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高中语文重点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常考的文学常识题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高中语文有哪些文学常识知识,重点的文学常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高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1、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且介亭杂文》(或《坟》或《华盖集》等)等杂文集。

2、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和解体过程。他的“三部曲”名作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 收藏 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一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二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离骚》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粒??粒?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_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1、错:?粒?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鳎?tún)郁邑余?鳎?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1、长:

1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2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1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2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1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2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1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美好)

2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3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5、虽:

1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惟,只是)

2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1、?Z羁: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_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1古义:荒唐。2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1古义:善于投机取巧。2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粒?miǎn)规矩而改错(1古义:改变措施。2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1古义:处境困窘。2今义:经济困难)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精神”。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电子版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重点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常考的文学常识题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高中语文有哪些文学常识知识,重点的文学常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高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1、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且介亭杂文》(或《坟》或《华盖集》等)等杂文集。

2、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和解体过程。他的“三部曲”名作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 收藏 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一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二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1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离骚》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粒??粒?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_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1、错:?粒?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鳎?tún)郁邑余?鳎?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1、长:

1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2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1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2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1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2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1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美好)

2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3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5、虽:

1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惟,只是)

2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1、?Z羁:余虽好修??(kuā)以?Z(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_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1古义:荒唐。2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1古义:善于投机取巧。2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粒?miǎn)规矩而改错(1古义:改变措施。2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1古义:处境困窘。2今义:经济困难)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精神”。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电子版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