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清单-专题19 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讲)(原卷 解析版)
ID:4417 2021-08-24 1 3.00元 30页 2.80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2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19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2.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3.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方法一图解法图解法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在答题时理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答题中正确画出辅助思考的图形,问题便迎刃而解。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绘图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例1】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A.1/2以上B.1/2以下C.1/2D.3/4(2)辅助线法1,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例2】读某河流位置及其等高线图,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是()。A.100、500B.500、300C.100、250D.500、250【变式探究】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2)题。(3)图图转换法图图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例3】下图中A、C、D、E四点均在赤道上,ABC为北半球晨昏线,B为AC中点;D点与E点经度相差180°,且DB>BE,D点位于昼半球。回答:当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时,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2,【变式探究】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方法二因果联系法1.方法概述因果联系是地理联系中最常见的联系,这种联系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和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法是地理选择题中最常用的综合判断方法。2.增分策略在解答因果联系类选择题时,同学们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因果联系类选择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解答。①选项是否正确: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②有无因果关系: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③因果倒置: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例1】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气温较低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辐射之害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D.能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例2】20世纪初,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得到飞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3,A.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B.培育良种牛C.气候温和,草类茂盛D.潘帕斯草原土地租金低【感悟提升】利用因果联系法解决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该类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另一种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该类试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还可以是多因多果。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例3】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2)题。(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海拔高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4,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方法三排除法1.方法概述排除法是同学们在解答选择题时采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此即所谓的“去伪存真”。排除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如有的题目中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判断,这时可以运用排除法。此外,对于同学们感觉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可提高正确率。2.增分策略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解题时要把每个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把一些较易判定、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通俗地讲,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排除错误的选项),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一般有三种情况:(1)排错法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例1】下列现象在12月可能出现的是()。A.新加坡昼长夜短B.新加坡昼短夜长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变式探究】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5,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2)排正法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运用排正法解题最容易粗心大意,因为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说法”、“不包括”、“错误的”等。有不少同学开始做对了,但在最后复查时又进行了更改,还是选了一个说法“正确”的选项,结果错了。【例2】读海河水系图和海河各支流径流特征值表,回答(1)~(2)题。(1)分析表中数据后判断,永定河为图中()A.①B.②C.③D.④(2)各支流径流年际变化的大小不同,与之相关不大的因素是()A.集水面积B.统计年数C.植被状况D.夏季风强弱6,【变式探究】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新技术革命后开始降低,其原因是()。①增加了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3)优选法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字眼,然后从已知条件出发,将全部备选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1)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2)可适当地在题旁边写出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为20°W,那就在题旁边写上,有利于在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图中的东南西北方向等都可写出。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条件B.耕地面积C.水源丰歉D.地形条件(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7,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方法四代入法1.方法概述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往往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代入法。2.增分策略(1)代入验证法代入验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往往涉及多个地理事物,而题干要求考生找出正确的对应关系,然后作出选择。这种题目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题干涉及一个地理事物,选项涉及多个地理事物;也可以是题干涉及多个地理事物,每个选项涉及一个地理事物;还可以是题干涉及多个地理事物,每个选项也涉及多个地理事物。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考生选择的时候必须全面兼顾方能选出正确选项。具体来说:①考生面对这类试题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②检验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依此类推,进而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比如一些计算类选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例1】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为()。A.23°NB.63°NC.43.5°ND.27°N【变式探究】下图为a和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1)~(3)题。8,(1)若X=70°,则Y必定为()A.0°B.20°C.40°D.0°或40°(2)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A.马来群岛B.长江三角洲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3)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A.长江入海口正值咸潮多发季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2)列举代入法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题中,或者用列举的方法即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例2】读我国荔枝主产区分布图,我国的荔枝主产区主要分布在()。9,A.高原、山地地区B.热带季风气候区C.南岭以南地区D.云、贵、粤、赣等省区(3)尝试填图法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几个选项,要求同学们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此时,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选项。具体做法: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中的信息,把握关联图示意的主题。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第三,分析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第四,将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第五,将难以确定的地理事物尝试代入框中,进行逻辑分析。第六,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清理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填图的正确性。【例3】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水土流失关联图,①②③分别是()。A.水土流失、秸秆减少、气候失调B.秸秆减少、水土流失、气候失调C.气候失调、水土流失、秸秆减少D.秸秆减少、气候失调、水土流失【变式探究】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1)~(2)题。10,(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4)跨题代入法对于地理关联性选择题,有时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较困难,这时就可使用跨题代入法。可以先完成后面各题,将后面的正确选项代入前面的题中进行逐项验证;或者前面题中的选项代入下一题中进行逐一验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能很快排除一些选项,最后得出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跨题代入法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使用的方法。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硬骨头”时十分有效。【例4】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1,(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A.5°NB.25°NC.35°ND.45°N(2)关于该山地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B.南侧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侧河流有结冰现象C.南侧可种植橡胶,北侧农作物一年两熟D.南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北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方法五优选法1.方法概述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2.增分策略(1)关键词突破法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字眼,然后从已知条件出发,将全部备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例1】将一批粗铜矿石由昆明运到上海精炼,运输路线有四条:①成昆线—成渝线—长江航线;②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③贵昆线—川黔线—长江航线;④贵昆线—湘黔线—京广线—长江航线。请问哪一条最经济?(2)优选熟项法有的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选出来。【例2】南极科考队员由中山站前往昆仑站,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有: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强烈的东北风吹得人站立不稳;③酷寒给队员留下冻伤;④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专题19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2.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3.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方法一图解法图解法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在答题时理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答题中正确画出辅助思考的图形,问题便迎刃而解。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绘图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例1】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A.1/2以上B.1/2以下C.1/2D.3/4【解析】本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其转换为图像的形式,则直观得多,我们可借助下13,面的简图进行分析: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4月1日4时30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月1日的3时30分、2时30分、1时30分、0时30分,东三区则为3月31日23时30分。图中箭头处为3月31日和4月1日的分界线,由该箭头向东至180°经线的区域都是4月1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3月31日。选A。【答案】A(2)辅助线法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例2】读某河流位置及其等高线图,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是()。A.100、500B.500、300C.100、250D.500、250【解析】如图作L1和L2两条辅助线,沿L1观察、分析,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应为谷地,其两侧地势较高,且等高线一般都是向高处弯曲的,因此L1与等高线a的交点数值应高于300,根据选项,应为500;再沿辅助线L2观察,辅助线L2与300米等高线、等高线a(500米)交点的高度分别为300米、500米,根据L2上越向b点附近高度越低的趋势,300米闭合等高线内的b点海拔较周围低,因此b点海拔应低于300米。D选项正确。【答案】D【变式探究】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14,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2)题。【解析】本题中的图像只是给出了地球上的晨线,缺少解答问题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解题时一是要通读题干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善图像;二是对完善后的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关键信息,如赤道、经纬度、地球自转方向等(见右图)。(1)b是晨线的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而晨线与赤道交点(b)的地方时为6时,故C错。b点的经度为50°E,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6时-(50°-0°)×4分/°=2时40分,故A正确。根据a、c为晨线的顶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可知,a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B、D错。选A。(2)物体运动过程中,a→b位于北半球,向右偏;b点位于赤道上,不偏转;b→c位于南半球,向左偏,故C正确。【答案】(1)A(2)C(3)图图转换法图图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15,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例3】下图中A、C、D、E四点均在赤道上,ABC为北半球晨昏线,B为AC中点;D点与E点经度相差180°,且DB>BE,D点位于昼半球。回答:当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时,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解析】据题意和题图,B是北半球晨昏线中点,应是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D、E应在同一经线圈上,D在昼半球且DB>BE,说明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作转换图如右图: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时,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可计算出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答案】(64°E,23°26′N)【变式探究】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解析】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之间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南方向。16,【答案】A方法二因果联系法1.方法概述因果联系是地理联系中最常见的联系,这种联系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和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法是地理选择题中最常用的综合判断方法。2.增分策略在解答因果联系类选择题时,同学们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因果联系类选择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解答。①选项是否正确: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②有无因果关系: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③因果倒置: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例1】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气温较低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辐射之害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D.能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解析】本例中A选项是因果型表述,但是,臭氧层温度较低,并不是因为臭氧能反射紫外线,因此,其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应排除。B选项中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而不是散射紫外线。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正确选项为D。【答案】D【例2】20世纪初,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得到飞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17,A.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B.培育良种牛C.气候温和,草类茂盛D.潘帕斯草原土地租金低【解析】本题不少同学误选了B、C、D。潘帕斯草原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与它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和阿根廷人所做的努力(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作物)是分不开的,乍一看,好像A、B、C、D都对,但只要认真推敲便知,本题并非统指阿根廷牧牛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专指20世纪初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这很显然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一下子扩大了阿根廷牛肉的销售市场,其余三项与此都没有因果关系。正确选项为A。【答案】A【感悟提升】利用因果联系法解决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该类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另一种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该类试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还可以是多因多果。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例3】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2)题。(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18,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海拔高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解析】主要考查秘鲁地理知识,秘鲁虽然处于低纬度地区,但受秘鲁寒流影响比较大,气温不高,多雾,降水少,沙漠地区广布。(1)秘鲁不处于西风带,A错;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B对;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C对;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D对。(2)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比较低,B对;利马处于沿海地区,海拔低,A错;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不是原因,C错;不存在冷空气入侵,D错。【答案】(1)A(2)B方法三排除法1.方法概述排除法是同学们在解答选择题时采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此即所谓的“去伪存真”。排除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如有的题目中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判断,这时可以运用排除法。此外,对于同学们感觉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可提高正确率。2.增分策略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解题时要把每个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把一些较易判定、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通俗地讲,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排除错误的选项),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一般有三种情况:(1)排错法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19,【例1】下列现象在12月可能出现的是()。A.新加坡昼长夜短B.新加坡昼短夜长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解析】该题A、B选项恰好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均是昼夜平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其他时间均不可能昼夜平分。12月不是春秋分日,新加坡不在赤道(在北半球),那么答案取A、B之一。所以我们就排除C、D两选项。该月是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相反,所以选B。如果不能马上确定答案是A、B两者之一,那么就只能逐步排除。拉普拉塔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所以夏季多雨,为汛期,冬季少雨,为枯水期,12月为南半球夏季,拉普拉塔河进入丰水期,同理推出D选项叙述也是错误的。【答案】B【变式探究】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20,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解析】(1)从坐标图可以看出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2005年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的,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2)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后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故选B。【答案】(1)C(2)B(2)排正法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运用排正法解题最容易粗心大意,因为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说法”、“不包括”、“错误的”等。有不少同学开始做对了,但在最后复查时又进行了更改,还是选了一个说法“正确”的选项,结果错了。【例2】读海河水系图和海河各支流径流特征值表,回答(1)~(2)题。(1)分析表中数据后判断,永定河为图中()A.①B.②C.③D.④21,(2)各支流径流年际变化的大小不同,与之相关不大的因素是()A.集水面积B.统计年数C.植被状况D.夏季风强弱【解析】(1)分析表中数据,永定河集水面积最大,结合图中水系判断,不可能是图中①③,A、C错。图中②的纬度较高,上游位于山脉背风坡,最大径流量在四条河中最低,B对。④的最大径流量较大,D错。(2)各支流径流年际变化的大小不同,主要受集水面积、统计年数、流域内植被状况等因素影响,A、B、C相关。各支流都位于温带季风区,夏季风强弱相同,不是差异的主要原因,D正确。【答案】(1)B(2)D【变式探究】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新技术革命后开始降低,其原因是()。①增加了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确定①正确,排除没有①的选项C、D,剩下选项A、B只是③和⑤的不同,所以②肯定是对的,那么只看③和⑤即可,答案也随之而出。【答案】B(3)优选法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字眼,然后从已知条件出发,将全部备选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1)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2)可适当地在题旁边写出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为20°W,那就在题旁边写上,有利于在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图中的东南西北方向等都可写出。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22,(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条件B.耕地面积C.水源丰歉D.地形条件(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解析】(1)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居住,因此气候不是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东南沿海地区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因此耕地面积和水源不是影响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B、C错。甲地区与乙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即甲地区为平原地区,乙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区,D对。(2)乙地区为山地丘陵越。因此,乙地区人口外迁量较大,人口净迁出率远大于自然增长率,从而导致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C对。两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同,A错。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观念改变不是该地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B、D错。【答案】(1)D(2)C方法四代入法1.方法概述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往往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代入23,法。2.增分策略(1)代入验证法代入验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往往涉及多个地理事物,而题干要求考生找出正确的对应关系,然后作出选择。这种题目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题干涉及一个地理事物,选项涉及多个地理事物;也可以是题干涉及多个地理事物,每个选项涉及一个地理事物;还可以是题干涉及多个地理事物,每个选项也涉及多个地理事物。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考生选择的时候必须全面兼顾方能选出正确选项。具体来说:①考生面对这类试题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②检验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依此类推,进而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比如一些计算类选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例1】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为()。A.23°NB.63°NC.43.5°ND.27°N【答案】B【解析】本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颇高。由曲线图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或其以北地区,否定了A选项。这里的分析与排除法相近,下面就开始用代入验证法来确定答案。假定B选项正确,即图中该地正好位于63°N,可以用公式分别计算该地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H夏至=90°-|63°-23.5°|=50.5°;H秋分=90°-|63°-0°|=27°;H冬至=90°-|63°+23.5°|=3.5°;据图可知c=H夏至-H秋分=50.5°-27°=23.5°;a=H冬至=3.5°;由于c-a=23.5°-3.5°=20°符合题干的条件,因而确定B选项正确。【变式探究】下图为a和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1)~(3)题。24,(1)若X=70°,则Y必定为()A.0°B.20°C.40°D.0°或40°(2)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A.马来群岛B.长江三角洲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3)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A.长江入海口正值咸潮多发季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解析】本题组考查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第(1)题,读图,a地北京时间8时日出,20时日落,昼长12小时,说明该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因a与b是同一天的曲线,所以这一天不是二分日,a地只能位于赤道。若X=70°,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在20°纬线。读图可知,b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应是70°纬线,因Y为b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故Y必定为40°,C对。b地是极昼现象,b地正午太阳高度不会是0°,A、B、D错。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若X=60°,a地昼长为12小时,所以此日只能是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a地的纬度约为30°,根据日出时间判断,a地经度大约在90°E,可能位于青藏高原,C对。A、B、D错。故选C。第(3)题,若X=67°,根据a地昼长12小时,b地有极昼现象,分析此日不是二分日,a地位于赤道,太阳直射23°纬线,结合前面分析,b地刚出现极昼现象,为67°纬线,又因为b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因此北半球是盛夏。长江流域正值雨季,咸潮少,A错;此时太阳直射点还未到达北回归线,武汉昼长没有达到最大值,B错;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现在是干季,一片枯黄,C对;香山红叶出现在秋冬季节,D错。故选C。25,【答案】(1)C(2)C(3)C(2)列举代入法有些选择题的选项,猛一看是正确的,但又感觉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难以取舍,这时可以把相关选项分别代入题中,或者用列举的方法即举一个例子证明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答案。【例2】读我国荔枝主产区分布图,我国的荔枝主产区主要分布在()。A.高原、山地地区B.热带季风气候区C.南岭以南地区D.云、贵、粤、赣等省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我国的荔枝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地形为平原、丘陵,这样否定了A选项;广东、广西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就又否定了B选项;江西省境内没有荔枝分布,更谈不上是主产区,否定了D选项。(3)尝试填图法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几个选项,要求同学们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此时,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选项。具体做法: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中的信息,把握关联图示意的主题。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第三,分析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第四,将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第五,将难以确定的地理事物尝试代入框中,进行逻辑分析。第六,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清理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填图的正确性。【例3】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水土流失关联图,①②③分别是()。26,A.水土流失、秸秆减少、气候失调B.秸秆减少、水土流失、气候失调C.气候失调、水土流失、秸秆减少D.秸秆减少、气候失调、水土流失【答案】B【解析】该关联图反映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对燃料等基本生活资料需求的变化。人口过快增长,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认真分析关联图,采用尝试填图法可确定①既是粮食减产的结果,又是燃料匮乏的原因,应为秸秆减少;②既是毁林的结果又是泥沙淤积的原因,应为水土流失;最后将剩下的气候失调代入空格③内,再进行一次逻辑关系分析。B选项正确。【变式探究】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1)~(2)题。(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7,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解析】(1)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B对。(2)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选C。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答案】(1)B(2)C(4)跨题代入法对于地理关联性选择题,有时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较困难,这时就可使用跨题代入法。可以先完成后面各题,将后面的正确选项代入前面的题中进行逐项验证;或者前面题中的选项代入下一题中进行逐一验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能很快排除一些选项,最后得出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跨题代入法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使用的方法。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硬骨头”时十分有效。【例4】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28,(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A.5°NB.25°NC.35°ND.45°N(2)关于该山地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B.南侧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侧河流有结冰现象C.南侧可种植橡胶,北侧农作物一年两熟D.南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北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解析】(1)将四个选项分别代入题中进行比较,5°N地处热带,基带应为热带的地理景观;45°N地处温带,基带为温带的地理景观;25°N和35°N位于亚热带,基带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红壤,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C选项很难作出判断。把B、C选项代入第(2)题进行比较可知,35°N同时与第(2)题中A、B、D三个选项所述情况相符。由此确定B选项正确。(2)将上题的答案代入分析,25°N南侧为热带,可种植橡胶,北侧为亚热带,农作物可一年两熟。选C。【答案】(1)B(2)C方法五优选法1.方法概述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2.增分策略(1)关键词突破法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字眼,然后从已知条件出发,将全部备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例1】将一批粗铜矿石由昆明运到上海精炼,运输路线有四条:①成昆线—成渝线—长江航线;②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③贵昆线—川黔线—长江航线;④贵昆线—湘黔线—京广线—长江航线。请问哪一条最经济?【解析】根据对中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路线的了解,我们可知,上述四条路线,都可将昆明的粗铜29,矿石运至上海,但请注意,该题明确要求选择最经济的路线。众所周知,要想花的运费最少,首先不能迂回运输,即运输的线路应最短;其次应选择运输费用低廉的运输方式。题中要求运的是粗铜矿石,它本身价值低廉,且又要从昆明运至上海,运输距离较长,因此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应为水运。②路线虽然经过的路程较短,顺着这几条铁路线可直抵上海,但是铁路运输的费用要高于水运,故这一方式并非最经济的。其他三条路线都利用了水运,在④路线中,要把粗铜矿石运至京广线上的武汉后,才能利用水运,也非最经济。①③路线都是从重庆开始利用水运,费用较低,但请注意,经成都到重庆比经贵阳到重庆的路程远,故③路线最佳。(2)优选熟项法有的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选出来。【例2】南极科考队员由中山站前往昆仑站,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有: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强烈的东北风吹得人站立不稳;③酷寒给队员留下冻伤;④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一般来说,在组合选择题中,我们对所列内容总有一两个是比较熟悉的。在题中对于“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不易确定,教材上也没有这一知识的介绍。但即便如此,该题也不难作答,因为同学们对南极地区的“烈风和酷寒”的气候特征比较熟悉,南极大陆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科考队员由中山站前往昆仑站正好受偏南风影响,暴风雪迎面扑来,①正确,②错误;酷寒会给队员留下冻伤”,③正确;熊在南极地区没有分布,⑤不正确。30
同类资料
更多
地理知识清单-专题19 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讲)(原卷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