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500字)
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500字)

《沁园春 长沙》的解释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作品】:沁园春

【内容】: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赏析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lianji

谁知道沁园春长沙是什么意思?

你好!

《沁园春·长沙》作者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500字

《沁园春长沙》译文:

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中,看着湘江流向橘子洲。看着山峰都是红的象是被染色过了一样。江水清澈,一艘艘船像是比赛一样争先恐后。鹰在天空中飞,鱼在水里游,一切生物都非常自由。我内心激荡,想问问这大地上谁才是主宰?

曾经跟着许多同学来到这里,回想少年岁月十分感慨。当时还年轻,十分神气,谈笑间指点江山,写出激昂的文字来,把那些大官们当作粪土一样。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这里游泳阻止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扩展资料: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Android下载送...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正版授权火影手游,原汁原味还原续写,忍者招募自由组合..

t.rd0152.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 “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关于长沙的信息可以看下,威(这)信(个)号:潇湘晨报、韵味大长沙(ywcs-2015)

4 浏览282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意思

《沁园春长沙》译文: 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中,看着湘江流向橘子洲。看着山峰都是红的象是被染色过了一样。江水清澈,一艘艘船像是比赛一样争先恐后。鹰在天空中飞,鱼在水里游,一切生物都非常自由。我内心激荡,想问问这大地上谁才是主宰? 曾经跟着许多同学来到这里,回想少年岁月十分感慨。当时还年轻,十分神气,谈笑间指点江山,写出激昂的文字来,把那些大官们当作粪土一样。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这里游泳阻止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这首词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写出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117 浏览3597 2018-11-15

《沁园春长沙》的意思

含义: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白话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白话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白话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以诗心慧眼摄取景物入诗,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增加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在雄浑壮阔的秋景中,流荡着一股阳刚豪迈之气,人在春秋两季最容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春是喜人的季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秋市悲人的季节,草木摇落,气凉风寒,万物萧瑟。伤别在秋季,人的悲情在自然中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深化了悲情。伤别在春季,人与自然形成了心境与物景的反衬,造成对立冲突。把读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8 浏览6969 2019-09-13

沁园春长沙原文和意思

诗词原文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3 浏览7184 2017-11-25

沁园春 长沙意思

一、白话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二、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5 浏览6848 2019-08-22

评论两句15

下一条回答

被赞205次

精彩推荐

斗罗H5游戏 斗罗H5游戏平台 手机PC...

斗罗H5游戏新区,正版授权,三端互通挂机升级,斗罗H5...

h5.86szs.wang广告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Android下载送...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正版授权火影手游,原汁原味还原续写,忍者招募自由组合..

t.rd0152.com广告

沁园春 长沙 原文全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沁园春长沙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沁园春 长沙》的解释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作品】:沁园春

【内容】: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赏析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lianji

谁知道沁园春长沙是什么意思?

你好!

《沁园春·长沙》作者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500字

《沁园春长沙》译文:

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中,看着湘江流向橘子洲。看着山峰都是红的象是被染色过了一样。江水清澈,一艘艘船像是比赛一样争先恐后。鹰在天空中飞,鱼在水里游,一切生物都非常自由。我内心激荡,想问问这大地上谁才是主宰?

曾经跟着许多同学来到这里,回想少年岁月十分感慨。当时还年轻,十分神气,谈笑间指点江山,写出激昂的文字来,把那些大官们当作粪土一样。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这里游泳阻止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扩展资料: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Android下载送...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正版授权火影手游,原汁原味还原续写,忍者招募自由组合..

t.rd0152.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 “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关于长沙的信息可以看下,威(这)信(个)号:潇湘晨报、韵味大长沙(ywcs-2015)

4 浏览282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意思

《沁园春长沙》译文: 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中,看着湘江流向橘子洲。看着山峰都是红的象是被染色过了一样。江水清澈,一艘艘船像是比赛一样争先恐后。鹰在天空中飞,鱼在水里游,一切生物都非常自由。我内心激荡,想问问这大地上谁才是主宰? 曾经跟着许多同学来到这里,回想少年岁月十分感慨。当时还年轻,十分神气,谈笑间指点江山,写出激昂的文字来,把那些大官们当作粪土一样。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这里游泳阻止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这首词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写出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117 浏览3597 2018-11-15

《沁园春长沙》的意思

含义: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白话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白话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白话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以诗心慧眼摄取景物入诗,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增加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在雄浑壮阔的秋景中,流荡着一股阳刚豪迈之气,人在春秋两季最容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春是喜人的季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秋市悲人的季节,草木摇落,气凉风寒,万物萧瑟。伤别在秋季,人的悲情在自然中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深化了悲情。伤别在春季,人与自然形成了心境与物景的反衬,造成对立冲突。把读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8 浏览6969 2019-09-13

沁园春长沙原文和意思

诗词原文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3 浏览7184 2017-11-25

沁园春 长沙意思

一、白话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二、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5 浏览6848 2019-08-22

评论两句15

下一条回答

被赞205次

精彩推荐

斗罗H5游戏 斗罗H5游戏平台 手机PC...

斗罗H5游戏新区,正版授权,三端互通挂机升级,斗罗H5...

h5.86szs.wang广告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Android下载送...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正版授权火影手游,原汁原味还原续写,忍者招募自由组合..

t.rd0152.com广告

沁园春 长沙 原文全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沁园春长沙意思解释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