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1、2课时)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1、2课时)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篇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篇三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是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1、2课时

在课前,做好数学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 ( )

(2) ( )

(3) (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 (mL),水有 (mL)。

师: 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

呢?(水占总体积的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的实际运用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猜你喜欢:

1.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教案

2.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尺》教案

3.六年级上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4.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

5.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案

6.六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商不变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是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比值不变 和学过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意义相同。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部位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0,比值不变,这一规律叫做比的性质

望采纳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篇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篇三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是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1、2课时

在课前,做好数学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 ( )

(2) ( )

(3) (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 (mL),水有 (mL)。

师: 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

呢?(水占总体积的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的实际运用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猜你喜欢:

1.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教案

2.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尺》教案

3.六年级上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4.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

5.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案

6.六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商不变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是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比值不变 和学过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意义相同。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部位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0,比值不变,这一规律叫做比的性质

望采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讲解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