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高中物理竞赛压轴题)
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高中物理竞赛压轴题)

高中数学21个模型都是哪些 高中物理16个模型都是哪些

数学:

模型1:元素与集合模型

模型2:函数性质模型

模型3:分式函数模型

模型4:抽象函数模型

模型5:函数应用模型

模型6:等面积变换模型

模型7:等体积变换模型

模型8:线面平行转化模型

模型9:垂直转化模型

模型10:法向量与对称模型

模型11:阿圆与米勒问题模型

模型12:条件结构模型

模型13:循环结构模型

模型1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模型15:角模型

模型16:三角函数模型

模型17:向量模型

模型18:边角互化解三角形模型

模型19: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解决递推数列的问题模型

模型20:构造函数模型解决不等式问题

模型21:解析几何中的最值模型

物理模型:

⒈"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⒉"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⒊"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⒋"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⒌"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⒍"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⒎"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⒏"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⒐"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⒑"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⒒"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⒓"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⒔"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⒕"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⒖"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⒗"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相信什么“模型”,你会吃亏的。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二网权威发布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更多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二网。 【导语】高中物理是一门联系很广泛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公式需要学生记忆,下面大范文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的公式的记忆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能量守恒定律公式总结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功和能转化公式总结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

(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

(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高中物理竞赛压轴题

1) 设M向右加速度a,m1和m2相对M的滑行加速度A,则以M为观察点,m1受向左惯性力m1×a,m2受向左惯性力m2×a,从而:

以M为观察点,m1和m2共同滑行加速度A:m1×g×sinα+m1×a×cosα+m2×a×cosβ-m2×g×sinβ=(m1+m2)A,

在整体坐标系下,系统水平加速度为0:m1(A×cosα-a)+m2×(A×cosβ-a)=M×a

代入:m1=4m,m2=m,M=16m,α=π/6,β=π/3,g=10

解得:

A=2.67

a=0.50

2)系统重心位移为0

m1×(L×cosα-d)+m2(L×cosβ-d)=M×d

解得:d=0.03775 假设斜面有向右的加速度,则三个物体均受向左的惯性力。

对m1:m1acos30+m1gsin30-T=m1a'

N1+m1asin30=m1gcos30

对m2:T+m2acos60-m2gsin60=m2a'

N2=m2gcos60+m2asin60

对M:-N1sin30+N2sin60-T(cos60-cos30)=Ma

最终结果a=(-m1sin30+m2sin60)(m1cos30+m2cos60)g/{(m1+m2)(m1+m2-M)-(m1cos30+m2cos60)^2}=0.6m/s^2

该题最容易出错的是最后一个式子,容易漏掉T(cos60-cos30)这一项,因为左右两段绳子对滑轮的力并不是竖直向下的,而滑轮是固定在斜面上的。当然也可以先把两段绳子的力合成,然后取水平分量,结果是一样的。这题在《赛前集训》(张大同)的37页有一个类似的。

高中物理解题思路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和要求。可以通过画图、标注关键信息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意。

2.分析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可以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3.建立模型:根据问题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可以使用数学公式、图像、示意图等工具来表示问题。

4.应用定律和公式:根据物理定律和公式,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和推导。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数值的合理性。

5.检查结果:在解题过程中,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推导过程,确保没有错误。可以通过反向验证、对比答案等方式进行检查。

6.总结归纳:解题结束后,要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

总之,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需要通过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应用定律和公式、检查结果和总结归纳等步骤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中数学21个模型都是哪些 高中物理16个模型都是哪些

数学:

模型1:元素与集合模型

模型2:函数性质模型

模型3:分式函数模型

模型4:抽象函数模型

模型5:函数应用模型

模型6:等面积变换模型

模型7:等体积变换模型

模型8:线面平行转化模型

模型9:垂直转化模型

模型10:法向量与对称模型

模型11:阿圆与米勒问题模型

模型12:条件结构模型

模型13:循环结构模型

模型1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模型15:角模型

模型16:三角函数模型

模型17:向量模型

模型18:边角互化解三角形模型

模型19: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解决递推数列的问题模型

模型20:构造函数模型解决不等式问题

模型21:解析几何中的最值模型

物理模型:

⒈"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⒉"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⒊"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⒋"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⒌"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⒍"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⒎"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⒏"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⒐"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⒑"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⒒"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⒓"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⒔"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⒕"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⒖"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⒗"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相信什么“模型”,你会吃亏的。

[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二网权威发布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更多高中物理的公式总结介绍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二网。 【导语】高中物理是一门联系很广泛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公式需要学生记忆,下面大范文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的公式的记忆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能量守恒定律公式总结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功和能转化公式总结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

(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

(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高中物理竞赛压轴题

1) 设M向右加速度a,m1和m2相对M的滑行加速度A,则以M为观察点,m1受向左惯性力m1×a,m2受向左惯性力m2×a,从而:

以M为观察点,m1和m2共同滑行加速度A:m1×g×sinα+m1×a×cosα+m2×a×cosβ-m2×g×sinβ=(m1+m2)A,

在整体坐标系下,系统水平加速度为0:m1(A×cosα-a)+m2×(A×cosβ-a)=M×a

代入:m1=4m,m2=m,M=16m,α=π/6,β=π/3,g=10

解得:

A=2.67

a=0.50

2)系统重心位移为0

m1×(L×cosα-d)+m2(L×cosβ-d)=M×d

解得:d=0.03775 假设斜面有向右的加速度,则三个物体均受向左的惯性力。

对m1:m1acos30+m1gsin30-T=m1a'

N1+m1asin30=m1gcos30

对m2:T+m2acos60-m2gsin60=m2a'

N2=m2gcos60+m2asin60

对M:-N1sin30+N2sin60-T(cos60-cos30)=Ma

最终结果a=(-m1sin30+m2sin60)(m1cos30+m2cos60)g/{(m1+m2)(m1+m2-M)-(m1cos30+m2cos60)^2}=0.6m/s^2

该题最容易出错的是最后一个式子,容易漏掉T(cos60-cos30)这一项,因为左右两段绳子对滑轮的力并不是竖直向下的,而滑轮是固定在斜面上的。当然也可以先把两段绳子的力合成,然后取水平分量,结果是一样的。这题在《赛前集训》(张大同)的37页有一个类似的。

高中物理解题思路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和要求。可以通过画图、标注关键信息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意。

2.分析问题: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可以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3.建立模型:根据问题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可以使用数学公式、图像、示意图等工具来表示问题。

4.应用定律和公式:根据物理定律和公式,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和推导。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数值的合理性。

5.检查结果:在解题过程中,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推导过程,确保没有错误。可以通过反向验证、对比答案等方式进行检查。

6.总结归纳:解题结束后,要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

总之,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需要通过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应用定律和公式、检查结果和总结归纳等步骤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48个解题模型(高中物理竞赛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