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ID:70489 2021-12-03 1 6.66元 24页 67.37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6.66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B.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C.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的高超技巧。第24页共24页,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9.B10.C11.C12.(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的意思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其中,“国危矣”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与“师必退”构成假设复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D;“臣之壮也”中“也”字为句末语气词,此处应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表述错误,应为“寡人,是诸侯的谦称”。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与原文不符,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全部在为秦国考虑。第24页共24页,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第二句中,“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焉”,哪里。【点睛】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第24页共24页,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曩者:以往,从前,过去的。②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7.下列选项中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8.对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王位、皇位继位人。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如燕太子丹,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宫、变徵分别是宫音、徵音的变调,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C.“卿”,既可指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又可指古代对人的敬称。第24页共24页,D.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诗余”,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据篇幅有长调、中调、小令之分;《沁园春·长沙》是长调。“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题目,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B.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有识之士时,田光就推荐了他。10.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答案】7.C8.B9.C10.(1)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2)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于燕市”“于市中”在句中均为后置状语,表地点,不应该与前面的动词断开,排除ABD项。从语法关系来看,“高渐离击筑”中“高渐离”作主语,之前断开;“酒酣以往”,“以往”意思是“以后”,指的是荆轲、狗屠以及高渐离喝到一定程度以后,之间不能分开,排除AD项。句意: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狗屠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24页共24页,B.“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错误。“羽声”声调激愤,“变徵”声调悲凉。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错误。应为不被世人理解、不被重用的苦恼。从文中来看,“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应是表现了荆轲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因为上文几件事中他的表现会被世人误以为是胆小。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顷之”,一会儿,不久;“居顷之”,过些时候;“会”,适逢,恰逢;“亡归”,意思是逃归;“因”,经由、通过;“于”,同。(2)“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厌”,通“餍”,满足;“既”,已经,在……之后;“东”,向东;“封”,使……做了疆界;“肆”,扩张;“封”,疆界;“阙”,使……减少,侵损;“焉”,兼词,“于之”,从哪里。(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知其事者宾客”;“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白衣戴白帽。参考译文: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到了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而后到了燕国,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你们)试着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主,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我前不久瞪眼摄服了他。”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夺博局上的格道,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也就没有再见面。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一个燕国的狗屠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狗屠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他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第24页共24页,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着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第24页共24页,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11.下列文学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B.《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所著的一部国别体史书。C.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D.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答案】10.B11.B12.D13.(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句意“(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句中“其家”为“所有”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乡里”是“贫乏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登车就道”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所著”错。《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此处“所著”应为“编订”。第24页共24页,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错误。结合原文“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分析,张养浩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加”,施加;“刑”,刑法;“目”,看,看待;“绝”,断绝;“加之以刑”,状语后置,应为“以刑加之”。(2)“所以”,……的原因;“生劫”,活捉;“约契”,条约;“报”,报答。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君。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第24页共24页,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恶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内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撮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署,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B.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C.第24页共24页,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D.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郭,城墙。“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B.车驾,即“车”。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C.北狄,古族名,因其主要居北方,故通称“北狄”。后成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D.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湛内心安宁,不为乱局所扰。汉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任平原太守时,仍然教授学生;兵乱兴起,伏湛安定闲适,仍然继续教学。B.伏湛以乡人为念,及时赈救。他教育妻子儿女在百姓挨饿的情况下不能独饱,和家人共吃粗粮,拿俸禄赈济乡里,一时间到他家做客的有一百多家。C.伏湛能当机立断,赢得信服。门下有个管事的人,商量为他起兵,伏湛厌恶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杀了他,拿其人头在城中示众,郡内因此安定下来。D.伏湛忠于君王,积极进言。彭宠在渔阳造反,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伏湛上疏劝谏,反对光武帝这样做,是为光武帝的安全着想,此意见最终被采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2)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答案】10.B11.A12.D13.(1)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2)询问有关官吏,让他们献出全部计策,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由陛下来考虑选择,以中原的利益为忧虑。【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文王”作后句的主语,不要和后面断开,排除C;“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几个不同的事件,中间断开,排除AD。故选B。点睛:第24页共24页,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A项,“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伏湛反对光武帝亲自征讨,是为光武帝着想,也是为黎民百姓着想。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孺”伏孺、“客授”客居东武讲学、“家”安家、“焉”那里。(2)“顾问”询问、“有司”官吏、“愚诚”计策、“忧念”忧虑。参考译文: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九世先祖伏胜,字子贱,就是人们所说的济南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父亲伏理,是当代有名望的读书人,他用《诗经》教授成帝,做高密太傅,自成一家学说。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年轻时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几百人。成帝时,他凭借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刘玄登位,任用他做平原太守。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慌骚动,可是唯独伏湛安定闲适,教学没有停止。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就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在挨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分送乡邻,一时间来他家做客的有一百多家。当时他家有个管事的一向有力气,商量想为伏湛起兵,第24页共24页,伏湛恨他蛊惑大家,立即抓住并杀了他,用人头在城中示众,来晓谕百姓,从此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一郡,是伏湛保全的。光武帝登位,知道伏湛是名儒老臣,想让他主管机要,征召拜他为尚书,派他主管修订旧有制度。当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认为伏湛有才能胜任宰相,于是升任他做司直,行使大司徒事的职权。光武帝车驾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建武三年,他最终代替邓禹做大司徒,被封为阳都侯。当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他,伏湛上疏劝说道:“臣听说文王受命讨伐五个国家,必先以之询问同姓的意见,然后和群臣商议,加上用蓍草龟甲占卜,来确定行动,因此谋划就会成功,占卜就会吉利,战斗就会获胜。如今京城空虚,费用不足,没有能使近处降服却先对付边塞之外:况且渔阳的地理位置,紧挨北狄,现在兖州、豫州、青州、冀州,是中原的城市,但盗贼横行,没有来得及听从教化。渔阳以东,本是边塞防卫之地,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可是陛下舍近求远,避易就难,四方惊疑奇怪,百姓害怕,这的确是臣感到疑惑的。还是希望陛下向远处观察文王重视用兵广泛谋划,往近处考虑征伐前后的事宜,询问有关官吏,让他们献出全部计策,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由陛下来考虑选择,以中原的利益为忧虑。”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最终没有亲自出征。建武十三年夏,朝廷征召伏湛,光武帝命令尚书选拜官的日子,伏湛还没来得及到任,因为皇上宴会召见时中暑,病重去世。被赐给棺材,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并派使者送葬修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B.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C.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D.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第24页共24页,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之为“河东”。C.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饯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有“既祖,取道”。D.不肖子,专指违背父母心意,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新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C.张嘉贞相强躁,执法严明峻切。秘书监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张嘉贞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狱,张嘉贞认为应该严厉处置。D.张嘉贞深受器重,不置买田宅。皇帝多次慰劳张嘉贞,还令百官为他送行;张嘉贞身处高位,但认为置买田宅无益有害。1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2)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答案】10.A11.D12.C13.(1)张循宪召见张嘉贞,拿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2)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待核查的文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国家的重要军队都在边境,现在告发的人一有不对的地方就将他治罪,臣下恐怕会阻塞言路,而且会成为以后的隐患。”第24页共24页,“明年入朝”整体做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D;“国之重兵利器”是主语,“皆在边”是谓语和宾语,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不肖子,专指违背父母心意,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错误,不肖子,指品行不端或者德才不出众的儿女。而不孝子,专指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秘书监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有误,原文是“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并未说“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1)张循宪召见张嘉贞,拿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咨”,询问;咨以事,状语后置句;“洗然”,透彻。(2)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待核查的文书。“盈几”,放满桌案;嘉贞为详处,省略句,省略“之”;“阅”,经历;“旬”,十天;“稽牒”待核查的文书。【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第24页共24页,.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参考译文: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丢掉官职。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有条有理,分析无不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职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有待核查的文书。张嘉贞晋升为中书舍人。他还历任梁州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是非分明,官吏都敬畏他。情况上奏到朝廷,唐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问犒劳。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国家的重要军队都在边境,现在告发的人一有不对的地方就将他治罪,臣下恐怕会阻塞言路,而且会成为以后的隐患。”于是(诬告者)得以免除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于是许诺(将来授任他)做宰相。等到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果断地(把他)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迁做了中书令。在中书令的官位上满三年,擅长奏对,对于裁断处理一类的事情非常机敏。但他脾气急躁,论者遗憾他气量不够宽大。秘书监姜晈获罪,张嘉贞迎合皇帝身边权幸之人的心意,请求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晈不久死掉。恰逢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皇帝询问张嘉贞依法如何处置,张嘉贞又援引姜晈的案子,(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不应这样,刑罚不施加在大夫身上,因为那是国君的近臣。士人可以杀死但不能侮辱。”皇帝认为张说的意见正确。张嘉贞退下朝堂,很不高兴地说:“你话说得太直切了。”不久被授予工部尚书的官职,担任定州刺史,被封为河东侯。等到(他)出发的时候,皇帝写了一首诗,下诏朝廷百官在上东门(为他送行)。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张嘉贞性格简单粗疏,虽然职位尊贵,但不置买田宅。有人规劝他,他回答说:“我曾担任相国,不到死亡,哪里会有饥寒这种忧虑?如果因皇帝斥责去职,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田产,也不能拥有了。近些年有些士大夫着意扩充田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出息的子孙放纵不检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第24页共24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段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文段二: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第24页共24页,10.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财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C.卒起不意卒:最终群臣怪之怪:责怪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厚遗秦王宠臣遗:赠送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而右手持匕首揕之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以其无礼于晋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②夜缒而出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被八创邻之厚,君之薄也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比诸侯之列C.函封晋军函陵D.越国以鄙远使使以闻大王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C.郡县,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D.郎中,指宫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辞”“许”两个动词,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烛之武,既有对曾经未得到重用的牢骚抱怨,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B.晋侯忘恩负义,出尔反尔,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墙进行防御。C.秦武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面对秦王他“色变振恐”,作为帮手,差点暴露,未能在荆轲行刺之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动的失败。D.荆轲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秦廷行刺,惊险万分,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失措,荆轲追刺秦王不成,反被秦王击伤,但他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箕踞以骂”,傲视秦王。15.翻译下面句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第24页共24页,【答案】10.C11.D12.B13.D14.B15.(1)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陋的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能力。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句。还有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A项,币:礼品。B项,谢:道歉。C项,卒:通“猝”,突然。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D项,全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他;B项,以:按照/以:因为;C项,因:于是/因:依靠;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项,厚: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B项,没有活用现象;C项,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军:名词作动词,驻扎。D项,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文中的“郎中”是指宫廷的侍卫,不是“指宫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故选D。【14题详解】第24页共24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把城池划过去后”文中无据,文中是说“朝济而夕设版焉”,根本就没有划过去。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若”,如果;“舍”,放弃;“以为”,“以(之)为”,把它当做;“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指使者;“共”,通“供”,供应;“其”,代指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无所害”,没有坏处。(2)中“北”,北方;“鄙人”,粗陋的人;“故”,所以;“振慑”,震恐害怕;“愿”,希望;“少”,通“稍”,稍微;“假借”,原谅。【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第24页共24页,(二)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24页共24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阙秦以利晋阙:削减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不求闻达于诸侯B.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C.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D.将焉取之子亦有不利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答案】10.D11.B12.C第24页共24页,13.(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的话,那就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D项,厌:通“餍”,满足。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在;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其:代词,那/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错,应该是“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文中对应的句子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句中,“若”,如果;“亡”,使动用法,使……灭亡,灭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君益”,对您有好处;“敢以烦执事”,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1)句中,“戮力”,合力;“河北”“河南”,古今异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战河北”“战河南”,省略句,即“战(于)河北”“战河(于)南”,在黄河以北作战,在黄河以南作战。【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第24页共24页,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第24页共24页
同类资料
更多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