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79148 2022-01-01 1 8.88元 46页 146.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36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46页共46页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第46页共46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三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自唐天宝以来,藩镇屯重兵,租税所入,皆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务,厚敛以入已,而输贡有数。帝素知其弊。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每藩镇帅缺,即令文臣权知所在场务。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及刺史,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于是财利尽归于上矣。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先是,帝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帝复问赵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第46页共46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B.至是/命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C.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D.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镇,又叫移藩,地方军政长官改换辖地,也泛指官员调任。B.场务,五代、宋时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宋时又普遍被当作税收机构。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D.详覆,宋刑部设有详覆官,负责复核刑案,文中即复查审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权于皇权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设通判之职,统一管理军民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削夺节度使对属下支郡的管理权。B.为加强中央财权,赵普请求让各地除了必要开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设转运使掌控各地财务租税收入,各地财权逐渐收归中央。C.太祖又设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军,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太祖认为文官即使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译文:第46页共46页 (2)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译文:(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①,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南都既破,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画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以礼来聘,又辞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宗羲之学,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晚年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第46页共46页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许显纯、崔应元,及前文的曹钦程、李实,都是魏忠贤党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B.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C.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排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D.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出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的一种制科取士方式。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社会人群的层次划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庙,即孔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嫉恶如仇,父亲因弹劾魏忠贤而死,他入都为父申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哭祭狱门,孝行感人。B.黄宗羲远见卓识,他认为王之仁军队固守江上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沉舟决战,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C.黄宗羲高风劲节,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参加抗清斗争,后又一再拒绝清廷征召,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D.黄宗羲博学精思,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整理编订《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记录儒家流派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46页共46页 (1)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2)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第46页共46页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6页共46页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14.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第46页共46页 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联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戍,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将军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注]旧人,指鲜卑族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第46页共46页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B.筮:中国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分)第46页共46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第46页共46页 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第46页共46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第46页共46页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第46页共46页 C.侯蒙直言评鉴得罪蔡京。皇帝让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得知后,司机报复了侯蒙。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5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第46页共46页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第46页共46页 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答案】10.C11.A12.B13.(1)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好坏),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2)太祖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46页共46页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的意思是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主语是“濂”,谓语是“状貌丰伟”作谓语,“丰伟”是形容“状貌”的,“美须髯”的“美”修饰“须髯”,所以应在“美须髯”的前后停顿,这样排除A、D项。“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的意思是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介宾短语“于学”修饰“无所不通”,作“无所不通”的状语,所以应在“于学无所不通”前后停顿。这样排除B项。疏通语意为: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他能贴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起居注’指前者”错误。由原文“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可知,宋濂不久被授予起居注的官职,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错误。根据原文“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可知,文中并没有说到他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卿不朕欺”,宾语前置;“潜”,暗中;“臧否”,善恶。第(2)句得分点为:“微”,如果没有;“误罪”,错误地加罪;“言者”,上书言事的人。参考译文:第46页共46页 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朝廷征召到应天,授予江南儒学提举一职,皇上命令他教授太子经书,不久改任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都起自东南,久负盛名。刘基雄迈有奇气,而宋濂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太祖曾经用如何做帝王的学问询问他,问什么样的书是重要的。宋濂列举出《大学衍义》。皇上于是命令大大地抄写《大学衍义》的内容在大殿两侧的庑壁上高高地挂着。不久,皇帝到西边的庑间,各位大臣都在,皇帝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谈论黄老道家学说的事情,命令宋濂讲解分析。宋濂讲解完毕,趁机曰:“汉武帝沉溺在方术这样荒诞的学说中,改变了文帝、景帝谦恭节俭的风气,老百姓的精力已经疲惫,这之后又用严厉的刑罚责罚老百姓。君主的确应该用礼仪修养自身,那么荒诞的学说就不会进入内心,用学校教育治理百姓,那么灾祸动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率先的事。”宋濂随着具体的事情献纳忠心,都是这样的。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皇帝询问原因,他回答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后。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第46页共46页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他能贴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先后接踵而至。外国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三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自唐天宝以来,藩镇屯重兵,租税所入,皆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务,厚敛以入已,而输贡有数。帝素知其弊。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每藩镇帅缺,即令文臣权知所在场务。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及刺史,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于是财利尽归于上矣。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先是,帝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帝复问赵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6页共46页 A.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B.至是/命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C.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D.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镇,又叫移藩,地方军政长官改换辖地,也泛指官员调任。B.场务,五代、宋时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宋时又普遍被当作税收机构。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D.详覆,宋刑部设有详覆官,负责复核刑案,文中即复查审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权于皇权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设通判之职,统一管理军民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削夺节度使对属下支郡的管理权。B.为加强中央财权,赵普请求让各地除了必要开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设转运使掌控各地财务租税收入,各地财权逐渐收归中央。C.太祖又设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军,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太祖认为文官即使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译文:(2)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第46页共46页 译文:【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0.“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语意和结构都完整,“以补禁旅之阙”中“以”表目的,宜与前面的措施断开,排除AD。“召募教习”中“教习”作“召募”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译文:到这时候,又命各州长选择本道骁勇的士兵送到都城,来增补皇宫禁军的空缺。又挑选强的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员来教习演练,等练到符合标准,就又送到京城。11.C.“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说法不全面,大辟,是死刑,并不见得就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也可能是砍头。12.D.“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说法错误,原文为“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是赵普推荐了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辛仲甫,但并没有建议让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13.①“因”,趁机;“卒”,死亡;“致仕”,退休。译文: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②“专”,专属;“骄”,骄傲;“皆赵普之谋也”,判断句,这都是赵普的谋略。译文: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属军队,而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答案:10.C11.C第46页共46页 12.D13.①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②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属军队,而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参考译文:乾德元年春正月,皇帝开始用文官管理各州事务。五代时,各诸侯势力强大,朝廷不能辖制,每次要调任官员或者官吏任由新官替职时,皇帝要先命近臣宣喻旨意,并且发兵防备意外,还有不听从诏命的。太祖刚即位之时,异姓之王及有相印的不下数十人。到此时,采用赵普的计谋,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夏四月,下诏在诸州设通判,所有军民的事务皆由其统一管理,一切事由都可直接禀报皇帝,地位与州中最高长官相同。又下令各节镇所属领的支郡都直接由中央管辖,能够自由上奏,不归属于各州藩,这样节度使的权力才被消减。乾德三年三月,开始设置各路转运使。从唐天宝年间以来,各镇屯驻重兵,地方所收入的租税,都拿来自己用,取名为留使、留州,向上敬献皇帝的很少。五代时镇势力更加强大,全都让部下主管税务征收,大加征中饱私囊,但上贡的却很少。皇帝向来知道这种弊病。赵普请求下让各州除了必要支经费外,所有的金帛全送到汴都来,不得占用扣留。每当藩镇的首领位置空缺,就让文臣代管所在地区的税收。凡是某一地区的财税,设置转运使掌管,即使节度、防御、团练、各观察使和刺史,都不能干预金钱粮食之事籍,于是财利都归于皇帝。八月,调选各道的士兵入补皇宫护卫部队。之前,皇帝曾下诏殿前,侍卫两司,都检阅他们所掌控的部队,挑选其中骁勇的提升为上军。到这时候,又命各州长选择本道骁勇的士兵送到都城,来增补皇宫禁军的空缺。又挑选强的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员来教习演练,等练到符合标准,就又送到京城。又设立更戍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他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士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军队,而士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皇帝对宰臣们说:“五代时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的,朝廷置之不理。人命关天的事,竟然如此姑息藩镇!从现在起,各州如果有处以死的,必须把案卷记录下来上报,交付刑部仔细核对。”第46页共46页 皇帝又问赵普文臣当中谁有军事才能,普回答说左补阙辛仲甫,皇帝于是调用他做四川兵马都监。于是皇帝对赵普说:“五代时各地方官凶残暴虐,百姓受其灾祸。我现在用一百多个有才干的儒臣分管各大藩镇,纵使他们都贪腐枉法,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的十分之一。”【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①,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南都既破,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第46页共46页 ,画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以礼来聘,又辞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宗羲之学,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晚年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许显纯、崔应元,及前文的曹钦程、李实,都是魏忠贤党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B.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C.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排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D.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出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的一种制科取士方式。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社会人群的层次划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庙,即孔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第46页共46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嫉恶如仇,父亲因弹劾魏忠贤而死,他入都为父申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哭祭狱门,孝行感人。B.黄宗羲远见卓识,他认为王之仁军队固守江上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沉舟决战,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C.黄宗羲高风劲节,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参加抗清斗争,后又一再拒绝清廷征召,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D.黄宗羲博学精思,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整理编订《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记录儒家流派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2)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答案】10.B11.C12.B13.(1)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2)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读书人,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己出”即自己写的,宾语为前面的“原疏”,“阴”是暗地里的意思,修饰后句的所做的事情,“出”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C。“求”的宾语为“宗羲”,“弗质”的主语也为“宗羲”,“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不需要断开,排除D。句意: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第46页共46页 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本文中指后者”错误。九流在本文中指前者,古代中国学术流派总称之一,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错误。根据原文“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分析,众人都认同他的主张但却不能采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节制”,管束、约束;“潜”,偷偷地;“爇”,烧,点燃,焚烧。(2)“学者”,古代求学的人(古今异义词);“穷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或钻研经典;“所以”,用来……的;“经世”,治理国家。参考译文:第46页共46页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索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说:“李实现在还能公开用贿賂买边别人,他的申辩难道位得相信吗?”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南京陷落后,恰逄孙嘉绩、熊汝霖拥立鲁王为监国,凭借长江天险和清朝对峙。黄宗羲聚集乡里数百名青壮子弟跟随他,自号世忠营。给王之仁写信说:“你们不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大概只想要固守。现在区区三府之地,供养十万人的军队,一定不能长久支撑,怎么能守住呢?”听闻此言的人都认为他说得正确但却不能采用他的主张。孙嘉绩把麾下军队交给黄宗羲,与王正中会师后共有三千人。于是渡海驻扎在潭山,由入海水道进入太湖,招揽吴中地区的豪杰之士,率军抵达乍浦。恰逢清朝军队戒备森严不能靠近,江上作战后溃不成军。黄宗羲退入四明山建立营寨固守,剩余军队五百人,驻扎在杖锡寺。微服前去拜访监国鲁王,告诫部下与当地山民友好交往。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黄宗羲无处可去,朝廷抓捕的徵文又连连下达,他带着子弟们进入剡中。听说鲁王已经在海上,于是前往投奔,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吴钟峦坐于舟中,庄肃认真地切磋学问,闲暇时注释讲授时历、泰西历和回回历。戊午年,朝廷下诏征召名士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掌院学士叶方蔼催促黄宗羲动身,他推辞两次才免于应召。过了不久,叶方蔼奉皇帝诏命监修明史,想要征召黄宗羲以备咨询,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黄宗羲虽然没有接受朝廷征召,而史馆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询意见,请求他审订改正而后定稿。黄宗羲治学,周密细致,平易质朴。曾经说明代人讲学,承袭圣贤语录里的糟粕,不以儒家六经为基础。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书生,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阅读史籍不够多,就无法求证事理的变化;多读史籍却不在心中深入探求,就会成为世俗之学。所以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从天官、地志到各种学术流派,没有不精心研究的。晚年整理编写《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一起,来记录七百年儒家流派发展。宣统元年,从祀孔庙。(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第46页共46页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6页共46页 A.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第46页共46页 14.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3分)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东”是方位名词做状语,修饰“行”,意思是向东走了几十步,所以应放在下一句中,排除A、C两项;“十数家”是指“茅屋”,意思是“有十几间茅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如丙戊年”错误,该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这种纪年法应该包括天干和地支,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有误,“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应当写篇游记”,这是强调这次游览;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13.(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各自怀揣着书出来了。(2)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叟”,老人;“识”,知道;“其”,我们的;“意”,心思;“怀”,名词作动词,怀揣。(2)中,“已而”,不久;“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14.道士不胜酒力求饶,酒后随歌起舞,是性情中人,立恭对此较为欣赏,在道士再次请求之后就题了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蒋立恭题诗的语境,在第四段,道士一开始求诗,“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之后“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接着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由此可知,立恭应是被道士的表现打动,而道士不胜酒力求饶,喝酒后随着歌声起舞,可以看出道士是性情中人,对此,立恭是欣赏的,所以他就在道士再次请求后题了诗。【参考译文】第46页共46页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叫蒋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就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小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各自怀揣着书出来了。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感到惊讶地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写下来。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夕阳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我们返回,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第46页共46页 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当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多次游山玩水,没有哪一次有这么快乐,最后还是勉强着把文章写完。写完手抄一遍,送给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联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第46页共46页 ”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戍,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将军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注]旧人,指鲜卑族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B.筮:中国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第46页共46页 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分)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笨,用普草占卦。卜,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也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迁都洛阳,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表示反对。13.(1)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得分点:“宅”“经略”“所以”各1分,句意2分)第46页共46页 (2)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得分点:“非常”“断”“何所”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子确定其含义,再整体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参考译文】第46页共46页 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休息,派太常卿王谌为他占卜起兵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革”,孝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孝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大人物的变革像老虎一样’你为何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说像老虎一样变革!”孝文帝变脸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让我军的士气低落吗!”拓跋澄说:“虽然国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迎上去说:“关于此前‘革’卦之事,现在还想跟您讨论一下。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然后,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南迁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所以我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和贪恋原有的风俗习性,我这样做一定会使北方人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六月丙戍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丙子日,下诏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手执马鞭,骑马出城,随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战马前跪拜。孝文帝说:“我们的军事战略已经决定,现在命令各路大军前进,诸位还想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独自前行,将要去什么地方?臣下们有劝谏的意愿却找不到劝谏的言辞,所以斗胆冒死前来请命。”孝文帝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向前一步说:“想建立大功勋的人不要与众人商议。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继续南伐的想法,迁都洛阳,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文武百官都大呼万岁。当时的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迁都洛阳的计划就确定下来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第46页共46页 》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第46页共46页 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10.C(画波浪线的句子大意是: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断句要注意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句中的写作对象,同时要抓住断句的标志。本句“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其中“进士”是“擢”的宾语,所以应在“进士”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是对称结构,其中“录事”“县令”是官职名,反映了他的官职升迁情况,故其后均要断开,从而排除B项。“皆有惠政”是他为官时的举措;而“秩满”“老幼攀送”第46页共46页 是讲他任期满后深得百姓爱戴的表现;所以在“秩满”后要断开,故排除D项。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是讲他的官职的再次升迁情况。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11.D(D项,“庐山”不是五岳之一,应将“庐山”改为“恒山”。)12.C(C项,曲解文意,“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的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应是:刘祁(于是)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碑文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13.(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第(1)句采分点:“恃”,仗恃、依靠;“忤”,顶撞、忤逆;“谗构”,用谗言构陷。第(2)句采分点:“属”,动词,撰写;“白”,告诉;“让”,谦让,推辞。)参考译文:王若虚字从之,是豪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第46页共46页 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第46页共46页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6页共46页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评鉴得罪蔡京。皇帝让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得知后,司机报复了侯蒙。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5分)10.B.原文标点: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12.D.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第46页共46页 13.(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关键词:“晓”“无庸”“第”)(2)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关键词:“颔首”“伺”“衔”)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第46页共46页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第46页共46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