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望洞庭湖赠表达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望洞庭湖赠表达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古诗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望洞庭湖赠表达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

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思想气度。《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古诗原文

作者是夜晚的时候望洞庭的。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由诗句看,是秋季。“湖光秋月两相和”

十大最难背的古诗

中国最难背的十首古诗第一首《蜀道难》-李白,第二首《燕歌行》-高适第三首《石鼓歌》-韩愈,第四首《长恨歌》-白居易,第五首《离骚》-屈原等。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古诗文中最难背的十首诗因人而异,不同人对于难度的感受和记忆能力也不同。以下是一些被认为相对较难背的古诗,供参考:

《长恨歌》 - 白居易

《滕王阁序》 - 王勃

《观沧海》 - 宋之问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水调歌头》 - 苏轼

《杂诗》之《卧春》 - 杜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杨万里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

《虞美人》 - 李煜

这些诗篇在语言表达、意境描绘和韵律运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背诵和理解。然而,难易程度还是因个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对其他诗篇感到更难以背诵。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古诗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望洞庭湖赠表达的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

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思想气度。《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古诗原文

作者是夜晚的时候望洞庭的。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由诗句看,是秋季。“湖光秋月两相和”

十大最难背的古诗

中国最难背的十首古诗第一首《蜀道难》-李白,第二首《燕歌行》-高适第三首《石鼓歌》-韩愈,第四首《长恨歌》-白居易,第五首《离骚》-屈原等。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古诗文中最难背的十首诗因人而异,不同人对于难度的感受和记忆能力也不同。以下是一些被认为相对较难背的古诗,供参考:

《长恨歌》 - 白居易

《滕王阁序》 - 王勃

《观沧海》 - 宋之问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水调歌头》 - 苏轼

《杂诗》之《卧春》 - 杜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杨万里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

《虞美人》 - 李煜

这些诗篇在语言表达、意境描绘和韵律运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背诵和理解。然而,难易程度还是因个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对其他诗篇感到更难以背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望洞庭湖赠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