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社会热点集训(附解析)
ID:68494 2021-11-27 1 3.00元 20页 684.36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三、社会热点集训1.百年伟绩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2021湖南常德一模)下表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蔡和森(湖南人)的部分言论。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思想主张1920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8月与毛泽东的通信中提出“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1920年9月与毛泽东的通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就建党原则、步骤等提出意见和设想A.成立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历史的要求B.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C.马克思主义已经实现中国化D.青年一代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2.(2021湖南六校联考二模)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成立之初确立“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1921年1月,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达到此目的。这说明,新民学会宗旨的变化是由于(  )              A.北洋政府统治腐朽黑暗B.中国人救亡意识的增强C.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宣传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3.(2021湖南长郡中学二模)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4.(2021江西九校联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10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B.八七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C.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D.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5.(2021河南洛阳二模)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根据《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设立了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局、财经委员会、法院等工作机构。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C.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D.丰富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6.(2021福建莆田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几经变化,记录了不同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内容。1927年10月,毛泽东拟定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共产党人》的一篇通讯上提出的宣誓词是:“一、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经常地积极工作;三、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不叛党;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1948年,东北局宣传部编印的《共产党员课本》中收录的入党誓词如下:“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自入党以后,努力工作,实事求是,服从组织,牺牲个人,执行命令,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永不叛党,如有违背,愿受党纪严厉制裁,谨此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党可自拟誓词,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入党誓词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该誓词明确写入党章并一直沿用。——摘编自王为衡《初心未改——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变化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沿革的历史启示。2.民生福祉 脱贫攻坚——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1.(2021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赋税制度征收各种实物和钱币, 通过徭役制度征发人民无偿劳动。其中两汉法令制度规定的服役年龄比较宽松,起役20岁,有一段时间是23岁,止役年龄为56岁。这体现了汉代(  )A.赋役制度的完善B.薄赋轻徭的思想C.商品经济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做法2.(2021湖南衡阳八中考前模拟)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  )A.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B.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C.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D.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3.(2021江苏苏州期初调研)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指出: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4.(2021江西六校联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将“空间使用权”转换为“空间所有权”,完成了法权所有人的替换与更新,赋予了农民真正的法权物,并唤起其阶级意识。由此可知,这一转换(  )A.把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促使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C.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夙愿5.(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图1、图2是创作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幅版画。图片中呈现的历史事件(  )A.巩固和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导致了国民党在政治上空前孤立6.(2021山东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图1 红四方面军印制的土地使用证  图2 八路军修建川藏公路图3 1979年颁发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图4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进行阐释。3.棉花柔软 资本贪婪——中国棉温暖世界              1.(2021湖南长郡中学考前历史保温卷)清乾隆中期,直隶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棉花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贸易)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集市)之人,莫不负挈纷如,售钱缗,易盐米,乐利匪独在三农也”。这说明当地(  )A.棉花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B.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非常活跃C.集市贸易助推工商业市镇兴起 D.棉花种植带动商品经济发展2.(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其他模拟)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统购)和计划供应(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3.(2021广东惠州三模)清中叶时,出现了大量专论某种农作物、蚕桑或兽医的专业农书,如方承观的《棉花图》、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蒲松龄的《农蚕经》等。这说明当时(  )A.传统科技呈现转型B.农耕经济高度繁荣C.生产方式取得突破D.中外物种交流频繁4.(2021广东深圳一模)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穆藕初的系列举措旨在(  )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5.美国历史学者斯文·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自1809年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而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改变了之前印度棉织品在世界市场独占鳌头的态势。据此推知(  )A.印度的棉花产量将会逐年降低B.国际贸易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势C.英国实现了棉纺织业技术革新D.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颇为显著6.(2021河南名校联盟开学考试)下面是拉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简表。国家状况巴西1850年后,咖啡出口业迅速发展;1912年,橡胶占世界产量的90%智利1876年,铜占世界总产量的38%;19世纪80年代,集中开发硝酸盐以供出口秘鲁19世纪70年代,棉花和糖业出口开始增加墨西哥1901年,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工业上表呈现了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拉美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反映出拉美地区(  )A.受到工业革命影响B.实现经济的独立发展C.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D.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 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摘编自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4.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为中国梦培根铸魂1.(2021湖南衡阳二模)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认为“仁人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义利合一”。这反映了永嘉学派(  )A.维护程朱理学的义利理论B.以务实态度改造传统思想C.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产物D.其观点蕴含人文主义思想2.(2021湖南永州二模)下表是1922年梁启超全国巡回演讲内容(部分),据下表可知,梁启超(  )地点演讲内容南京东南大学“中国之学术就如矿产,宝藏极富,应用新方法来开掘,新的方法是西方来的……但不是用西方文化来替代中国的旧有文化,而是选出西方文化好的部分,补充我们的文化,造成一种新文化。”武昌中华大学“湖北不独能代表长江文化,并能沟通黄河文化。如山东、河南,只能代表北方文化,不能传播南方文化于北方。湖北则容纳黄河文化,而传播于长江—带。一面自己产生文化,一面又为文化的媒介者,因其沟通南北,能令二元文化调和。”长沙市第一中学认为湖南青年应该保持为主义奋斗牺牲的精神,做全国的向导模范,把国家基础定稳固 A.弘扬立宪思想,为维新变法营造氛围B.关注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C.退出政治舞台,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D.否定西方民主,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3.(2021陕西商洛一模)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家学者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变化(  )              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B.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D.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4.(2021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北宋初年,士大夫里面真正人格崇高的大都是道教徒,如陈抟、种放等。到了宋仁宗时期,整个文明突然达到一个跃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那一时期士大夫精神风格的典型。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末的藩镇割据B.宋初民族统一的实现C.北宋儒学的复兴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5.(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第二次联考)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  )A.挑战正统思想,肯定人的正当私欲B.包含了注重实用的思想C.强调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D.强调修身贵在“致良知”6.(2021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学习西方是历史的必然选择B.传统文化影响救国道路选择C.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渐趋客观D.西学传播不断瓦解传统思想7.(2021安徽蚌埠期末)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康有为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具有特殊性,表现为保守与进取的交织。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使康有为思想难以避免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国”的优越观,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康有为将儒学思想与当时传播进来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中,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材料二 “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 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从迷失到走上自信的探索历程。5.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美丽中国迈出新步伐1.(2021湖南怀化一模)据表能够推断出(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记述出处“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韩非子》“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汉书·五行志》“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唐律疏议》A.阶级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B.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C.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D.统治者制定法律时苛严残酷随意2.(2021广西桂林二模)周、秦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地垦殖规模快速扩大,然而国计民生对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仍具有很大依赖性。对此,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先秦国家对资源的保护(  )              A.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B.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说明生态文明理念成熟D.反映出集权政府的形成3.(2021山东聊城期中)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  )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4.(2021吉林白山联考)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罗马法学家认为,在一个很明显是因为空气污染现象而变得很难闻的地方,应该适用一般禁令,即禁止在公共场所及道路上的一切施工。这表明罗马人(  )A.已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B.对环境卫生的治理严格C.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D.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5.(2021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的大部分人似乎并不认为煤烟是一种“污染物”,甚至认为它是有益的物质。1881年,伦敦市市长声称,在大工厂的烟囱竖起来后,原来在泰晤士河湿地盛行的疟疾,就不再侵袭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英国民众(  )A.环保意识淡漠B.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知识C.普遍愚昧无知D.认为污染是科技的负面效应6.(2021广东肇庆二模)1981—1985年,美国把危害生态的投资35%放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有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大部分被转移到第三世界。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  )A.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B.完全被发达国家所控制C.导致了第三世界长期落后D.引发了南北之间新的矛盾7.(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北战争后,铁路、矿业和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对木材的需求,森林减少的速度更快了。19世纪70年代野牛皮制革业发展,人们猎杀野牛,致使野牛的数量几乎灭绝,19世纪初约20亿只的旅鸽到20世纪初竟灭绝了。1862年《宅地法》颁布后,农民不断抛弃旧土地,转向新土地,实行粗放式经营,短期内农民获得很大的收益,时间一长土地板结,不再适于耕作。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水以及工业废料、废气、废水问题,成为对环境以及对人类本身最大的威胁。再加上西部生态系统本来的脆弱性——降水少、初夏蒸发量大,土壤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1930年沙尘暴首次袭击了德克萨斯州,随后一场场灾难接踵而至,美国进入一个长达十年的梦魇之中。——摘编自王庆国《美国早期的农业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环保机构及职责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部内环境保护局(1974—1982年),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建立环境保护机构,主要管理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从部内司局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82—1998年),将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确认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国家环保局和地方各级环保机构负责;从环保总局到国家环境保护部(1998—2008年),1998年国务院11个机构被撤销,国家环保局反而升格为环境保护总局,且整合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职能,地方各级环保机构也得到重视和升级;从环保部到生态环境部(2008年至今),生态环境部权力更加集中,具有统一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督职权,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摘编自潘婷婷《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的政治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美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环保机构不断升级的意义。6.全球治理 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质量检测)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政策不受意识形态干扰B.目的在于维护世界和平C.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D.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2.(2021山西太原一模)二十国集团,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G20(二十国集团)取代G8(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表明(  )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B.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C.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国家间经济合作成效显著3.(2021广东湛江一模)据统计,截至2017年,亚、非、欧、美各大洲都已组成数十个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区域经济或跨区域经济集团,如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东南非共同市场、亚太经合组织、欧亚合作组织等。这反映出(  )A.各国都倾力加强区域经济联系B.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地区的盛行C.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依赖性强D.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到不断发展4.(2021河南名校联盟开学考试)1992年,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国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该理论(  )A.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B.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C.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D.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5.(2021广西柳州二模)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B.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C.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D.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6.(2021福建福州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7.实力角逐 风云变化——大国崛起与国际关系1.(2021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模拟)1989年,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美国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转向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推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 决与独立”,促进各种思想和民主价值观在苏联的自由交流。美国政府进行的战略调整主要是基于(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推动B.苏联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C.美国长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D.美苏两国国家实力对比差距明显2.(2021安徽芜湖二模)下图所示漫画《打破他的梦想》是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于1951年创作的,画中人物为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该漫画反映出(  )A.苏联在战争中占据上风B.美国在战争中遭受重创C.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D.世界笼罩着核战争阴云3.(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1955年,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了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核武器)不仅威胁着小国的生存,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世界进入了“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阶段。丘吉尔意在强调(  )A.核战争不可避免B.美苏对峙威胁了世界和平C.英国是超级大国D.“冷战”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4.(2021四川内江三模)“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种变化(  )A.源于两极格局解体的冲击B.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C.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地位5.(2021河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时至今日,法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的新体制使她能够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动。她国内的发展带来了繁荣昌盛,使她具备了强大的国力。她重建了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取得了外贸平衡。从这个角度上,她不再需要任何人了,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她不再向别人,特别是不再向美国借贷了,她还清了债务,甚至在适当的时候为别人提供了方便。她把不久前对其非洲领地所实施的殖民统治变为国家间的合作,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她第一次生活在完全和平的环境之中,她装备了自己部队并使其现代化,而且还在努力以本国的核武器装备自己。她驱散了笼罩着欧洲并使之瘫痪的乌云,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这场伟大工作的,因为她创建了经济共同体,与德国一道树立了开创政治合作的榜样,并且表明,要使法国生活在一个属于欧洲人的欧洲。 ——戴高乐将军在记者招待会上关于法美关系的讲话(1963年7月29日)材料二 法国为了摆脱美国控制,比以往更加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关系。1963年10月,戴高乐总统派前总理富尔作为特使访华,与中国领导人探讨建交问题。此时的中国,一方面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所包围,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和经济援助上受到苏联集团的高压。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寻求拓展外交空间。经过多轮会谈,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事件被西方舆论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以后,两国间各方面的正式交流稳步推进。建交后不到一个月,中国艺术团就为法国人民带去“国粹”京剧,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1964年、1965年,中国先后派出两批近200名青年赴法国留学。1964年9月,法国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1965年,中国参加在里昂和巴黎举办的博览会,同年11月,法国在华举办工业展览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前期法国对美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舆论将中法建交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交的共同基础。8.科技创新 无限可能——中国制造20251.(2021湖南师大附中二模)哥白尼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天文观测技术和古希腊天文学理论,提出了“日心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大学期间成功用电磁波进行约2千米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这反映了(  )A.古希腊天文理论的成果丰硕B.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大学发展C.大学教育推动近代科技发展D.大学教育摆脱了天主教会束缚2.(2021湖南衡阳二模)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科学家们直接参与科普活动。在巴黎由科学家组织科学启蒙团体,面向市民开设科学讲座,盛况空前,几乎一票难求。科学家们演示电和气体试验,吸引了整个社会的兴趣。这反映出(  )A.理性主义影响范围非常有限B.电的广泛使用推动观念变革C.科普活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D.科学家为法国大革命作动员3.(2021河北唐山二模)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这一论述意在(  )A.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B.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C.唤起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D.强调科学发展的双重作用4.(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下面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40小时用于技术业务生产工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5.(2021黑龙江哈六中四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转变,为近代科技体制化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詹天佑等人倡导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学报》;留美科学家任鸿隽等创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1915年,中华医学会也宣告成立,并发行《中华医学》杂志。同时,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如丁文江创设的国立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社在南京设立的生物研究所等。——摘编自段治文《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科技发展的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发展科技的启示。参考答案三、社会热点集训1.百年伟绩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D 解析题干说的是蔡和森在1920年多次提到要组织中国共产党,这是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体现,故选D项;虽然当时成立中国共产党已是历史要求,但是单凭蔡和森个人多次提到要成立中国共产党,不能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湖南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还未实现中国化,排除C项。2.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新民学会在内有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时,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改良人心风俗”到1921年支持“共产主义”可知,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时间不符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故排除。3.A 解析根据“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排除D项。4.C 解析据材料“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可知,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故选C项;中共二大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排除A项;1929年古田会议确定建党建军原则,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5.B 解析华北人民政府已经初具完整的政府政治架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体现了民主色彩,有助于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故选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不能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排除C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D项。6.参考答案(1)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斗争环境。抗日战争时期: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的需要;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要求坚定革命信念。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阶级矛盾重新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员队伍的快速发展和革命形势的变化。(2)变化:从自拟到统一并写入党章;增加了“履行党员义务”的内容。 原因: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严治党的需要。(3)启示:适应时代要求,肩负历史使命;坚持党的建设,重视党性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心系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2.民生福祉 脱贫攻坚——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1.B 解析两汉法令制度规定的服役年龄比较宽松,这体现的正是汉代薄赋轻徭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2.B 解析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选B项;共同富裕是脱贫后的下一阶段目标,A项错误;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意义,与题干无关,C项排除;精准扶贫是脱贫的手段,材料中没有涉及脱贫的手段,D项排除。3.D 解析材料“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与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故选D项。4.D 解析据材料“完成了法权所有人的替换与更新,赋予了农民真正的法权物”,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故选D项;国民革命把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启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排除B项;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C项。5.B 解析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选举和减租减息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团结了地主等其他阶级抗日的积极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故选B项。6.参考答案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或全面建设)时期: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信心,为经济平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或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解决了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顺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党的政策,推动了人民事业持续发展进步。3.棉花柔软 资本贪婪——中国棉温暖世界1.D 解析材料“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强调的是直隶地区的棉花种植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棉花是民众的主要收入来源,A项排除;地域性商人群体通常指的是商帮,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市镇的影响,C项排除。2.B 解析1953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3.B 解析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专业农书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不能体现传统科技呈现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中叶出现了大量专业农书,没有涉及生产方式是否取得突破,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朝中叶出现大量专业农书,并非以介绍外国物种为主,体现不出中外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4.B 解析据材料“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庶将来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可知其逻辑关系为振兴实业,然后与外国进行商战,从而挽回利权,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资本化经营,排除A项;材料侧重工业发展,非农、工、商业布局的调整,排除C项;据材料“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可知,穆藕初主张引进新品种,解决原棉不足问题,排除D项。5.C 解析“‘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而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发展,实现了棉纺织业技术革新,故选C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国发展快,而不是印度落后,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国际贸易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势,排除B项;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中期才确立,排除D项。6.A 解析据表格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在橡胶、石油、铜、咖啡、棉花等工业原料和生活资料方面,这反映出相对落后的拉美国家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为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等初级产品,故选A项;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拉美地区经济受制于西方工业国家,并没有实现独立发展,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就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虽然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其并未形成区域集团化发展,未实现一体化,排除D项。7.参考答案(1)背景: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棉布市场的扩大;植棉的经济效益明显,刺激农民的积极性等。影响: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区域化;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改变社会生活等。(2)特点:生产条件优越,具有成本优势;租佃制取代奴隶制;棉花产业结构单一等。成因:自然条件优越;原有生产模式的影响;工业革命,近代交通发展,市场扩大;美国内战调整了生产关系;种植园主利用黑人贫穷和债务沉重强迫其种植棉花。4.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为中国梦培根铸魂1.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认为义利同等重要,反对儒家学者对社会追求利益的批判,这一思想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上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程朱理学的义利理论的批判,A项排除;叶适的观点无法反映出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D项排除。2.B 解析根据“中国之学术就如矿产,宝藏极富”“因其沟通南北,能令二元文化调和”“应该保持为主义奋斗牺牲的精神,做全国的向导模范,把国家基础定稳固”等信息可知梁启超此时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的是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立宪的思想,排除A项;“退出政治舞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梁启超并没有否定西方民主,排除D项。3.D 解析据材料可知,儒学由注重伦理变为强调制度规范,说明儒学为了适应统治需求进行了价值体系的重构,故选D项;先秦儒学不具有普适性,排除A项;改变汉初治国理政理念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排除B项;变化之后的儒学强调制度规范而非道德修养,排除C项。4.C 解析据材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那一时期士大夫精神风格的典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儒学复兴,士大夫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增强,故选C项;唐末的政治状况并非北宋时期儒学精神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北宋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民族统一,排除B项;南宋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5.B 解析“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说明王阳明主张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包含了注重实用的思想,故选B项;王阳明没有挑战正统思想,排除A项;王阳明意在强调内心修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并非倡导“知行合一”,排除C项;王阳明意在强调内心修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并非强调修身贵在“致良知”,排除D项。6.B 解析据材料“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来寻求救亡图存道路,故选B项;材料“中国古代早有”强调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学习西方,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学的作用,并不是对西学的认识,排除C项;近代前期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西学传播并没有瓦解传统思想,排除D项。7.参考答案(1)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危机的深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软弱性。(2)历程:由部分西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再到西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曲折过程。5.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美丽中国迈出新步伐1.B 解析根据“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弃灰于道者黥”“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可知,古代对乱倒垃圾和向墙外倾倒粪水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定法律的随意性,排除D项。2.B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家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加强对山川的保护,限制依靠山川资源的采集经济,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故选B项;国家对资源的保护与儒家仁政思想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的生态理念,“成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集权统治,排除D项。3.D 解析西藏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地区,主要居民是藏族同胞,因此开通青藏铁路在政治方面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故选D项;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是经济意义而非政治意义,排除A项;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排除B项;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从文化角度分析,排除C项。4.D 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在公共区域投掷或倒泼之人要严惩以及禁止在公共区域施工,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故选D项;A项表述并非材料侧重点,对公共区域环境的保护也是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并非单纯讲环境卫生问题,且并未涉及环境卫生治理的手段,而是涉及公共环境的法律维护,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公共区域的维护,并未涉及私有财产问题,排除C项。5.B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民众没有认识到煤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民众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故选B项;人们没有认识到煤烟是一种“污染物”并不等于环保意识淡薄,排除A项;“普遍愚昧无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英国民众认为煤烟不是“污染物”,排除D项。6.D 解析题干大意是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把更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南北之间的新矛盾出现,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世界经济问题,排除A项;“完全被发达国家控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第三世界长期落后是西方国家长期侵略导致的,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排除C项。7.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政府鼓励垦荒,环保立法薄弱;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进,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上,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环保意识淡薄,肆意破坏森林,屠杀野生动物;自然上,西部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2)直接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增强国民环保意识,保障国民健康。间接意义:顺应了国家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6.全球治理 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这些外交理念都是从大处着眼,着眼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这就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理念中,外交政策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排除A项;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要目的都是维护本国利益,而不仅仅是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外交理念并没有涉及国际对此的看法,排除C项。2.B 解析据材料可知,G20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和研究,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到目前为止,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G20的宗旨,没有涉及G20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3.D 解析据材料可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跨区域经济集团大量建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故选D项;“各国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区域经济合作不代表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区域集团的增多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依赖性强,排除C项。4.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全球治理理论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故选B项;材料强调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其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只提出全球治理理论,无法比较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作用,排除C项;结合实际可知,全球治理理论并没有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D项。5.D 解析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因此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故选D项;“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关贸总协定没有一直纵容贸易保护主义,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受到了阻碍,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6.参考答案(1)特点:国际法主体增加;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因素: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法观念的发展。(2)变化:从被迫遵守到主动参与,成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意义: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7.实力角逐 风云变化——大国崛起与国际关系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是苏联解体前夕,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困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美苏两国的国家实力出现差距,因此此时的美国侧重以经济手段与苏联对抗,故选D项。2.B 解析据材料“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于1951年创作的,画中人物为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让美国打破梦想的事情是在朝鲜战争中遭受重创,故选B项。3.D 解析题干认为核武器改变了战争的形式,造成了世界处于“冷战”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受到了核威胁,但谁都不敢轻易动武(核武器),所以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冷战”长期存在成为可能,故选D项;丘吉尔意在强调核武器超强的杀伤力和危害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轻易使用,并非核战争不可避免,排除A项;题干强调核武器的出现导致了谁都不可轻易动武,因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而不是威胁了世界和平,排除B项;美苏两国是超级大国,英国不是超级大国,排除C项。4.B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今世界,全球治理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 故选B项;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得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但材料的主旨是全球治理模式,并非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伟大构想,全球治理模式还未达到这一高度,排除C项;当今世界依旧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D项。5.参考答案(1)变化:法国由依附美国转为独立自主。原因:法国综合国力提升;法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处于主导地位;美国霸主地位相对下降。(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形势下,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令西方震惊;中法建交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使西方阵营进一步分化,冲击了两极格局。(3)中法建交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中法都反对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8.科技创新 无限可能——中国制造20251.C 解析据材料可知,哥白尼和马可尼均于大学期间在科技上取得重大成就,故C项正确;马可尼在大学期间成功用电磁波进行约2千米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不属于天文理论成果,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哥白尼那时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D项错误。2.C 解析据材料“面向市民开设科学讲座,盛况空前”可知,科普活动很受欢迎,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故选C项;理性主义是一种哲学方法,和科学家科普电和气体试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此时电还未被广泛应用,排除B项;科学家的科普活动不是为法国大革命动员,而是宣传科学知识,排除D项。3.C 解析由“关心人的本身”“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可知,爱因斯坦主张的目的是科学要为人类服务,这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而不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科技发展的意义,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无关,排除B项;爱因斯坦的论述主要目的是让科学为人类服务,以避免科技对人类的伤害,所以是强调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双重作用,排除D项。4.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重视技术业务生产与学习俄文,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至1967年,国家与苏联合作,开展国防科技建设,从而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故选A项;1977年5月,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这与材料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学习俄文”不相符,排除C项;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与材料中“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不相符,排除D项。5.参考答案(1)特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侧重于传统科技;种类多、覆盖面广;出现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和文献。原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推动;科技文化对外交流频繁。(2)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近代化;推动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3)政府要重视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研工作要勇于创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三、社会热点集训(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