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甲卷)(Word版附解析)
ID:9285 2021-09-03 1 3.00元 12页 95.76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3.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4.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5.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6.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不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7.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年份铁砂产量铁砂及生铁输出量钢铁消费量钢铁输入量1931184027983165280400055762519321839212758441404000430655,1933190346699252169400052567319342135031864107770000617726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整体呈增长趋势,钢铁消费量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钢铁输入量呈上升趋势,综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出口铁砂和生铁较多,对铁的加工能力不足,钢铁进口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故可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钢铁行业,并不能代表民族工业,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企业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与实业政策无关,故C错误。8.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9.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有一定的缺陷,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无用,这无法确保司法的正义,故选C;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是从公民中选出来的,这就代表了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参与,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缺陷,而非其完善,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0.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可知,巴黎公社加深了普通人民群众与政权的联系,它是代表普通大众的新政权,这体现了工人政权鲜明特征,故选C;巴黎公社并未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所以它很快就失败了,排除A;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大革命时期就已被废除,这不是巴黎公社对历史的贡献,排除B;俄国革命20世纪才发生,故D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1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12.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1930~1931年”说明这是经济危机期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纽约市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吸烟者寻找昂贵雪茄的替代品,“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失业扩展到白领阶层。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在持续加深,故A正确;材料没有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的信息,故B错误;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C错误;福利制度在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步确立,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4195519561957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14.871.597.085.017.429.6911.37——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解析】【详解】(1)同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如标识在东北地区,可从防范女真部进犯、加强东北部边防的角度展开说明,如标识在京师周边,则主要从护卫都城、强化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展开说明,只要言之有理,表达清晰,讲清地理方位的特殊性即可。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分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拉受序题圆谜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在调停两伊战争中的作用。【答案】(1)此前多次调解无效;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2)解决两伊争端,积极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调停作用有限,缺乏足够约束力。【解析】【详解】(1)由材料“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知,其背景为此前多次调解无效;由材料“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并结合所学可知,在598号决议通过前,两伊战争的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由材料“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知,其背景为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由材料“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可归纳为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2)由材料“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可知,联合国在解决两伊争端,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材料中联合国多次呼吁停战失败的经历可知,联合国的调停作用是有限的,缺乏足够约束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答案】(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2)科技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详解】(1)新内容:由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材料“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可知,1988年的邓小平特别重视高科技的发展。背景:由材料“198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发表这一谈话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由材料“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其谈话的背景为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由材料“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可知,其谈话的背景是因为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2)结合所学可从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角度进行说明。
同类资料
更多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甲卷)(Word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