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数学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数学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目录

急需青岛版数学四年纪下册求平均数的说课!!

数学说课

谁有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求平均数》一课的教案和课件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中学的数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平均数”的教学课稿,希望能够得到您们的认可和支持。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黑板、笔、教学PPT、练习题;。

四、教学步骤:。

Step1:导入。

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中心值。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Step2:讲解。

1.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又叫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心值,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据中有重复的数,应该将其重复的次数一起计算。

3.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Step3:练习。

通过多组实例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

Step4:拓展。

1.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可以反映数据的中间趋势。计算中位数的方法为: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

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可以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但平均数更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则对极端值不敏感。因此,在处理含有极端值的数据时,中位数更加稳健。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概念: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

平均数的应用: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位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六、教学反思:。

急需青岛版数学四年纪下册求平均数的说课!!

《求平均数》说课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3小节“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数据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生活教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

数学说课

中学数学说课稿《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 数 据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

(4分钟) 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

(4分钟、6分钟) 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

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

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 76 82 90 82 90 87 76 63 51 95 100 76 61 82 76 87 87 95 82 87 76 76 76 87 82 82 76 87 82 82 76 82 87 76 82 87 76 87 76 35 表2 人数 1 1 1 1 12 10 8 3 5 1 成绩 35 51 61 63 76 82 87 90 95 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

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谁有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求平均数》一课的教案和课件

北师大小学第6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贱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

......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目录

急需青岛版数学四年纪下册求平均数的说课!!

数学说课

谁有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求平均数》一课的教案和课件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中学的数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平均数”的教学课稿,希望能够得到您们的认可和支持。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黑板、笔、教学PPT、练习题;。

四、教学步骤:。

Step1:导入。

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中心值。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Step2:讲解。

1.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又叫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心值,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数据中有重复的数,应该将其重复的次数一起计算。

3.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Step3:练习。

通过多组实例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

Step4:拓展。

1.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可以反映数据的中间趋势。计算中位数的方法为: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

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可以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但平均数更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则对极端值不敏感。因此,在处理含有极端值的数据时,中位数更加稳健。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概念: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

平均数的应用: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位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六、教学反思:。

急需青岛版数学四年纪下册求平均数的说课!!

《求平均数》说课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3小节“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数据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生活教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

数学说课

中学数学说课稿《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 数 据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

(4分钟) 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

(4分钟、6分钟) 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

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

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 76 82 90 82 90 87 76 63 51 95 100 76 61 82 76 87 87 95 82 87 76 76 76 87 82 82 76 87 82 82 76 82 87 76 82 87 76 87 76 35 表2 人数 1 1 1 1 12 10 8 3 5 1 成绩 35 51 61 63 76 82 87 90 95 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

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谁有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求平均数》一课的教案和课件

北师大小学第6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贱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

......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数学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