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5年级数学教材(一年级数学教材解读)
小学5年级数学教材(一年级数学教材解读)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书内容

小学五年级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下册: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 统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分析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九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总复习。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九册教科书做了一些调整。1. 计算内容的调整删去原有的整数、小数四步计算混合运算。2.应用题内容的调整。教科书把原来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的归一、归总加条件的应用题和选学内容“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删去。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发展数学。教材的调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使用教材我想这样做:

(1)使用教材不依赖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学生

直观感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

(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教学中让学生

根据新知提出生活里是怎样用。让每个学生使用数学记录本,收集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

(3)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留给学生充足探索和思考空间,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新课之前学生准备: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③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教师准备:①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②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③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④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第一课:小数乘法

第二课:小数除法

第三课:观察物体

第四课:简易方程

第五课: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课:统计与可能性

第七课:数学广角

第八课:总复习

5年级上册的数学书的内容就这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书有几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共有八单元。分别是: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总复习,共八章。

1、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解决问题。

2、第二单元:位置,包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8、7、6、5、、、、、加几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

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八年级 数学教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 教育 教材认识的改变、文学研究领域新成果的取得、不同时代学生特点的不同,不断在进行调整。目录有什么知识呢?我整理了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的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目录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6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7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8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4.3 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9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0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归纳:四边形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trapezium)。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宽和长的比是(根号5-1)/2(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归纳:数据的分析

1.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 方法 。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 报告 6.交流

七年级数学教材全解

教材全解可以起到辅助启发的作用,因此对于提高数学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要看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是否刻苦学习,如果买来是抄答案,那就没有必要了。现阶段七年级的数学不算太难,买或不买,其实区别不大。 当然有用,这本教材我也用过,里面很多知识点总结的很好的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书内容

小学五年级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下册: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 统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分析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九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总复习。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九册教科书做了一些调整。1. 计算内容的调整删去原有的整数、小数四步计算混合运算。2.应用题内容的调整。教科书把原来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的归一、归总加条件的应用题和选学内容“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删去。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发展数学。教材的调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使用教材我想这样做:

(1)使用教材不依赖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学生

直观感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

(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教学中让学生

根据新知提出生活里是怎样用。让每个学生使用数学记录本,收集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

(3)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留给学生充足探索和思考空间,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新课之前学生准备: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③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教师准备:①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②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③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④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第一课:小数乘法

第二课:小数除法

第三课:观察物体

第四课:简易方程

第五课: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课:统计与可能性

第七课:数学广角

第八课:总复习

5年级上册的数学书的内容就这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书有几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共有八单元。分别是: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总复习,共八章。

1、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解决问题。

2、第二单元:位置,包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8、7、6、5、、、、、加几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

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八年级 数学教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 教育 教材认识的改变、文学研究领域新成果的取得、不同时代学生特点的不同,不断在进行调整。目录有什么知识呢?我整理了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的目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目录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6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7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8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4.3 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9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0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归纳:四边形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trapezium)。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宽和长的比是(根号5-1)/2(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归纳:数据的分析

1.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 方法 。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 报告 6.交流

七年级数学教材全解

教材全解可以起到辅助启发的作用,因此对于提高数学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要看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是否刻苦学习,如果买来是抄答案,那就没有必要了。现阶段七年级的数学不算太难,买或不买,其实区别不大。 当然有用,这本教材我也用过,里面很多知识点总结的很好的

小学5年级数学教材(一年级数学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