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初一下册电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语文书初一下册电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初一下册语文书电子书

初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新东方)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第一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第二课是《爸爸的花谢了》林海音的;第三课是《丑小鸭》安徒生的;第四课是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的;第五课是《伤仲永》王安石的。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伤仲永课件 百度文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回答者: 爱笑女孩—笑笑 | 一级 | 2011-3-2 19:46

转发到: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都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如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事务。

辞:推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与:和。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拓展资料: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

推荐于 2019-08-0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55条评论

发句走心的,交个知心友

热心网友66

很棒

热心网友4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5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七语文下册,【新东方】免费提供100万份春季直播课

七语文下册,【新东方】为全国中小学用户免费提供100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停课不停学!广告2019-11-08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孙权劝学》翻译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希望我的回答 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135赞·519浏览2017-01-10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课文翻译。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24赞·382浏览

新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代 译文对照 初,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 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标签: 初中文言文 学习 其他 哲理 文言文 译文 注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相关内容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 古诗文网>>2赞·455浏览2017-03-02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权劝学7542赞·88,152浏览2019-10-04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孙权劝学课文及译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七下电子课本

课本电子版下载流程:

1、首先,在手机桌面打开并登录微信APP。

2、微信主界面,在搜索栏输入“电子课本网”搜索公众号。

3、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在下方文字框输入要下载的电子课本,比如“人教版初一英语”点击“发送”。

4、这时候,页面会回复“人教版初一英语电子课本”点击进入详情页。

5、电子课本详情页面,选择“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电子课本”下方“上册”或“下册”点击下载。下载完成后点击课本,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观看了。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一下册语文书电子书

初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新东方)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第一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第二课是《爸爸的花谢了》林海音的;第三课是《丑小鸭》安徒生的;第四课是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的;第五课是《伤仲永》王安石的。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伤仲永课件 百度文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回答者: 爱笑女孩—笑笑 | 一级 | 2011-3-2 19:46

转发到: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都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如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事务。

辞:推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与:和。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拓展资料: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

推荐于 2019-08-0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55条评论

发句走心的,交个知心友

热心网友66

很棒

热心网友4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5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七语文下册,【新东方】免费提供100万份春季直播课

七语文下册,【新东方】为全国中小学用户免费提供100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停课不停学!广告2019-11-08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孙权劝学》翻译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希望我的回答 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135赞·519浏览2017-01-10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课文翻译。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24赞·382浏览

新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代 译文对照 初,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 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标签: 初中文言文 学习 其他 哲理 文言文 译文 注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相关内容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 古诗文网>>2赞·455浏览2017-03-02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权劝学7542赞·88,152浏览2019-10-04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孙权劝学课文及译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七下电子课本

课本电子版下载流程:

1、首先,在手机桌面打开并登录微信APP。

2、微信主界面,在搜索栏输入“电子课本网”搜索公众号。

3、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在下方文字框输入要下载的电子课本,比如“人教版初一英语”点击“发送”。

4、这时候,页面会回复“人教版初一英语电子课本”点击进入详情页。

5、电子课本详情页面,选择“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电子课本”下方“上册”或“下册”点击下载。下载完成后点击课本,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观看了。

语文书初一下册电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