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钢铁长城历史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钢铁长城历史八年级下册)

急急 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求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重庆谈判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国民

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

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谈判中争执的焦点问题: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像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第二课 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形势:敌强我弱。

3.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4.意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孟良崮之战

1947年陈毅、粟裕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七十四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

1、背景:1947年6月30日,当蒋在陕北、山东战场全力进攻解放区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

人,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在歼灭大量敌人后,迅速甩开国民党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

别山的壮举。

2、时间:1947年6月30日。

3、原因

(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4、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5、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课 战略大决战

(如果说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年,那么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决胜年)

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关门打狗

关键地点:锦州

战果:(1)歼敌47万人(2)解放东北全境(3)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优势)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时间:1948年1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

4、战术:中间突破,分割包围。

5、关键地点:徐州

6、战果(1)承前启后(2)歼敌55万人(3)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难各省的

基础。

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23日

2、指挥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动战役。

3、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4、作战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关键地点:北平

6、战果:(1)歼敌52万人(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第四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指挥者:总前委邓小平

3、作战部队:第二、三野战军。

4、地点: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5、战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权的覆灭。(1927.4.18~1949.4.23)22年。

6、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创造了条件。

7、胜利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2)充分的战前准备(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向全国进军

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1949年底,解放我国大部分地区,1950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和平解放的地区:长春、北平、云南、西藏、西康。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蒋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民政府腐败,政治上不得民心。

(2)共产党方面,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共制订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4)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感悟:(1)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革命而且能成功领导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党。(2)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

必然选择。

第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制定《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名称,国家性质,政权性质,民主集中制。(详见课本P31)

开国大典

1、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基本条件:(P34 图下面)

2、解放时间:1951年5月。

3、1959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胜利日。

第六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目的: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

新兵种的组建

人民海军空军建立。(课本P40-42)

农村的革命(土地改革)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

1、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本P44)

2、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课本P46)

1、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1953年12月。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先决条件、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基础、必要条件)平等互

利(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基本目的、必然结果)

3、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4月

2、主要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主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4、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称做“万隆精神”。

第八课 迈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步(奠定工业基础)

1.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背景:经过三年发展有好转,但与发达国家差很远。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对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成就:东北重工基地(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川、青、新藏公路(直达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

联系),武汉市长江大桥,电气化铁路:宝城铁路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政治保障)

第一届人代会(1954.9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民主

法制建设)

性质: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启示:1.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949.10—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原因:一家一户经济阻碍农业发展。

3、途径: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4、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国家组织,走集体化道路。

5、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由此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6、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

补充: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实质:使资本家们的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到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在曲折中前进)

第十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

按先后顺序列举本课大事:中共八大,两次失误,调整。

中共八大

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召开时间:1956年9月。

内容:大会明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课本P64)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总路线:多快好省

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

出现失误的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表现: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稳中求进,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

适应。

国民经济的调整

(课本P68-69)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知错就改,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

、曲折的过程,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及时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

新成就。

第十一课 艰苦时代的创业英雄

石油战线上的“铁人”

英雄人物:王进喜

事迹:(课本P73)

称号:“铁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

英雄人物:焦裕禄

事迹:(课本P74)

称号:“县委书记的榜样”

雷锋之歌

英雄人物:雷锋

事迹:(课本P76)

第十二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5—1976.10)

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原因:毛泽东对形式的错误估计。

实质:思想大混乱,政治大动乱。

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后期形式明显好转的原因: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也恢复了领导工作。

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第十三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

“两弹”震惊世界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2、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

4、两弹元勋:邓稼先

太空响起“东方红”

1970年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成功,标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写在大地上的辉煌: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成果: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四课 登上国际舞台

跨越大洋的握手

1、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背景: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苏联的挑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

3、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4、长期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问题:台湾问题。

5、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上海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6、1979年1月1日起,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重返联合国

1、重返联合国根源:综合国力的增强。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3、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增强了第三和解在联

合国的力量(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挖制联合国的局面。

走向建交高潮

1972年中日建交等(课本P96-97) 现代史1949-至今

1.过渡时期1949-1953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3-1956社会主义革命

2.十年探索

3.文革十年1966-1976

4.两年徘徊1976-1978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我是四十中的,不过现在上高中,你呢?)

钢铁长城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4课钢铁长城

江苏省连云港市陇东中学 祝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特征中,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

2.在体验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时,说出怎样面对考验,取得成功。

3.在探究人民海、空军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犹如形成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能力

1.分阶段简要讲述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点,说出科技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2.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主题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3.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

2.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提示,引导自学,初步建构知识结构;运用新情境中的问题,深化对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的概括。

4.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解决由浅入深的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在感受历史发展变化中,突破重点。

课前导学

1.运用预习提纲,预习本课课文。

2.收集有关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事迹,准备再现蒋道平空战的短剧。

3.收集有关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图片、材料。

4.复习有关旧中国的国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

教学渗透

通过各个时期各军种装备图片展,感悟科技强军的重要性;阅读相关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教学资源

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问题链接各个时期各军种装备典型图片,影片《国庆50周年大阅兵》等。

3.相关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站等。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长城的投影。

设计如下问题引入新课。

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的长城。它显示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谁能告诉大家,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对,现在我们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发展变化。

板书:第14课钢铁长城

抵御少数民族的掠夺和屠杀,属于国家的防御工程之一。

从学生熟悉的长城入手,引入新课,以拉近教材与现实间的距离,并用图片以增强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

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具体分为3课内容: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的新发展;另有1节活动课。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充分显示同学们的学习水平,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看看哪一组能获得本节课的优胜组称号。

出示预习提纲(见板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检测预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调控,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板书内容进行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并引导学生修正回答内容。教师依据板书,简介本课主要内容。

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分组依据预习提纲,阅读课文,完成板书需要填的部分,可以小组内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检测预习效果或完成板书空白内容。

海军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成立后的70年代: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研制出多种舰艇,如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

90年代以来: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空军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属于陆军;

成立后的7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果;制造出多种机型;并走上国产化道路;

90年代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新飞跃,自行研制加上引进,新型飞机增多。

导弹部队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没有;

成立后的70年代:57年才组建战略部队;

90年代以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学本课内容,解决预习提纲中的问题。

检测预习效果可以用以下方案中的一种:�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运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运用教材回答问题;教师请另一位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自己边回答问题,边完成板书空白内容。

出示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自行研制的、2001年出访欧洲的海军编队等军舰图片,要求学生阅读图片,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片简要介绍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2.依据图片和课文内容,说出我国海军装备的变化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我国海军的逐渐强大有哪些重大作用?

4.有人说旧中国有海无疆,而新中国的海军则能够保卫祖国的海防。你认为这话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人民空军的发展还经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蒋道平、美国飞行员、中朝人民,再现蒋道平空战及空战归来后受到人民欢迎的历史场景。其他同学在观看这几位同学的表演时,思考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1.蒋道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抗击美军的?蒋道平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得到中朝人民的赞扬?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刚才几位同学再现历史场景的效果如何?应该怎样再现历史场景?

3.比较人民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历程,说出两支军队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和体验。

推出教材导言中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下列问题。

1.说出两幅图片的主要不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导致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教材的图片材料,简要说说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4.从前面的探究过程中你能归纳出“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吗?

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共识,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答案。

1.可以依据板书内容介绍,具体内容略。

2.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军舰逐渐增多。说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对军队的更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应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念。

3.保卫祖国的海防,抵抗外敌入侵。

4.正确。如鸦片战争时,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中,虽然清朝海军装备了近代武器,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地保护了祖国的海防。

几位学生代表再现历史场景,其他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学生代表的表演。

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是在我国空军刚刚诞生,敌人异常强大的情况下抗击美军的。因为他保护中朝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敌,敢打敢拼,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要敢于正视挑战,勇敢接受考验;要为保护人民利益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

2.明确所要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事件的发展特征;依据特征,选择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典型表现;设计体验或再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全力进行体验或再现。根据学生代表的具体体验或再现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是否抓住历史发展特征、是否是典型表现、是否进行设计、是否全力投入等方面。

3.共同点: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含量不同,作战效果不同。

2.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的重视;经济的发展等。

3.根据板书内容进行简介,具体内容略。

4.首先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回忆所学知识,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再次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任务;最后根据问题任务和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中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是关键。

本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深化对新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第二问还兼有完成情感目标�的作用。第三问运用探究式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突破本课难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意思符合即可。

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对象或对问题进行分解,以降低探究难度,使学生顺利地学习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协商。

本环节由再现历史场景和体验历史发展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人民空军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问评价再现历史场景的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实现情感目标2、突破本课的另一难点;学生在表演时要引导学生突出蒋道平的英勇奋战和受到人民的广泛赞誉。第二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而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体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第三问是为完成情感目标1、巩固情感目标2而设计的,能力要求较高。

本环节学生学习方式比较灵活,有探究、体验等,还有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的目的。

本环节由历史图片材料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巩固已经实现的情感目标。其中第四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2而设计的,在前面探究基础上,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探究过程,再结合本环节的系列问题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以下问题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回忆探究环节和注意事项,再解决问题。

复习巩固与深化。

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突破本课最后一个难点:理解“钢铁长城”的含义。

1.本课主要讲述了哪些重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本课的学习过程基本都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法,你能说出分组学习的好处吗?在分组学习中你向同伴学习了哪些学习方法?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细审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链。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主要指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筑了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这就是“钢铁长城”。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2.可以集思广益,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避免失误。同伴的细心审题、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感染了自己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回答即可。

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过程目标3和情感目标3,实现读史明智的教育功能。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表现。我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国人民的努力拼搏,特别是军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直接促进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能不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自豪吗!最重要的是,从我国国防力量的逐渐强大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怎样学习,特别是怎样学习历史,怎样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怎样从历史学习中吸取成长的经验,以更好更快地成长。

布置课外活动任务:预习下节课内容;收集有关新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图片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修订

历史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很杂,所以很多小伙伴都掌握得不全,考试的时候很难取得好成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

新 文化 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课

是这个版本吗?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 家庭的照片

彩色插图说明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辩论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课五 历史小报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 家庭照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急急 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求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重庆谈判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国民

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

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谈判中争执的焦点问题: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像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第二课 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形势:敌强我弱。

3.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4.意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孟良崮之战

1947年陈毅、粟裕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七十四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

1、背景:1947年6月30日,当蒋在陕北、山东战场全力进攻解放区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

人,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在歼灭大量敌人后,迅速甩开国民党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

别山的壮举。

2、时间:1947年6月30日。

3、原因

(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4、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5、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课 战略大决战

(如果说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年,那么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决胜年)

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关门打狗

关键地点:锦州

战果:(1)歼敌47万人(2)解放东北全境(3)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优势)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时间:1948年1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

4、战术:中间突破,分割包围。

5、关键地点:徐州

6、战果(1)承前启后(2)歼敌55万人(3)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难各省的

基础。

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23日

2、指挥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动战役。

3、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4、作战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关键地点:北平

6、战果:(1)歼敌52万人(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第四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指挥者:总前委邓小平

3、作战部队:第二、三野战军。

4、地点: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5、战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权的覆灭。(1927.4.18~1949.4.23)22年。

6、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创造了条件。

7、胜利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2)充分的战前准备(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向全国进军

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1949年底,解放我国大部分地区,1950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和平解放的地区:长春、北平、云南、西藏、西康。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蒋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民政府腐败,政治上不得民心。

(2)共产党方面,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共制订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4)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感悟:(1)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革命而且能成功领导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党。(2)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

必然选择。

第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制定《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名称,国家性质,政权性质,民主集中制。(详见课本P31)

开国大典

1、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基本条件:(P34 图下面)

2、解放时间:1951年5月。

3、1959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胜利日。

第六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目的: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

新兵种的组建

人民海军空军建立。(课本P40-42)

农村的革命(土地改革)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

1、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本P44)

2、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课本P46)

1、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1953年12月。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先决条件、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基础、必要条件)平等互

利(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基本目的、必然结果)

3、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4月

2、主要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主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4、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称做“万隆精神”。

第八课 迈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步(奠定工业基础)

1.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背景:经过三年发展有好转,但与发达国家差很远。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对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成就:东北重工基地(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川、青、新藏公路(直达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

联系),武汉市长江大桥,电气化铁路:宝城铁路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政治保障)

第一届人代会(1954.9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民主

法制建设)

性质: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启示:1.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949.10—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原因:一家一户经济阻碍农业发展。

3、途径: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4、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国家组织,走集体化道路。

5、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由此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6、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

补充: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实质:使资本家们的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到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在曲折中前进)

第十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

按先后顺序列举本课大事:中共八大,两次失误,调整。

中共八大

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召开时间:1956年9月。

内容:大会明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课本P64)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总路线:多快好省

人民公社特点:“一大二公”

出现失误的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表现: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稳中求进,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

适应。

国民经济的调整

(课本P68-69)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知错就改,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

、曲折的过程,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及时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

新成就。

第十一课 艰苦时代的创业英雄

石油战线上的“铁人”

英雄人物:王进喜

事迹:(课本P73)

称号:“铁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

英雄人物:焦裕禄

事迹:(课本P74)

称号:“县委书记的榜样”

雷锋之歌

英雄人物:雷锋

事迹:(课本P76)

第十二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5—1976.10)

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原因:毛泽东对形式的错误估计。

实质:思想大混乱,政治大动乱。

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后期形式明显好转的原因: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也恢复了领导工作。

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第十三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

“两弹”震惊世界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2、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

4、两弹元勋:邓稼先

太空响起“东方红”

1970年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成功,标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写在大地上的辉煌: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成果: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四课 登上国际舞台

跨越大洋的握手

1、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背景: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苏联的挑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

3、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4、长期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问题:台湾问题。

5、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上海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6、1979年1月1日起,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重返联合国

1、重返联合国根源:综合国力的增强。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3、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增强了第三和解在联

合国的力量(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挖制联合国的局面。

走向建交高潮

1972年中日建交等(课本P96-97) 现代史1949-至今

1.过渡时期1949-1953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3-1956社会主义革命

2.十年探索

3.文革十年1966-1976

4.两年徘徊1976-1978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我是四十中的,不过现在上高中,你呢?)

钢铁长城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4课钢铁长城

江苏省连云港市陇东中学 祝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特征中,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

2.在体验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时,说出怎样面对考验,取得成功。

3.在探究人民海、空军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犹如形成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能力

1.分阶段简要讲述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点,说出科技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2.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主题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3.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

2.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提示,引导自学,初步建构知识结构;运用新情境中的问题,深化对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的概括。

4.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解决由浅入深的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在感受历史发展变化中,突破重点。

课前导学

1.运用预习提纲,预习本课课文。

2.收集有关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事迹,准备再现蒋道平空战的短剧。

3.收集有关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图片、材料。

4.复习有关旧中国的国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

教学渗透

通过各个时期各军种装备图片展,感悟科技强军的重要性;阅读相关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教学资源

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问题链接各个时期各军种装备典型图片,影片《国庆50周年大阅兵》等。

3.相关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站等。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长城的投影。

设计如下问题引入新课。

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的长城。它显示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谁能告诉大家,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对,现在我们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发展变化。

板书:第14课钢铁长城

抵御少数民族的掠夺和屠杀,属于国家的防御工程之一。

从学生熟悉的长城入手,引入新课,以拉近教材与现实间的距离,并用图片以增强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

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具体分为3课内容: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的新发展;另有1节活动课。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充分显示同学们的学习水平,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看看哪一组能获得本节课的优胜组称号。

出示预习提纲(见板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检测预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调控,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板书内容进行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并引导学生修正回答内容。教师依据板书,简介本课主要内容。

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分组依据预习提纲,阅读课文,完成板书需要填的部分,可以小组内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检测预习效果或完成板书空白内容。

海军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成立后的70年代: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研制出多种舰艇,如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

90年代以来: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空军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属于陆军;

成立后的7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果;制造出多种机型;并走上国产化道路;

90年代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新飞跃,自行研制加上引进,新型飞机增多。

导弹部队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没有;

成立后的70年代:57年才组建战略部队;

90年代以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学本课内容,解决预习提纲中的问题。

检测预习效果可以用以下方案中的一种:�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运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运用教材回答问题;教师请另一位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各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自己边回答问题,边完成板书空白内容。

出示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自行研制的、2001年出访欧洲的海军编队等军舰图片,要求学生阅读图片,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片简要介绍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2.依据图片和课文内容,说出我国海军装备的变化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我国海军的逐渐强大有哪些重大作用?

4.有人说旧中国有海无疆,而新中国的海军则能够保卫祖国的海防。你认为这话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人民空军的发展还经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蒋道平、美国飞行员、中朝人民,再现蒋道平空战及空战归来后受到人民欢迎的历史场景。其他同学在观看这几位同学的表演时,思考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1.蒋道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抗击美军的?蒋道平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得到中朝人民的赞扬?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刚才几位同学再现历史场景的效果如何?应该怎样再现历史场景?

3.比较人民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历程,说出两支军队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和体验。

推出教材导言中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下列问题。

1.说出两幅图片的主要不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导致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教材的图片材料,简要说说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4.从前面的探究过程中你能归纳出“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吗?

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共识,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答案。

1.可以依据板书内容介绍,具体内容略。

2.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军舰逐渐增多。说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对军队的更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应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念。

3.保卫祖国的海防,抵抗外敌入侵。

4.正确。如鸦片战争时,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中,虽然清朝海军装备了近代武器,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地保护了祖国的海防。

几位学生代表再现历史场景,其他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学生代表的表演。

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是在我国空军刚刚诞生,敌人异常强大的情况下抗击美军的。因为他保护中朝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敌,敢打敢拼,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要敢于正视挑战,勇敢接受考验;要为保护人民利益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

2.明确所要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事件的发展特征;依据特征,选择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典型表现;设计体验或再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全力进行体验或再现。根据学生代表的具体体验或再现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是否抓住历史发展特征、是否是典型表现、是否进行设计、是否全力投入等方面。

3.共同点: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含量不同,作战效果不同。

2.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的重视;经济的发展等。

3.根据板书内容进行简介,具体内容略。

4.首先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回忆所学知识,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再次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任务;最后根据问题任务和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中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是关键。

本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深化对新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第二问还兼有完成情感目标�的作用。第三问运用探究式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突破本课难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意思符合即可。

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对象或对问题进行分解,以降低探究难度,使学生顺利地学习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协商。

本环节由再现历史场景和体验历史发展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人民空军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问评价再现历史场景的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实现情感目标2、突破本课的另一难点;学生在表演时要引导学生突出蒋道平的英勇奋战和受到人民的广泛赞誉。第二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而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体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第三问是为完成情感目标1、巩固情感目标2而设计的,能力要求较高。

本环节学生学习方式比较灵活,有探究、体验等,还有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的目的。

本环节由历史图片材料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巩固已经实现的情感目标。其中第四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2而设计的,在前面探究基础上,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探究过程,再结合本环节的系列问题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以下问题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回忆探究环节和注意事项,再解决问题。

复习巩固与深化。

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突破本课最后一个难点:理解“钢铁长城”的含义。

1.本课主要讲述了哪些重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本课的学习过程基本都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法,你能说出分组学习的好处吗?在分组学习中你向同伴学习了哪些学习方法?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细审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链。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主要指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筑了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这就是“钢铁长城”。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2.可以集思广益,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避免失误。同伴的细心审题、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感染了自己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回答即可。

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过程目标3和情感目标3,实现读史明智的教育功能。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表现。我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国人民的努力拼搏,特别是军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直接促进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能不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自豪吗!最重要的是,从我国国防力量的逐渐强大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怎样学习,特别是怎样学习历史,怎样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怎样从历史学习中吸取成长的经验,以更好更快地成长。

布置课外活动任务:预习下节课内容;收集有关新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图片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修订

历史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很杂,所以很多小伙伴都掌握得不全,考试的时候很难取得好成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

新 文化 运动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一课

是这个版本吗?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 家庭的照片

彩色插图说明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辩论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课五 历史小报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 家庭照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钢铁长城历史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