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目录

外国诗两首教案 济慈《蝈蝈与蛐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济慈《蝈蝈与蛐蛐》

  外国诗人济慈写的《蝈蝈与蛐蛐》学习重点是什么,教案该如何写?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诗两首》中的《蝈蝈与蛐蛐》教案,欢迎大家参阅。

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

  《蝈蝈与蛐蛐》教案(一)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案(二)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bull;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慰藉():

  深邃()潺潺()

  瞰望()晨曦()

  黝黑()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讨论解惑《祖国》

  1。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

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

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

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目录

外国诗两首教案 济慈《蝈蝈与蛐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济慈《蝈蝈与蛐蛐》

  外国诗人济慈写的《蝈蝈与蛐蛐》学习重点是什么,教案该如何写?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诗两首》中的《蝈蝈与蛐蛐》教案,欢迎大家参阅。

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

  《蝈蝈与蛐蛐》教案(一)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案(二)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bull;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慰藉():

  深邃()潺潺()

  瞰望()晨曦()

  黝黑()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讨论解惑《祖国》

  1。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

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

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

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