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真实教学案例(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例子)
初中数学真实教学案例(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例子)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 方法 、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鉴于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一

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

准备 剪刀、纸(含平行四边形、字母N S)、教学挂图、直尺

教学

方法

手段 观察、比较、讨论、动手操作

教学

过程 一.新课

1.教师取一个门框上固定门的铰连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左右对称?

2.出示教学挂图: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片

将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对折以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认识天安门城楼图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再找出飞机图、奖杯图的对称轴各在哪里。

3.练习:(出示小黑板)

(1)P57“试一试”

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着画出对称轴。

估计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看作是轴对称图形,可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平行四边形纸对折一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用剪刀和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

过程 二.练习

1.出示挂图:(p58“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竖琴图、轿车图、五角星图、铁锚图、科技标志图、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

师:钥匙图和紫荆花图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对折以后两部分没有完全重合。

2.看书p58“想想做做”第2题

判断哪些英文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生:A、C、T、M、X(有可能有的学生没有选C,还有可能有的学生选N、S、Z)

师:没有选C的同学除了竖着对折,看看横着、斜着对折你有没有去试一试?认为N、S、Z是轴对称图形的我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表示字母N、S的纸对折一下,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有没有完全重合?

学生试完以后会发现两部分没有完全重合。

教师再将字母N横过来就变成了字母Z,同样道理,两部分也不会完全重合。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 逻辑思维 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 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 中秋节 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三

代数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 抽象思维 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教育 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刻苦学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地说出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学好数学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的数学课,是从学习代数开始的?除了学习代数以外,同学们还将陆续地学习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

学习代数与学习 其它 学科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 学习态度 ?没有坚持不懈努力,没有顽强的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不可能学好代数的?

在开始学习代数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代数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和区别,自觉地与算术对比:哪些和小学数学相同或类似,哪些有严格的区别,逐步明确代数的特点?

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下面我们就从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初中代数的学习?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

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 2a+3 (2)2(a+3); (3) (4)a- (5)a2+b2 (6)(a+b) 2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3) 的意义是c除以ab的商; (4)a- 的意义是a减去 的差;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解:(1) ; (2)(m-5n)2 (3)2x+y; (4)3tν3?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1)2a-3c; (2) ; (3)ab+1; (4)a2-b2?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七、练习设计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八、板书设计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1、本课所遇的问题,多数应由学生首先口答来完成,但在“说出代数式的意义”这一问题上,应向学生强调: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师示范的要求去做,如“a- ”的意义是“a减去 的差”,而不能说成是“a与 的差”?

2、由于这是中学数学的第一课,故设计了一个引言,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方法 的教育?在实际教学时,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原则是多鼓励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2. 成功的教学案例

3.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有哪些

4.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有哪些

5.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

求一篇初中数学课例分析!!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课例分析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本节课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及严谨性,效果较好。

本节课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图形,研究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例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三篇

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初中数学精彩导入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三篇

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老师们多看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对教学很有用的,借鉴他人优秀的作品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被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篇1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 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 经验 ,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 学习经验 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 方法 、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鉴于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一

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

准备 剪刀、纸(含平行四边形、字母N S)、教学挂图、直尺

教学

方法

手段 观察、比较、讨论、动手操作

教学

过程 一.新课

1.教师取一个门框上固定门的铰连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左右对称?

2.出示教学挂图: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片

将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对折以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认识天安门城楼图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再找出飞机图、奖杯图的对称轴各在哪里。

3.练习:(出示小黑板)

(1)P57“试一试”

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着画出对称轴。

估计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看作是轴对称图形,可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平行四边形纸对折一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用剪刀和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

过程 二.练习

1.出示挂图:(p58“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竖琴图、轿车图、五角星图、铁锚图、科技标志图、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

师:钥匙图和紫荆花图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对折以后两部分没有完全重合。

2.看书p58“想想做做”第2题

判断哪些英文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生:A、C、T、M、X(有可能有的学生没有选C,还有可能有的学生选N、S、Z)

师:没有选C的同学除了竖着对折,看看横着、斜着对折你有没有去试一试?认为N、S、Z是轴对称图形的我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表示字母N、S的纸对折一下,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有没有完全重合?

学生试完以后会发现两部分没有完全重合。

教师再将字母N横过来就变成了字母Z,同样道理,两部分也不会完全重合。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 逻辑思维 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 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 中秋节 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三

代数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 抽象思维 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教育 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刻苦学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地说出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学好数学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的数学课,是从学习代数开始的?除了学习代数以外,同学们还将陆续地学习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

学习代数与学习 其它 学科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 学习态度 ?没有坚持不懈努力,没有顽强的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不可能学好代数的?

在开始学习代数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代数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和区别,自觉地与算术对比:哪些和小学数学相同或类似,哪些有严格的区别,逐步明确代数的特点?

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下面我们就从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初中代数的学习?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

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 2a+3 (2)2(a+3); (3) (4)a- (5)a2+b2 (6)(a+b) 2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3) 的意义是c除以ab的商; (4)a- 的意义是a减去 的差;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解:(1) ; (2)(m-5n)2 (3)2x+y; (4)3tν3?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1)2a-3c; (2) ; (3)ab+1; (4)a2-b2?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七、练习设计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八、板书设计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1、本课所遇的问题,多数应由学生首先口答来完成,但在“说出代数式的意义”这一问题上,应向学生强调: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师示范的要求去做,如“a- ”的意义是“a减去 的差”,而不能说成是“a与 的差”?

2、由于这是中学数学的第一课,故设计了一个引言,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方法 的教育?在实际教学时,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原则是多鼓励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2. 成功的教学案例

3.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有哪些

4.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有哪些

5.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

求一篇初中数学课例分析!!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课例分析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本节课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及严谨性,效果较好。

本节课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图形,研究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例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三篇

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初中数学精彩导入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三篇

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老师们多看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对教学很有用的,借鉴他人优秀的作品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被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篇1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 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 经验 ,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 学习经验 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初中数学真实教学案例(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