进入导管造成堵塞  a b B 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 a解析:解:Ⅰ、工业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利用气体不同沸点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过氧化氢分解后生成只有水和氧气,没有其他产物,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故答案为:丁;物理;乙。Ⅱ、(1)①为加入液体的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2)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此时选择A为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书写符号表达式不需要配平和气体符号,所以为KMnO4→△K2MnO4+MnO2+O2;高锰酸钾为固体粉末,容易被气体带出,因此需要增加棉花过滤,避免进入导管,造成堵塞;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书写符号表达式不需要配平和气体符号,所以为;故答案为:A;KMnO4→△K2MnO4+MnO2+O2;过滤高锰酸钾,防止进入导管造成堵塞;。(3)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因此从短口a进气,b口排水,达到收集目的,相反,排出内部气体时,水则应从长口b进入;故答案为:a;b。(4)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且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B为发生装置;控制反应速率,需要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量,从而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先在上部聚集,所以从短口a进气;故答案为:B;a。Ⅰ、考查工业制取氧气方法;根据制备过程回答此题;根据反应后产物分析回答此题; Ⅱ、(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符号表达式;根据高锰酸钾物理性质回答此题;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据此书写符号表达式;(3)根据氧气溶解度会密度选择进气口和进水口;(4)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装置特点回答此题;根据气体密度回答此题。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同类资料
更多
2020-2021学年西宁二十一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