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目录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加减法口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加减法口算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可以通过问答、数学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加减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解加减法口算。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板书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口算的基本操作和技巧,例如:。

1)加法的顺序不影响结果,即a+b=b+a。

2)减法的结果一定是小于或等于被减数的。

3)加减法中,如果有进位或借位,要特别注意。

3.练习加减法口算。

老师可以通过口算练习、填空练习、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并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巩固加减法口算。

教学反思:。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共5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3)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

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5 0

3 3 1

4

5

6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

(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 =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反思:

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

青岛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2——23页,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预设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甜甜的梦)

同学们做过梦吗?大屏幕显示甜甜做梦的情境,孙悟空变出金箍棒,甜甜要玩,孙悟空答应他,但要他说出金箍棒有多长才能给他。

生:解读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教师板书)

师:这些数字都和长度有关,我们一年级时曾经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同学告诉教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索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事先准备好一根长1分米、宽7毫米的纸条。

生:动手尝试测量纸条的长度。

测量完成后交流测量的结果。

并说出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师:从纸条的宽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并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生:利用学生尺探索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1厘米=10毫米。

毫米用mm表示。

师:让学生用手比出1毫米的长度。

2、探索分米与厘米及米的关系

  师:学生交流纸条的长度,探索厘米与分米的关系。

生:引出厘米和分米。

10厘米=1分米。

师:要求学生用手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并指明分米用dm表示。

3、探索千米

师:事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4圈。

(250米/圈)

生:交流跑步的感受

师:指明同学们跑的就是1千米。

让学生亲身体会1千米的长度。

师:1千米是多少米呢?

生:探索千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测量很长的物体,需要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用字母km表示。

三、综合运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一下身边的物体,要求用上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单位名称,填入下表。

物体

名称

估测

长度

测量

长度

完成后小组上台展示。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快来告诉大家!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及简单换算;估测、测量简单图形和物体的长度。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目录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加减法口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加减法口算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可以通过问答、数学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加减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解加减法口算。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板书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口算的基本操作和技巧,例如:。

1)加法的顺序不影响结果,即a+b=b+a。

2)减法的结果一定是小于或等于被减数的。

3)加减法中,如果有进位或借位,要特别注意。

3.练习加减法口算。

老师可以通过口算练习、填空练习、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并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巩固加减法口算。

教学反思:。

麻烦你把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全套教案,共5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3)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

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5 0

3 3 1

4

5

6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

(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 =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反思:

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

谁有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案

青岛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2——23页,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预设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甜甜的梦)

同学们做过梦吗?大屏幕显示甜甜做梦的情境,孙悟空变出金箍棒,甜甜要玩,孙悟空答应他,但要他说出金箍棒有多长才能给他。

生:解读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教师板书)

师:这些数字都和长度有关,我们一年级时曾经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同学告诉教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索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事先准备好一根长1分米、宽7毫米的纸条。

生:动手尝试测量纸条的长度。

测量完成后交流测量的结果。

并说出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师:从纸条的宽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并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生:利用学生尺探索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1厘米=10毫米。

毫米用mm表示。

师:让学生用手比出1毫米的长度。

2、探索分米与厘米及米的关系

  师:学生交流纸条的长度,探索厘米与分米的关系。

生:引出厘米和分米。

10厘米=1分米。

师:要求学生用手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并指明分米用dm表示。

3、探索千米

师:事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4圈。

(250米/圈)

生:交流跑步的感受

师:指明同学们跑的就是1千米。

让学生亲身体会1千米的长度。

师:1千米是多少米呢?

生:探索千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测量很长的物体,需要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用字母km表示。

三、综合运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一下身边的物体,要求用上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单位名称,填入下表。

物体

名称

估测

长度

测量

长度

完成后小组上台展示。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快来告诉大家!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及简单换算;估测、测量简单图形和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下册,谁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