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2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 Word版含解析
ID:19308 2021-09-09 1 2.00元 8页 552.50 K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2.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1.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中一些特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把握《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窦娥的性格特点。3.品味唱词,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4.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这是一个永远不因为自己寒冷,就忘掉给别人添衣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辱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她,已置身苦难,却心挂婆母。今天,让我们走进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去认识温柔贤淑,又刚烈坚毅的窦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处决(chǔ)鼓三通(tònɡ)纽(niǔ)   刽子手(ɡuì)盗跖(zhí)湛湛(zhàn)苌弘(chánɡ)罪愆(qiān)埋怨(mán)瀽(jiǎn)前合后偃(yǎn)古陌荒阡(mò)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埋怨·抱怨[辨词] 二者都有“责怪”的意思。二者所用对象不同。“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多用于别人或事物。“埋怨”可以用于自己,8,也可以用于别人,还可以用于事物。[运用] ①姐姐常埋怨弟弟多管闲事。②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2.杳无音信·销声匿迹[辨词] 二者都有“没有消息”的意思。杳无音信: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法联系。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杳无音信”是被动没有消息,“销声匿迹”是主动不出现。[运用] ①女儿外出,至今杳无音信,河北的王先生夫妇心急如焚。②他们曾一起达到事业的顶峰,可谁也没有想到,两人此后并没有延续自己的辉煌,而是逐渐销声匿迹了。3.顺水推船·因势利导[辨词] 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的意思。顺水推船:比喻顺应形势办事。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顺水推船”为中性词,有时含贬义;“因势利导”用作褒义,指根据形势加以引导。[运用] ①老总知道李如意已经威名扫地,如今见他自动提出辞职,也就顺水推船,让人给他结算了薪酬,打发他离开公司。②不论是“垃圾兑换超市”,还是“绿色银行”,抑或“道德银行”,只有因势利导,才能进一步激发老百姓参与公益的热情,扩大公益的社会基础。三、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________________?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A.岂不闻因邹衍飞霜六月B.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C.君不见因邹衍六月飞霜D.君不见飞霜六月因邹衍B [首先,要抓住语境,判断出这是反问句;其次,要注意戏文押韵的特点。]8,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六十多种,现存十八种。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具有以下特点:(1)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8,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2)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3)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如张飞、李逵。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窦娥冤》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善良的心灵和抗争精神。窦娥冤(节选)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答案] ①错判刑狱 ②血溅白练 ③六月飞雪 ④亢旱三年任务探究一 弱红颜、奏强音——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任务导引]8,窦娥刚直正义的性格和贞节观念,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其形象无疑是真实、鲜明、生动的。学习时,要注意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任务设计]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结合文本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①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怕被婆婆看见,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塑造了窦娥善良的形象。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有力和深刻。②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③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任务探究二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品读本剧曲词特点[任务导引]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学习时,要注意品读戏剧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任务设计]2.【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8,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申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3.关汉卿是运用语言的巨匠,请分析这部戏剧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窦娥冤》语言通俗生动,准确精练。如《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音乐节奏之美。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得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任务探究三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分析戏剧的艺术手法[任务导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超现实的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的爱憎之情。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对刻画女主人公的反抗性格、深化主题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任务设计]4.本文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8,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5.窦娥的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不可以。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是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要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前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教师用书独具)8,8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2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