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竞赛

土伦试剂,即为硝酸银的氨溶液,又称银氨溶液,有效成分为[Ag(NH3)2]+ ,弱氧化剂,只氧化醛和α-羟基酮,不氧化其他酮和C=C。故可用来鉴定醛和酮。

土伦试剂与醛作用时,Ag(NH3)2+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故称为银镜反应。

由硝酸银加稍过量氨水生成:AgNO3+2NH3·H2O-->Ag(NH3)2OH+HNO3+H2O,(氨水过多或久置易爆炸)。 土伦试剂即银氨溶液

化学式:[Ag(NH3)₂]OH

性质:

①氧化醛为羧酸,并产生金属银沉积于玻璃反应器皿壁上(银镜)

②鉴别还原糖。

③鉴别醛,而酮则不反应。

④久置易生成易爆的雷爆银(主要成分为氮化银),所以该试剂应现配现用,不宜保存,。

高中化学竞赛名词,符号总结及解释(急用!在线等!可追加悬赏!)_百度知...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考点归纳:纵观近年来的化学试题中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试题,大致有以下考点:

1. 确定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测它的性质。

2. 考察创新能力。打破元素在三维世界中的正常排布规律,让参赛者在全新条件下或“规律”的情况下,进行元素的电子排布或重新绘制元素周期表,并推测元素的化合价、性质等。

3. 根据几种元素间的关系,推测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 应用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考察最新科技成果。

趋势预测:今后的化学竞赛试题,将更加强调化学与物理知识点上的衔接,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参赛者打破“旧知识”,建立“新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若考查上述知识点,仍将在上述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指一种元素的1摩尔质量对核素12C的1摩尔质量的1/12 的比值。这个定义表明: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纯数。②单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③多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

二.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玻尔行星模型

1. 氢原子光谱

1833年巴尔麦找出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波长之间的关系为 B是常数。

在1913年里德堡总结出谱线之间的普遍联系通式为ν=R(1/n12-1/n22),R为里德堡常数,其值为3.19×1015周/秒。上述公式n1和n2对应于各区谱线的关系为:

紫外区:n1=l,n2=2, 3, 4……

可见区:n1=2,n2=3, 4, 5.......

红外区:n1=3,n2=4, 5, 6……

2. 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特点)

1913年玻尔在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光子学论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为了阐明氢原子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三点假设,称为玻尔理论,其要点如下:

①原子核外的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轨道角动量P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P=nh/2π,n为正整数,h为普朗克常数。符合上述条件的轨道称为稳定轨道,在稳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并不放出能量。

②电子的轨道离核越远,能量越高。通常电子是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的高能量轨道上去,此时称为激发态。

③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电子会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并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同时玻尔还根据经典力学和量子化条件计算和推导了能量公式:

玻尔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体系的原子光谱,甚至对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亦无法解释。19世纪初,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人们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规律——波粒二象性有所认识,这两种性质通过普朗克常数定量地联系起来,E=hν P=h/λ,从而很好地揭示了光的本质。其中E为能量,P为动量,λ为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后来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波长λ=h/mυ,m为电子的质量,υ为电子运动的速度。

(二)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模型

①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Ψ|2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元里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几率密度与该区域的总体积的乘积为电子在该区域里出现的几率。

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的一种图象,它是与几率密度|Ψ|2相联系的,它从统计的概念出发对核外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作形象化的图示。即是|Ψ|2的具体图象。

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a.主量子数n 它表示电子层层数和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以及能量的高低。取值为1,2,3,…,0(正整数)。

b.角量子数l 它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取值为0, 1,2,…,(n-l)。如l=0时,为s轨道,星球形分布;l=1时,为p轨道,呈哑铃形分布;l=2时为d轨道,呈花瓣形分布。在多电子体系中l还与能量有关,如同一主层中各亚层轨道的能量还有差别,即Ens<Enp<End

c.磁量子数m 它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取值为0,±1,±2,…,±l

如l=1时,m可有三个值,即0,+1,-1,说明p亚层轨道有三个不同的伸展方向,即px、py、pz三种轨道。

d.自旋量子数ms 它不依赖于n、l、m,不是薛定谔方程求解的结果,而是实验测定的结果。它证明电子绕自身的轴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取值分别为+1/2或-1/2。

三. 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性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能量最低原理。②保里不相容原理。③洪特规则。

2.屏蔽效应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其它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销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由于屏蔽效应的结果,使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不同亚层轨道发生能级分裂。l小的电子,其它电子对它的屏蔽效应小,它的能量低,即: Ens<Enp<End<Enf

3.钻穿效应 它是指外层电子钻到内层空间而靠近原子核的现象。各亚层电子钻穿效应大小的顺序为ns>np>nd>nf。电子钻得越深,它受到其它电子的屏蔽作用就越小,受核的吸引力越强,因而能量也越低。所以n相同l不同的各亚层轨道能量顺序为 Ens<Enp<End<Enf。当n、l均不同时, 出现能级交错,即E4s<E3d。这种现象与电子的钻穿效应有关。由于4s电子的钻穿能力比3d强,虽然4s的最大峰比3d离核远,但由于它有小峰钻到离核很近处,它对降低轨道能量影响很大,以至造成E4s<E3d。

4.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周期数 原子最外层的n数值即为该元素的所在周期数。一个能级组相当于一个周期,周期有长短之分。短周期(能级组内仅含有s、p能级)。长周期(能级组内除s、p能级外,还含有d、f能级)。

②元素的族数 价电子结构相同的元素组成族。族有主族与副族之分。通常称主族为A族,副族为B族。

A族元素:它的族数等于ns和np层上的电子,如3s23p4,即为第三周期ⅥA族元素。

B族元素:a.当(n-1)dns层上的电子总数为3~7时,则电子数值即为该元素的B族数。如5d56s2即为第六周期ⅦB族元素。

b.当(n-1)dns层上的电子总数为8~10时,均为第Ⅷ族元素,如3d84s2即为第四周期第Ⅷ族元素。

c.当(n-1)d10ns,则ns层上的的电子总数即为B族数。如4d105s2即为第五周期第II族元素。

③周期表内元素的分组

5.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关系

①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变化的规律: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虽然从上到下核电荷增大,使原子半径有缩小的倾向,但不是主要因素。B族元素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第五周期和第六周期的元素,是由于镧系收缩,而使其半径非常近似。在同一周期中,对短周期而言,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相应增强,原子半径逐渐缩小。对长周期来说,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新增加的电子填入(n-1)d轨道上。对于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最外电子层来说,次外层上的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要比最外层电子相互间的屏蔽作用大得多,所以自左至右增加的核电荷,绝大部分被增加的(n-1)d电子所屏蔽,即有效核电荷增加比较缓慢,所以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缩小程度不大。当电子层结构为(n-1)d10时,由于对外层电子有较大的屏蔽作用,故原子半径略有增大。当电子层结构为(n-2)f7和(n-2)f14时,同理也会出现原子半径略增大,每周期末尾的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又突然增大。(稀有气体的半径为范德华半径)。

②电负性 元素的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势仅从一个方面反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原子相互化合时,必须把该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和得电子的难易统一起来考虑。通常把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或本领叫做元素的电负性。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大小来统一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电负性也呈现周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递增,同一族从上到下递减。因此周期表申,右上方的元素氟电负性最大,即非金属性最强,左下方的铯电负性最小,即金属性最强。

四. 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第二章 分子结构

赛点归纳:分子结构的判断是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化学竞赛考查的知识点。近年来,化学竞赛在考查分子结构时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如下:

1.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态。

2. 根据Lewis电子理论判断分子的形状。

3.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形状。

4. 根据等电子原理判断未知分子的结构。

当然,试题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且考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形式揉合在一起的。笔者根据多年的培训体会,认为:参赛者在学习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学习Lewis电子理论,然后学习价电子对互斥理论,Lewis 电子理论可以在学习前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趋势预测:今后化学竞赛试题考查分子结构仍然是考查参赛者空间感知能力的重要内容,考查的力度可能还会增大,有兴趣的参赛者可将近年来的初赛试题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有关分子结构的考查可能会加大信息量,考查近年来的最新科技成果。总之由于分子结构的判断会牵涉到数学知识,从考查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层面上看,有关分子结构的试题将永远是化学竞赛的主要试题。

一. 路易斯结构式

美国化学家路易斯认为构成物质的两个原子各取出一个电子配成对,通过这种共用电子对的相互结合来形成物质。他还认为,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是一种稳定构型,其它原子倾向于共用电子而使它们的最外层转化为稀有气体的8电子稳定构型——八隅律。路易斯又把用“共用电子对”维系的化学作用力称为共价键。后人称这种观念为路易斯共价键理论。分子中除了用于形成共价键的键合电子外,还经常存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非键合电子,又称孤对电子。后人把这种添加了孤对电子的结构式叫路易斯结构式。

二. 单键、双键和叁键——σ键和π键

σ键的特点是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重叠部分沿着键轴呈圆柱形对称。这种方式重叠程度大,所以σ键的键能大,稳定性高。π键的特点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平行即“肩并肩”方式重叠,重叠部分对通过一个键轴的平面呈镜面反对称。它的重叠程度较小,所以稳定性较差。

三.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分子的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于价电子层中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而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最小的那种。

①如果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全是成键电子对,则判断构型十分简单。

电子对数 构型 实例

2 直线型 BeCl2、HgCl2

3 平面三角形 BF3、BCl3

4 正四面体 CH4、NH4+、CCl4、SiCl4

5 三角双锥 PCl5、PF3Cl2、SbCl5

6 正八面体 SF6、MoF6

②如果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中含有孤电子对,则每个孤电子对占有相当一个单键电子对的位置(对等同的单键位置,可任意选取,对不等同的单键则要按电子对之间斥力最小的原则选取。如三角双锥形中,孤电子对只允许占据平面三角形中任意单键位置)。

③如果分子中有双键或叁键,则电子对互斥理论仍适用,把重键视作一个单键看待。如CO2分子为直线型O=C=O。

④价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小,决定于电子对之间的夹角和电子对的成键情况。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小,斥力越大。电子对之间斥力的大小顺序为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

⑤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电子对数的计数,即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配体供给的电子数之和被2除。而氧族原子作为配体时可认为不提供共用电子(如PO43+ 的中心原子P,价电子5个,加上电荷数3个,共8个电子,即4对价电子对) ,但当氧族原子作为中心原子时,可认为它提供6个价电子(如SO3的中心原于S提供6个价电子,氧作为配体不提供电子,所以中心原子S的价电子对为3对)。如果讨论的物质是阳离子,如NH4+,中心原子N价电子2s22p3共5个加上四个配体各提供一个电子,减去一个电荷共8个电子,即4对价电子。

四. 杂化轨道理论

其要点是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一组能量等同的新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数目与组成杂化轨道的各原子轨道的数目相等;杂化轨道又分为等性和不等性杂化两种;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求轨道最大重叠,键与键之间斥力最小。

等性杂化轨道类型 夹角 分子的空间构型 实例

sp杂化 1080 直线型 BtCl3

sp2杂化 1200 平面三角形 HgCl2

sp3杂化 109028/ 正四面体 CH4、SiH4、NH4+

sp3d2杂化 900及1800 正八面体 SF6

不等性杂化轨道类型(杂化轨道中有孤对电子存在)

不等性sp3杂化 104045/ 三角形 H2O H2S

10705/ 三角棱锥 NH3 PH3

五. 共轭大π键和等电子体原理

(1)苯分子中的p-p大π键

苯的路易斯结构式中碳-碳键有单键和双键之分,这种结构满足了碳的四价,然而,事实上,在中学化学里就学过,苯分子所有碳-碳键的键长和键能并没有区别,这个矛盾可用苯环的碳原子形成p-p大π键的概念得以解决——苯分子中的碳原子取sp2杂化,三个杂化轨道分别用于形成三个σ键,故苯分子中有键角为1200的平面结构的σ骨架;苯分子的每个碳原子尚余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而相互平行。显然,每个碳原子左右相邻的碳原子没有区别,认为某个碳原子未参与杂化与杂化的p轨道中的电子只与左邻碳原子的平行p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形成σ键而不与右邻的碳原子的平行p轨道形成π键或者相反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如认为所有6个“肩并肩”的平行p轨道上共6个电子在一起形成了弥散在整个苯环p-p大π键。

(2)丁二烯中的p-p大π键

丁二烯分子式为H2C=CH-CH=CH2。4个碳原子均与3个原子相邻,故均取sp2杂化,这些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分子σ骨架,使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每个p轨道里有一个电子。故丁二烯分子里存在一个“4轨道4电子”的p-p大π键。通常用∏ a b为大π键的符号,其中a表示平行p轨道的数目,b表示在平行p轨道里的电子数。另外CO2分子、CO32-和O3分子中都含有大π键。

(3)等电子体原理

具有相同的通式——AXm,而且价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这个原理称为“等电子体原理”。如:CO2、CNS-、NO2+、N3-具有相同的通式——AX2,价电子总数16,具有相同的结构——直线型分子,中心原子上没有孤对电子而取sp杂化轨道,形成直线形σ骨架,键角为1800,分子里有两套∏ 4 3 p-p大π键。同理SO2、O3、NO2-为等电子体,SO42-、PO43-为等电子体。

六. 共价分子的性质和分子间力

(1)键参数为表征价键性质的某些物理量,如键级、键能、键角、键长、键的极性等数据。

①键级=(成键电子数-反键电子数)/2

②键能:对AB型双原子分子而言, 键能为离解能D。

对多原子分子而言,键能为多个键的平均离解能,如:NH3分子的N-H键能

③键长:即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④键角:即分子中键和键之间的夹角。

⑤键的极性: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两种,可用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来衡量。电负性差大于1.7时,可以认为是离子键;电负性差介于1.7到0之间,可以认为是极性共价键;电负性差等于零,为非极性共价键。

(2)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

1.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相重合;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相重合。

分子的极性大小用偶极矩µ衡量,µ=o。为非极性分子,µ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强。

µ=q.L

q是偶极一端上的电荷, L是分子的偶极距离。

2.分子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它比化学键键能小一、二个数量级。它包括:①取向力:永久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②诱导力:诱导偶极同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③色散力:由于瞬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3.氢键

氢键通常可表示为X—H……Y,X、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小的原子。X与Y可以是相同元素,也可以是不同元素。

氢键有方向性与饱和性,键能与分子间力相近,可分为两类:

①分子间氢键:如H2O分子之间的氢键

②分子内氢键:如 邻硝基苯酚分子内的氢键:

第三章 晶体结构

赛点归纳:晶体结构是化学竞赛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晶体结构可以考查参赛者的空间感知能力,很能考查参赛者的数学功底。因此,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化学竞赛试题,晶体结构试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单纯考查某晶体的立体结构(主要考查立方晶胞)。建立微观和宏观的桥梁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2. 考查原子簇化合物。参赛者要弄清“化学环境”的含义。凸多面体经常用到欧拉公式。

3. 考查晶体缺陷的有关知识。组成该晶体的粒子具有非整比数。要搞清楚离子填充四面体、八面体或立方体空穴等知识。

4. 简单的晶体结构,但解答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方能快速作答。如根据数学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数学归纳,得出通式,再根据其通式解决化学问题。

趋势预测:近年来化学竞赛试题在考查晶体结构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考查简单的晶体结构,到考查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的结构试题,其间出现了“分之设计、分子积木”等试题形式。因此,笔者以为:今后的晶体结构试题其知识深浅度将呈下降趋势,但对参赛者的能力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即考查一些在特殊情况下,打破旧的知识,建立新知识等方面的一些试题。

一. 晶体和晶胞

(1)晶体的本质特征是他的“自范性”,即: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凸多面体的外形。它有单晶和双晶之分,有的饿晶态物质看不到规则外形,是多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单晶的形状丰富多样,然而借助几何知识,却可以找到相同的晶面,而且,确定的晶面之间的二面角——“晶面夹角”是不变的。着叫做晶面夹角不变定律。

在晶体的微观空间中,原子呈现周期性的整齐排列。对于理想的完美晶体,这种周期性是单调的,不变的,这是晶体的普遍特征,叫做平移对称性。

(2)晶胞的基本特征及晶胞中原子的坐标与计数

晶胞具有平移性,晶胞具有相同的顶角、相同的平行面和相同的平行棱。不具有平移性就不是晶胞。平行六面体的几何特征可用边长关系和夹角关系确定。布拉维晶胞的边长与夹角叫做晶胞参数。通常用向量xa+yb+zc中的x,y,z组成的三数组来表达晶胞中原子的位置,称为原子坐标。原子坐标绝对值的取值区间为1>∣x(y,z) ∣≥0 。若取值为1,相当于平移到另一个晶胞,与取值为零毫无差别。

(3)素晶胞与复晶胞——体心晶胞、面心晶胞和底心晶胞和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

晶胞是描述晶体微观结构的基本单元,但不一定是最小单元。素晶胞是晶体微观空间中的最小基本单元,不可能再小。素晶胞中的原子集合相当于晶体微观空间中的原子作周期性平移的最小集合,叫做结构单元。复晶胞是素晶胞的多倍体;分体心晶胞(2倍体),面心晶胞(4倍体)及底心晶胞(2倍体)三种。

(4)布拉维系7系和晶胞的素、复结合,总共只有14种晶胞,在晶体学中称为布拉维点阵型式

二. 晶体的类型

1.金属晶体

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结合力是金属键(自由电子),它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比重,有金属光泽,能导电、导热,有良好的延展性等。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金属键理论有改性共价键理论及能带理论。

2.离子晶体

离子化台物的晶体属离子晶体,如NaCl、CsCl等。在离子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正、负离子,质点间的作用力是静电引力。晶体的特点是有较高的熔、沸点和硬度,但较脆,延展性差,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当电负性小的活泼金属原子与电负性大的活泼非金属原子相遇时,由于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离子的特征,即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和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3)离子的电子层构型有以下几种:

2电子构型: 如Li+、Be2+等。

8电子构型: 如N a+、Ca2+及一些简单阴离子Cl-、O2+等。

18电子构型:如Zn 2+、Hg2+、Cu+、Ag+等。

18+2电子构型:即次外层18+最外层2,如P2+,Sn2+ 等。

9~17不规则构型:如Fe2+,Cr3+,Mn2+等。

(4)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

U可根据热力学有关数据,利用波恩-哈伯循环进行计算,

3.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如CO2,HCl,I2等,在分子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分子(包括极性或非极性的),质点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引力。分子内原子间是共价键。因此晶体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固体不导电,熔化时一般也不导电。只有极性很强的分子晶体(如HCl)溶解在水中,由于电离而导电。如金刚石(C)、Si、B、SiO2、SiC、BN等,在晶体的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原子,原子间是通过共价键相联结。因此它的熔、沸点高,硬度大,不导电,不导热,但Si、SiC具有半导体性质。

4.混合晶体

如石墨、石棉、云母等晶体,在它们的晶体中具有多种作用力。

以石墨为例,层内质点问(即C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同时还具有可自由流动的:电子 (相当于金属键),层间靠范德华引力相联结。因此它具有光泽,能导电、导热,容易滑动。

三. 原子坐标。晶胞中原子数目或分子数的计算及与化学式的关系

通常用向量xa+yb+zc中的x, y, z组成的三数组来表达晶胞中原子的位置,称为原子坐标。例如,位于晶胞原点(顶角)的原子的坐标为0,0,0;位于晶胞体心的原子的坐标为1/2,1/2,1/2;位于ab面

心的原子坐标为1/2,1/2,0;位于ac面心的原子坐标为1/2,0,1/2;等等。原子坐标绝对值的取值区间为1>|x(y,z)|≥0。若取值为1,相当于平移到另一个晶胞,与取值为0毫无差别。例如,,位于晶胞顶角的8个原子的坐标都是0,0,0。不要忘记:只要晶胞的一个顶角有原子,其他7个顶角也一定有相同的原子,否则这个平行六面体就失去了平移性,就不是晶胞了。同理,两个平行的ab面的面心原子的坐标都是1/2,1/2,0,而且有其一必有其二,否则也不再是晶胞了。反之,坐标不同的原子即使是同种院子,也不能视为等同院子,如坐标为0,1/2,1/2的原子不是等同的。

四. 原子堆积与晶胞的关系。

第四章 化学平衡

赛点归纳:近年来化学竞赛试题中多次考查溶剂化酸碱理论和化学平衡知识。主要考查的题型有:

1.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包括热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计算、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等。

2. 非水溶剂化学。常见的非水溶剂有BrF3、N2O4、液氨、液态SO2等。

趋势预测:由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反应的可行性,因此,化学平衡常数是定量说明反应可行性的依据,必然是化学竞赛考试的常考内容。非水溶剂是参赛者不太熟悉的物质,它除了能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外,还可以与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电离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很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为,今后的化学竞赛试题仍然会出现上述竞赛试题。

一. 化学平衡

当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V逆时,或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当可逆反应进行到它的自由能变化⊿G=0时,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是指系统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既没有向正向进行的自发性又没有向逆向进行的自发性时的一种状态。热力学假设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者分压都不再改变了,反应“停滞”了,但这只是表观上的,本质上,无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在进行着,因而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例如:溶解平衡,即气体或固体溶于水(或其他溶剂),最后形成饱和溶液。

二. 平衡常数

1、 对于任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Aa+bB Dd+Ee

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D]d[E]e/[A]a[B]b

通常溶液中的可逆反应平衡常数用Kc表示,这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单位用mol/l,气相可逆反应用Kp

表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用分压代替。对气相可逆反应Kc与Kp之间的关系为:

⊿n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之差,相当于反应式中的(d+e)-(a+b)。

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1)平衡常数是某一反应的特性常数,它不随物质的初始浓度(或分压)而改变,仅取决于反应的本性。

(2)平衡常数的大小标志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3)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一定温度下体系达成平衡的条件。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很“繁”,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需要识记。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2021年,欢迎查阅!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

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

高中化学竞赛学什么内容?

1. 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初赛和决赛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本基本要

求不涉及国家队选手选拔的要求。

2. 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新近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1-2,B1-6)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的常识以及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化学竞赛的内容。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3. 决赛基本要求是在初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

4.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总时数是制定竞赛基本要求的重要制约因素。本基本要求估计初赛基本要求需40单元(每单元3小时)的课外活动(注:40单元是按高一、高二两年约40周,每周一单元计算的);决赛基本要求需追加30单元课外活动(其中实验至少10单元)(注:30单元是按10、11和12月共三个月约14周,每周2~3个单元计算的)。

5. 最近三年同一级别竞赛试题涉及符合本要求的知识自动成为下届竞赛的要求。

6. 本基本要求若有必要做出调整,在竞赛前三个月发出通知。新基本要求启用后,原基本

要求自动失效。

初赛基本要求

1. 有效数字。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

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2. 气体。理想气体标准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密度。分压定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 溶液。溶液浓度。溶解度。溶液配制(按浓度的精确度选择仪器)。重结晶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溶剂(包括混合溶剂)。胶体。

4. 容量分析。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基本概念。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EDTA为标准溶液的基本滴定反应。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6.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主族与副族。过渡元素。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s、p、d、ds、f-区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和原子的电子构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氧化态与族序数的关系。对角线规则。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半金属。主、副族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氧化态及主要形态。铂系元素的概念。

7. 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电子式)。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预测。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解释。共价键。键长、键角、键能。σ 键和π 键。离域π 键。共轭(离域)的一般概念。等电子体的一般概念。分子的极性。相似相溶规律。

8. 配合物。路易斯酸碱的概念。配位键。重要而常见的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而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氨分子、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螯合物及螯合效应。重要而常见的络合剂及其重要而常见的配合反应。配合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定性说明)。配合物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基本概念。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Ti(H2O)63+的颜色。

9.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其他分子间作用力的一般概念。

10. 晶体结构。晶胞。原子坐标。晶格能。晶胞中原子数或分子数的计算及与化学式的关系。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配位数。晶体的堆积与填隙模型。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如NaCl、CsCl、闪锌矿(ZnS)、萤石(CaF2)、金刚石、石墨、硒、冰、干冰、尿素、金红石、钙钛矿、钾、镁、铜等。

11.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溶度积。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熵的概念。

12.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3. 电化学。氧化态。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的书写与配平。原电池。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原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电解池的电极符号与电极反应。电解与电镀。电化学腐蚀。常见化学电源。pH、络合剂、沉淀剂对氧化还原反应影响的定性说明。

14. 元素化学。卤素、氧、硫、氮、磷、碳、硅、锡、铅、硼、铝。碱土金属、碱金属、稀有气体。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银、金、锌、汞、钼、钨。过渡元素氧化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两性。常见难溶盐。氢化物的基本分类和主要性质。常见无机酸碱的形态和基本性质。水溶液中的常见离子的颜色、化学性质、定性检出(不使用特殊试剂)和分离。制备单质的一般方法。

15. 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烷、烯、炔、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酸、酯、胺、酰胺、硝基化合物、磺酸的系统命名、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异构现象。C=C加成。马可尼科夫规则。C=O加成。取代反应。芳香烃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碳链增长与缩短的基本反应。分子的手性及不对称碳原子的R、S构型判断。糖、脂肪、蛋白质。

16. 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化学初步知识。

决赛基本要求

本基本要求在初赛要求基础上增加下列内容,不涉及微积分。

1. 原子结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单电子原子轨道能量的计算。S、p、d原子轨道图像。

2. 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基本概念。定域键键级。分子轨道理论对氧分子、氮分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解释。一维箱中粒子能级。超分子基本概念。

3. 晶体结构。点阵的基本概念。晶系。宏观对称元素。十四种空间点阵类型。

4. 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能(内能)、焓、热容、自由能和熵的概念。生成焓、生成自由能、标准熵及有关计算。自由能变化与反应的方向性。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范特霍夫等温方程及其应用。标准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热化学循环。热力学分解温度(标态与非标态)。相、相律和相图。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不要求微积分)。

5. 稀溶液通性(不要求化学势)。

6. 化学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反应级数。用实验数据推求反应级数。一级反应积分式及有关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碳-14法推断年代等等)。阿累尼乌斯方程及计算(活化能的概念与计算;速率常数的计算;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计算等)。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机理一般概念。推求速率方程。催化剂对反应影响的本质。

7. 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

8. Nernst方程及有关计算。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pH对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沉淀剂、络合剂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9. 配合物的配位场理论的初步认识。配合物的磁性。分裂能与稳定化能。利用配合物的平衡常数的计算。络合滴定。软硬酸碱。

10. 元素化学描述性知识达到国际竞赛大纲三级水平。

11. 自然界氮、氧、碳的循环。环境污染及治理、生态平衡、绿色化学的一般概念。

12. 有机化学描述性知识达到国际竞赛大纲三级水平(不要求不对称合成,不要求外消旋体拆分)。

13.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的基本概念。DNA与RNA。

14. 糖的基本概念。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糖苷。纤维素与淀粉。

15. 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16. 有机立体化学基本概念。构型与构象。顺反异构(trans-、cis-和Z-、E-构型)。手性异构。endo-和exo-。D,L构型。

17. 利用无机和有机的基本反应对简单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推断。

18. 有机制备与有机合成的基本操作。电子天平。配制溶液、加热、冷却、沉淀、结晶、重结晶、过滤(包括抽滤)、洗涤、蒸发浓缩、常压蒸馏与回流、倾析、分液、搅拌、干燥。通过中间过程检测(如pH、温度、颜色等)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产率和转化率的计算。实验室安全与事故紧急处置的知识与操作。废弃物处置。仪器洗涤和干燥。实验工作面的安排和整理。原始数据的记录。

19. 常见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反应及分析结果的计算。容量分析的误差分析。

20. 分光光度法。比色分析。 常见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反应及分析结果的计算。容量分析的误差分析。

分光光度法。比色分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中化学竞赛

土伦试剂,即为硝酸银的氨溶液,又称银氨溶液,有效成分为[Ag(NH3)2]+ ,弱氧化剂,只氧化醛和α-羟基酮,不氧化其他酮和C=C。故可用来鉴定醛和酮。

土伦试剂与醛作用时,Ag(NH3)2+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故称为银镜反应。

由硝酸银加稍过量氨水生成:AgNO3+2NH3·H2O-->Ag(NH3)2OH+HNO3+H2O,(氨水过多或久置易爆炸)。 土伦试剂即银氨溶液

化学式:[Ag(NH3)₂]OH

性质:

①氧化醛为羧酸,并产生金属银沉积于玻璃反应器皿壁上(银镜)

②鉴别还原糖。

③鉴别醛,而酮则不反应。

④久置易生成易爆的雷爆银(主要成分为氮化银),所以该试剂应现配现用,不宜保存,。

高中化学竞赛名词,符号总结及解释(急用!在线等!可追加悬赏!)_百度知...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考点归纳:纵观近年来的化学试题中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试题,大致有以下考点:

1. 确定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测它的性质。

2. 考察创新能力。打破元素在三维世界中的正常排布规律,让参赛者在全新条件下或“规律”的情况下,进行元素的电子排布或重新绘制元素周期表,并推测元素的化合价、性质等。

3. 根据几种元素间的关系,推测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 应用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考察最新科技成果。

趋势预测:今后的化学竞赛试题,将更加强调化学与物理知识点上的衔接,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参赛者打破“旧知识”,建立“新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若考查上述知识点,仍将在上述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指一种元素的1摩尔质量对核素12C的1摩尔质量的1/12 的比值。这个定义表明: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纯数。②单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③多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

二.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玻尔行星模型

1. 氢原子光谱

1833年巴尔麦找出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波长之间的关系为 B是常数。

在1913年里德堡总结出谱线之间的普遍联系通式为ν=R(1/n12-1/n22),R为里德堡常数,其值为3.19×1015周/秒。上述公式n1和n2对应于各区谱线的关系为:

紫外区:n1=l,n2=2, 3, 4……

可见区:n1=2,n2=3, 4, 5.......

红外区:n1=3,n2=4, 5, 6……

2. 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特点)

1913年玻尔在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光子学论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为了阐明氢原子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三点假设,称为玻尔理论,其要点如下:

①原子核外的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轨道角动量P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P=nh/2π,n为正整数,h为普朗克常数。符合上述条件的轨道称为稳定轨道,在稳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并不放出能量。

②电子的轨道离核越远,能量越高。通常电子是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的高能量轨道上去,此时称为激发态。

③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电子会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并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同时玻尔还根据经典力学和量子化条件计算和推导了能量公式:

玻尔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体系的原子光谱,甚至对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亦无法解释。19世纪初,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人们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规律——波粒二象性有所认识,这两种性质通过普朗克常数定量地联系起来,E=hν P=h/λ,从而很好地揭示了光的本质。其中E为能量,P为动量,λ为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后来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波长λ=h/mυ,m为电子的质量,υ为电子运动的速度。

(二)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模型

①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Ψ|2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元里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几率密度与该区域的总体积的乘积为电子在该区域里出现的几率。

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的一种图象,它是与几率密度|Ψ|2相联系的,它从统计的概念出发对核外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作形象化的图示。即是|Ψ|2的具体图象。

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a.主量子数n 它表示电子层层数和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以及能量的高低。取值为1,2,3,…,0(正整数)。

b.角量子数l 它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取值为0, 1,2,…,(n-l)。如l=0时,为s轨道,星球形分布;l=1时,为p轨道,呈哑铃形分布;l=2时为d轨道,呈花瓣形分布。在多电子体系中l还与能量有关,如同一主层中各亚层轨道的能量还有差别,即Ens<Enp<End

c.磁量子数m 它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取值为0,±1,±2,…,±l

如l=1时,m可有三个值,即0,+1,-1,说明p亚层轨道有三个不同的伸展方向,即px、py、pz三种轨道。

d.自旋量子数ms 它不依赖于n、l、m,不是薛定谔方程求解的结果,而是实验测定的结果。它证明电子绕自身的轴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取值分别为+1/2或-1/2。

三. 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性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能量最低原理。②保里不相容原理。③洪特规则。

2.屏蔽效应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其它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销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由于屏蔽效应的结果,使具有相同主量子数的不同亚层轨道发生能级分裂。l小的电子,其它电子对它的屏蔽效应小,它的能量低,即: Ens<Enp<End<Enf

3.钻穿效应 它是指外层电子钻到内层空间而靠近原子核的现象。各亚层电子钻穿效应大小的顺序为ns>np>nd>nf。电子钻得越深,它受到其它电子的屏蔽作用就越小,受核的吸引力越强,因而能量也越低。所以n相同l不同的各亚层轨道能量顺序为 Ens<Enp<End<Enf。当n、l均不同时, 出现能级交错,即E4s<E3d。这种现象与电子的钻穿效应有关。由于4s电子的钻穿能力比3d强,虽然4s的最大峰比3d离核远,但由于它有小峰钻到离核很近处,它对降低轨道能量影响很大,以至造成E4s<E3d。

4.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周期数 原子最外层的n数值即为该元素的所在周期数。一个能级组相当于一个周期,周期有长短之分。短周期(能级组内仅含有s、p能级)。长周期(能级组内除s、p能级外,还含有d、f能级)。

②元素的族数 价电子结构相同的元素组成族。族有主族与副族之分。通常称主族为A族,副族为B族。

A族元素:它的族数等于ns和np层上的电子,如3s23p4,即为第三周期ⅥA族元素。

B族元素:a.当(n-1)dns层上的电子总数为3~7时,则电子数值即为该元素的B族数。如5d56s2即为第六周期ⅦB族元素。

b.当(n-1)dns层上的电子总数为8~10时,均为第Ⅷ族元素,如3d84s2即为第四周期第Ⅷ族元素。

c.当(n-1)d10ns,则ns层上的的电子总数即为B族数。如4d105s2即为第五周期第II族元素。

③周期表内元素的分组

5.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关系

①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变化的规律: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虽然从上到下核电荷增大,使原子半径有缩小的倾向,但不是主要因素。B族元素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第五周期和第六周期的元素,是由于镧系收缩,而使其半径非常近似。在同一周期中,对短周期而言,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相应增强,原子半径逐渐缩小。对长周期来说,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新增加的电子填入(n-1)d轨道上。对于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最外电子层来说,次外层上的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要比最外层电子相互间的屏蔽作用大得多,所以自左至右增加的核电荷,绝大部分被增加的(n-1)d电子所屏蔽,即有效核电荷增加比较缓慢,所以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缩小程度不大。当电子层结构为(n-1)d10时,由于对外层电子有较大的屏蔽作用,故原子半径略有增大。当电子层结构为(n-2)f7和(n-2)f14时,同理也会出现原子半径略增大,每周期末尾的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又突然增大。(稀有气体的半径为范德华半径)。

②电负性 元素的电离势和电子亲和势仅从一个方面反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原子相互化合时,必须把该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和得电子的难易统一起来考虑。通常把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或本领叫做元素的电负性。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大小来统一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电负性也呈现周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递增,同一族从上到下递减。因此周期表申,右上方的元素氟电负性最大,即非金属性最强,左下方的铯电负性最小,即金属性最强。

四. 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第二章 分子结构

赛点归纳:分子结构的判断是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化学竞赛考查的知识点。近年来,化学竞赛在考查分子结构时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如下:

1.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态。

2. 根据Lewis电子理论判断分子的形状。

3.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形状。

4. 根据等电子原理判断未知分子的结构。

当然,试题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且考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形式揉合在一起的。笔者根据多年的培训体会,认为:参赛者在学习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学习Lewis电子理论,然后学习价电子对互斥理论,Lewis 电子理论可以在学习前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趋势预测:今后化学竞赛试题考查分子结构仍然是考查参赛者空间感知能力的重要内容,考查的力度可能还会增大,有兴趣的参赛者可将近年来的初赛试题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有关分子结构的考查可能会加大信息量,考查近年来的最新科技成果。总之由于分子结构的判断会牵涉到数学知识,从考查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层面上看,有关分子结构的试题将永远是化学竞赛的主要试题。

一. 路易斯结构式

美国化学家路易斯认为构成物质的两个原子各取出一个电子配成对,通过这种共用电子对的相互结合来形成物质。他还认为,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是一种稳定构型,其它原子倾向于共用电子而使它们的最外层转化为稀有气体的8电子稳定构型——八隅律。路易斯又把用“共用电子对”维系的化学作用力称为共价键。后人称这种观念为路易斯共价键理论。分子中除了用于形成共价键的键合电子外,还经常存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非键合电子,又称孤对电子。后人把这种添加了孤对电子的结构式叫路易斯结构式。

二. 单键、双键和叁键——σ键和π键

σ键的特点是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重叠部分沿着键轴呈圆柱形对称。这种方式重叠程度大,所以σ键的键能大,稳定性高。π键的特点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平行即“肩并肩”方式重叠,重叠部分对通过一个键轴的平面呈镜面反对称。它的重叠程度较小,所以稳定性较差。

三.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分子的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于价电子层中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而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最小的那种。

①如果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全是成键电子对,则判断构型十分简单。

电子对数 构型 实例

2 直线型 BeCl2、HgCl2

3 平面三角形 BF3、BCl3

4 正四面体 CH4、NH4+、CCl4、SiCl4

5 三角双锥 PCl5、PF3Cl2、SbCl5

6 正八面体 SF6、MoF6

②如果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中含有孤电子对,则每个孤电子对占有相当一个单键电子对的位置(对等同的单键位置,可任意选取,对不等同的单键则要按电子对之间斥力最小的原则选取。如三角双锥形中,孤电子对只允许占据平面三角形中任意单键位置)。

③如果分子中有双键或叁键,则电子对互斥理论仍适用,把重键视作一个单键看待。如CO2分子为直线型O=C=O。

④价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小,决定于电子对之间的夹角和电子对的成键情况。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小,斥力越大。电子对之间斥力的大小顺序为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

⑤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电子对数的计数,即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配体供给的电子数之和被2除。而氧族原子作为配体时可认为不提供共用电子(如PO43+ 的中心原子P,价电子5个,加上电荷数3个,共8个电子,即4对价电子对) ,但当氧族原子作为中心原子时,可认为它提供6个价电子(如SO3的中心原于S提供6个价电子,氧作为配体不提供电子,所以中心原子S的价电子对为3对)。如果讨论的物质是阳离子,如NH4+,中心原子N价电子2s22p3共5个加上四个配体各提供一个电子,减去一个电荷共8个电子,即4对价电子。

四. 杂化轨道理论

其要点是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成一组能量等同的新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数目与组成杂化轨道的各原子轨道的数目相等;杂化轨道又分为等性和不等性杂化两种;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求轨道最大重叠,键与键之间斥力最小。

等性杂化轨道类型 夹角 分子的空间构型 实例

sp杂化 1080 直线型 BtCl3

sp2杂化 1200 平面三角形 HgCl2

sp3杂化 109028/ 正四面体 CH4、SiH4、NH4+

sp3d2杂化 900及1800 正八面体 SF6

不等性杂化轨道类型(杂化轨道中有孤对电子存在)

不等性sp3杂化 104045/ 三角形 H2O H2S

10705/ 三角棱锥 NH3 PH3

五. 共轭大π键和等电子体原理

(1)苯分子中的p-p大π键

苯的路易斯结构式中碳-碳键有单键和双键之分,这种结构满足了碳的四价,然而,事实上,在中学化学里就学过,苯分子所有碳-碳键的键长和键能并没有区别,这个矛盾可用苯环的碳原子形成p-p大π键的概念得以解决——苯分子中的碳原子取sp2杂化,三个杂化轨道分别用于形成三个σ键,故苯分子中有键角为1200的平面结构的σ骨架;苯分子的每个碳原子尚余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而相互平行。显然,每个碳原子左右相邻的碳原子没有区别,认为某个碳原子未参与杂化与杂化的p轨道中的电子只与左邻碳原子的平行p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形成σ键而不与右邻的碳原子的平行p轨道形成π键或者相反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如认为所有6个“肩并肩”的平行p轨道上共6个电子在一起形成了弥散在整个苯环p-p大π键。

(2)丁二烯中的p-p大π键

丁二烯分子式为H2C=CH-CH=CH2。4个碳原子均与3个原子相邻,故均取sp2杂化,这些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分子σ骨架,使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每个p轨道里有一个电子。故丁二烯分子里存在一个“4轨道4电子”的p-p大π键。通常用∏ a b为大π键的符号,其中a表示平行p轨道的数目,b表示在平行p轨道里的电子数。另外CO2分子、CO32-和O3分子中都含有大π键。

(3)等电子体原理

具有相同的通式——AXm,而且价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这个原理称为“等电子体原理”。如:CO2、CNS-、NO2+、N3-具有相同的通式——AX2,价电子总数16,具有相同的结构——直线型分子,中心原子上没有孤对电子而取sp杂化轨道,形成直线形σ骨架,键角为1800,分子里有两套∏ 4 3 p-p大π键。同理SO2、O3、NO2-为等电子体,SO42-、PO43-为等电子体。

六. 共价分子的性质和分子间力

(1)键参数为表征价键性质的某些物理量,如键级、键能、键角、键长、键的极性等数据。

①键级=(成键电子数-反键电子数)/2

②键能:对AB型双原子分子而言, 键能为离解能D。

对多原子分子而言,键能为多个键的平均离解能,如:NH3分子的N-H键能

③键长:即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④键角:即分子中键和键之间的夹角。

⑤键的极性: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两种,可用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来衡量。电负性差大于1.7时,可以认为是离子键;电负性差介于1.7到0之间,可以认为是极性共价键;电负性差等于零,为非极性共价键。

(2)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

1.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相重合;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相重合。

分子的极性大小用偶极矩µ衡量,µ=o。为非极性分子,µ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强。

µ=q.L

q是偶极一端上的电荷, L是分子的偶极距离。

2.分子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它比化学键键能小一、二个数量级。它包括:①取向力:永久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②诱导力:诱导偶极同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③色散力:由于瞬间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3.氢键

氢键通常可表示为X—H……Y,X、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小的原子。X与Y可以是相同元素,也可以是不同元素。

氢键有方向性与饱和性,键能与分子间力相近,可分为两类:

①分子间氢键:如H2O分子之间的氢键

②分子内氢键:如 邻硝基苯酚分子内的氢键:

第三章 晶体结构

赛点归纳:晶体结构是化学竞赛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晶体结构可以考查参赛者的空间感知能力,很能考查参赛者的数学功底。因此,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化学竞赛试题,晶体结构试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单纯考查某晶体的立体结构(主要考查立方晶胞)。建立微观和宏观的桥梁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2. 考查原子簇化合物。参赛者要弄清“化学环境”的含义。凸多面体经常用到欧拉公式。

3. 考查晶体缺陷的有关知识。组成该晶体的粒子具有非整比数。要搞清楚离子填充四面体、八面体或立方体空穴等知识。

4. 简单的晶体结构,但解答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方能快速作答。如根据数学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数学归纳,得出通式,再根据其通式解决化学问题。

趋势预测:近年来化学竞赛试题在考查晶体结构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考查简单的晶体结构,到考查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的结构试题,其间出现了“分之设计、分子积木”等试题形式。因此,笔者以为:今后的晶体结构试题其知识深浅度将呈下降趋势,但对参赛者的能力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即考查一些在特殊情况下,打破旧的知识,建立新知识等方面的一些试题。

一. 晶体和晶胞

(1)晶体的本质特征是他的“自范性”,即: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凸多面体的外形。它有单晶和双晶之分,有的饿晶态物质看不到规则外形,是多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单晶的形状丰富多样,然而借助几何知识,却可以找到相同的晶面,而且,确定的晶面之间的二面角——“晶面夹角”是不变的。着叫做晶面夹角不变定律。

在晶体的微观空间中,原子呈现周期性的整齐排列。对于理想的完美晶体,这种周期性是单调的,不变的,这是晶体的普遍特征,叫做平移对称性。

(2)晶胞的基本特征及晶胞中原子的坐标与计数

晶胞具有平移性,晶胞具有相同的顶角、相同的平行面和相同的平行棱。不具有平移性就不是晶胞。平行六面体的几何特征可用边长关系和夹角关系确定。布拉维晶胞的边长与夹角叫做晶胞参数。通常用向量xa+yb+zc中的x,y,z组成的三数组来表达晶胞中原子的位置,称为原子坐标。原子坐标绝对值的取值区间为1>∣x(y,z) ∣≥0 。若取值为1,相当于平移到另一个晶胞,与取值为零毫无差别。

(3)素晶胞与复晶胞——体心晶胞、面心晶胞和底心晶胞和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

晶胞是描述晶体微观结构的基本单元,但不一定是最小单元。素晶胞是晶体微观空间中的最小基本单元,不可能再小。素晶胞中的原子集合相当于晶体微观空间中的原子作周期性平移的最小集合,叫做结构单元。复晶胞是素晶胞的多倍体;分体心晶胞(2倍体),面心晶胞(4倍体)及底心晶胞(2倍体)三种。

(4)布拉维系7系和晶胞的素、复结合,总共只有14种晶胞,在晶体学中称为布拉维点阵型式

二. 晶体的类型

1.金属晶体

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结合力是金属键(自由电子),它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比重,有金属光泽,能导电、导热,有良好的延展性等。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金属键理论有改性共价键理论及能带理论。

2.离子晶体

离子化台物的晶体属离子晶体,如NaCl、CsCl等。在离子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正、负离子,质点间的作用力是静电引力。晶体的特点是有较高的熔、沸点和硬度,但较脆,延展性差,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当电负性小的活泼金属原子与电负性大的活泼非金属原子相遇时,由于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1)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离子的特征,即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和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3)离子的电子层构型有以下几种:

2电子构型: 如Li+、Be2+等。

8电子构型: 如N a+、Ca2+及一些简单阴离子Cl-、O2+等。

18电子构型:如Zn 2+、Hg2+、Cu+、Ag+等。

18+2电子构型:即次外层18+最外层2,如P2+,Sn2+ 等。

9~17不规则构型:如Fe2+,Cr3+,Mn2+等。

(4)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

U可根据热力学有关数据,利用波恩-哈伯循环进行计算,

3.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如CO2,HCl,I2等,在分子晶体中,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分子(包括极性或非极性的),质点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引力。分子内原子间是共价键。因此晶体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固体不导电,熔化时一般也不导电。只有极性很强的分子晶体(如HCl)溶解在水中,由于电离而导电。如金刚石(C)、Si、B、SiO2、SiC、BN等,在晶体的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是原子,原子间是通过共价键相联结。因此它的熔、沸点高,硬度大,不导电,不导热,但Si、SiC具有半导体性质。

4.混合晶体

如石墨、石棉、云母等晶体,在它们的晶体中具有多种作用力。

以石墨为例,层内质点问(即C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同时还具有可自由流动的:电子 (相当于金属键),层间靠范德华引力相联结。因此它具有光泽,能导电、导热,容易滑动。

三. 原子坐标。晶胞中原子数目或分子数的计算及与化学式的关系

通常用向量xa+yb+zc中的x, y, z组成的三数组来表达晶胞中原子的位置,称为原子坐标。例如,位于晶胞原点(顶角)的原子的坐标为0,0,0;位于晶胞体心的原子的坐标为1/2,1/2,1/2;位于ab面

心的原子坐标为1/2,1/2,0;位于ac面心的原子坐标为1/2,0,1/2;等等。原子坐标绝对值的取值区间为1>|x(y,z)|≥0。若取值为1,相当于平移到另一个晶胞,与取值为0毫无差别。例如,,位于晶胞顶角的8个原子的坐标都是0,0,0。不要忘记:只要晶胞的一个顶角有原子,其他7个顶角也一定有相同的原子,否则这个平行六面体就失去了平移性,就不是晶胞了。同理,两个平行的ab面的面心原子的坐标都是1/2,1/2,0,而且有其一必有其二,否则也不再是晶胞了。反之,坐标不同的原子即使是同种院子,也不能视为等同院子,如坐标为0,1/2,1/2的原子不是等同的。

四. 原子堆积与晶胞的关系。

第四章 化学平衡

赛点归纳:近年来化学竞赛试题中多次考查溶剂化酸碱理论和化学平衡知识。主要考查的题型有:

1.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包括热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计算、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等。

2. 非水溶剂化学。常见的非水溶剂有BrF3、N2O4、液氨、液态SO2等。

趋势预测:由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反应的可行性,因此,化学平衡常数是定量说明反应可行性的依据,必然是化学竞赛考试的常考内容。非水溶剂是参赛者不太熟悉的物质,它除了能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外,还可以与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电离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很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为,今后的化学竞赛试题仍然会出现上述竞赛试题。

一. 化学平衡

当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V逆时,或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当可逆反应进行到它的自由能变化⊿G=0时,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是指系统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既没有向正向进行的自发性又没有向逆向进行的自发性时的一种状态。热力学假设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者分压都不再改变了,反应“停滞”了,但这只是表观上的,本质上,无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在进行着,因而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例如:溶解平衡,即气体或固体溶于水(或其他溶剂),最后形成饱和溶液。

二. 平衡常数

1、 对于任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Aa+bB Dd+Ee

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D]d[E]e/[A]a[B]b

通常溶液中的可逆反应平衡常数用Kc表示,这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单位用mol/l,气相可逆反应用Kp

表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用分压代替。对气相可逆反应Kc与Kp之间的关系为:

⊿n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之差,相当于反应式中的(d+e)-(a+b)。

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1)平衡常数是某一反应的特性常数,它不随物质的初始浓度(或分压)而改变,仅取决于反应的本性。

(2)平衡常数的大小标志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3)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一定温度下体系达成平衡的条件。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很“繁”,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需要识记。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2021年,欢迎查阅!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

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

高中化学竞赛学什么内容?

1. 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初赛和决赛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本基本要

求不涉及国家队选手选拔的要求。

2. 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新近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1-2,B1-6)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的常识以及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化学竞赛的内容。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3. 决赛基本要求是在初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

4.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总时数是制定竞赛基本要求的重要制约因素。本基本要求估计初赛基本要求需40单元(每单元3小时)的课外活动(注:40单元是按高一、高二两年约40周,每周一单元计算的);决赛基本要求需追加30单元课外活动(其中实验至少10单元)(注:30单元是按10、11和12月共三个月约14周,每周2~3个单元计算的)。

5. 最近三年同一级别竞赛试题涉及符合本要求的知识自动成为下届竞赛的要求。

6. 本基本要求若有必要做出调整,在竞赛前三个月发出通知。新基本要求启用后,原基本

要求自动失效。

初赛基本要求

1. 有效数字。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

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2. 气体。理想气体标准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密度。分压定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 溶液。溶液浓度。溶解度。溶液配制(按浓度的精确度选择仪器)。重结晶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溶剂(包括混合溶剂)。胶体。

4. 容量分析。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基本概念。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EDTA为标准溶液的基本滴定反应。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6.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主族与副族。过渡元素。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s、p、d、ds、f-区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和原子的电子构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氧化态与族序数的关系。对角线规则。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半金属。主、副族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氧化态及主要形态。铂系元素的概念。

7. 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电子式)。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预测。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解释。共价键。键长、键角、键能。σ 键和π 键。离域π 键。共轭(离域)的一般概念。等电子体的一般概念。分子的极性。相似相溶规律。

8. 配合物。路易斯酸碱的概念。配位键。重要而常见的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而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氨分子、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螯合物及螯合效应。重要而常见的络合剂及其重要而常见的配合反应。配合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定性说明)。配合物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基本概念。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Ti(H2O)63+的颜色。

9.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其他分子间作用力的一般概念。

10. 晶体结构。晶胞。原子坐标。晶格能。晶胞中原子数或分子数的计算及与化学式的关系。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配位数。晶体的堆积与填隙模型。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如NaCl、CsCl、闪锌矿(ZnS)、萤石(CaF2)、金刚石、石墨、硒、冰、干冰、尿素、金红石、钙钛矿、钾、镁、铜等。

11.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溶度积。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熵的概念。

12.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3. 电化学。氧化态。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的书写与配平。原电池。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原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电解池的电极符号与电极反应。电解与电镀。电化学腐蚀。常见化学电源。pH、络合剂、沉淀剂对氧化还原反应影响的定性说明。

14. 元素化学。卤素、氧、硫、氮、磷、碳、硅、锡、铅、硼、铝。碱土金属、碱金属、稀有气体。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银、金、锌、汞、钼、钨。过渡元素氧化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两性。常见难溶盐。氢化物的基本分类和主要性质。常见无机酸碱的形态和基本性质。水溶液中的常见离子的颜色、化学性质、定性检出(不使用特殊试剂)和分离。制备单质的一般方法。

15. 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烷、烯、炔、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酸、酯、胺、酰胺、硝基化合物、磺酸的系统命名、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异构现象。C=C加成。马可尼科夫规则。C=O加成。取代反应。芳香烃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碳链增长与缩短的基本反应。分子的手性及不对称碳原子的R、S构型判断。糖、脂肪、蛋白质。

16. 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化学初步知识。

决赛基本要求

本基本要求在初赛要求基础上增加下列内容,不涉及微积分。

1. 原子结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单电子原子轨道能量的计算。S、p、d原子轨道图像。

2. 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基本概念。定域键键级。分子轨道理论对氧分子、氮分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解释。一维箱中粒子能级。超分子基本概念。

3. 晶体结构。点阵的基本概念。晶系。宏观对称元素。十四种空间点阵类型。

4. 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能(内能)、焓、热容、自由能和熵的概念。生成焓、生成自由能、标准熵及有关计算。自由能变化与反应的方向性。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范特霍夫等温方程及其应用。标准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热化学循环。热力学分解温度(标态与非标态)。相、相律和相图。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不要求微积分)。

5. 稀溶液通性(不要求化学势)。

6. 化学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反应级数。用实验数据推求反应级数。一级反应积分式及有关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碳-14法推断年代等等)。阿累尼乌斯方程及计算(活化能的概念与计算;速率常数的计算;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计算等)。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机理一般概念。推求速率方程。催化剂对反应影响的本质。

7. 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利用酸碱平衡常数的计算。溶度积原理及有关计算。

8. Nernst方程及有关计算。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pH对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沉淀剂、络合剂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9. 配合物的配位场理论的初步认识。配合物的磁性。分裂能与稳定化能。利用配合物的平衡常数的计算。络合滴定。软硬酸碱。

10. 元素化学描述性知识达到国际竞赛大纲三级水平。

11. 自然界氮、氧、碳的循环。环境污染及治理、生态平衡、绿色化学的一般概念。

12. 有机化学描述性知识达到国际竞赛大纲三级水平(不要求不对称合成,不要求外消旋体拆分)。

13.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的基本概念。DNA与RNA。

14. 糖的基本概念。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糖苷。纤维素与淀粉。

15. 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16. 有机立体化学基本概念。构型与构象。顺反异构(trans-、cis-和Z-、E-构型)。手性异构。endo-和exo-。D,L构型。

17. 利用无机和有机的基本反应对简单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推断。

18. 有机制备与有机合成的基本操作。电子天平。配制溶液、加热、冷却、沉淀、结晶、重结晶、过滤(包括抽滤)、洗涤、蒸发浓缩、常压蒸馏与回流、倾析、分液、搅拌、干燥。通过中间过程检测(如pH、温度、颜色等)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产率和转化率的计算。实验室安全与事故紧急处置的知识与操作。废弃物处置。仪器洗涤和干燥。实验工作面的安排和整理。原始数据的记录。

19. 常见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反应及分析结果的计算。容量分析的误差分析。

20. 分光光度法。比色分析。 常见容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反应及分析结果的计算。容量分析的误差分析。

分光光度法。比色分析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竞赛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