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数学教案及反思(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三上数学教案及反思(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三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 5 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这两个

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

在第1 行摆5 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 棵,再在第2 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

杨树的3 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

要在第2 行一共摆15 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 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

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

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 倍。

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

个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也就是说柳树有3 个5 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

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

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

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 #教案# 导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 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48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教学本课时,为实现教学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2、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寻找身边的分数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 教学设计 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三个同学吃蛋糕作为教学题材,重组了教材,(因为课本上提供的学生分吃西瓜的情景图,学生只能提出三道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只是说一句话,再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了四道分数加法和四道分数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后,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苏教版三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 5 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这两个

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

在第1 行摆5 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 棵,再在第2 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

杨树的3 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

要在第2 行一共摆15 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 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

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

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 倍。

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

个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也就是说柳树有3 个5 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

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

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

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 #教案# 导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 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48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教学本课时,为实现教学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2、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寻找身边的分数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 教学设计 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三个同学吃蛋糕作为教学题材,重组了教材,(因为课本上提供的学生分吃西瓜的情景图,学生只能提出三道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只是说一句话,再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了四道分数加法和四道分数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后,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教版三上数学教案及反思(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