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相关知识)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相关知识)

初二上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妈妈,把握文每件事表达的长妈妈形象;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

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鲁迅先生相关知识

1. 有关鲁迅 知识问答题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 *** 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 *** 。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

2. 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3. 名著知识填空《朝花夕拾》共选了鲁迅10篇回忆性散文其中是写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考查,考查较浅显,所考查内容均是课内所学,因此,可轻而易举填写出篇目名。

作答时需注意“园、藤”等字形,避免无谓的失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名著涉及到课内篇目,更要作为重点去阅读、学习、理解。

4. 朝花夕拾考试题目

1《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

2.他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 。

3.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_______。

4._______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 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7.作者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文章是_______。

8.“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这是作者笔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0.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_______。

11.有一位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黑暗中一步步走向了末路,他是_______。

12.《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和________。

13.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了为“寻别一类人们去”而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17.鲁迅先生说起他的儿时生活时,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文章有________和________。

1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________的照片。

15.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

1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________》中提 及。

17.《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_______ 》,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________》。

18.《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________,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_____,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的不合理。

19.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0.《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 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1.《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 人怎样的实质?

22.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案:1弃医从文2.范爱农3《无常》4弃医从文5.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E埋_JL 9.无常10.《二十四孝图》 ll.无常 12.乌烟瘴气 13.《狗·猫·鼠》 l4.范爱农 l5.阿长;衍太太16.江南水师学堂17.《无常》;《五猖会》18.藤野先生19.拯救国民的精神20.琐记21.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4;《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以上8篇写出一篇篇名即可) 2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无知和隔膜;封建思想习俗23.呐喊24.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25.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26.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5. 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后于1984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 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角度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用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来展现他对长妈妈和《山海经》的情感变化。

首先,从成年人的视角看,鲁迅回忆起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时光,刻画了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他描述了长妈妈寻购赠送他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这种视角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长妈妈,一个在生活中有许多小毛病但依然对鲁迅无比关爱的人。

然后,从童年视角看,鲁迅以儿时的自己来展现他对长妈妈的情感——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这种视角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鲁迅儿时的世界,以及他对长妈妈的记忆和感情。

总的来说,两种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和对儿时记忆的怀念。 童年视角:误解阿长,以致心生怨恨。

成年视角:理解阿长,敬仰阿长,突出阿长纯朴

阿长与山海经详略得当的好处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信息,尤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提到长妈妈给他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对此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并且“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这说明鲁迅对《山海经》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重视。

鲁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写对阿长的“憎恶”和“讨厌”,主要是为了衬托他对《山海经》的喜爱和重视,以及阿长不识字却有如此高尚情趣的惊讶。同时,这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情感:既有感激和尊敬,又有惋惜和遗憾。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对阿长的不识字感到遗憾,又对阿长能买来《山海经》这样高雅的东西感到惊讶和感激。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说:“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来辞了。我才知道她姓长,大约是名春君的,有丈夫在什么地方做工。我平时对她很客气,有时特别使她难堪。但她从不生气,仍旧用她底围裙,照旧煮饭,切菜,晚上则读书,长妈妈则在讲美女蛇等故事……”“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喜爱和对阿长的感激。 这样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是描写的任务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是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二上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妈妈,把握文每件事表达的长妈妈形象;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

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鲁迅先生相关知识

1. 有关鲁迅 知识问答题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 *** 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 *** 。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

2. 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3. 名著知识填空《朝花夕拾》共选了鲁迅10篇回忆性散文其中是写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考查,考查较浅显,所考查内容均是课内所学,因此,可轻而易举填写出篇目名。

作答时需注意“园、藤”等字形,避免无谓的失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名著涉及到课内篇目,更要作为重点去阅读、学习、理解。

4. 朝花夕拾考试题目

1《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

2.他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 。

3.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_______。

4._______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 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7.作者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文章是_______。

8.“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这是作者笔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0.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_______。

11.有一位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黑暗中一步步走向了末路,他是_______。

12.《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和________。

13.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了为“寻别一类人们去”而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17.鲁迅先生说起他的儿时生活时,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文章有________和________。

1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________的照片。

15.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

16.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________》中提 及。

17.《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_______ 》,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________》。

18.《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________,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_____,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的不合理。

19.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0.《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 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1.《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 人怎样的实质?

22.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案:1弃医从文2.范爱农3《无常》4弃医从文5.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E埋_JL 9.无常10.《二十四孝图》 ll.无常 12.乌烟瘴气 13.《狗·猫·鼠》 l4.范爱农 l5.阿长;衍太太16.江南水师学堂17.《无常》;《五猖会》18.藤野先生19.拯救国民的精神20.琐记21.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4;《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以上8篇写出一篇篇名即可) 2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无知和隔膜;封建思想习俗23.呐喊24.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25.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26.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5. 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后于1984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 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角度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用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来展现他对长妈妈和《山海经》的情感变化。

首先,从成年人的视角看,鲁迅回忆起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时光,刻画了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他描述了长妈妈寻购赠送他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这种视角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长妈妈,一个在生活中有许多小毛病但依然对鲁迅无比关爱的人。

然后,从童年视角看,鲁迅以儿时的自己来展现他对长妈妈的情感——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这种视角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鲁迅儿时的世界,以及他对长妈妈的记忆和感情。

总的来说,两种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和对儿时记忆的怀念。 童年视角:误解阿长,以致心生怨恨。

成年视角:理解阿长,敬仰阿长,突出阿长纯朴

阿长与山海经详略得当的好处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信息,尤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提到长妈妈给他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对此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并且“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这说明鲁迅对《山海经》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重视。

鲁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写对阿长的“憎恶”和“讨厌”,主要是为了衬托他对《山海经》的喜爱和重视,以及阿长不识字却有如此高尚情趣的惊讶。同时,这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情感:既有感激和尊敬,又有惋惜和遗憾。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对阿长的不识字感到遗憾,又对阿长能买来《山海经》这样高雅的东西感到惊讶和感激。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说:“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来辞了。我才知道她姓长,大约是名春君的,有丈夫在什么地方做工。我平时对她很客气,有时特别使她难堪。但她从不生气,仍旧用她底围裙,照旧煮饭,切菜,晚上则读书,长妈妈则在讲美女蛇等故事……”“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喜爱和对阿长的感激。 这样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是描写的任务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是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