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目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案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倍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学生能够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倍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

1.倍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倍数的计算方法。

3.倍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新课。

Step2.讲解倍数的性质。

1.倍数的概念: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若干倍,那么这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2.倍数的性质:。

(1)0是任何数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负数。

(3)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小数。

Step3.讲解倍数的计算方法。

1.倍数的计算方法:设a、b为两个整数,若存在整数k使a=k×b,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其中k称为倍数,记作a÷b=k或k倍于b。

2.例题:如果12是6的倍数,那么12÷6=2,12是6的2倍。

1.例题:小明有36个苹果,他要将这些苹果分成每个盘子12个,问他需要准备多少个盘子?。

解法:因为每个盘子要放12个苹果,所以需要的盘子数是36÷12=3个。

2.例题:一辆车每小时行驶90公里,问这辆车在3小时内行驶了多少公里?。

解法:这辆车在3小时内行驶的公里数是90×3=270公里。

Step5.小结。

Step6.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案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

3、理解1倍数。

4、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会用乘法进行计算这一类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中国结为例,借助孙老师和宁老师剪中国结这一实践活动,根据已有的条件:孙老师剪了2个中国结,宁老师剪的个数是孙老师的3倍。

让学生猜测宁老师剪中国结的个数。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初步认识“倍”

学生用图画表示出自己对“3倍”的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作品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倍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理解3倍就是3个那么多。

仅有个别同学受原来两个数量比多少的影响,认为3倍就是多3个的意思。

(二)认识1倍数

借助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一下“3倍”在哪里?学生在寻找“3倍”的过程中,由层次三的同学来介绍自己的3倍在哪里。

在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层次一的学生能够自悟到3倍在这里表示的是3个2。

而不是比2个多3个的意思。

进一步追问层次三的学生,他为什么会把2个分为1份。

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因为孙老师剪的个数是2个,所以要以孙老师的2个作为1倍数,也就是以孙老师的2个为标准,孙老师的3倍就是有3个2。

(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2的3倍就是3个2的基础上,计算出宁老师中国结的个数:2×3=6(个)。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认识1倍数是理解倍意义的关键,并且两个数相差多少是看出来的,而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是数出来的。

这里先由学生介绍图中的3倍在哪里,再通过追问,进一步理解1倍数,初步感知倍的意义。

并且掌握就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理解意义,深化认识。

(二)利用反例,深化理解。

(三)打破定势,理解本质。

(四)数形结合,解释应用。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如下:

《倍的认识》在青岛版数学教材中,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倍"这一抽象概念,重点是认识“倍”,理解"倍”,建立"倍”的表象概念,能够理解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堂课后,我有很深的感悟,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游戏导入,奠定基础

吴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抱团团"的游戏,吴老师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2个同学抱成一团,你们能抱成这样的几团?3个人抱成一团呢?4个人抱成一团呢?并启发学生玩过游戏以后要有思考:这样的几团、几份、几组,要有同样的“标准"-每份的数量和"标准"相同,才能称之为几份、几团、几组。

吴老师采用有趣的游戏导入,看上去和课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为后面的新授环节做了很深入的铺垫,让孩子在玩"抱团""的游戏中体会"2个人为一组”,有这样的“3组”,其实就是“倍"的关系。

这个设计可谓巧妙至极,我们在低年级课堂上,就应该时常考虑、设计一些贴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润物细无声"的引发学生思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联系经验,充分感知

吴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联系现实生活经验,“你在哪里见过倍,说―说你对倍的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什么是倍?为什么学倍?倍能做什么?"让孩子带着自我感知去探索新知,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原有经验,大胆让孩子在课堂上表达,不论对错。

这一点也是我们平常课堂上很难做到的,我们往往害怕孩子说错,或者说得不着边际,真正自由的、预设充分的、自信的课堂应该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达的,老师的引领非常重要。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倍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目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案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倍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学生能够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倍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

1.倍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倍数的计算方法。

3.倍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Step1.导入新课。

Step2.讲解倍数的性质。

1.倍数的概念: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若干倍,那么这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2.倍数的性质:。

(1)0是任何数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负数。

(3)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是小数。

Step3.讲解倍数的计算方法。

1.倍数的计算方法:设a、b为两个整数,若存在整数k使a=k×b,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其中k称为倍数,记作a÷b=k或k倍于b。

2.例题:如果12是6的倍数,那么12÷6=2,12是6的2倍。

1.例题:小明有36个苹果,他要将这些苹果分成每个盘子12个,问他需要准备多少个盘子?。

解法:因为每个盘子要放12个苹果,所以需要的盘子数是36÷12=3个。

2.例题:一辆车每小时行驶90公里,问这辆车在3小时内行驶了多少公里?。

解法:这辆车在3小时内行驶的公里数是90×3=270公里。

Step5.小结。

Step6.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优秀教案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

3、理解1倍数。

4、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会用乘法进行计算这一类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中国结为例,借助孙老师和宁老师剪中国结这一实践活动,根据已有的条件:孙老师剪了2个中国结,宁老师剪的个数是孙老师的3倍。

让学生猜测宁老师剪中国结的个数。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初步认识“倍”

学生用图画表示出自己对“3倍”的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作品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倍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理解3倍就是3个那么多。

仅有个别同学受原来两个数量比多少的影响,认为3倍就是多3个的意思。

(二)认识1倍数

借助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一下“3倍”在哪里?学生在寻找“3倍”的过程中,由层次三的同学来介绍自己的3倍在哪里。

在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层次一的学生能够自悟到3倍在这里表示的是3个2。

而不是比2个多3个的意思。

进一步追问层次三的学生,他为什么会把2个分为1份。

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因为孙老师剪的个数是2个,所以要以孙老师的2个作为1倍数,也就是以孙老师的2个为标准,孙老师的3倍就是有3个2。

(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2的3倍就是3个2的基础上,计算出宁老师中国结的个数:2×3=6(个)。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认识1倍数是理解倍意义的关键,并且两个数相差多少是看出来的,而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是数出来的。

这里先由学生介绍图中的3倍在哪里,再通过追问,进一步理解1倍数,初步感知倍的意义。

并且掌握就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理解意义,深化认识。

(二)利用反例,深化理解。

(三)打破定势,理解本质。

(四)数形结合,解释应用。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

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如下:

《倍的认识》在青岛版数学教材中,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倍"这一抽象概念,重点是认识“倍”,理解"倍”,建立"倍”的表象概念,能够理解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堂课后,我有很深的感悟,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游戏导入,奠定基础

吴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抱团团"的游戏,吴老师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2个同学抱成一团,你们能抱成这样的几团?3个人抱成一团呢?4个人抱成一团呢?并启发学生玩过游戏以后要有思考:这样的几团、几份、几组,要有同样的“标准"-每份的数量和"标准"相同,才能称之为几份、几团、几组。

吴老师采用有趣的游戏导入,看上去和课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为后面的新授环节做了很深入的铺垫,让孩子在玩"抱团""的游戏中体会"2个人为一组”,有这样的“3组”,其实就是“倍"的关系。

这个设计可谓巧妙至极,我们在低年级课堂上,就应该时常考虑、设计一些贴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润物细无声"的引发学生思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联系经验,充分感知

吴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联系现实生活经验,“你在哪里见过倍,说―说你对倍的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什么是倍?为什么学倍?倍能做什么?"让孩子带着自我感知去探索新知,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原有经验,大胆让孩子在课堂上表达,不论对错。

这一点也是我们平常课堂上很难做到的,我们往往害怕孩子说错,或者说得不着边际,真正自由的、预设充分的、自信的课堂应该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达的,老师的引领非常重要。

倍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吴正宪经典课例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