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余映潮)
小石潭记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余映潮)

《小石潭记》说课稿_《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新教材入选这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品味古代文学作品的美。作者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认识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感情,积累文言虚、实词。

三、说教法及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进行教学。

2.学法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教学用时为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分为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借助影视渲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呢?寻找过美丽的风景点去消遣吗?今天就让我们同一位古人一起去欣赏美景――小石潭。”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石潭》片段剪辑,并对某些画面进行定格处理。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展示出美丽的小石潭风光。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神入”情境,为精品细读创设意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古文,领略文学魅力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借助注释理解,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第三步,锁定难点探究,突破重点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我设计了6 个小环节。

1.多元朗读。我提出阅读要求后,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以读代讲,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读中感悟,领略文章之美。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解读,让学生读中感悟,领略名著风采;真切体验,走进精品画卷。此外,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2.探究质疑。我问学生:作者到小石潭是欢乐还是凄苦?为文章改名如何?如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怎么样?学生圈点勾画问题后,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对话。

3.拓展教材。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用笔画出想象中的小石潭。

4.与作者同游。在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小石潭的美是文字无法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现在,我请所有同学做摄影师,去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一定要忠于原著,把握镜头,找出变化的景点。”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让课堂成为思想流动的“T台”。】

5.课堂练习。找出心怡景物,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6.背诵课文。在让学生背诵课文时,我说:“柳宗元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用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小石潭描绘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清代王国维先生说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大家在背的同时,可以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设计意图:这两个小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追忆文化脉络,激荡时代情感

《小石潭记》的山水画卷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用文字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我提示学生:李白、王安石、陆游等等。)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回顾本课要点,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古代诗文,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课堂总结

文章写景,且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作者在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七、板书设计

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游踪清晰的风光丽影――移步换景

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责编 张翼翔)

求《小石潭记》的教案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吕 萍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余映潮

授课:罗雯老师

一、朗读课文

1、生读课文

要求:大声

2、正音:乐(yue),互(Hu)

3、音量搁大再读一遍

二、小组讨论,提问,分析问题

1、根据预学单,讨论,聚焦第五题,每小组提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

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分哪些方面描写小石潭?

这篇文章体裁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最后一段能去掉吗?写的为什么是人,不是景?

小石潭有什么奇特之处,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乐和忧的矛盾性?

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根据板书梳理问题类别,构成思维导图

4、逐个击破问题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体裁:山水游记

2)景物:

(1)带着问题读文章,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小谭、卷石、鱼、水、竹、树、日光

(2)还有哪些?

水分为潭水和溪水

(3)老师为什么这么板书呢?

竹、树、日光统属于境

(4)小组活动与交流

各组分别认领一个景物——石、鱼和势、水、境共四组

小组成员圈划、读和讨论

ppt投影小组活动与交流任务单:

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第一小组汇报:石

我找到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 ),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

问:你说鱼轻快迅速,但是文中“yi然不动”怎么说?

(讨论动静结合“往来“”不动”)

第二小组:鱼和势

第三小组:水

第四小组:境

每个小组只找一种景物,其他小组没有经历找的过程,他们对这些景物的特点有深刻的感知吗?

青树翠蔓、过清(老师引导)

(5)景物之中有心情的变化,哪些是乐,那些是忧虑?

(6)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生:过清的环境

查看预习单上的背景资料

生:被贬

多久?十年。为了派遣忧愁,写下来了永州八记

由此,他内心的忧愁就消除了吗?

老师总结:

我们今天是按照什么路径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呢?

找景物,找特点,根据特点分析人物心理

说课和评课:

尽量完整,作者心情那块不太顺利,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由乐到忧怎么过渡的。

可以尝试把人物穿插到前面去

人的矛盾点和环境的矛盾点结合来讲。人的矛盾点: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说“寂寥无人”呢?

教给学生解读山水游记的路径

用思维导图架构文章的结构,每篇文章又都切入点,主线抓得很好,非常清晰,自己把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厘清。

真正的疑难问题是情感的变化,确实要用比较多的时间,需要着力,小组合作的时候,一开始会摸不着头脑。

校长:

学生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

试图知道孩子知道怎样的问题表征,知道孩子的已知。这种是碎片化的,还是结构化的?可以指导接下来的教学。已有的可能有积极因素,可能是消极因素,通过学单详细了解这块。

老师为什么要讲的相对少一些?开课不是要呈现我们老师的技能,而是要呈现孩子的学科素养。

老师少问,学生多问,或者让孩子的口说出你要提的的问题。不是老师自己提出问题。方法论的东西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是他自己感知到的,得出的。否则他掌握到的总是碎片化的信息,不要以为有了思维导图他就真的会了。还是要通过其他文本的阅读,来检验他是否掌握了这种解构文章的方法。

老师要记住的是学科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我只是 一个发现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教给他的那个人。在精读和讲读文本中,我首先要知道的是,这类文章要解决哪类文章的解读方法。一个文本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老师自己还是要做取舍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重要的东西很多,但是这个阶段什么是重要的呢?要思考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是让我们老师对文章的解读通透,但是孩子不可能如此。这堂课完整的结构中,孩子会不会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如果只有三个课时,怎么取舍?六到九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训练的点,这是重点训练的能力点(不是知识点)哈。

对老师来说,还有更上位的,就是学科基本问题,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核心问题?

结构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的时候不要分散聚焦点。课内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万一孩子产生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问题没有解决,知识就没有停止

课堂是需要留白的,学会规划,首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规划和思考

三、规范和学科能力之间的关系

规范是为何提高效率,这是浅层次的理解。规范和能力要挂钩,规范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学会追问在各种学科中是不一样的。比如“生动形象”的说,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而是自己感知到的。老师不要过多的去链接景和情的关系,而是让学生去说。

担心孩子说不到位孩子想不到,始终要思考:我们不说,孩子会怎样?

背、默写通过小组学习、学分银行、合作学习来解决就可以了。游刃有余的课堂孩子们很喜欢,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目前孩子的特点:素养不够、思维不够、兴趣不足

跳出课堂看课程,问题化学习是解决高阶思维的。就好比不用合作学习解决孩子记忆的问题。

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呢?

当一个人回答不了的时候。让学习主动发生

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想法各异。让每个孩子有贡献,这就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当老师发现这种情景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阻止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时候平时我们的训练的规范就很重要的。方法是随着认识走的,一节课的精彩来自于每节课的准备。

教路要顺着学路走。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方法信手拈来。好的课上行云流水,举重若轻,方法顺着内容走。比如李镇西。

在遗憾中改进,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急,对自己的要求不要急。好老师一定是开课开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思维导图是帮助老师构建文章结构的支架,只是上课的前提。

2、孩子的前置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惰性的

3、有课程的高度和视角

记忆和能力分清

蔡老师:

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法还可以再上一节课。比如,咱们的学校,把一种情感写出三个层面。听觉的乐视觉的乐心情的乐。从写作手法的路径来推进,特别有价值。登长城之之前的期待盼望、登的过程辛苦之类、登上之后喜悦之乐。

附加:教案

十六小石潭记

上海市教育学院宝山实验学校

罗 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

一、学生问题的预设:

1.“小石潭”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小石潭”?

2.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3.小石潭是怎样的?

4.作者都描绘了小石潭中的哪些景物?

5.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6.小石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7.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

……

二、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单。

三、收集学生的预习单,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并出示PPT) 请大家打开课文第66页。

二、感知文章:

(1)齐声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

(2)正音 : 教师板书学生朗读过程中读错的字音,并正音。

(3)齐声再读 : 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三、学生问题的呈现(3分钟):

流程:

1.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逐个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组员讨论、交流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由老师在小组中随机选取一名组员呈现小组的问题。

要求:

1.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已解决问题的答案写在预习单上。

2.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小组的问题记录在预习单上,以便于汇报。

3.呈现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组员应做好记录,以做到不提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4.每个小组呈现问题数量不超过3个。

四、互动探究:

1.明确《小石潭记》写了哪些景物?(石、水、鱼、势、境)

2.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单:(出示PPT)

附: 《小石潭记》小组任务单

班级姓名

1.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2.每位同学划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并圈出关键字、词。

3.组内交流:每位同学按照下列句式交流,记录员记录:

句式:我找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是。

4.汇报员按照指定句式进行汇报。

注: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板书的书写,注重关键字、词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关注“境”中的矛盾点,引发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转变的原因。

3.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主旨: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教师出示PPT)

4.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出示PPT)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石潭记》的思维导图。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导入新颖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石潭记》说课稿_《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新教材入选这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品味古代文学作品的美。作者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认识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感情,积累文言虚、实词。

三、说教法及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进行教学。

2.学法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教学用时为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分为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借助影视渲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呢?寻找过美丽的风景点去消遣吗?今天就让我们同一位古人一起去欣赏美景――小石潭。”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石潭》片段剪辑,并对某些画面进行定格处理。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展示出美丽的小石潭风光。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神入”情境,为精品细读创设意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古文,领略文学魅力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借助注释理解,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第三步,锁定难点探究,突破重点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我设计了6 个小环节。

1.多元朗读。我提出阅读要求后,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以读代讲,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读中感悟,领略文章之美。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解读,让学生读中感悟,领略名著风采;真切体验,走进精品画卷。此外,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2.探究质疑。我问学生:作者到小石潭是欢乐还是凄苦?为文章改名如何?如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怎么样?学生圈点勾画问题后,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对话。

3.拓展教材。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用笔画出想象中的小石潭。

4.与作者同游。在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小石潭的美是文字无法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现在,我请所有同学做摄影师,去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一定要忠于原著,把握镜头,找出变化的景点。”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让课堂成为思想流动的“T台”。】

5.课堂练习。找出心怡景物,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6.背诵课文。在让学生背诵课文时,我说:“柳宗元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用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小石潭描绘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清代王国维先生说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大家在背的同时,可以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设计意图:这两个小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追忆文化脉络,激荡时代情感

《小石潭记》的山水画卷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用文字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我提示学生:李白、王安石、陆游等等。)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回顾本课要点,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古代诗文,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课堂总结

文章写景,且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作者在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七、板书设计

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游踪清晰的风光丽影――移步换景

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责编 张翼翔)

求《小石潭记》的教案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吕 萍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余映潮

授课:罗雯老师

一、朗读课文

1、生读课文

要求:大声

2、正音:乐(yue),互(Hu)

3、音量搁大再读一遍

二、小组讨论,提问,分析问题

1、根据预学单,讨论,聚焦第五题,每小组提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

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分哪些方面描写小石潭?

这篇文章体裁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最后一段能去掉吗?写的为什么是人,不是景?

小石潭有什么奇特之处,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乐和忧的矛盾性?

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根据板书梳理问题类别,构成思维导图

4、逐个击破问题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体裁:山水游记

2)景物:

(1)带着问题读文章,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小谭、卷石、鱼、水、竹、树、日光

(2)还有哪些?

水分为潭水和溪水

(3)老师为什么这么板书呢?

竹、树、日光统属于境

(4)小组活动与交流

各组分别认领一个景物——石、鱼和势、水、境共四组

小组成员圈划、读和讨论

ppt投影小组活动与交流任务单:

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第一小组汇报:石

我找到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 ),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

问:你说鱼轻快迅速,但是文中“yi然不动”怎么说?

(讨论动静结合“往来“”不动”)

第二小组:鱼和势

第三小组:水

第四小组:境

每个小组只找一种景物,其他小组没有经历找的过程,他们对这些景物的特点有深刻的感知吗?

青树翠蔓、过清(老师引导)

(5)景物之中有心情的变化,哪些是乐,那些是忧虑?

(6)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生:过清的环境

查看预习单上的背景资料

生:被贬

多久?十年。为了派遣忧愁,写下来了永州八记

由此,他内心的忧愁就消除了吗?

老师总结:

我们今天是按照什么路径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呢?

找景物,找特点,根据特点分析人物心理

说课和评课:

尽量完整,作者心情那块不太顺利,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由乐到忧怎么过渡的。

可以尝试把人物穿插到前面去

人的矛盾点和环境的矛盾点结合来讲。人的矛盾点: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说“寂寥无人”呢?

教给学生解读山水游记的路径

用思维导图架构文章的结构,每篇文章又都切入点,主线抓得很好,非常清晰,自己把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厘清。

真正的疑难问题是情感的变化,确实要用比较多的时间,需要着力,小组合作的时候,一开始会摸不着头脑。

校长:

学生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

试图知道孩子知道怎样的问题表征,知道孩子的已知。这种是碎片化的,还是结构化的?可以指导接下来的教学。已有的可能有积极因素,可能是消极因素,通过学单详细了解这块。

老师为什么要讲的相对少一些?开课不是要呈现我们老师的技能,而是要呈现孩子的学科素养。

老师少问,学生多问,或者让孩子的口说出你要提的的问题。不是老师自己提出问题。方法论的东西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是他自己感知到的,得出的。否则他掌握到的总是碎片化的信息,不要以为有了思维导图他就真的会了。还是要通过其他文本的阅读,来检验他是否掌握了这种解构文章的方法。

老师要记住的是学科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我只是 一个发现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教给他的那个人。在精读和讲读文本中,我首先要知道的是,这类文章要解决哪类文章的解读方法。一个文本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老师自己还是要做取舍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重要的东西很多,但是这个阶段什么是重要的呢?要思考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是让我们老师对文章的解读通透,但是孩子不可能如此。这堂课完整的结构中,孩子会不会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如果只有三个课时,怎么取舍?六到九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训练的点,这是重点训练的能力点(不是知识点)哈。

对老师来说,还有更上位的,就是学科基本问题,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核心问题?

结构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的时候不要分散聚焦点。课内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万一孩子产生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问题没有解决,知识就没有停止

课堂是需要留白的,学会规划,首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规划和思考

三、规范和学科能力之间的关系

规范是为何提高效率,这是浅层次的理解。规范和能力要挂钩,规范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学会追问在各种学科中是不一样的。比如“生动形象”的说,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而是自己感知到的。老师不要过多的去链接景和情的关系,而是让学生去说。

担心孩子说不到位孩子想不到,始终要思考:我们不说,孩子会怎样?

背、默写通过小组学习、学分银行、合作学习来解决就可以了。游刃有余的课堂孩子们很喜欢,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目前孩子的特点:素养不够、思维不够、兴趣不足

跳出课堂看课程,问题化学习是解决高阶思维的。就好比不用合作学习解决孩子记忆的问题。

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呢?

当一个人回答不了的时候。让学习主动发生

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想法各异。让每个孩子有贡献,这就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当老师发现这种情景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阻止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时候平时我们的训练的规范就很重要的。方法是随着认识走的,一节课的精彩来自于每节课的准备。

教路要顺着学路走。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方法信手拈来。好的课上行云流水,举重若轻,方法顺着内容走。比如李镇西。

在遗憾中改进,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急,对自己的要求不要急。好老师一定是开课开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思维导图是帮助老师构建文章结构的支架,只是上课的前提。

2、孩子的前置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惰性的

3、有课程的高度和视角

记忆和能力分清

蔡老师:

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法还可以再上一节课。比如,咱们的学校,把一种情感写出三个层面。听觉的乐视觉的乐心情的乐。从写作手法的路径来推进,特别有价值。登长城之之前的期待盼望、登的过程辛苦之类、登上之后喜悦之乐。

附加:教案

十六小石潭记

上海市教育学院宝山实验学校

罗 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

一、学生问题的预设:

1.“小石潭”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小石潭”?

2.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3.小石潭是怎样的?

4.作者都描绘了小石潭中的哪些景物?

5.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6.小石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7.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

……

二、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单。

三、收集学生的预习单,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并出示PPT) 请大家打开课文第66页。

二、感知文章:

(1)齐声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

(2)正音 : 教师板书学生朗读过程中读错的字音,并正音。

(3)齐声再读 : 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三、学生问题的呈现(3分钟):

流程:

1.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逐个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组员讨论、交流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由老师在小组中随机选取一名组员呈现小组的问题。

要求:

1.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已解决问题的答案写在预习单上。

2.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小组的问题记录在预习单上,以便于汇报。

3.呈现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组员应做好记录,以做到不提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4.每个小组呈现问题数量不超过3个。

四、互动探究:

1.明确《小石潭记》写了哪些景物?(石、水、鱼、势、境)

2.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单:(出示PPT)

附: 《小石潭记》小组任务单

班级姓名

1.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2.每位同学划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并圈出关键字、词。

3.组内交流:每位同学按照下列句式交流,记录员记录:

句式:我找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是。

4.汇报员按照指定句式进行汇报。

注: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板书的书写,注重关键字、词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关注“境”中的矛盾点,引发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转变的原因。

3.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主旨: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教师出示PPT)

4.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出示PPT)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石潭记》的思维导图。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导入新颖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小石潭记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余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