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江西版)
ID:58721 2021-10-30 1 3.00元 6页 32.66 KB
已阅读6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一、(2020年南昌市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单纯的境界①“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②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③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④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⑤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⑥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⑦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⑧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1.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的句子。(2分)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2.仔细阅读第③段,分析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人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善良,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观点,深入浅出,富有说服力。3.根据作者的理解,“单纯”可分为两种,其中“超越的单纯”在文中具体指__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__。(3分)4.阅读⑤⑥两段分析,简述其论证思路。(5分)先提出观点: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接着列举蒙田的“随笔”,弗洛伊德的皇皇巨著,巴尔扎的人间画卷,梵·高的向日葵的例子,证明这些当之无愧的珍6 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然后列举莎士比亚的语言、唐诗宋词、元曲,盛赞它们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进而论证了论点: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每临大事有静气徐愚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中国的这一古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那何谓静气呢?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就是“能沉得住气”。应对危机,就需要这样的“静气”。②这场疫情突如其来、传播迅猛,一时间,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承载快速上涨的感染人群,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生活物资也一度出现巨大缺口。这也是对人心的考验时刻。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了,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全国上下心系战“疫”、众志成城。也有极少数人“静气”不在,一些争论令人难辨真假,个别居心叵测者借机散布谣言、扰乱视听,唯恐民心不慌、天下不乱。面对病魔、面对生死,有些慌张无可厚非;面对压力、面对管控,有点牢骚可以理解。但是,盲听盲从、一味抱怨,就会害人害己。不少时候,“显而易见”的答案往往并非事实真相,“立竿见影”的评价也难免片面和偏颇。在自己看不清、拿不准的时候,保持“静气”,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才是靠谱的做法。否则,慌里慌张,失去“静气”,就会进一步失去理智,更加想不清事情,糊里糊涂,怎么会有良好的应对之策?③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要有“静气”,那我们的“静气”从哪里来呢?④梁启超先生有言:“自信者常沉着。”有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动员能力、执行效率作支撑,有这么多技术精湛、大爱无私的医护人员当先锋,有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防控力量为基础,这些都为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必胜的信心。“我斩新冠,携汝赏樱”,这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信心的宣示。有了必胜的信心,可以让我们多一分理性判断,少一分盲目情绪,把自己的“静气”找回来。⑤战疫情、斗病魔,绝不仅仅是各级政府之责、医生护士之责,也绝不仅仅是武汉及湖北人民之责。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各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的人们自觉以抗疫为己任,积极行动,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面对困境,只要人人负责,参与战斗,尽心出力,就会让我们多一份淡定和从容。⑥疫情面前,有种力量让人热泪盈眶: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医疗工作者驰援湖北,山东的蔬菜、黑龙江的大米、西藏的矿泉水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湖北……社会各界被广泛动员,亿万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尽管抗击肺炎疫情的日子漫长而艰辛,但是正因为有了团结,中国人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依然有停下脚步看夕阳的淡定和从容。这也是中国人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总能走出困境、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⑦有了“静气”,就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坦然地面对各种挑战,应对各种危机。静气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越是到了紧要关头,越是要保持“静气”,坚定战斗!(选自《红旗文稿》2020/04,有删改)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开篇点题,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内容。2.作者认为静气可以从哪里来?请简要概括。(3分)①有必胜的信心;②人人负责,参与战斗,尽心出力;③要团结一心。3.第②段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对比论证。证明了应对危机,我们需要有“静气”的中心论点(或: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要有静气)。6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论述思路。(4分)首先引用梁启超的名言进行论证,然后写我们自信的由来和民众拥有自信的表现,最后总结本段,得出结论。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刘根生①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安全、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5个层次的需求之外,还应有“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第五需求”给了人生奋斗动力,但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会助长自我中心倾向。欲神圣而宁静,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②“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牺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1949年4月19日,年仅22岁。“新生十大信条”是他生前写给未婚妻的信,信中说,一个“新生”,一定有新的人生观、一定有丰富的学识、一定是有纪律的生活、一定有果敢的毅力、一定有高尚的品格、一定是勤俭的、一定是乐群助人的、一定是朴实的、一定是爱国家的、一定是有着高贵的爱情。如此超然,就在于找到了理想信念这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③杨振宁曾问邓稼先,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杨振宁猜:20万?2万?2000?邓稼先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认为:这个事情能搞成,这辈子就是有价值的。植物学家钟扬33岁时执意辞去“副厅”,因为生命科学学科建设“火烧眉毛”。16年中,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共4000多万颗种子。选择决定人生,价值观决定选择。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④“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有的人事业稍遇挫折就感叹“人生如此无趣”,沦为“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有的人“引爆流行却迷失于成功”,爆款而红,但其成功反孕育了他的僵化,最终输在优势;有的人对“本领恐慌”无意识,原本因本领强而受重用,后却因懈怠而本领不足,又因本领不足却不恐不慌导致懒政怠政。诸如此类,病根往往就在心中缺少“更大的东西”。生活在目标失灵状态下,不能慎终如始也就成了必然。⑤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仁义忠信,人爵就是官位俸禄。人生的误区,如孟子所言:“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古往今来,那些政治上攀附、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既想做大官、又想发大财的人,几乎无不是把“天爵”当敲门砖,得“人爵”而弃“天爵”。足见,止步于“第五需求”,“天爵”就会成道具;一旦丢掉“更大的东西”,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难免由“出色”沦为“出丑”。⑥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生命的奋斗过程就是奔赴这个约定的过程。以“更大的东西”为定盘星,方能在奔赴与生命的约定中不断释放生命强光,绝不会因浮躁而急功近利,绝不会因物欲膨胀而神魂颠倒,绝不会因小成即满而懈怠堕落。在对标找差中提升奋斗标杆,在见贤思齐中升华人生境界,在日常生活中磨砺理想信念,应成终身必修课。⑦一个超越自我的个人,必定是有大抱负、大情怀的人。一个超越自我的群体,必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欲神圣而宁静,我们需要理想信念这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2.文章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论证了“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论证严谨周密,具有说服力。3.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证过程。(4分)首先,引用孟子的话“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引入话题,并阐述“天爵”“人爵”的含6 义;其次运用道理论证阐述“天爵”与“人爵”的关系;然后列举古往今来的例子论述“把‘天爵’当敲门砖,得‘人爵’而弃‘天爵’”;最后得出“一旦丢掉‘更大的东西’,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难免由‘出色’沦为‘出丑’”的道理。4.下列事例中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①习近平主政浙江时,他与领导干部共勉: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能捂着乌纱帽做官。2016年习近平被中央派往上海,他告诫领导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②汪精卫,本是一个少年勇士,终成了抗日时期最大的汉奸;张国焘,本是党和红军的最高级领导人,终成了革命时期的大叛徒。③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有名的画家。④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为了克服疾病,他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①②③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因为都是论述个人与理想信念的关系的。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苦是人生的补药马祖云①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②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③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④________。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⑤________。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6 容易却艰辛”。⑥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1.文章第①段写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有什么作用?(4分)点明本文的论题:苦是人生的补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与文章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对于“苦”这个论题,你认为作者想表明的观点是什么?(3分)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或: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一定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3.仿照第③段画线短句,在第④⑤段开头横线上填写相应的短句。(要求:这个短句能概括这个段落的观点)(4分)才从苦中长__功从苦中建4.作者在第⑤段引用黄大发、南仁东作为论据证明观点,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示例: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身心备受摧残,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潜心著述,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2020年遂川县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心定而后方能静①“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②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那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心静?我认为,心定而后方能静!④什么是心定?郑板桥的《竹石》做了形象的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就是说,心定就是有定力。只要有定力,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人称“石佛”的围棋高手李昌镐每逢重大赛事,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6 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旷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戏院剧场也是他常去的读书场所。他做到了心定、神静!⑥今天我们强调保持定力,静下心来,不是要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⑦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信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⑧世界愈是熙熙攘攘,愈是心定然后方能静,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去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静中获取制胜的法宝。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心定而后方能静。2.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首先用问句引出郑板桥的诗句阐述了心定的含义;接着分析心定对做事的意义;最后列举李昌镐心定而从容镇静的事例来加以论证。3.选文第⑤段除运用道理论证外,还有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出某些大学生因没有志向而定不下心和毛泽东因有目标而去公共场所读书做到心定、神静的事例并加以对比;具体、有力而突出地论述了“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4.选文第⑥段的论述是否有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有必要,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了我们强调年轻人要保持定力、静下心来的原因;告诉年轻人心静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补充论述使论述更完整、更严密。6
同类资料
更多
2021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江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