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江西版)
ID:58718 2021-10-30 1 3.00元 18页 57.4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8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人物故事一、(2020年萍乡市安源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①户墙垣,犹之比②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陆子曰:“子之辞辩③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④,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⑥未造夫道之堂奥⑦,自藩篱之外而妄议⑧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集》)【注释】①牖(yǒu):窗户。②比:连接,接近。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⑤觌(dí):相见。⑥侪:同辈、同类人。⑦堂奥:厅堂和内室。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⑧妄议:胡乱议论。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吾/饮食起居    B.间有/意欲起C.未尝/不与书俱   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解析】B.有误,句意为:偶尔想站起身。停顿为:间/有意欲起。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陈(陈列)(2)就(接近,靠近)(3)书(记述,记录)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陆子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①活到老,学到老,应该热爱读书;②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处事应该深入实践,而不应该置身事外、胡乱议论。【参考译文】我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我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现在您有幸有屋子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陆子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您没进过我的屋子。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书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18 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自警。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2分)刘安世为谏官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①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②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魅硕,音吐如钟。初除③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⑤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⑥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待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注释】①行己:是立身行事的意思。②妄语:说假话。③除:被授予官职。④言路:指做谏官。⑤正:纵然,即使。⑥正:端正、严肃。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光/教之以诚B.初除/谏官C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D.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解析】初,表时间关系,在时间关系词后停顿,正确划分为:初/除谏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咨(询问)(2)至(到,到达)(3)伺(等到)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2)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安世是一个怎样的人?①直言勇谏、忠孝正直:刘安世在朝廷上“正色主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②忠心为国、无畏生死:从“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可知这一品性。【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官做到太仆卿。刘安世中进士以后,不去参加铨选,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后来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并任左谏议大夫。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在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任命18 儿为谏官。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作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你有幸任此官职,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他)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有时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手板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辞,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退缩一边吓得淌汗,把他看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服他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獬言:“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愿饬有司,损其名数。”又上疏言:“陛下初临御,恭默不言,所与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尽天下之聪明哉?愿申诏中外,许令尽言,有可采录,召与之对。至于臣下进见,访以得失,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纳之。时诏诸郡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权发遣开封府。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不听。未几,徙青州。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年五十一。家贫子弱,其柩藁殡僧屋十余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节选自《宋史》)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少/负俊材B.必能/有益治道C.流辈/莫敢望D.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解析】D.有误,“御史中丞”是官职名,中间不停顿,正确划分: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悉(全部、都)(2)今(现在)(3)恶(反感、厌恶)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2)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郑獬忠言进谏的两件事。节俭修建永昭陵;广招天下英才。【参考译文】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郑獬小时候就以才学闻名,词作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郑獬)考中进士第一名。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仁宗之父真宗的规格。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18 而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驾崩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是损害了先帝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您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格用度。”  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一起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怎么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意见,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英宗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优秀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考试通过者)任命官职。  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法办案,被王安石厌恶,把他调任侍读学士、杭州知府。御史中丞吕诲请求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郑獬)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郑獬)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郑獬)去世,时年五十一岁。(郑獬)家庭贫穷,子女幼小,他的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他的棺材才得以下葬。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父珣,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①,弘悉燔②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③。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④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弘博练政体⑤,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欷歔,弘敛容⑥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⑦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曰:“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节选自《南史·王弘传》)【注释】①薨(hōnɡ):死。②燔(fán):焚烧。③就:上任,就职。④帝:指宋武帝。⑤博练政体:广泛地熟悉了解政务。⑥敛容:正容,显出端庄的脸色。⑦彭城王义康:指彭城王刘义康。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B.时/称其简举C.见/弘流涕欷歔D.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解析】C.有误,此句的意思为:见到王弘后流涕欷歔。因此断句为:见弘/流涕欷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一(一概,全,都)(2)宴(宴请,摆宴席)(3)度(揣度)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后来王弘调任江州刺史,他降低赋税,缩减劳役,百姓生活得以安定。(2)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傅亮等人一同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18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析王弘其人。①父亲死后,王弘将债券文书烧毁,不再追讨,可见其宽厚仁慈;②王弘将家业委托给弟弟打理,被朝廷征召拒不就职,可见其淡泊名利;③在江州任上,王弘省赋简役,使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其善理政事;④王弘宴会上坦言劝说武帝,可见其个性率直;⑤弟弟亡故,王弘仅露严肃神色,可见其冷静从容。【参考译文】王弘,字休元,是琅邪郡临沂县人。父亲王珣,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清俊聪慧出名。他的父亲王珣喜欢积聚财产,将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珣逝世,王弘就把所有的债券文书全部烧毁,一概不征收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给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连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  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支部,兼任彭城太守。后来王弘调任江州刺史,他降低赋税,缩减劳役,百姓生活得以安定。永初三年(王弘)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衣百姓出身,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一同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王弘熟悉了解政务,注意各种事务,能根据情况斟酌处理,每每存有宽仁公允之心。等到他的弟弟王昙首去世,文帝痛惜伤心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欷歔,王弘只是露出端庄的神色而已。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对文帝说:“王昙首既为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文帝回答说:“贤者的心境不可揣度。”王弘竟能这样得到皇上的体谅。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进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③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④,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⑤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三》,有删减)【注释】①砦(zhài):同“寨”。②钤(qián)辖:宋代军职名。③种世衡:字仲平,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④互市:往来贸易。⑤鄜(fū)城:鄜城县,今陕西洛川境内。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A)A.学者多/从质问B.量/贼众寡C.大兴/营田D.且/听民得互市【解析】A.有误,句意为:学习的人大多向他提出疑问。停顿应为:学者/多从质问。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择(选择)(2)使(派遣)(3)既(已经)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18 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于律己,崇尚品德节操,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2)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的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4.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有关范仲淹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①在延州时,范仲淹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将领轮流出战抵御敌军;②范仲淹在塞门、承平等要塞兴办水利,开放贸易;③建立军事基地,减轻老百姓远途输纳赋税的劳苦,并节省开支。【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博通六经,精于《易经》,当时学习的人大多向他提出疑问,(他)拿着经书给他们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每当感奋激昂地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他往往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与名利。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于律己,崇尚品德节操,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任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在此之前,朝廷旧制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就派官品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派遣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按照官职等级的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当时塞门、承平等要塞已经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涧城来扼守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力兴办农田水利,又开放民间往来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途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中府、同州、华中的贫民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的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说理论辩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A.勤勉之道/无他B.欲速/则不达C.其/子趋往视之D.修业者/其念之哉【解析】C选项“其/子趋往视之”,应该是“其子/趋往视之”,主语谓语之间应该断开。18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竭(衰竭)(2)及(比得上)(3)矜(夸耀)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有时反而先到。(2)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种树者通过对树进行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用这两个事例正反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永恒的毅力的观点。【参考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罢了。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有时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时间长了以后,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齐景公游于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滂滂①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②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常守③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④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⑤,何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节选自《列子·力命》)18 【注释】①滂滂:形容泪、血等流得多。②驽马:跑不快的马。③守:拥有。④被:同“披”。⑤恤:忧虑。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  B.且/犹不欲死C.数/君者将守之  D.见/不仁之君【解析】C.有误,按照主谓结构,此句正确的节奏划分为“数君者/将守之”,此处“数”非动词,是“多个,多数”的意思。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雪(擦拭、揩)(2)窃(私自、私下)(3)惭(感到惭愧)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假使古代没有死亡的人,那我将离开此地到哪里去呢?(2)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流泪,你却一个人发笑,为什么呢?4.结合短文,说说晏子为什么“独笑于旁”。请简要概括。晏子认为死亡是一种常态,任何国君都不可能长久地拥有国家,国君更替是一件正常的事,为此而感伤流泪,是不仁的表现。看到景公为此悲伤,大臣阿谀,因而私下发笑。【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牛山游览,向北观望他的国都临淄城而流着眼泪说:“真美啊,我的国都!草木浓密茂盛,我为什么还要流那么多的泪离开这个国都而去死亡呢?假使古代没有死亡的人,那我将离开此地到哪里去呢?”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垂泪说:“我们依靠国君的恩赐,一般的饭菜可以吃得到,一般的车马可以乘坐,尚且还不想死,又何况我的国君呢?”  晏子一个人在旁边发笑。景公揩干眼泪,面向晏子说:“我今天游览觉得悲伤,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流泪,你却一个人发笑,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假使贤明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这么多君主都将拥有这个国家,那您现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一心只考虑农活了,哪有闲暇想到死呢?您又怎么能得到国君的位置而成为国君呢?就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成为国君,又一个个相继死去,才轮到了您,您却偏要为此而流泪,这是不仁义的。我看到了不仁不义的君主,又看到了谄媚阿谀的大臣;我居然看到了这两种人,因而私下发笑。”  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猫说[明]薛瑄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⑦也,18 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注释】①铦(xiān):锋利。②絷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待。⑤伈伈(xǐn):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余家/苦鼠暴B.遽起/而捕之C.既而/鼠窥之益熟D.天之/生材不齐【解析】D.有误,句意为: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故断句为:天之生材/不齐。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相与(共同,一起)(2)适(正好,恰巧)(3)舍(舍弃,忽略)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我正感到很奇怪,可是又有小鸡经过堂下,(猫)又急速去捉住它然后逃跑了,仆人追过去时,小鸡已经被吃了一半多了。(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才啊!4.《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告诉我们:上天造就人才总是不完美,有才能的总是在某些方面有缺点;人如果没有才能,而缺点不少,那就成为废物了。启示:我们应当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参考译文】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那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都很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没有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等候它被驯服。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它看起来像是有本事的家伙,众老鼠都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个多月。后来它被驯服了,我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猫)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突然跃起抓小鸡,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被它吞下去了。仆人想抓住(它)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茫然无知的样子,饿了便吃,吃饱了便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躲藏以捕获自己,(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它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于是(众老鼠)一起出来,像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可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过去时小鸡已经被吃了一半了。〖JP2〗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的,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忽略其缺点,还有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才啊!”于是鞭打它一顿后将它放(赶走)了。勤问好学18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宗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祐: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轼/始总角B先生奇/轼言C.而/墓碑出D.盖/十有五年【解析】B.有误,句意为: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停顿为:先生/奇轼言。2.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1)轼从旁窃观(偷偷地,暗中)(2)先生奇轼言(对……感到惊奇)(3)已私识之矣(私下)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童子何用知之?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__(2)此四人者,人杰也。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感情:钦佩、仰慕。理由:从他读范仲淹的碑文“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感到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参考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先生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他)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苏轼)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范仲淹)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②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③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18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④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有删改)【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业:已经。③特:不过。④稼穑:泛指农业劳动。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求学/宜先刻苦B.虽/每日百金C.尽其求学/之本分D.余/前曾致函戒汝【解析】C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尽/其求学之本分。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去(离开)(2)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固(本来)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养你。(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珍惜光阴,刻苦求学。【参考译文】(你的)来信(内容)都已知道,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离开国家到今天,不到四个月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就已经全部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又不必交友应酬。你带去的费用,也够你用上一年,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的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养你,不过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是吃住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而且你也曾读过《孟子》吧?(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的考验,还要使他一贫如洗,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该稍稍了解一下农业劳动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不这样的话,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这个样子,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耗损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我曾写信告诫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你自己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人的教诲呀!十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甲】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乙】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择邻,教有所阙,18 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泣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A.王生/好学而不得法B.吾/悉能志之C.盖/学贵善思D.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解析】A.有误,根据句中有转折连词应在连词前断开的原则,正确的划分方式应为:王生好学/而不得法。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愠(怨恨,生气)(2)阙(同“缺”,缺失,疏漏)(3)就(接近,靠近)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2)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你修养身心,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好处)?__4.请结合选段,分别谈谈甲、乙两文对你在学习上的启示。启示:①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甲文中的王生好学,乙文中的皇甫谧在叔母的劝说下努力学习;②要听取他人的建议,甲文中的王生听不进他人意见,这种做法不可取;乙文中的皇甫谧听取叔母的劝说,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参考译文】【甲】王生爱好学习但是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怨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了。【乙】皇甫谧,年龄到二十岁还不爱好读书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人认为他傻。他曾经得到瓜果,就进献给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你今年已经二十多岁了,双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于是(任氏)叹息着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杀猪信守诺言来教育小孩,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吗?不然,你怎么会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身心,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好处)?”于是对着皇甫谧流泪哭泣。皇甫谧于是很感动,跟着同乡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不懈怠。游记类十二、(2020年遂川县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洗心亭记[唐]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18 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天下闻寺/数十辈B.始/予以不到为恨C.斯亭之实录/云尔D.盍名之以行/乎远夫【解析】D项有误,“盍名之以行乎远夫”的意思是“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因此断句为“盍名之/以行乎远夫”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顾(望、看)(2)陈(呈现)(3)名(取名、命名)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2)啸侣为工,即山求材。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参考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亭子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磬的木架,常绿藤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18 义然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金山①夜戏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②,至北固③,舣舟④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⑤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⑦,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掇眼翳⑧,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金山:在江苏省镇江西北。②晡:指傍晚。③北固:北固山。④舣舟:船靠岸。⑤噀(xùn):同“噗”,喷出。⑥韩蕲王: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⑦喧阗(tián):喧闹。⑧眼翳:眼病,眼中长的白斑。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月光/倒囊入水B.盛张/灯火大殿中C.呵欠与笑嚏/俱至D.山僧/至山脚【解析】B.有误,“盛张灯火大殿中”中的“大殿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于)大殿中”作状语,应当在状语前停顿,所以此句正确的划分方式应为“盛张灯火/大殿中”。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吞(容纳,包容)(2)过(拜访)(3)将(将要)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2)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他们)慢慢地定睛(看着我们),想看看我们是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4.作者途经北固山,什么样的景色让他“大惊喜”?(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从作者写金山夜戏,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和情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个性和情趣:狂放不羁,洒脱任性,有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参考译文】崇祯二年中秋节后一日,我由镇江前往兖州。傍晚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十分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一片漆黑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18 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慢慢地定睛(看着我们),想看看我们是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游石笼①记[宋]王向龙安②自陂③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④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⑤,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节选自《天下名山记钞》)【注释】①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②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③陂(bēi):斜坡。④萑(huán)苇:芦苇。⑤直发小圳(zhè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蹑浮云/而上之B.有群石/环会突立C.笼/之状类巨槽D.广深/不可穷【解析】C.有误,“笼之状”意为“石笼山的形状”,作主语,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笼之状/类巨槽”。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或(有的)(2)会(汇聚)(3)窥(观察)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4.文章两段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起强调作用,突出了石笼水清、石洁的特点。【参考译文】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六七丈宽,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而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的,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18   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观察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自记庐山诗苏轼仆①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②,皆云:“苏子瞻③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④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⑤。”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⑥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⑦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⑧《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⑨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摁老⑩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节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仆:古时男子谦称。②僧俗:出家为僧,在家为俗。③苏子瞻:苏东坡,字子瞻。④百钱:晋朝的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畅饮。⑤故侯:故秦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为布衣,称为“故侯”,他种的瓜称“故侯瓜”。这里是苏轼自指。⑥偃蹇:高傲的样子。⑦杳霭:云雾弥漫的高处,指庐山。⑧陈令举:即陈舜俞,湖州人,举制科第一,熙宁年间,以不奉行青苗法被废黜,苏轼通判杭州时与他相交甚密。⑨谪仙:指李白。⑩摁老:即庐山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已而/见山中僧俗B.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C.往来/山南北十余日D.仆庐山诗/尽于此矣【解析】C.有误,“往来山南北十余日”的意思是:在山中南来北往地游览了十多天。“往来”是谓语动词,“山南北”是状语,“十余日”是补语。正确的划分是“往来山南北/十余日”。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殆(几乎)(2)哂(讥笑)(3)旋(随即)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遂发意不欲作诗。(我)于是下定决心(只是观看)不想作诗。(2)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这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4.刚入庐山的苏东坡为何“发意”不作诗?随后他为何又作了几首诗?第一问:刚入庐山的苏东坡被庐山奇异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眼睛应接不暇,18 于是“发意”不作诗。第二问:随后他被庐山的优美景色所感染,再加上开元寺主持求诗,不知不觉又作起诗来。18 【参考译文】  苏轼我第一次进入庐山,看见山谷奇异秀丽,是平时没有见过的,我的眼睛几乎应接不暇,于是下定决心(只是观看)不想作诗。不一会就听到山中僧侣和百姓说:“苏子瞻来了!”不知不觉地作了一首绝句:“穿着草鞋拄着竹枝,挂着一百个钱在拐杖上到处游荡。可是奇怪深山老林,每个人都能认识我这个沦落的旧官吏。”随后我又讥笑自己刚才的言论有错误,于是又作了两首绝句:“青山就好像从来不相识,高傲的样子与我一点也不亲近。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改年就是故人。”另一首诗说:“自从过去就一直想静静地欣赏,经常做梦神游在飘渺云彩之间。现在不是在做梦,真的来到了庐山。”  这一天,有人把陈令举所作的《庐山记》寄给我,我一边走一边读,看见其中有的地方提到徐凝、李白赞咏庐山瀑布的诗,不由觉得好笑。随即进入开元寺,开元寺的住持求我作诗,我就作了一首绝句:“玉帝让银河垂下来一股水流,自古以来只有像贬谪下凡神仙一样的李白所作的诗最好。飞流溅起水花不知有多少,何不给徐凝洗一洗他的臭诗。”  在山中南来北往地游览了十多天,我认为山中的名胜奇绝,多不胜数,择其最好的,要数漱玉亭、三峡桥,所以作了《庐山二胜》两首诗。最后与著名高僧常总法师一起游览西林寺,又作了七绝诗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所作的庐山诗,全部都在这里了。18
同类资料
更多
2021年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江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