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ID:78176 2021-12-29 1 5.00元 15页 628.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综合检测试卷(60分钟 100分)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  )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2.中国是原始居民遗址最多的国家,下列最能说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人遗址3.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4.“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5.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图一、二、三。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D.分封诸侯巩固统治6.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第15页共15页 (  )7.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8.如图为“商鞅铜方量”,此文物能(  )A.说明商朝青铜工艺的高超B.体现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C.见证秦国封建贵族的特权D.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内容9.“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  )A.百家争鸣B.战争频繁C.制度变革D.王位世袭10.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写道:“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  )A.统一六国 B.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灵渠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强征赋税C.发动战争D.严刑酷法12.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第15页共15页 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他的贡献,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材料中的“他”是(  )A.董仲舒 B.班超C.卫温D.张骞13.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A.司马迁B.蔡伦C.毕昇D.张仲景14.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  )A.张骞B.张仲景C.蔡伦D.司马迁15.“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中原文明的灿烂辉煌 B.佛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 C.河南的殷商文化历史悠久D.河南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1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赞誉的是下列哪一部史书(  )A.《诗经》B.《史记》C.《汉书》D.《本草纲目》17.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已经过去(  )A.196年B.197年C.245年D.246年18.李白有诗曰:“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破曹公”的地点应该在(  )A.牧野B.长平C.赤壁D.台州19.如图所示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用于说明(  )A.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第15页共15页 B.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20.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A.北魏孝文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21.《齐民要术》曾被北宋政府刻印发给各地的“劝农使”,老百姓知道后争相传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农业生产B.农业生产进步 C.雕版印刷普及D.科学技术发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为解决这一弊端,隋朝时设立进士科,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四等人制2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它的北、南两端是(  )A.长安、洛阳B.洛阳、余杭C.涿郡、余杭D.北京、南京24.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在(  )A.秦朝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唐朝时期25.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这一评论强调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26.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促进了中外交流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D.实现了科技创新第15页共15页 27.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该现象表明(  )A.国家重点开发东南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8.如图显示的是从唐朝到元朝时期一个新民族的形成,这个民族是(  )A.维吾尔族B.回族C.苗族D.白族29.“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  )A.四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C.四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30.该剧种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被誉为“国剧”。它是(  )A.秦腔B.汉调C.京剧D.昆曲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存的长城遗址,大多都是明长城,它由城墙、关隘、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同时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线,有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摘编自周军《最伟大的古代建筑》(1)根据材料,指出现存的大多数长城遗址修筑的朝代。(2分)(2)你是否同意长城“有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第15页共15页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秦朝“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的政治建制。(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概括这一措施有何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所指货币名称。写出“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概括上述措施的作用。(5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遣唐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第15页共15页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另举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典型事例一例。(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历史条件。(4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的措施。(2分)(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综合检测试卷教师版第15页共15页 (60分钟 100分)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 B )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2.中国是原始居民遗址最多的国家,下列最能说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的遗址是( D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人遗址3.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4.“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D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5.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图一、二、三。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B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D.分封诸侯巩固统治6.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D )第15页共15页 7.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D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8.如图为“商鞅铜方量”,此文物能( D )A.说明商朝青铜工艺的高超B.体现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C.见证秦国封建贵族的特权D.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内容9.“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 A )A.百家争鸣B.战争频繁C.制度变革D.王位世袭10.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写道:“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 A )A.统一六国 B.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灵渠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 )A.休养生息B.强征赋税C.发动战争D.严刑酷法12.他的出使虽没有达到原来盼望的政治目的,但为中国人发现了一片比当时中国还要广大的新的世界。他的贡献,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材料中的“他”是( D )第15页共15页 A.董仲舒 B.班超C.卫温D.张骞13.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B )A.司马迁B.蔡伦C.毕昇D.张仲景14.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 B )A.张骞B.张仲景C.蔡伦D.司马迁15.“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A.中原文明的灿烂辉煌 B.佛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 C.河南的殷商文化历史悠久D.河南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1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赞誉的是下列哪一部史书( B )A.《诗经》B.《史记》C.《汉书》D.《本草纲目》17.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已经过去( C )A.196年B.197年C.245年D.246年18.李白有诗曰:“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破曹公”的地点应该在( C )A.牧野B.长平C.赤壁D.台州19.如图所示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用于说明( B )A.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B.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15页共15页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20.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A )A.北魏孝文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21.《齐民要术》曾被北宋政府刻印发给各地的“劝农使”,老百姓知道后争相传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A.重视农业生产B.农业生产进步 C.雕版印刷普及D.科学技术发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为解决这一弊端,隋朝时设立进士科,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A )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四等人制2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它的北、南两端是( C )A.长安、洛阳B.洛阳、余杭C.涿郡、余杭D.北京、南京24.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在( D )A.秦朝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唐朝时期25.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这一评论强调的是( A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26.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 )A.促进了中外交流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D.实现了科技创新27.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第15页共15页 。该现象表明( B )A.国家重点开发东南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8.如图显示的是从唐朝到元朝时期一个新民族的形成,这个民族是( B )A.维吾尔族B.回族C.苗族D.白族29.“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 C )A.四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C.四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30.该剧种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被誉为“国剧”。它是( C )A.秦腔B.汉调C.京剧D.昆曲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存的长城遗址,大多都是明长城,它由城墙、关隘、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同时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线,有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摘编自周军《最伟大的古代建筑》(1)根据材料,指出现存的大多数长城遗址修筑的朝代。(2分)答:明朝。(2)你是否同意长城“有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同意。明长城抵御了蒙古入侵,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促进了民族交融、边疆开发,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第15页共15页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秦朝“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的政治建制。(2分)答: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概括这一措施有何影响。(5分)答:问题:王国问题;措施:采用“推恩令”的办法削夺王国封地和势力。影响: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所指货币名称。写出“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概括上述措施的作用。(5分)答: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作用: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15页共15页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遣唐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另举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典型事例一例。(4分)答:概况:唐政府接待日本遣唐使来唐学习;唐朝与大食往来;波斯商人在唐经商;唐政府尊重外来宗教。事例:鉴真东渡。(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答:代表人物:玄奘。特点:持续时间长,同亚洲各国交往,联系范围广泛;既有使者往来,也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宗教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更有直接商品贸易等;既有外国学习唐朝的方面,也有唐朝吸收外国的方面,具有双向性。(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历史条件。(4分)答:历史条件: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政府重视中外交往和贸易;对外交通发达;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的措施。(2分)答: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在位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第15页共15页 答:观点: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论述:清朝前期,在西北,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西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在东北,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在东南边疆,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在位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因此说清朝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5页共15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