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总用。因此,对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度重视是这一目标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思想上的解放,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理论形成、以及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历程,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学巅峰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消除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建立起敢于猜想、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起桥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实践证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庞大的方法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曾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方法常常是极富兴趣部分。”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物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学家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担负着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的职能。因而它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价值。

四、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并提出能力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关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标准》中阐释探究活动七个要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其中的“猜想和假设”是过去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科学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科学研究沿预定目标展开。它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因而使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了必要的基础。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猜想与假设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理论,都来自于提出了正确的假设,如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

192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1924年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纲要》,并稍加修改后,于1932年正式颁布,称为《正式标准》。《正式标准》中关于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与各校原来采用的无多大差别。初中在第三学年开设,上、下学期每周分别为3课时和4课时,高中也在第三年开设,每周均为6课时。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分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分别规定了初中和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等项目。这是一份比较完整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是比较正规的,比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把它们的内容分别摘录如下:

一、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

(2)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之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

(3)使学生练习运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2.时间支配

第五学期每周4小时,第六学期每周3小时。

3.教材大纲(教材的最低限度,排列次序可酌量变更)

(1)固体、液体和气体

(2)长度、面积与其单位

(3)重量与力——力之单位、比重

(4)中国秤

(5)浮力

(6)液体内之压力

(7)大气压力、虹吸、气体之压力

(8)打气筒、抽水机与抽气机

(9)时间及单位——钟及表

(10)运动——距离、速度、加速度

(11)简单机械

(12)摩擦

(13)材料之强弱及弹性

(14)振动与波浪、水波、声波

(15)声音之强弱、高低及品质

(16)音阶与乐器(例如琴笛、喇叭、钟鼓等)

(17)太阳与热、热之来源——摩擦、燃料及电

(18)温度与温度计、温度计之分度法

(19)物性之胀缩

(20)热量

(21)物态之变化、冰、水、水蒸气、沸腾与凝固

(22)导热质和绝热质、对流与通风

(23)光之直进、影与日、月之蚀、光之速度

(24)光之反射及折射、虹

(25)平面镜

(26)眼镜、灵视、(为英语“透镜”lens的音译,引者注)焦点及焦距、正像及倒像

(27)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望远镜、显微镜

(28)太阳及颜色

(29)磁铁、指北极与指南极、罗盘、地磁

(30)摩擦起电、正电与负电

(31)电池、正极与负极、干电池与湿电池

(32)电流、磁效应、热效应及化学效应

(33)导电体与绝缘体、电线与保险丝

(34)电压——雷电、触电

(35)手电筒、电灯、电话、电铃、电报

(36)电机、发电机与电动机、电扇、电车

4.实施方法概要——教法要点

(1)教材宜以常识为中心,不应受物理学本身之组织所约束

(2)讲解之时,应以启发学生之理解为首要,不应令其作机械式之记忆

(3)务将教材具体化,以使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相接近,纯为物理学实验中所能见及之事实,不必讨论

(4)讲解之时,须作简单之表演实验,以使学生对于所见留有深刻印象

(5)应多备简单之问题,使学生于课外自动寻求其答案

5.物理实验及注意点

(1)圆规及尺之用法

(2)三角板及量角规之用法

(3)物体容积及面积之测量

(4)直角三角形各边之关系、π之值

(5)中国秤之构造及用法

(6)有规则固体之比重(由其容积及重量求之)

(7)无规则固体之比重(由其容积及重量求之)

(8)浮力(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失去之重量定之)

(9)气体之压力、实验者之肺压力

(10)液体之压力

(11)打气机及抽气机(作图以示其构造)

(12)滑车之用法(固定滑车与可动滑车之不同,滑车组之配合)

(13)摩擦(比较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之大小)

(14)质料之强弱

(15)声音之高低

(16)温度计之分度法及构造(华氏与摄氏温度计之区别)

(17)温度计之用法;体温、冰水温度、沸水温度

(18)热量(热水与冷水混合后之温度)

(19)膨胀(玻璃杯炸破之原因)

(20)沸腾

(21)影——微隙照相机

(22)平面镜

(23)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24)物体之色

(25)磁铁及罗盘

(26)摩擦起电

(27)电池

(28)安装电灯、电键、构造

(29)保险丝

(30)电磁铁

(31)电镀

实验应注意之点:

(1)每次实验所需之器具应多备数套,以备所试验之问题不能与演讲相衔接

(2)宜训练学生如何自制简单之器具

(3)宜训练学生对于常见之现象能作有条理之观察及记录

(4)应使学生了解简单器械之构造及用法

(5)宜训练学生不籍画图器具绘图以表示各种简单器械之结构并能利用圆规、三角板及尺条等以绘较完善之图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之简单原理,并能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

(3)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之关系

2.时间支配

(1)讲解及表演第三年每周3小时

(2)问题解答及讨论第三年每周1小时

(3)实验第三学年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3.教材大纲

(1)度量衡及基本单位

(2)密度及比重

(3)力及其单位

(4)物质之三态

(5)固体之弹性——虎克定律

(6)液体中之压力——巴斯卡原理、水压机

(7)自来水之供给

(8)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物体比重之测法

(9)气体之压力、大气压力、托里拆利管、气压计

(10)压力及气体容积之关系——波意耳定律

(11)各式唧筒及其它利用气体压容关系之设备

(12)杠杆与力

(13)斜面与合力、力之平行四边形定律

(14)简单的省力器械、器械之利益与效率

(15)力与运动、速度、加速度、等速运动、等加速运动、自由坠体

(16)圆周运动现象与离心力(只限于简单之叙述)

(17)惯性、牛顿运动定律、质量与重量之区别、重心

(18)单摆

(19)摩擦

(20)功及功率、能及其变换

(21)气体分子及其运动、扩散

(22)液体之扩散、渗透、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外黏力及内黏力

(23)熔化及结晶

(24)温度与温度计

(25)膨胀及其应用

(26)热量与功

(27)比热及量热器

(28)融解及凝固

(29)蒸发、沸腾、沸点与汽压之关系

(30)湿度及气象问题

(31)制冷设备及热机

(32)热之传播

(33)波动——纵波与横波

(34)波之反射、折射及干涉

(35)声波及其速度

(36)声音之强弱、高低及品质;回音、拍

(37)音叉与共鸣

(38)弦之振动与气柱之振动

(39)留声机

(40)音乐

(41)光之直进、影、日月之蚀

(42)光度

(43)光之波动说与光之速度

(44)光之反射、平面镜与球面镜

(45)光之折射、折光指数、全反射

(46)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47)棱镜

(48)简单之光学仪器(例如映画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照相机、眼镜等)

(49)光谱及物体之颜色

(50)光之干涉及绕射、薄膜之颜色

(51)磁铁、磁极、磁之感应

(52)磁场及磁力线

(53)地磁及罗盘

(54)磁之分子说

(55)正电与负电、导体与绝缘体、库仑定律

(56)静电感应现象(例如金箔验电器、感应盘)

(57)其他静电现象(例如尖端放电、电帷、闪电、避电针等)

(58)蓄电器、电容及介电系数

(59)电池及电流

(60)干电池与湿电池、极化作用与局部作用

(61)蓄电池

(62)电阻——欧姆定律

(63)电池之联接法

(64)电阻之联接法

(65)惠斯通电桥

(66)电能与热量

(67)电解、电镀——法拉第电解定律——电量计

(68)电流之磁效应——电流计、安培计、伏特计

(69)电磁铁、导磁率、电铃及电极

(70)电磁感应及楞次定律

(71)感应圈

(72)电话

(73)发电机原理:直流、交流、整流器、变压器

(74)发电机原理:电车与电扇、电表(即瓦特计)

(75)电磁波及无线电报

(76)晶体检波器与真空管检波器、无线电话

(77)真空管中放电

(78)阴极射线及电子、X射线

(79)放射性

(80)物质构造大意

4.实施方法概要——教法要点

(1)各部分之教材,应以初中物理学之内容为起点,逐步授以物理学上所用之初步方法,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得有进一步之了解。教材不应成为大学物理之缩本

(2)讲解之时,务必多作简单实验表演,以佐学生了解各原理之意义

(3)务必使学生能透彻了解各原理及定义之意义,不宜令其徒事背诵字句

(4)宜特别注重物理学应用,不必高谈理论及学说

(5)宜由教员领导学生前往参观与应用物理有关之场所

(6)须由教员多拟或选简单实用问题与习题,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诸原理以解答之。计算之习题,应督促学生每周按指定时间交入,并于详细改正之后发还

(7)应鼓励学生质疑,凡遇学生发问时,应由教师另设较易解决之问题,以逐步引导到自行解决其疑难之途径。

(8)凡遇学生超过20人时,问题讨论应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至多以20人为限,分组之时须由才能相埒之学生分为同组

(9)应多举行笔试,试题以属于计算及解释者为宜,背诵定义及定律一类题目,皆应避免

5.物理实验及注意点

(1)长度之测定(游标尺之用法)

(2)天秤之用法(有规则固体之密度和比重)

(3)簧秤与虎克定律

(4)固体及液体之比重与阿基米德原理

(5)液体之压力与深度之关系

(6)液体之比重(Hare氏法)

(7)波意耳定律

(8)唧筒之构造(由学生配合)

(9)中国秤

(10)力之平行四边形定律

(11)斜面上物体之静止及其运动

(12)滑车之配合及其效率

(13)单摆

(14)压力与沸点

(15)金属之比热与量热器

(16)黄铜针之长度膨胀

(17)气体之膨胀

(18)湿度

(19)冰之融解热

(20)水之汽化热

(21)热之功当量

(22)绝热质

(23)气柱之共鸣、拍音

(24)光的反射

(25)光度计

(26)水及玻璃之折光指数

(27)镜所造成之像

(28)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29)三棱镜之分光作用

(30)磁场

(31)电池

(32)储电于蓄电池之方法

(33)电镀法

(34)电阻及其联接法(惠斯通电桥之用法)

(35)电流之磁效应——简单电流计之制法;安培计、伏特计之用法

(36)电阻率与热能

(37)电铃之接法、电报用法

(38)感应电流

(39)电动机原理

(40)无线电晶体接收机(由学生配接各用器)

(41)真空管检波器(由学生配接各用器)

实验应注意之点:

(1)上列各实验不必全作,惟每人每年最少须作实验30个,所选之实验以适应学生之环境为标准,其性质应平均分配下列四项:

①寻求各现象之因果

②证明律例之数量关系

③实用的问题

④由学生自制简单之仪器

(2)所用仪器不须十分精密,惟所观察之结果应力求其准确

(3)实验之结果务必用相当之表格记录之,以训练学生能作有系统之记载

(4)凡遇寻求数量关系之实验时,务必使学生自行估计,并算其所求之结果之误差

(5)对于有意义的数码之去留及简捷计算法,须特别注意

(6)应使学生明了实验各步骤之用意,切不可令其只知盲从实验教本

三、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评价

二三十年代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它规定的目的要求、内容等各方面,都比较合理,对保证二三十年代的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为此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高中的不同任务分为两部分开列。初中要有利于普及物理知识,高中是为了提高中等教学的水平,又能保证大学理科的要求和质量。解放后颁布的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十年一贯制中学的影响,对初、高中的不同要求不够突出,出现了螺旋上升的形式,而且倾向于升学,忽视了初中也有就业的任务。当前,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已经明确了初、高中教学任务的区别,这可以说,是这一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2.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日常教学的要求,提得都很明确。例如,在初中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简单现象,在“实施概要”中又提出:“教材宜以常识为中心,不应受物理学本身之组织所拘束。”又提出:“务将教材具体化,使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相接近。纯为实验室中所能见及之事不必讨论。”在高中的“实施概要”中指出:“各部分之教材应以初中物理之内容为起点,教材不应该是初中教材的同心圆的放大,也不应该是大学物理的缩本”。无论初中或高中,都不强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与解放后物理教学的要求有所不同。

3.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教材体例比较合理。《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不仅在整体上已经全面介绍了经典物理的基本知识,而且其体例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没有多大的改动。

4.教学集中,课时较少。按《标准》,物理教学的时间是初中学习一年(4、3),高中学习一年(6、6)。这样在同一学期中,同时学习的课程门类较少,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不致于头绪多而精力分散。但是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不能解决。当时学校里对《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不能全部讲授。特别对实验的要求,由于仪器设备的不足,在一般学校里,是难以达到的。

5.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例如,在实施方法概要中指出:“要参观与应用物理有关的场所。”“注意物理之应用,……勿高谈理论及学说”等等,这些对今天的物理教学仍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6.重视直观教学原则。《标准》多次指出:“讲解之时,务必作简单之实验表演,以佐学生了解”,“使学生对所见留有深刻之印象”等,都是非常正确的。

7.重视能力的培养。《标准》的目标中,没有提到涉及面较广而实际上又是比较空泛的各门学科的共同要求,如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而对于与物理教育有关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则相当重视。例如在初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思索之兴趣;在高中提到:“略知物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关系”,即今天所说的各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些意见在平时教学和编写教材中是很值得重视的。

8.注意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高中三年级,每周有6课时的物理,分配为讲课3课时,讨论1课时,实验2课时,其中实验偏多无法完成,但注意到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一个目标,是一个进步。同时,除了安排1课时的讨论外,还在关于对讲课的要求中提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又提到分组讨论时每组学生人数以20人为限,这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发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要求,在解放后的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提到的。

9.重视理解原理和实际应用,不重视计算和数学推导。例如,对高中的运动学、动力学的要求都很简略。这就反映了当时编写的教材对计算题的要求不高,更没有象后来强调过的综合计算题而造成学生的困难。

10.教学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标准》对初、高中的教学要求都相当高,课时又少,而且在“教材大纲”的附注说明中,又指出这是最低限度。显然,这同《标准》对实验的要求一样,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这就难免使物理课,成为中学里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

导语:《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以下是我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物理新课标解读

2022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1、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物理课程要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课程目标,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使其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注重课程基础性与综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2年版课标继承了2011年版课标的主题式结构,即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物理实验整体设计,关注跨学科渗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一、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总用。因此,对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度重视是这一目标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思想上的解放,才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二、注重物理概念或理论的产生过程

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理论形成、以及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教师对其产生过程的详细地介绍和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与历程,使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执着追求科学巅峰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消除对科学家的盲目崇拜。从而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建立起敢于猜想、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起桥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实践证明: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庞大的方法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曾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方法常常是极富兴趣部分。”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物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学家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担负着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的职能。因而它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方法的价值。

四、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并提出能力要求,明确了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关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通过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标准》中阐释探究活动七个要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而其中的“猜想和假设”是过去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科学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指导科学研究沿预定目标展开。它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因而使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了必要的基础。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猜想与假设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理论,都来自于提出了正确的假设,如19 世纪对氢光谱谱线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假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

192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1924年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纲要》,并稍加修改后,于1932年正式颁布,称为《正式标准》。《正式标准》中关于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与各校原来采用的无多大差别。初中在第三学年开设,上、下学期每周分别为3课时和4课时,高中也在第三年开设,每周均为6课时。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分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分别规定了初中和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等项目。这是一份比较完整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是比较正规的,比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把它们的内容分别摘录如下:

一、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

(2)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之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

(3)使学生练习运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2.时间支配

第五学期每周4小时,第六学期每周3小时。

3.教材大纲(教材的最低限度,排列次序可酌量变更)

(1)固体、液体和气体

(2)长度、面积与其单位

(3)重量与力——力之单位、比重

(4)中国秤

(5)浮力

(6)液体内之压力

(7)大气压力、虹吸、气体之压力

(8)打气筒、抽水机与抽气机

(9)时间及单位——钟及表

(10)运动——距离、速度、加速度

(11)简单机械

(12)摩擦

(13)材料之强弱及弹性

(14)振动与波浪、水波、声波

(15)声音之强弱、高低及品质

(16)音阶与乐器(例如琴笛、喇叭、钟鼓等)

(17)太阳与热、热之来源——摩擦、燃料及电

(18)温度与温度计、温度计之分度法

(19)物性之胀缩

(20)热量

(21)物态之变化、冰、水、水蒸气、沸腾与凝固

(22)导热质和绝热质、对流与通风

(23)光之直进、影与日、月之蚀、光之速度

(24)光之反射及折射、虹

(25)平面镜

(26)眼镜、灵视、(为英语“透镜”lens的音译,引者注)焦点及焦距、正像及倒像

(27)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望远镜、显微镜

(28)太阳及颜色

(29)磁铁、指北极与指南极、罗盘、地磁

(30)摩擦起电、正电与负电

(31)电池、正极与负极、干电池与湿电池

(32)电流、磁效应、热效应及化学效应

(33)导电体与绝缘体、电线与保险丝

(34)电压——雷电、触电

(35)手电筒、电灯、电话、电铃、电报

(36)电机、发电机与电动机、电扇、电车

4.实施方法概要——教法要点

(1)教材宜以常识为中心,不应受物理学本身之组织所约束

(2)讲解之时,应以启发学生之理解为首要,不应令其作机械式之记忆

(3)务将教材具体化,以使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相接近,纯为物理学实验中所能见及之事实,不必讨论

(4)讲解之时,须作简单之表演实验,以使学生对于所见留有深刻印象

(5)应多备简单之问题,使学生于课外自动寻求其答案

5.物理实验及注意点

(1)圆规及尺之用法

(2)三角板及量角规之用法

(3)物体容积及面积之测量

(4)直角三角形各边之关系、π之值

(5)中国秤之构造及用法

(6)有规则固体之比重(由其容积及重量求之)

(7)无规则固体之比重(由其容积及重量求之)

(8)浮力(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失去之重量定之)

(9)气体之压力、实验者之肺压力

(10)液体之压力

(11)打气机及抽气机(作图以示其构造)

(12)滑车之用法(固定滑车与可动滑车之不同,滑车组之配合)

(13)摩擦(比较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之大小)

(14)质料之强弱

(15)声音之高低

(16)温度计之分度法及构造(华氏与摄氏温度计之区别)

(17)温度计之用法;体温、冰水温度、沸水温度

(18)热量(热水与冷水混合后之温度)

(19)膨胀(玻璃杯炸破之原因)

(20)沸腾

(21)影——微隙照相机

(22)平面镜

(23)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24)物体之色

(25)磁铁及罗盘

(26)摩擦起电

(27)电池

(28)安装电灯、电键、构造

(29)保险丝

(30)电磁铁

(31)电镀

实验应注意之点:

(1)每次实验所需之器具应多备数套,以备所试验之问题不能与演讲相衔接

(2)宜训练学生如何自制简单之器具

(3)宜训练学生对于常见之现象能作有条理之观察及记录

(4)应使学生了解简单器械之构造及用法

(5)宜训练学生不籍画图器具绘图以表示各种简单器械之结构并能利用圆规、三角板及尺条等以绘较完善之图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之简单原理,并能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

(3)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之关系

2.时间支配

(1)讲解及表演第三年每周3小时

(2)问题解答及讨论第三年每周1小时

(3)实验第三学年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3.教材大纲

(1)度量衡及基本单位

(2)密度及比重

(3)力及其单位

(4)物质之三态

(5)固体之弹性——虎克定律

(6)液体中之压力——巴斯卡原理、水压机

(7)自来水之供给

(8)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物体比重之测法

(9)气体之压力、大气压力、托里拆利管、气压计

(10)压力及气体容积之关系——波意耳定律

(11)各式唧筒及其它利用气体压容关系之设备

(12)杠杆与力

(13)斜面与合力、力之平行四边形定律

(14)简单的省力器械、器械之利益与效率

(15)力与运动、速度、加速度、等速运动、等加速运动、自由坠体

(16)圆周运动现象与离心力(只限于简单之叙述)

(17)惯性、牛顿运动定律、质量与重量之区别、重心

(18)单摆

(19)摩擦

(20)功及功率、能及其变换

(21)气体分子及其运动、扩散

(22)液体之扩散、渗透、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外黏力及内黏力

(23)熔化及结晶

(24)温度与温度计

(25)膨胀及其应用

(26)热量与功

(27)比热及量热器

(28)融解及凝固

(29)蒸发、沸腾、沸点与汽压之关系

(30)湿度及气象问题

(31)制冷设备及热机

(32)热之传播

(33)波动——纵波与横波

(34)波之反射、折射及干涉

(35)声波及其速度

(36)声音之强弱、高低及品质;回音、拍

(37)音叉与共鸣

(38)弦之振动与气柱之振动

(39)留声机

(40)音乐

(41)光之直进、影、日月之蚀

(42)光度

(43)光之波动说与光之速度

(44)光之反射、平面镜与球面镜

(45)光之折射、折光指数、全反射

(46)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47)棱镜

(48)简单之光学仪器(例如映画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照相机、眼镜等)

(49)光谱及物体之颜色

(50)光之干涉及绕射、薄膜之颜色

(51)磁铁、磁极、磁之感应

(52)磁场及磁力线

(53)地磁及罗盘

(54)磁之分子说

(55)正电与负电、导体与绝缘体、库仑定律

(56)静电感应现象(例如金箔验电器、感应盘)

(57)其他静电现象(例如尖端放电、电帷、闪电、避电针等)

(58)蓄电器、电容及介电系数

(59)电池及电流

(60)干电池与湿电池、极化作用与局部作用

(61)蓄电池

(62)电阻——欧姆定律

(63)电池之联接法

(64)电阻之联接法

(65)惠斯通电桥

(66)电能与热量

(67)电解、电镀——法拉第电解定律——电量计

(68)电流之磁效应——电流计、安培计、伏特计

(69)电磁铁、导磁率、电铃及电极

(70)电磁感应及楞次定律

(71)感应圈

(72)电话

(73)发电机原理:直流、交流、整流器、变压器

(74)发电机原理:电车与电扇、电表(即瓦特计)

(75)电磁波及无线电报

(76)晶体检波器与真空管检波器、无线电话

(77)真空管中放电

(78)阴极射线及电子、X射线

(79)放射性

(80)物质构造大意

4.实施方法概要——教法要点

(1)各部分之教材,应以初中物理学之内容为起点,逐步授以物理学上所用之初步方法,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得有进一步之了解。教材不应成为大学物理之缩本

(2)讲解之时,务必多作简单实验表演,以佐学生了解各原理之意义

(3)务必使学生能透彻了解各原理及定义之意义,不宜令其徒事背诵字句

(4)宜特别注重物理学应用,不必高谈理论及学说

(5)宜由教员领导学生前往参观与应用物理有关之场所

(6)须由教员多拟或选简单实用问题与习题,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诸原理以解答之。计算之习题,应督促学生每周按指定时间交入,并于详细改正之后发还

(7)应鼓励学生质疑,凡遇学生发问时,应由教师另设较易解决之问题,以逐步引导到自行解决其疑难之途径。

(8)凡遇学生超过20人时,问题讨论应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至多以20人为限,分组之时须由才能相埒之学生分为同组

(9)应多举行笔试,试题以属于计算及解释者为宜,背诵定义及定律一类题目,皆应避免

5.物理实验及注意点

(1)长度之测定(游标尺之用法)

(2)天秤之用法(有规则固体之密度和比重)

(3)簧秤与虎克定律

(4)固体及液体之比重与阿基米德原理

(5)液体之压力与深度之关系

(6)液体之比重(Hare氏法)

(7)波意耳定律

(8)唧筒之构造(由学生配合)

(9)中国秤

(10)力之平行四边形定律

(11)斜面上物体之静止及其运动

(12)滑车之配合及其效率

(13)单摆

(14)压力与沸点

(15)金属之比热与量热器

(16)黄铜针之长度膨胀

(17)气体之膨胀

(18)湿度

(19)冰之融解热

(20)水之汽化热

(21)热之功当量

(22)绝热质

(23)气柱之共鸣、拍音

(24)光的反射

(25)光度计

(26)水及玻璃之折光指数

(27)镜所造成之像

(28)灵视(即透镜、为英语lens的译音,引者注)

(29)三棱镜之分光作用

(30)磁场

(31)电池

(32)储电于蓄电池之方法

(33)电镀法

(34)电阻及其联接法(惠斯通电桥之用法)

(35)电流之磁效应——简单电流计之制法;安培计、伏特计之用法

(36)电阻率与热能

(37)电铃之接法、电报用法

(38)感应电流

(39)电动机原理

(40)无线电晶体接收机(由学生配接各用器)

(41)真空管检波器(由学生配接各用器)

实验应注意之点:

(1)上列各实验不必全作,惟每人每年最少须作实验30个,所选之实验以适应学生之环境为标准,其性质应平均分配下列四项:

①寻求各现象之因果

②证明律例之数量关系

③实用的问题

④由学生自制简单之仪器

(2)所用仪器不须十分精密,惟所观察之结果应力求其准确

(3)实验之结果务必用相当之表格记录之,以训练学生能作有系统之记载

(4)凡遇寻求数量关系之实验时,务必使学生自行估计,并算其所求之结果之误差

(5)对于有意义的数码之去留及简捷计算法,须特别注意

(6)应使学生明了实验各步骤之用意,切不可令其只知盲从实验教本

三、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评价

二三十年代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它规定的目的要求、内容等各方面,都比较合理,对保证二三十年代的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为此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标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高中的不同任务分为两部分开列。初中要有利于普及物理知识,高中是为了提高中等教学的水平,又能保证大学理科的要求和质量。解放后颁布的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十年一贯制中学的影响,对初、高中的不同要求不够突出,出现了螺旋上升的形式,而且倾向于升学,忽视了初中也有就业的任务。当前,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已经明确了初、高中教学任务的区别,这可以说,是这一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2.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日常教学的要求,提得都很明确。例如,在初中的“教学目标”中提出: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简单现象,在“实施概要”中又提出:“教材宜以常识为中心,不应受物理学本身之组织所拘束。”又提出:“务将教材具体化,使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相接近。纯为实验室中所能见及之事不必讨论。”在高中的“实施概要”中指出:“各部分之教材应以初中物理之内容为起点,教材不应该是初中教材的同心圆的放大,也不应该是大学物理的缩本”。无论初中或高中,都不强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与解放后物理教学的要求有所不同。

3.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教材体例比较合理。《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不仅在整体上已经全面介绍了经典物理的基本知识,而且其体例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没有多大的改动。

4.教学集中,课时较少。按《标准》,物理教学的时间是初中学习一年(4、3),高中学习一年(6、6)。这样在同一学期中,同时学习的课程门类较少,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不致于头绪多而精力分散。但是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不能解决。当时学校里对《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不能全部讲授。特别对实验的要求,由于仪器设备的不足,在一般学校里,是难以达到的。

5.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例如,在实施方法概要中指出:“要参观与应用物理有关的场所。”“注意物理之应用,……勿高谈理论及学说”等等,这些对今天的物理教学仍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6.重视直观教学原则。《标准》多次指出:“讲解之时,务必作简单之实验表演,以佐学生了解”,“使学生对所见留有深刻之印象”等,都是非常正确的。

7.重视能力的培养。《标准》的目标中,没有提到涉及面较广而实际上又是比较空泛的各门学科的共同要求,如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而对于与物理教育有关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则相当重视。例如在初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思索之兴趣;在高中提到:“略知物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关系”,即今天所说的各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些意见在平时教学和编写教材中是很值得重视的。

8.注意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高中三年级,每周有6课时的物理,分配为讲课3课时,讨论1课时,实验2课时,其中实验偏多无法完成,但注意到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一个目标,是一个进步。同时,除了安排1课时的讨论外,还在关于对讲课的要求中提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又提到分组讨论时每组学生人数以20人为限,这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发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要求,在解放后的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提到的。

9.重视理解原理和实际应用,不重视计算和数学推导。例如,对高中的运动学、动力学的要求都很简略。这就反映了当时编写的教材对计算题的要求不高,更没有象后来强调过的综合计算题而造成学生的困难。

10.教学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标准》对初、高中的教学要求都相当高,课时又少,而且在“教材大纲”的附注说明中,又指出这是最低限度。显然,这同《标准》对实验的要求一样,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这就难免使物理课,成为中学里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

导语:《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以下是我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物理新课标解读

2022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1、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物理课程要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课程目标,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使其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注重课程基础性与综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2年版课标继承了2011年版课标的主题式结构,即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物理实验整体设计,关注跨学科渗透,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