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能力提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ID:59927 2021-11-02 1 5.00元 8页 1.41 M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近代中国,旧式的跪拜、作揖等礼节被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旧的“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动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如图所示服饰是某一时期中国女性最时尚的着装,这一时期是20世纪A.30年代B.50年代C.70年代D.90年代3.鸦片战争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是A.西部地区城镇建设速度加快B.外贸港口城市增加迅速C.乡村城镇异军突起D.城市化进程举步维艰4.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1920年,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供小学使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工人运动发展的推动C.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D.近代小学教育的普及6.19世纪60年代,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所看到的餐饮情况: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传统观念的崩溃B.政府部门实际操控C.西方文明的影响D.社会生活完全西化7.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普遍变化B.外来先进技术传播受到阻扰破坏第7页共8页 C.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8.晚清民初的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在天津、重庆、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并抢走了中式餐馆不少“人气”。这反映了当时A.西餐成为人们消费时尚B.上层人士追求奢侈消费C.传统文化遭到人们摒弃D.欧美主导国内消费文化9.民国初年,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家中所雇佣妇仍以少爷老爷相称,可厌”。到1934年后,传统的“太太”和“大老爷”等称呼不再流行,代之以“女士”和“先生”。这从本质上说明A.平等意识在人际关系领城彰显B.西式的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D.民众文化素质获得较大提升10.“20世纪初,中国城市社会风尚为之一变,连王公府第和大宅院的女眷们对衣料的选择也以趋新为尚,她们买花丝葛、物华葛、物华纱以及印度绸等高档衣料替代鸳鸯芙蓉纱、实地纱等传统丝织品。”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崇洋成为社会主流风尚B.社会消费观发生了变化C.百姓生活达到富贵状态D.西方在华商品遭到抵制11.19世纪末,湖南人充分认识到发展交通是湖南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交通。从此,湖南一改自古以来南隔五岭、北阻洞庭的闭塞状况,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与外界接轨。这一变化有利于A.洋务运动迅速发展B.推动社会的近代化C.政治民主化的实现D.交通运输的长途化12.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王老先生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大街上的人们,都以穿列宁装作为时尚。”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民主革命的需要B.社会政治氛围C.民族之间的融合D.物质生活水平13.1950年5月,新中国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后又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学习、贯彻、执行婚姻法的运动。这从侧面说明A.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健全B.男女平等真正得到落实C.妇女权益受到政府重视D.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14.1912年10月,陆绍芬、刘清扬等女性在北京发起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其宗旨为“本人道主义,改良家庭习惯,实行男女平等,以谋社会之发达”。这反映出当时A.民国政府重视移风易俗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社会变革影响家庭生活D.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15.“(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省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表明第7页共8页 A.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B.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C.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D.湖南没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16.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17.鸦片战争后,洋布以其物美价廉、鲜艳美观的优势在城镇市民中流行普及,土布结实耐用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苦力继续穿用,这样来,洋布与土布便构成了城乡之分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A.取决于社会购买力的状况B.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C.缘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D.受到服制礼俗的制约18.下图《锻炼身体人人强壮》是1964年出版的宣传画。该作品A.展示新中国体育运动已取得的巨大成就B.鼓励大家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C.旨在激发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D.用浪漫的手法表现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19.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土改后,某农民买驴要回家和妻子商量价钱,理由是“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由此可知,当时太行山解放区A.实现男女地位平等B.男尊女卑观念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传统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20.下面是一部历史著作中的插图,如果为这幅图片写一个主题,最准确的是第7页共8页 A.政治制度的变革B.商业信息的进步C.传统与现代并存D.服饰礼仪的创新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5年南通大生纱厂公司股票材料二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在街头为群众剪辫子材料三清末民初中国女子入学人数变化单位:人年份入学人数年份入学人数190630619121411301907185319131669641908367919141772721909124611915180949材料四在战后和平会议要赢得一席之地,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参战……这是出于战略的考虑——中国必须站在战胜国一方才能出席战后和平会议,才能以最有利的地位代表中国利益。中国人一心要在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之大转变》材料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最能显示它的特点: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书本上没有的,第7页共8页 但又的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个方面是农民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资本主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因为有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动员了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还组成了一个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一切人组成的统一战线。——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完成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到四,结合所学,简要概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2)阅读材料五,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问题”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为什么会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这一消费观念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何种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3.历史发展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比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改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材料二(1)材料一简要反映了我国20世纪服装的流行趋势,分别指出各阶段服饰的特点并归纳影响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第7页共8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如图所示三个时代美国在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后两个时代,美国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哪些共同之处?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参考答案1.D2.B3.B4.A5.A6.C7.C8.A第7页共8页 9.A10.B11.B12.B13.D14.C15.B16.C17.C18.C19.B20.C21.(1)政治: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国际地位提高。经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教育:体现男女平等的女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剪发易服等新的生活习俗和风尚逐渐被人们接受。(2)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者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农民问题”,依靠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资本主义问题”,团结中小资产阶级共同革命,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2.原因: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或“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或政府倡导节俭”)。変化:由尚节俭到追求奢侈,鼓励消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23.(1)20世纪上半期:多种服饰并存,中西合璧的服饰成为流行服装。20世纪50年代:衣着比较单调,政治色彩强烈。21世纪初:多元化突出,个性强,高档服装、传统服装盛行。主要影响因素:外来文化的冲击、政治变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产物、传统观念的影响。(2)问题:进步时代:垄断组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焦虑时代: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自发调节(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弊端;里根时代: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陷入滞涨困境。共同:调整制度和政策;缓和社会矛盾;追求社会公正;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4.(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第7页共8页 (2)主张: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第7页共8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能力提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