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世界(江西版)
ID:58722 2021-10-30 1 3.00元 16页 59.62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6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一 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世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菜花孙犁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A)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B)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⑧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⑨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6 1988年5月2日灯下写讫(选自《孙犁散文》)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3分)三种菜花花色特点菜花给人共同的感受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黄色、色彩单调(3)平常(平凡)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2)白中略带一点紫色(1)田野里的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2.本文是孙犁76岁时写的,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从画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品析。(4分)(策略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方法等角度进行推敲。示例一:品析A处。用俗话“菜怀胎”形象地写出了菜头里面孕育菜花而鼓胀的状态,语言通俗自然,具有乡土气息。且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一堆小米粒”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菜花花蕊的数量和形状。“剥掉”“铲平”“放”“安置”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我”对菜帮菜根进行修整再呈上书案的过程,言语中饱含着对菜花的喜爱之情。普通的菜花放在书案上,竟成了“开春景观”,大词小用,表现了作者对菜花的钟爱。示例二:品析B处。用“不是……而是……”等关联词语,准确地写出这株白菜花的长出部位有别于平常,暗示菜花顽强的生命力;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菜帮比作老木头,将菜花比作新枝,一“老”一“新”又形成对比,凸显菜花旺盛的生命力。用“耀眼”“光明”等词形容菜花开放的华美,既让人想到菜花颜色之鲜黄,又含有连续阴雨天后突然在厨房发现菜花时的惊喜。“高兴极了”,准确传达出作者发现菜花时按捺不住的惊喜,对菜花的喜爱可见一斑。3.有人认为第⑧段与“菜花”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运用散文知识简述。(3分)我认为第⑧段不能删。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聚。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第⑧段主要写父亲,看似与“菜花”关系不大;但父亲是因为看到地里油菜长势好,才和“我”讲起对联,“油菜”与上一段是有关系的。更重要的是,父亲朴实平凡,却活出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正和作者要赞美的像菜花一样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4.孙犁曾说:“好作品都包含一种思想在里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你从中体悟到的思想。(6分)示例:《菜花》一文言近旨远,蕴含着人生真谛,作者对菜花喜爱之极,由城市厨房里顽强生长的菜花想到故乡田里的油菜花,并由物及人,想到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作者赋予菜花一种平凡的美。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它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人生于世,有的人书写出宏伟的人生篇章,他们固然是辉煌的。还有很多像菜花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岁月中完成生长的全过程,他们也是这个光芒万丈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人生依然有价值。二、(2020年萍乡市安源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秋的文章刘成章①秋风起了的时候,燠(yù)热的酷暑隐退,黄土高原的广阔天空清清爽爽。碧蓝的天上,七八片白云悠悠,就像刚刚悬挂出的一些婚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但天空也不能太清寂了,于是便有什么东西在远天闪现,先是缥缥缈缈,不可捉摸;接着有了影子,有了起伏,有了节奏,一声一声地明朗起来清晰起来——那是大雁的歌,大雁高唱着要到南方去了。②呵,高高的天空,大雁飞过,“一”字“人”字飞过。“一”是汉字,“人”也是汉字,那是仓颉创造的字,那是我们辈辈先人用过的字,那是我们字典里总是印着的字,那是连幼16 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认会写的字。“一”和“人”,那两个饱含沧桑的字,擦着蓝天,唱着高亢明快的歌,在轻纱似的白云里飞过。③字形忽然变幻起来,那是书圣王羲之在运笔,底气浮漾,力道遒劲。笔锋上是大雁的翅羽挟着风声,墨迹渗着大自然的风韵。④王羲之的笔下,是蓝天,是白云,是生命如歌似梦的演绎。⑤大雁重新编队了,王羲之放下笔墨,蓝天上的书法引我遐想。“一”是什么?“一”是地平线,“一”是大地,“一”是一切物事的初始,有“一”才会有五洲万象。“人”呢,有灵魂,有意志,你看他,总是张腿站立,目光炯炯,神情专注,世世代代为了生存为了幸福迎接挑战。⑥面对这一切,闭着眼睛默默想,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写在地上的,但地上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了,还有怀素的,颜真卿的,黄庭坚的,于右任的……书法上的字掉下来到处游移,它们混在一起,叠压在一起,千笔万画有如密林里树枝的交错,乱人眼目,无从赏鉴。⑦咳,是乱了。⑧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忙果欲落,闲枝想舞,玉米棒子没有牙刷也想刷刷它着实可观的牙,显摆显摆,一只红狐跳了两跳,枯黄的向日葵回忆着青春。有人在石头边给收割机加油,婆姨爬上断墙不知在摘啥。还有些牵牛花刚刚钻出土来,它们误以为现在还是春天,兴高采烈地努力生长,准备开上几个月的鲜艳花朵。芝麻地里蝴蝶喝露水,露水珠里有它的影子。好多庄稼都低垂着头颅,似乎在请罪。错矣!它们籽粒又多又饱满的低头姿态,是大丰收的表现!⑨面貌乱了,色彩乱了,序列乱了。⑩眼前的景象乱哄哄的,很有点光怪陆离!⑪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立意高远,内容青翠;行文上,谷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有条不紊,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⑫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⑬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儿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慌里慌张,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的麻雀。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言春天还在身边。高粱地最是引人注目,几万面红旗飘飘,秋日照射下,竟像火般蔓延,火焰都快把地皮把稿纸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豁口里,白得刺眼。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片,谷地变得豁豁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这样的残缺那样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为欣赏。⑭那边厢,男童似的,女童似的,一亩黄豆喊叫着它们也熟了,真的熟了,南瓜也帮腔说很熟很熟异常熟,豆豆们就更加自信了,有的喊着喊着就从豆荚里蹦出来了,不懂什么叫作沉稳,这些碎怂娃娃们!下沟里有人急急蹚河,水声哗里哗啦的;羊在两块石头前吃草;山畔上的好枣子打下一摊,美死了甜死了那山畔上的一切。林带的背后老一声,少一声,蛐蛐五声牛两声,众声喧嚣纷杂。⑮这是秋的文章吗?⑯当然是,是黄土高原上的秋的文章。⑰短短几天16 ,成熟了的庄稼地不再规整,而是色彩驳杂,结构松散,缺三少四,参差不齐,犬牙交错,横七竖八,乱得一塌糊涂。这情状就像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批评的那样:“黄钟与瓦釜并陈,春秾与秋枯并出,杂乱无章,刺眯人目者,非文也。”⑱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变化的季节,流转的季节,眼花缭乱的季节,秋的文章愈乱愈好!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成亩成亩地往下割刈,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⑲秋的文章可上典籍。⑳秋的文章总能让人喜欢,总能让人激动得落泪。(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中填写文字。(4分)时间景物特点评价或感受秋风起时天空广阔清爽,碧蓝的天上,七八片白云悠悠,大雁“一”字“人”字飞过(1)渗着大自然的风韵,是生命如歌似梦的演绎眼前(2)眼前的景象乱哄哄的,很有点光怪陆离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原先(3)各种农作物层次分明,色彩青翠像隆重的书法展览,又像一篇好文章短短几天后庄稼地不再规整,色彩驳杂,结构松散,杂乱无章(4)秋的文章愈乱愈好,收获的季节让人喜欢,让人激动得落泪2.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①对秋天、对黄土高原深沉而热烈的爱与赞美之情;②因庄稼丰收而感到无比喜悦的感情;③对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④对生机勃发的生命的讴歌。3.结合文中画线语句,联系课文《安塞腰鼓》,简要分析刘成章散文语言有何特点。(4分)画线句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豆蹦出豆荚、南瓜熟透了的丰收场景;短句与长句的交错运用,使情感抒发收放自如;富有乡土气息的陕北口语,则更突出雄浑刚健、豪情勃发的“黄土高原魂魄”。《安塞腰鼓》一文善用排比句、排比段,语言节奏明快,语气连贯,感情更加强烈。可见,作者善用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散文语言自由挥洒,淋漓酣畅。4.阅读全文后,说说标题“秋的文章”的作用。(4分)是行文的线索;交代写作对象;把秋天的黄土高原比喻成内涵丰富的“文章”,表达了热爱与赞美之情;标题新颖独特,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家常豆腐迟子建大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豆腐房该是不会陌生的。村子小的至少要有一爿,而大一些的则有两三爿。我童年生活的村子百户人家,却有两爿豆腐房,一爿在村西,另一爿在村东。在村东的那爿就在我家的前一趟房。豆腐房都临着水井,这样取水方便。做豆腐的人在前一夜就泡好了黄豆和纱包,当我们还在梦乡中时,他就得起来和驴拉磨。驴被蒙上眼睛,拉着石磨艰难地转圈,人就得不时往磨眼里填泡涨了的黄豆。待到人们呵欠连天地从炕上爬起来时,两爿豆腐房里的豆腐就都压好了。常常是在睡眼惺忪时就被父母喊起来去豆腐房换豆腐。盆子里装着黄豆,黄豆上又放着零钱,我便端着它们没精打采地去豆腐房。那时吃豆腐的人多,常常要排队,豆腐房里满是雾气。有时能换着,有时赶到我这恰好就没了。卖豆腐的人称过黄豆后就将秤盘一掀,黄豆咕噜噜进了一口缸里。一斤豆腐才一毛钱,每块豆腐是二两。一般情况下,我都是端着五块16 豆腐回来。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它在盆里显得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豆腐进了灶房不是调了汤,就是被炒成糊状,名为“鸡刨豆腐”,再不就是将葱花撒到豆腐上,佐以盐或香油,吃它个爽爽快快的一清二白。土豆、白菜、萝卜和豆腐把我养育成人。由于常吃豆腐,就有腻的感觉。所以上师专以后逢到食堂做豆腐,我就拿着饭盒犯愁。如今,豆腐又走俏起来了,价廉物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些医学专家对它的营养的充分肯定。于是各大副食品商场里总有十几种的豆腐制品。豆腐干、豆腐泡、素什锦、豆腐鱼、豆腐鸡,等等,品种繁多,不一而足。拿平凡的豆腐做了大文章。豆腐已经不仅仅是豆腐,它被包装成鸡、鱼、鸭等的形状。豆腐在农村还有另外一种讲究,那就是除夕夜的饭桌上要有一道豆腐菜,意谓“逗福”,仿佛是伸出一根长长的饵线将满年的福气都钓到自家门中。除夕夜的豆腐不能做汤,汤上不了席面,最好是切成方方正正的六片或八片,用油煎透了,使之泛出金黄色,然后一片片相挨着摆在盘中。六片是“六六大顺”,八片是“八仙过海”,有要平安的,也有要沾染仙气的。大概由于豆腐是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所以现在饭店里有一种菜就叫“家常豆腐”。“家常”二字极为准确和形象地概括出了豆腐的特点。豆腐那莹白的颜色比得上蟹肉,它的鲜嫩也敌得过野生的鲜蘑,所以它能美誉不减。有土地在,就有黄豆可打;有河流在,就有永不枯竭的水源。有了豆子和水,豆腐的生命力将长盛不衰。而且豆腐的大众化还体现在它不欺老凌弱,老人牙齿老化和松动后嚼不动肉,可豆腐却以温柔的品性体恤他们的难处;幼儿未生牙时对待许多美食要由母亲的口先嚼成泥状后方能下咽,拾人牙慧,而豆腐却省了这一层麻烦,它永远不会噎住小孩子。既然豆腐这般好,那么我也重续与豆腐的缘分了。只是城里的豆腐不如家乡的鲜美,大约是水质不同的缘故吧。漂浮着漂白粉的自来水显然比不上清冽的井水好吃。而且现在的豆腐不用豆子来换了,花上一元钱就可提回一块,少了一种交换的乐趣。(有删减)1.本文围绕“豆腐”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对豆腐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分)主要内容:做豆腐——换豆腐——吃豆腐——豆腐走俏——豆腐的寓意——家常豆腐的特点——对豆腐的期待情感变化:喜爱——犯愁——喜爱2.家常豆腐的“家常”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3分)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价廉物美;大众化,贴近百姓,老幼皆宜。3.作者在文章中对豆腐充满了期待,请具体说说。(3分)希望豆腐的生命力长盛不衰,环境(土壤、水质)不受污染,给人们带来乐趣,等等。4莫怀戚在《散步》一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句子,本文的句子也有这个特点,请找出一处作具体分析。(3分)示例: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分析:用对称的句子加强语言效果,句子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延安街市记贾平凹①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16 低头。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可固定,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一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的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泼的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②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的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作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③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籽的,卖甜瓜的。延安的葵籽大而饱满,炒的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籽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一般又不用称,一抓一两,那手比秤还准呢。瓜是虎皮瓜,一拳打下去,“砰”地就开了,汁液四流,粘手有胶质。④饭店是无言的,连牌子也不曾挂,门开得最早,关得最迟。店主人多是些婆姨,干净而又利落。一口小锅,既烧粉丝汤,也煮羊肉面,现吃现下。买饭的,坐在桌前,端碗就吃,吃饱了,见空碗算钱,然而,坐桌吃的多是外地人,农民是不大坐的,常常赶了毛驴,陕北的毛驴瘦筋筋的,却身负重载,被拴在堤河栏杆上,主人买得一碗米酒,靠毛驴站着,一口酒,一口黄面馍干粮。吃毕,一边牵着毛驴走,一边眼瞅着两旁货摊,一边舌头舔着嘴唇。还在说:好酒,好酒。⑤中午时分,街市到了洪期,这里是万千景象,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小摊上,有卖火镰的,也有卖气体打火机的;人群中,有穿高跟皮鞋的女子,也有头扎手巾的老汉,时常是有卖刮舌子的就倚在贴有出售洗衣机的广告牌下。人们都用鼻音颇重的腔调对话,深沉而有铜的音韵。⑥两个老人,收拾得臃臃肿肿的,蹲在街市的一角,反复推让着手里的馍馍,然后一疙瘩一疙瘩塞进口里,没牙的嘴那么嚅嚅着,脸上的皱纹一齐向鼻尖集中,嘴边的胡子就一根根乍起来:“新窑一满弄好了。”⑦“尔格儿就让娃们家订日子去。”这是一对亲家,在街市上相遇了,拉扯着。在闹哄哄的世界,寻着一块空地,谈论着儿女的婚事。他们说得很投机,常常就仰头笑喷了唾沫溅出去,又落在脸上。拴在堤栏杆上的毛驴,便偷空在地上打个滚儿,叫了一声;整个街市差不多就麻酥酥的颤了。⑧傍晚,太阳慢慢西下了,延安的山,多不连贯,一个一个浑圆状的模样,山头上是被开垦了留作冬麦子的,太阳在那里泛着红光。河川里,一行一行的也是浑圆状的河柳却都成了金黄色。街市慢慢散去了,末了,一条狗在那里走上来,叼起一根骨头,很快地跑走了。⑨北方的农民,从田地里走到了街市,获得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愉快,回到了每一孔窑洞里,坐在了每一家土炕上,将葵籽皮留在街市,留下了新生活的踪迹。延河滩上,多了一层结实的脚印,安静下来了。水依然没有落,起着浪,从远远的雾里过来,一会儿开阔,一会儿窄小,弯了,直了,深沉地流去。(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有删改)1.阅读全文,分条概括延安街市的特点。(4分)①简陋,极不讲究。街市一边临着河,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小得可怜,16 出进都要低头,小商小贩的什物随意摆放。②街市开得很早,热闹,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饭店美食可口,街市活泼新鲜,情思撩拨人。③景象万千,时髦的和过时的共存。④街市是人们谈论儿女婚事的场所。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把虽已走进市场但仍不脱农民本色的陕北“生意人”的那份厚道和纯朴勾画了出来。3.第⑥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了老者怎样的形象?(3分)第⑥段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街市一角蹲着的两个一边吃着自家带的馍馍一边谈论着儿女婚事的老人。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以及那神情,展现了延安老人勤劳、善良、纯朴的形象特点。4.课文《回延安》和本文描写的对象都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试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方面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5分)《回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表现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业绩,以及那里朴实、厚道的庄稼人对革命的无私支持;《延安街市记》表现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延安农民从田地走向街市的历程。《回延安》表现了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延安街市记》表现了作者看到延安的新事物与旧景观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的欣喜之情。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布袋莲林清玄①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②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③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繁茂强健。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像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像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④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到最后,他干脆把羊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⑤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你种的吗?”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⑥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折断的榕树枝,连在湖中的鸭鹅也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我常在夜里寒风的窗声中,远望16 在清冷月色下已经死去的布袋莲,辛酸得想落眼泪,我想,布袋莲和榕树都在这个小湖永远地消失了。⑦熬过冬天,我开始在春天忙碌起来,很怕开窗,自己躲在小屋里整理未完成的稿件。有一日,旧友来访,提议到湖边散散步。我惊讶地发现榕树不知道什么时候萌发了细小的新芽,那新芽不是一叶两叶,而是千株万株,凡是曾经被折断的伤口边都冒出四五朵小小的芽,使那棵几乎枯去的榕树好像披上一件缀满绿色珍珠的外套。布袋莲更奇妙了,那原有的一角都已经铺满,还向两边延伸出去,虽然每一朵都只有一寸长,更因为低矮,使他们看起来更加缠绵,深绿还没有长成,是一片翠得透明的绿色。⑧我对朋友说起那群羊的故事,我们竟为了布袋莲和榕树的更生,快乐得在湖边拥抱起来。为了庆祝生的胜利,当夜我们就着窗外的春光,痛饮得醉了。⑨那时节,我只知道为榕树和布袋莲的新生而高兴,因为那一段日子活得太幸福了,完全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⑩经过几年的沧桑创痛,我觉得情感和岁月都是磨人的,常把自己想成是一棵榕树,或是一片布袋莲,情感和岁月正牧着一群恶羊,一口一口地啃吃着我们原本翠绿活泼的心灵,有的人在这些啃吃中枯死了,有的人失败了,枯死和失败原是必有的事,问题是,东风是不是再来,是不是能自破裂的伤口边长出更多的新芽?⑪当然,伤口的旧痕是不可能完全复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莲也不可能更生,不能复合不表示不能痊愈,不能更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和岁月的挫败,总有可以排解的办法吧!⑫我翻开七年前的日记,那一天酒醉后,我歪歪斜斜地写了两句话:“要为重活的高兴,不要为死去的忧伤。”16 1.围绕布袋莲繁茂、消失和新生,作者的情感不断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依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2分)青翠繁茂,心生欢喜→慢慢枯萎,惹人怜爱→啃吃殆尽,气愤心酸→奇妙新生,惊喜雀跃2.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3分)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披”__字赋予榕树人格化的特征。“缀满绿色的珍珠”__则生动形象地写出榕树新芽初生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因榕树萌发新芽产生的惊喜赞叹之情。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作者借物喻人,由榕树和布袋莲一度消亡,继而重生的经历得到启示:人生难免有沧桑创痛,坎坷的情感和岁月会啃去心灵的活泼,磨去曾经的美好。有的人因此颓废消沉,一蹶不振。但意志坚强,积极面对的人,他的创痛可以愈合,忧伤可以排除,磨去的岁月可以重来,生命中的美丽会重新绽放。4.文章题目是《布袋莲》,却在对布袋莲的描写中多次写到榕树,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3分)榕树与布袋莲一个高大美丽,一个矮小可爱。它们共同构筑了作者窗外的好风景,它们同样焕发生机美丽,同遭被摧残的厄运,又同样在劫难后重生,是作者心中美好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对于布袋莲来说,榕树高大的形象正可以衬托出小小布袋莲生命力的顽强可敬。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怀念插图铁凝①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小人书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20世纪60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②又比如少年时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③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20岁以前。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帧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④小满儿是《铁木前传》里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单用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杂的混合感情。⑤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深夜的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这时她的眼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在额前的牡丹花给整个的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⑥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位女人的心情。”16 ⑦张德育先生颇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这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⑧我一向觉得,用水粉画这样的形式和材料去作具有如此细腻内心世界的单幅肖像画,实在难于驾驭。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着看似轻便的笔墨,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⑨前不久,我终于和久未联系的张德育先生通了电话。提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些插图的情景,他才又兴奋起来。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的,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⑩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但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我很少听见作家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⑪在今天,我们生活在媒体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小人书已经离我们远去。⑫我怀念这些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来怀念插图?(3分)举了三个事例:①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②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③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2.作者重点介绍了《铁木前传》的插图及其创作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①突出了《铁木前传》之所以让作者印象深刻,除了孙犁先生的叙述,张德育先生的插图也让作者难忘,说明插图的艺术价值不亚于小说本身;②突出了插图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用着看似单薄的材料,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它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③赞颂了张德育先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非凡的艺术成就。3.阅读文中画横线句,回答问题。(6分)(1)第⑨段画横线句有什么作用?这句话通过孙犁夫妇对于小满儿插图的惊讶,衬托出张德育先生所作的插图的形象逼真。(2)你认为第⑫段画横线句中插图的“独立的价值”是什么?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在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的媒体爆炸的时代,对于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七、(2020年南昌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杏花如雪肖复兴①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她们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主要在收拾屋子。把屋子和16 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汽车把树拉来,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春天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的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②几乎每天下楼,我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彼此寒暄之后,渐渐熟络了起来。我问她们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但并不认识。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候,便好奇地请教她们娘儿俩。③母亲很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④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⑤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母亲望着女儿,又笑了起来。⑥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像是女孩的父亲,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⑦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⑧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她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⑨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我爸爸前不久去世了,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孩子她爸爸说到沈阳住,我就对孩子她爸爸说,这些年,你做生意挣了钱,不差这点儿钱,老太太就想去北京,就满足老太太的愿望吧!到时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她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这不,老太太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开了!⑪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孝顺贴心的孩子。我不由得冲她,也冲她的男人竖起了大拇指。⑫第二年的春天,她家门前的三棵杏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妹。⑬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房门还是紧锁着。⑭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⑮一地杏花,那么得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后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⑯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远的春天。对面一楼那座房子还是空着,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⑰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心里高兴起来,为那个孝顺的女人,为那个从未见过面的老太太。⑱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16 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⑲她有些伤感地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母亲不来住了,房子没有意义了。⑳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选自《意林》,有删改)1.“我”对面一楼的房子从易主到再次易主,“我”和文中的“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事件内心的变化我和“母亲”的初次见面(1)好奇;(2)一家三口回家,“我”和“母亲”分别;(3)感动。我和“母亲”再次相见遗憾2.“我”始终无法分清杏花、山桃花和梨花,为什么文中的“母亲”却能分得清桃杏梨花?(4分)①文中的“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见得多了自然分得清;②她自己的母亲尤其喜欢杏树,出于孝顺和贴心她也会分得清。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的结尾句“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的理解。(4分)老太太虽然没有住进开满杏花的房子,但是文中“母亲”的孝心并没有随着房子的易主而消失,代表孝心的三棵杏树永远留在了院子里,留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也将孝心传承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表达了作者对文中“母亲”的赞颂。4.在那个杏花如雪的季节,“我”对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从她的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5分)“我”被文中“母亲”的孝心所感动,表达了“我”对她的赞颂之情。启发:示例:我们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作为一名学生,在家里要帮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八、(2020年新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城市里的菜地晓寒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地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④有年春天16 ,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选自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他另一本“鲜活的日历”?(4分)“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我一路走来,顺次看到它们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去看菜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各种蔬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菜地的喜爱。3.文章的标题是“城市里的菜地”,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4分)①菜地是连接母亲和城市的纽带;②母亲对菜地的感情代表了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具有典型意义;③写母亲其实也是写作者,对作者来说,菜地具有“根”的意义;④母子对话内容和菜地的现实遭遇形成对比,加重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主旨。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5分)内容上:交代菜地的结局(城市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被无情吞没);与前文中菜地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与“我”和母亲的愿望形成反差,表现“我”的痛心;结尾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余韵悠长,引人深思。结构上:照应文章的开头(或首尾呼应)。九、(2020年新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父亲送我上大学梁晓声①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②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③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④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⑤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16 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⑥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⑦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⑧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加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决定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一滴泪水挂在父亲又黑又硬的腿上。我心里非常难过,却说不清究竟是为父亲,还是为哥哥。⑨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⑩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⑪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⑫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愤怒。⑬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止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⑭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⑮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⑯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够),久(就)来电”。⑰看着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我一时间感慨万分,人的一生总会犯错,或许父亲想明白了,所以将对哥哥的愧疚弥补到了我的身上。⑱最终,那一年我还是上了大学。1.文章一开始强调父亲“是令我惧怕的人”,说说文中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的?(4分)①父亲总是板着脸任我们“吃”他,不肯唉声叹气;②喝光一碗苞谷粥再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③哥哥上大学后被父亲的信逼疯;④“我”上大学前请求父亲汇钱,信发出后追悔莫及。16 2.文中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句中“吃”的含义是什么?(2分)“吃”表示全家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力生存。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背影》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感情基调:含蓄、深沉博大、悲慨、压抑,结尾处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喜悦。主旨上:都表达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敬重和感激。4.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①勇于担当,任劳任怨: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②脾气不好,独断专行:因为生活所逼,知道哥哥偷偷上大学而“大发雷霆”,哥哥进入大学后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③盲目自尊,崇尚力气: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能够生存,就有饭吃,看不起“吃轻巧饭的”;④克勤克俭:支援大西北后,坚持每三年回一次家。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可是却在第四自然段有对母亲的单独介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①写母亲“驯服”的性格和被父亲统治的地位,反衬了父亲严厉、强硬的形象特点;②交代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她希望孩子有出息,为后文写她偷偷支持哥哥考大学做铺垫。十、(2020年遂川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父亲的手艺朱天衣①从小到大,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母亲掌厨,若平日远庖厨的君子父亲卷起袖子做起羹汤来,那必是有特殊食材入门(如螃蟹、臭豆腐),要不就是大宴宾客时。父亲的刀工是出了名的细腻,请客必备的卤味拼盘一定得由他来操刀,牛肠、海带、豆干做底,牛腱肉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状整齐铺排在最上层,盘缘则是以卤蛋瓣为装饰,最后再以西红柿雕花做画龙点睛之妙。②每当父亲在做这份细活时,我总会扒着桌缘看他一步步完成这件大事——除了贪图父亲把零星的食材塞入我的嘴里,我更喜欢看他似变魔术般把浑圆的卤蛋分割成一片片的花瓣,他以嘴含着棉线的一端,用手把线在蛋上绕一圈,换个角度再绕一圈,如此转个四回,八瓣蛋花就这么绽开了,即便后来我接管了家里的厨房,这门绝活却始终没学会。③在我们姊妹仨还一口乳牙时,每当要吃甘蔗,父亲也会不厌其烦地将那咬不动的节梗给去掉,再把甘蔗切成大小适口的一块块,放在碗里让我们享用。夏天热到不行时,父亲会骑脚踏车从外面搬回一块冰砖,随即用锉刀锉出一脸盆的碎冰,里面添加了些什么料已不复记忆,但那冰凉好滋味,却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④吃凉面时,父亲会先把煮熟的肉块切细,连那小黄瓜也不用刨刀将就,仍是以刀工慢慢切出丝来,那份青绿鲜脆的口感就是不一样。饭后从水缸里抱出来的西瓜,他也会先把那猪尾巴般的一段藤蔓给片下来抹拭刀刃,随即切出一片片大小均等、厚度一致,像帆船一般的绿皮红肉瓜;若吃的是苹果水梨,我也会在旁边等着接收父亲以小刀削下如蛇状的果皮,好挂在脖子上当项链。⑤那时节,美援的面粉忒多,村子里的妈妈们便会变换出各式各样的面食点心,满足一家大小的肚腹,我们家也常做面点。每当包饺子时,都由父亲和面擀皮,当他卷起衣袖要大展身手时总会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一旁只会按剂子的我,还没吃着饺子便已开心起来。若是做馒头包子,那么父亲一定会为我们姊妹仨各做一只小白兔,我也总会耐心地守候在蒸笼旁,等着那用红豆点缀双眼的小兔兔出炉。⑥父亲不仅厨艺精湛16 ,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我永远记得父亲和大姊联手制作的那个枕头套,绘制的是海底世界,那栩栩如生的水草,那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简直如梦境般美到不可方物,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和热带鱼转,它们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当同学们头疼于铅笔素描或水墨国画时,我却老神在在[注],一点也不烦忧,因为回得家去父亲三两笔就为我解决了——但也就止于这些无关学业成绩的习作,其他功课乃至作文,我们都很识趣地绝不劳烦他。⑦父亲一向不说什么大道理,总以身教示我。虽则我是到了一个年纪才享受到写作及慢工出细活的意趣,但他常年伏在案上写作的身影以及那陪伴我成长的细腻手艺,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注释】老神在在:在文中是很从容的意思。1.作者对父亲那些“细腻手艺”记忆深刻,阅读文章,请分条概括。(3分)①精心制作卤味拼盘;②把甘蔗切块、用锉刀锉碎冰;③吃凉面时把肉块切细、小黄瓜切丝、西瓜切片等(切肉和水果讲究艺术美感);④做馒头或包子时,父亲为我们姊妹仨做小白兔;⑤制作枕头套,美到不可方物。2.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6分)(1)若是做馒头包子,那么父亲一定会为我们姊妹仨各做一只小白兔,我也总会耐心地守候在蒸笼旁,等着那用红豆点缀双眼的小兔兔出炉。(结合加点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一定”突出了父亲对孩子一贯的疼爱,“总”强调了“我”耐心守候在蒸笼旁等待“小白兔”出炉时的痴态,展示了家庭里父女间融洽的亲情。(2)“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热带鱼转,它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分析“烙”字的妙处)“烙”字一方面从侧面突出了父亲在美术、女红上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突出父亲的手艺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我”对父亲手艺的赞叹。3.关键语句,是指那些或在文章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或能揭示全文主旨,或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请你从文中摘录这样一处关键语句,并简要分析。(4分)【示例】摘录:第⑥段“父亲不仅厨艺精湛,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分析:过渡句,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总结上文,夸赞父亲的厨艺精湛;另一方面,自然地引起下文对父亲美术、女红技艺的叙述。4.在作者看来,父亲的身教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家庭,举例说说你的“生命底蕴”。(4分)【链接材料】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情: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两次来信,一封是路名被邮票掩去一部分,一封是我的姓名被贴去一只角。因为信封上实在没有地位可贴邮票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式。提示:能联系实际,围绕“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谈家庭对生命成长的一些具体影响即可。16
同类资料
更多
2021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世界(江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