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79151 2022-01-01 1 8.88元 51页 156.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41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边的雪张炜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第51页共51页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呜喔——哎——救救——呜……”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有人!他们上不来了!”“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第51页共51页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在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8.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9.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第51页共51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挑脚陆涛声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到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这天他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第51页共51页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截,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围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第51页共51页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可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顿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对老巴子、长根、荣福形象的刻画均用到了外貌描写。B.王老板虽非主要人物,但他对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安排这一人物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如比赛时长根瘫软地坐到石阶上,结尾处老巴子对荣福帮长根的疑问,这些都衬托了荣福的力气之大。D.小说开篇先交代时代背景,然后通过对具体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看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江南小镇的世态人情,选材典型。8.小说多处充满了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9.文学即人学,展现人性之美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水恒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所展现的人性之美。(6分)答:第51页共51页 【分析】7.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的分析回归原文,根据原文内容进行辨析。8.本题考查对小说矛盾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联系具体语段分析。9.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人性之美”,结合原文相关情节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苏贤良,你早!”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第51页共51页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东坡慌乱点头称是。陈公弼又道:“第51页共51页 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8.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第51页共51页 9.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第51页共51页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四段中写芦花到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D.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一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51页共51页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8.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4分)9.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都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成 长路遥自从春天进入县高中以来,孙少平已经在这里度过很长一段日子了。第51页共51页 他现在已经克服了刚进学校时的那种拘谨,无论和熟人还是和生人交往,都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了。加上他演过戏,又去黄原讲过故事,见了世面,这半年不光担任劳动干事,还被选成班上管宣传的团支部委员,因而显得比一般同学都要活跃一些。班上的同学都开始对他尊重起来,尤其是一些女同学,也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了——就好像他是刚出现的一个新人。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才去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班里有几个家里光景好的同学,甚至成了喜欢他的朋友,有时候他们还背着他给他订一份乙菜呢。孙少平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当然,一想起家庭的贫困和自己生活的寒酸,他心里仍然发慌。但这一切和刚开始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许他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和田晓霞的结识。通过和晓霞在一块演戏和讲故事,他被这个女孩子的个性和对事情非同一般的认识强烈地吸引了。她读的书很多,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的看法不一样。他心里想,晓霞要是个男同学就好了,他可以随便和她海阔天空地交谈。他觉得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可是田晓霞倒很大方,有时候主动来找他东拉西扯地说半天。由于他们在一块演过戏,讲过故事,论起来又是同村人,别的同学对他们的交往也没什么不良看法。每当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他正和同学们打篮球或者玩别的什么,总能看见田晓霞披着件衫子,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脸凑上去专心地看报纸。这时候,孙少平也往往找借口离开运动场,旋磨着来到报栏前,和她一块看报,拉话。晓霞告诉他,她父亲说过,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第51页共51页 这些话给少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每天下午,不管晓霞来不来,他也常主动来这报栏前看报纸了。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发现你这个人气质不错!”气质?什么是气质?少平第一次听见有这么个词。他问她:“什么叫气质?”“气质嘛……”晓霞脸红了,显然她也说不清楚,“反正我也不会确切解释,但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你的气质就是不错!”她又强调说。孙少平虽然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反正知道这是个好词。大概就是说性格或者个性比较好——当然不是老好人的好——可能恰恰和老好人相反的一种好?“你还应该看《参考消息》!”晓霞又对他说。“我听说有这种报纸,但又听说是内部的,看不上。”“我爸订一份,罢了我一星期给你拿一次。另外,我看你爱读书,但不要光看小说,还要看一点其他书,比如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些书咱们可能一时看不懂,但现在接触一下有好处。我爸常让我看这些书,给我推荐了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这本书通俗。我已经看完了,罢了我借给你看……就这样,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他贪婪地读她带来的一切读物。尤其是《参考消息》,每张他几乎都舍不得看完。他的灵魂开始在一个大世界中游荡——尽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期间,他还读了晓霞带来的《各国概况》和杰克·伦敦的一个短篇集子以及长篇《马丁·伊登》。据晓霞说,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很喜欢,伟大导师在临终的前几天,还让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他朗读这篇小说。少平把这篇小说看了好几遍,晚上做梦都梦见他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块厮打……所有这些都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当然,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第51页共51页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人物间的对话,田晓霞的话语明显多于孙少平的,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两人因出身不同而导致的性格差异。B.小说在塑造孙少平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一些女同学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孙少平就属于侧面描写。C.作者在表现孙少平的成长上使用了对比手法,读者可以从对比中感受到一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高中生身上的蜕变。D.虽然田晓霞的父亲在节选部分中没有出场,但读者从字里行间不难读出这是一位深谙教育真谛的、相当开明的父亲。8.小说中的田晓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孙少平“晚上做梦都梦见他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块厮打”,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7-9小题。三叶岛(节选)钟法权第51页共51页 三叶岛在南海的前沿,最先感受到“山竹”的征兆。九月十日那天,大海便露出了恐怖狰狞的面孔,海浪跳跃式地相互拍打,云层也开始变厚,几乎是像锅盖一样盖住了海面。蓄水罐里的水越来越少,仅仅够一个星期的做饭用水所需。因为水紧缺,三个人心照不宣地节约用水。符海对于节约用水的措施都可以坚决无条件地做到,可他无法做到不给三角梅每两天浇一次水。对此,王海很有意见,每当符海给三角梅浇水的时候,王海便拉下脸,以老兵的身份批评符海说,在海南岛上三角梅到处都是,又不是什么金贵的花,人喝都不够,你还给花浇水,简直是分不清轻重。符海望着窗外的暴雨说,这两盆三角梅是我万里迢迢从琼海乘火车坐轮船带到三叶岛的。它虽说普通,可在三叶岛上就不一样了,它可是整个小岛上一年四季开花的植物。王海对符海的辩解无法接受,便以老兵和副班长的口气说,三角梅因为台风缺水而枯死实属正常,你的对象也能理解。下次探亲时再带上两盆到岛上来就行,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孰轻孰重,你好好掂量。符海坚持说道,台风很快过去,而小梅就会坐给养船从三沙来到三叶岛。小梅到岛上来,虽然是来见我,可三角梅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不像你说的那样可有可无。两个人你来我往,谁也没法说服谁,只得找陈海评理。平常话不多的陈海说,三角梅在岛上就如门前的榄仁树,我们是离不开榄仁树的,如今三角梅也一样,只要我们人在,就要把岛上的一切守护好。一时形成了二比一,王海虽心有不服,也只好不再吭声。钢化玻璃内的三角梅每日灿烂地盛开着;钢化玻璃外的暴雨时断时续地下着。在台风中,小岛像在巨浪中行驶的小船,飘摇着、颠簸着、晃荡着。到了台风真正来临那天,更是昏天黑地,黑色的乌云抱着团在海面上打着转。台风咆哮着、嘶鸣着、怒吼着,关紧的窗子被吹得啪啪直响,强大的推力,与海浪合力,小岛仿佛地动山摇。一股更大的台风席卷而来,级别达到了十七级以上。蓄水的蓝色球罐最终没能经受住海的诱惑,先是腾空飞起,而后随着风势又缓缓下坠,像一个蓝色的气球落在了营房门前的操场上,随着风在那儿高速地旋转。当天在塔楼里值班的陈海和符海看了个真真切切。就在他们为眼前的现象所震惊时,只见王海拿着套船的缆绳冲了出去。第51页共51页 陈海像是被火烫了屁股,噌地一下蹿了起来,紧张而又万分担心地骂道,王海,疯了吗?符海你坚守岗位,我去救他。陈海话没说完,人便冲到了门口。王海艰难地朝着蓝色的球罐靠近。风太大了,人根本无法站稳,他像喝醉了酒,歪歪倒倒、摇摇晃晃地朝着在操场上旋转的水罐靠近。水罐在旋转的过程中,开始快速向大海移动,王海快速抛出了手中的缆绳,第一次没能套住水罐的耳子,因为用力过猛,再加上风的作用,他一下子被掼了出去,被风刮倒在地。平常用缆绳套船是王海最拿手的绝活,在七八级风中,他也能把张着口的缆绳又准又稳地套在靠近码头的船桩上,可是今天的台风达到了十七级以上,抛出去的缆绳很快被台风吹得变了形状。王海没有气馁灰心,倔强地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再次向水罐抛出缆绳,这一次抛出去的缆绳套住了水罐的耳子,可水罐在强劲台风的作用下,再一次被台风吸到了离地面一米多高的位置,并快速向着大海移动。王海两脚蹲地,身子向后仰,双手紧紧地拉着缆绳。台风的力量太大了,扯着王海向大海飞去。危急时刻,陈海像一股旋风冲到了王海的身下,一把抱住了王海的双脚。这一天,这一刻,正是台风最凶猛的时刻。陈海手中抓到的只是王海的一双迷彩胶鞋。台风过后的南海渐渐趋于平静,部队展开了海空联合搜救。第二天上午,符海在赵述岛以东二百公里处的海面上发现了漂在海面上的蓝色水罐,还有把自己系在缆绳另一端的王海……陈海与符海在整理王海的遗物时,发现王海的集邮册里,每一页都夹着一两朵三角梅花瓣的标本。紫红色的花瓣虽然干枯了,可依然保持着鲜艳灿烂的本色,像用紫红绸布剪的花朵一样。符海一时弄不明白,如此喜欢三角梅的王海,为什么反对他给三角梅浇水?为什么他要如此无畏地救一个蓄水的水罐?还是陈海看得仔细,他在集邮册最后一页,发现了王海写的一行字:如果三角梅干死了,就让符海将这些三角梅的花瓣献给他心爱的小梅。符海一页一页翻看三角梅花瓣的标本,他感动地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对陈海说,王海才是真性情、真汉子、真英雄……追悼会那天,符海与他的女朋友小梅,用三角梅花瓣给王海做了一个大大的花圈。第51页共51页              (节选自《人民文学》 2020年08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台风“山竹”的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独特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在逐渐紧张的氛围中展开叙述描写。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特别是王海在台风中用缆绳套储水罐的动作描写有极强的情景代入感。C.在对待三角梅的态度上,王海与符海和陈海出现了分歧,王海作为一名老兵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符海则有些意气用事。D.“露出恐怖狰狞的面孔”“咆哮着、嘶鸣着、怒吼着”,运用比拟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角度,再现了台风“山竹”的威猛。8.小说中“三角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9.符海说“王海才是真性情、真汉子、真英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第51页共51页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第51页共51页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第51页共51页 “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C.“地是通人性的”,“你勤了,地就勤”,这些语言描写表现父亲的自信和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反复使用,意蕴深刻。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6分)第51页共5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边的雪张炜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第51页共51页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呜喔——哎——救救——呜……”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有人!他们上不来了!”“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第51页共51页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在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8.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9.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第51页共51页 【答案】7.B8.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9.①情节方面: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结构浑然一体。②主题方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也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③读者感受方面: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④情节方面: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说法错误。话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51页共51页 《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情节上看,结合“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正是因为风雪之大,老人睡不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从表现人物上看,结合“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海浪风雪之大,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性命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从主题上看,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中,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分析,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第51页共51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挑脚陆涛声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到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这天他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第51页共51页 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截,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围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第51页共51页 “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可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顿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对老巴子、长根、荣福形象的刻画均用到了外貌描写。B.王老板虽非主要人物,但他对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安排这一人物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如比赛时长根瘫软地坐到石阶上,结尾处老巴子对荣福帮长根的疑问,这些都衬托了荣福的力气之大。D.小说开篇先交代时代背景,然后通过对具体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看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江南小镇的世态人情,选材典型。8.小说多处充满了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9.文学即人学,展现人性之美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水恒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所展现的人性之美。(6分)第51页共51页 答:【分析】7.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的分析回归原文,根据原文内容进行辨析。8.本题考查对小说矛盾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联系具体语段分析。9.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人性之美”,结合原文相关情节分析。【解答】7.C.“这些都衬托荣福的力气之大”错误,根据语境可知,老巴子的疑问衬托了荣福的人性之美。故选:C。8.“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长根事先并没有和王老板说好使来参加挑茧,硬要把老巴子挤掉,因此其和老巴子产生矛盾冲突。“‘要你多管什么闲事!’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荣福替老巴子打抱不平,因此其和长根产生了矛盾冲突。“‘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荣福和长根竞争领头的职位,两人产生了第二次冲突。“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长根和荣福第一次较量失败,在明知自己抵不过荣福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和荣福进行第二次较量,其心理与行为充满着矛盾冲突。9.“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从王老板口中我们知道挑脚们争着干活,靠力气赚钱,目的是让自己的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体现了任劳任怨的人性之美。“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第51页共51页 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荣福既替老巴子打抱不平,又果断出手助自己的竞争对手长根,体现同情弱者的人性之美。“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在长根与老巴子有冲突时,王老板愿意多用一个人;“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在长根与荣福欲粗暴比试时,王老板及时对他们进行劝阻给出了合理的竞争方案;“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在长根硬着头皮和荣福再次进行较量时,王老板及时对长根进行劝阻,体现怜悯的人性之美。答案:7.C8.①长根与老巴子的冲突:长根事先并没有和王老板说好使来参加挑茧,硬要把老巴子挤掉,因此其和老巴子产生矛盾冲突。②荣福与长根的第一次冲突。荣福替老巴子打抱不平,因此其和长根产生了矛盾冲突。③荣福和长根的第二次冲突。荣福和长根竞争领头的职位,人产生了第二次冲突。④长根的自我冲突。长根和荣福第一次较量失败,在明知自己抵不过荣福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和荣福进行第一次较量,其心理与行为充满着矛盾冲突。9.①任劳任怨的人性之美:挑脚们争着干活,靠力气赚钱,目的是让自己的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②同情弱者的人性之美:荣福既替老巴子打抱不平,又果断出手助自己的竞争对手长根。③怜悯的人性之美:在长根与老巴子有冲突时,王老板愿意多用一个人;在长根与荣福欲粗暴比试时,王老板及时对他们进行劝阻给出了合理的竞争方案;在长根硬着头皮和荣福再次进行较量时,王老板及时对长根进行劝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第51页共51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苏贤良,你早!”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第51页共51页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东坡慌乱点头称是。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第51页共51页 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8.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9.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答案】7.A8.①先是怀恨在心:陈不让别人称他“苏贤良”,他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他写的《差役法》没有回复,又气又恨,故意缺席陈召集的会议。②接着是内心矛盾:他为向宰相告陈的黑状而不安,又对朝廷处置陈怀有期盼。③继而想讥讽陈公弼:陈请他写《凌虚台记》,他借机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④然后还愤愤不平:记恨陈说他“娃娃还嫩”,不满陈为什么压下他的调查报告。第51页共51页 ⑤最后真诚羞愧:得知陈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9.①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苏东坡和他们之间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②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具体描写了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③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错。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陈公弼不让别人称苏东坡为“苏贤良”,且言语间颇多不屑,又压了苏轼的调查报告,苏轼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与陈公弼作对;第51页共51页 苏轼向韩琦打了小报告,之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这是的他处于矛盾之中,既有不安又有期盼;恰好陈公弼他写《凌虚台记》,“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苏轼想借《凌虚台记》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没想要陈公弼把他写的“凌虚台记”给一字不差的刻上了,但他还是记恨陈公弼,“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还质问他“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这时的苏轼依然愤愤不平;得知陈公弼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时,“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他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小说的真实性体现在选材和人物上,这篇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相关链接”里面给了相关的内容,可见小说选材真实,历史上确有其事;两外小说中的人物,陈公弼和苏轼也都确有其人。这些体现出小说的“真实性”;第51页共51页 小说的虚构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描写上,《陈公弼传》中相关文字只有寥寥数语,“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而小说中的情节要丰满得多。如陈公弼的外貌和神态,“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两人的语言描写,“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等;还有苏轼的心理描写,“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等。这些情节都是在原有史料基础上的虚构和艺术加工。这体现出小说的“虚构性”;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从主题上体现,文中的苏轼是青年人才的典型,而陈公弼和韩琦则是老一辈的代表,通过“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的描写,让读者领悟到人才培养需要有人引领并“因材施教”,人才成长需要老一辈人悉心栽培,以及人才成长需要有挫折教育等等。这样的主题使得读者能够受到启发,使故事具有现实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第51页共51页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51页共51页 A.第四段中写芦花到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D.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一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8.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4分)9.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都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6分)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误,所谓“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第二段中说“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我”本是江南之人,何来相见恨晚之感?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项,“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理解错误。文中说“第51页共51页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作者并不认为江南的冬天缺少景致,只是认为如果再进一步则使之更美。8.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方法以及鉴赏引用诗文手法的能力。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应掌握材料的组织方式,一般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引用诗句的特点: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风雪夜归人、昨夜一枝开,以上诗句的引用是从夜幕到清晨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由此可知本题为“时间顺序”。再分析引用诗句的表达效果,本题引用诗文首先是为写“雪”服务的,故可答写出了“雪趣”;本段写雪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引用诗文来表现,这就化实为虚,借助诗文的意境表现雪景的意境之美;使语言凝炼含蓄,言简义丰。诗句的引用增添了江南雪景的意境美,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9.这是衬托的写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引用诗句描写雪景,是为借衬;以搁笔散步侧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很容易能确定文本中是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的是北方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让人无法忍受,文本通过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进一步的渲染出南方冬天的一种温和,进一步展示出人们无法在北国冬天的环境里感受生命的乐趣。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第二段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对比;三、四两段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作者最后引用了诗句进一步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第51页共51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成 长路遥自从春天进入县高中以来,孙少平已经在这里度过很长一段日子了。他现在已经克服了刚进学校时的那种拘谨,无论和熟人还是和生人交往,都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了。加上他演过戏,又去黄原讲过故事,见了世面,这半年不光担任劳动干事,还被选成班上管宣传的团支部委员,因而显得比一般同学都要活跃一些。班上的同学都开始对他尊重起来,尤其是一些女同学,也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了——就好像他是刚出现的一个新人。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才去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班里有几个家里光景好的同学,甚至成了喜欢他的朋友,有时候他们还背着他给他订一份乙菜呢。孙少平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当然,一想起家庭的贫困和自己生活的寒酸,他心里仍然发慌。但这一切和刚开始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许他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和田晓霞的结识。通过和晓霞在一块演戏和讲故事,他被这个女孩子的个性和对事情非同一般的认识强烈地吸引了。她读的书很多,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的看法不一样。他心里想,晓霞要是个男同学就好了,他可以随便和她海阔天空地交谈。他觉得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可是田晓霞倒很大方,有时候主动来找他东拉西扯地说半天。由于他们在一块演过戏,讲过故事,论起来又是同村人,别的同学对他们的交往也没什么不良看法。第51页共51页 每当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他正和同学们打篮球或者玩别的什么,总能看见田晓霞披着件衫子,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脸凑上去专心地看报纸。这时候,孙少平也往往找借口离开运动场,旋磨着来到报栏前,和她一块看报,拉话。晓霞告诉他,她父亲说过,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这些话给少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每天下午,不管晓霞来不来,他也常主动来这报栏前看报纸了。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发现你这个人气质不错!”气质?什么是气质?少平第一次听见有这么个词。他问她:“什么叫气质?”“气质嘛……”晓霞脸红了,显然她也说不清楚,“反正我也不会确切解释,但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你的气质就是不错!”她又强调说。孙少平虽然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反正知道这是个好词。大概就是说性格或者个性比较好——当然不是老好人的好——可能恰恰和老好人相反的一种好?“你还应该看《参考消息》!”晓霞又对他说。“我听说有这种报纸,但又听说是内部的,看不上。”“我爸订一份,罢了我一星期给你拿一次。另外,我看你爱读书,但不要光看小说,还要看一点其他书,比如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些书咱们可能一时看不懂,但现在接触一下有好处。我爸常让我看这些书,给我推荐了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这本书通俗。我已经看完了,罢了我借给你看……第51页共51页 就这样,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他贪婪地读她带来的一切读物。尤其是《参考消息》,每张他几乎都舍不得看完。他的灵魂开始在一个大世界中游荡——尽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期间,他还读了晓霞带来的《各国概况》和杰克·伦敦的一个短篇集子以及长篇《马丁·伊登》。据晓霞说,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很喜欢,伟大导师在临终的前几天,还让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他朗读这篇小说。少平把这篇小说看了好几遍,晚上做梦都梦见他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块厮打……所有这些都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当然,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人物间的对话,田晓霞的话语明显多于孙少平的,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两人因出身不同而导致的性格差异。B.小说在塑造孙少平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一些女同学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孙少平就属于侧面描写。C.作者在表现孙少平的成长上使用了对比手法,读者可以从对比中感受到一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高中生身上的蜕变。D.虽然田晓霞的父亲在节选部分中没有出场,但读者从字里行间不难读出这是一位深谙教育真谛的、相当开明的父亲。8.小说中的田晓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孙少平“晚上做梦都梦见他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块厮打”,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两人因出身不同而导致的性格差异”分析错误,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表现在孙少平的成长上田晓霞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8.①热爱读书,富有主见。田晓霞读的书很多,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上一般的看法不一样。②第51页共51页 才华出众,眼界开阔。会演戏和讲故事;田晓霞告诉孙少平,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③关心时事,思想进步。田晓霞告诉孙少平,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④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田晓霞很大方,有时候主动来找孙少平东拉西扯地说半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先在文章中找到该人物的相关内容,扣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9.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通过对孙少平的梦境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的情形,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形象。②从情节上看,孙少平梦中的这一情节来自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的情节,呼应了上文。③从主题上看,孙少平梦见自己和一只想吃他的老狼抱在一块厮打,其实是他内心中新产生的一种对现实的抗争意识,从而深刻揭示了“成长”的主题。(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情节内容的作用的能力。先弄懂该内容的意思,再综合全文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7-9小题。三叶岛(节选)钟法权三叶岛在南海的前沿,最先感受到“山竹”的征兆。九月十日那天,大海便露出了恐怖狰狞的面孔,海浪跳跃式地相互拍打,云层也开始变厚,几乎是像锅盖一样盖住了海面。第51页共51页 蓄水罐里的水越来越少,仅仅够一个星期的做饭用水所需。因为水紧缺,三个人心照不宣地节约用水。符海对于节约用水的措施都可以坚决无条件地做到,可他无法做到不给三角梅每两天浇一次水。对此,王海很有意见,每当符海给三角梅浇水的时候,王海便拉下脸,以老兵的身份批评符海说,在海南岛上三角梅到处都是,又不是什么金贵的花,人喝都不够,你还给花浇水,简直是分不清轻重。符海望着窗外的暴雨说,这两盆三角梅是我万里迢迢从琼海乘火车坐轮船带到三叶岛的。它虽说普通,可在三叶岛上就不一样了,它可是整个小岛上一年四季开花的植物。王海对符海的辩解无法接受,便以老兵和副班长的口气说,三角梅因为台风缺水而枯死实属正常,你的对象也能理解。下次探亲时再带上两盆到岛上来就行,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孰轻孰重,你好好掂量。符海坚持说道,台风很快过去,而小梅就会坐给养船从三沙来到三叶岛。小梅到岛上来,虽然是来见我,可三角梅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不像你说的那样可有可无。两个人你来我往,谁也没法说服谁,只得找陈海评理。平常话不多的陈海说,三角梅在岛上就如门前的榄仁树,我们是离不开榄仁树的,如今三角梅也一样,只要我们人在,就要把岛上的一切守护好。一时形成了二比一,王海虽心有不服,也只好不再吭声。钢化玻璃内的三角梅每日灿烂地盛开着;钢化玻璃外的暴雨时断时续地下着。在台风中,小岛像在巨浪中行驶的小船,飘摇着、颠簸着、晃荡着。到了台风真正来临那天,更是昏天黑地,黑色的乌云抱着团在海面上打着转。台风咆哮着、嘶鸣着、怒吼着,关紧的窗子被吹得啪啪直响,强大的推力,与海浪合力,小岛仿佛地动山摇。一股更大的台风席卷而来,级别达到了十七级以上。蓄水的蓝色球罐最终没能经受住海的诱惑,先是腾空飞起,而后随着风势又缓缓下坠,像一个蓝色的气球落在了营房门前的操场上,随着风在那儿高速地旋转。当天在塔楼里值班的陈海和符海看了个真真切切。就在他们为眼前的现象所震惊时,只见王海拿着套船的缆绳冲了出去。第51页共51页 陈海像是被火烫了屁股,噌地一下蹿了起来,紧张而又万分担心地骂道,王海,疯了吗?符海你坚守岗位,我去救他。陈海话没说完,人便冲到了门口。王海艰难地朝着蓝色的球罐靠近。风太大了,人根本无法站稳,他像喝醉了酒,歪歪倒倒、摇摇晃晃地朝着在操场上旋转的水罐靠近。水罐在旋转的过程中,开始快速向大海移动,王海快速抛出了手中的缆绳,第一次没能套住水罐的耳子,因为用力过猛,再加上风的作用,他一下子被掼了出去,被风刮倒在地。平常用缆绳套船是王海最拿手的绝活,在七八级风中,他也能把张着口的缆绳又准又稳地套在靠近码头的船桩上,可是今天的台风达到了十七级以上,抛出去的缆绳很快被台风吹得变了形状。王海没有气馁灰心,倔强地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再次向水罐抛出缆绳,这一次抛出去的缆绳套住了水罐的耳子,可水罐在强劲台风的作用下,再一次被台风吸到了离地面一米多高的位置,并快速向着大海移动。王海两脚蹲地,身子向后仰,双手紧紧地拉着缆绳。台风的力量太大了,扯着王海向大海飞去。危急时刻,陈海像一股旋风冲到了王海的身下,一把抱住了王海的双脚。这一天,这一刻,正是台风最凶猛的时刻。陈海手中抓到的只是王海的一双迷彩胶鞋。台风过后的南海渐渐趋于平静,部队展开了海空联合搜救。第二天上午,符海在赵述岛以东二百公里处的海面上发现了漂在海面上的蓝色水罐,还有把自己系在缆绳另一端的王海……陈海与符海在整理王海的遗物时,发现王海的集邮册里,每一页都夹着一两朵三角梅花瓣的标本。紫红色的花瓣虽然干枯了,可依然保持着鲜艳灿烂的本色,像用紫红绸布剪的花朵一样。符海一时弄不明白,如此喜欢三角梅的王海,为什么反对他给三角梅浇水?为什么他要如此无畏地救一个蓄水的水罐?还是陈海看得仔细,他在集邮册最后一页,发现了王海写的一行字:如果三角梅干死了,就让符海将这些三角梅的花瓣献给他心爱的小梅。符海一页一页翻看三角梅花瓣的标本,他感动地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地对陈海说,王海才是真性情、真汉子、真英雄……追悼会那天,符海与他的女朋友小梅,用三角梅花瓣给王海做了一个大大的花圈。             (节选自《人民文学》 2020年08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台风“山竹”的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独特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在逐渐紧张的氛围中展开叙述描写。第51页共51页 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特别是王海在台风中用缆绳套储水罐的动作描写有极强的情景代入感。C.在对待三角梅的态度上,王海与符海和陈海出现了分歧,王海作为一名老兵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符海则有些意气用事。D.“露出恐怖狰狞的面孔”“咆哮着、嘶鸣着、怒吼着”,运用比拟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角度,再现了台风“山竹”的威猛。8.小说中“三角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9.符海说“王海才是真性情、真汉子、真英雄”,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7.【答案】 C 【解析】“意气用事”分析不当。符海给三角梅浇水的做法可以理解,发生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8.【答案】①对待三角梅的不相同态度构成小说的主要矛盾,增添了小说情节的波澜。②对三角梅的珍爱,侧面反映三叶岛生活条件的艰苦,有利于表现守岛战士的吃苦精神与奉献精神。③围绕三角梅刻画人物,表现守岛战士的不同性格特点。④三角梅的故事和相关描写,给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增强了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事物作用、行文构思技巧的分析能力。答案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多角度分析。对于三角梅的不同态度使小说有了矛盾,情节有了波澜,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了人物性格;对三角梅的珍爱,侧面表现了三叶岛条件的恶劣,有利于歌颂战士的奉献精神;同时,与三角梅有关的情节的设置赋予小说以浪漫气息,让故事更加感人。9.【答案】第51页共51页 ①王海喜欢三角梅,也有浪漫情怀,但他更关爱战友,默默为战友收集花瓣,把战友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具有一名老兵的责任意识,表现了真性情。②王海考虑长远,做事顾全大局;为了保住储水罐,冲入台风中,与之搏斗。他的勇敢、坚定和顾全大局,体现了一名真正男子汉的品格。③王海默默为祖国守护海岛,在台风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为保护海岛设施而英勇献身,堪称真英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主旨、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分析要围绕“性情、汉子、英雄”的内涵分析阐发,同时分析时要突出“真”字。“性情”,指向情感、情怀,主要指向“战友情”;“汉子”,指向坚强不屈、勇敢坚定的性格;“英雄”指向做出的贡献和献身精神。理解好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第51页共51页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第51页共51页 “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第51页共51页 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C.“地是通人性的”,“你勤了,地就勤”,这些语言描写表现父亲的自信和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反复使用,意蕴深刻。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6分)7.D.A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B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C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8.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②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9.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第51页共51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