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4第三章思维导图(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三章思维导图(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

氮的知识点总结

【思维导图】

二、氮气(N2):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空气中含N2 占78%(体积分数)或75%(质量分数);化合态氮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中,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3.氮气的分子结构:氮分子(N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由于N2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所以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4.氮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⑴ N2的氧化性:

① 与H2化合生成NH3 N2 +3H22NH3

〖说明〗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② 镁条能在N2中燃烧 N2 + 3Mg ==== Mg3N2(金属镁、锂均能与氮气反应) Mg3N2易与水反应:Mg3N2 + 6H2O === 3Mg(OH)2 + 2NH3

〖拓展延伸〗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发生的反应有: 2Mg + O2 ==== 2MgO N2 + 3Mg ==== Mg3N2 2Mg + CO2 ==== 2MgO + C

⑵ N2与O2化合生成NO: N2 + O22NO

〖说明〗 在闪电或行驶的汽车引擎中会发生以上反应。

5.氮气的用途:

⑴ 合成氨,制硝酸;

⑵ 代替稀有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以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

⑶ 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以防止钨丝被氧化或挥发;

⑷ 保存粮食、水果等食品,以防止腐烂;

⑸ 医学上用液氮作冷冻剂,以便在冷冻麻醉下进行手术;

⑹ 利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使某些超导材料获得超导性能。

6.制法: ⑴ 实验室制法:加热NH4Cl饱和溶液和NaNO2晶体的混合物。

NaNO2 + NH4Cl === NaCl + N2+ 2H2O

⑵ 工业制法: 液氮(沸点-195.8℃) N2 空气 ──── ─── 液氧(沸点-183℃) O2

7.氮的固定: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 闪电时,N2 转化为NO

生物固氮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工业上用N2 和H2合成氨气 8.氮的循环: 〖说明〗在自然界,通过氮的固定,使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进入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的化合物制造蛋白质。动物则靠食用植物得到蛋白质。动物的尸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植物腐败物等在土壤中被细菌分解,变为含氮化合物,部分被植物吸收;而土壤中的硝酸盐也会被细菌分解成氮气,氮气可再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保证了氮在自然界的循环。

三、氮的氧化物:

各种价态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其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NOy)和碳氢化合物(CHy)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在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是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统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NO可用Cu与稀HNO3反应制取: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由于NO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⑵ 实验室NO2可用Cu与浓HNO3反应制取: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由于NO2可与水反应,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3.2NO2 N2O4 △H<0 的应用 四、氨和铵盐:

1.氨的合成: N2 + 3H2 2NH3

2.氨分子的结构:NH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N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原子位于锥底,键角107°18′,是极性分子。

3.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L—1,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3 。

〖实验〗选修1P97实验4—8

氨对人的眼、鼻、喉等粘膜有刺激作用,若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症,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4.氨的化学性质:

⑴ 跟水反应:氨气溶于水时(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大部分的NH3分子与H2O分子结合成NH3·H2O(一水合氨)。NH3·H2O为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成NH4+和OH-。

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好乱啊.老师能帮我总结一...

第一节:“弱电解质电离”用平衡移动原理去分析即可,记住“越热越电离,越稀越电离”电离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

第二节::“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重点掌握由水电离的H+OH-是相等的,其乘积在一定温度下为定值Kw,酸碱的加入抑制水的电离。其他按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即可。

第三节:“盐类水解”重点要知道“盐类水解是很微弱的”,盐类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具体影响因素,即“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盐类溶液是否水解、酸碱性的判断则依据“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去判断。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则应写出相应的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根据各微粒浓度去做判断,特别注意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重点注意Ksp的应用和Qc与Ksp之间的关系。

我个人感觉第三章要比第二章的知识应用起来更难一些,但是无论题目怎样变化,这几节的内容任然脱离不了平衡移动原理,所以熟练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才能较好的分析本章的题目。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 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二)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 ,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 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Ksp时,体系中若有足量固体,固体溶解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绘画步骤如下:

1、将中心主题联想到的关键词清楚工整的写在节点。拿出一张白纸,可以将其横着摆放也可以竖着摆放,然后从中心开始画,在中间画出中心主题后,再用彩色笔给它加上颜色。

2、从中心图向四周开始画由粗到细的线条,每条线采用不同的颜色,用以代表这些分支与主题的联系,再将中心主题联想到的关键词清楚工整的写在节点,利用联想的方法来绘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化学选修3每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第4次修订)》主要讲述了,思维导图的精髓:促进人类大脑左脑和右脑的合理套用,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让自己用一个开放的头脑接受新鲜的事物,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轻松。思维导图的影响:目前,在国外教育领域,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这项思维工具教学;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基本介绍

书名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数 :416页

开本 :16

品牌 :湖南教育出版社分

作者 :申招斌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35554970

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第4次修订)》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套用

01物质的量

02阿伏加德罗定律

03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04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关系式

0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套用

试题检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01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

02物质分类的方法及规则

03分散系及其分类

04溶液

05胶体

二、离子反应

01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

弱电解质的比较

02离子反应的类型及规律

03离子方程式

04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05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三、氧化还原反应

0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02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的方法

03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04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05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06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试题检测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0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02金属的分类

03金属的共性

04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05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06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07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学性质

08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包含的知识

规律和套用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01钠的化合物

02有关Na2O3与CO2、H2O的反应

03焰色反应

04铝的化合物

05“铝三角”及其套用

06明矾

07有关氢氧化铝沉淀的相关图示

08铁的化合物

09“铁三角”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01金属的冶炼

02合金

03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试题检测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材料的主角——矽

01碳和矽

02二氧化矽

03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矽的比较

04矽 酸

05矽酸盐

06常见的矽酸盐产品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01氯气

02氯气的制法

03氯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

04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05溶液中Cl—、CO32—检验的比较

三、硫和氮的氯化物

01硫的性质和用途

02二氧化硫的结构、性质和制法

03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的比较

04三氧化硫的结构、性质和制法

05硫化氢的性质

06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07硫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08氮气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09一氧化氮的结构、性质、制法及用途

10二氧化氮的结构、性质及制法

11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溶于水的计算

12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对空气的污染

和防治

四、氨硝酸硫酸

01氨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02氨水的组成及性质

03铵盐

04氨的制法

05实验室制氨的8点释疑

06硝酸的结构及性质

07硝酸的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

08硝酸的用途

09硫酸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10几种常见的硫酸盐简介

11SO42—、SO32—与S2—的检验

试题检测

第二部分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01元素周期表

0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03元素周期表中的数字规律

04碱金属元素

05碱金属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06碱金属知识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07 卤族元素

08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09拟卤素和卤素互化物

10卤素离子的检验

11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

01原子的构成

02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0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04表示原子结构的常用图示

05元素周期律

06比较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07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08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09判断粒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10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11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归纳

1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小结

三、化学键

01化学键的相关知识

02离子键和共价键

0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04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方法

05分子中的原子是否满足最外层8电子

结构的判断方法

06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07化学反应的本质

试题检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

0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0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0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二、化学能与电能

01原电池

02原电池的知识规律

03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技巧

04原电池原理的套用

05化学电源

06可充电电池的反应规律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01化学反应速率

02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0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04可逆反应

05化学反应的限度

06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基本思路

试题检测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01有机物概述

02甲烷

03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04烷烃

05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

06化学中“四同”的比较

二、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01乙烯的结构及性质

02乙烯的制法

03乙烯的用途

04烯烃

05苯的分子结构

06苯的来源和性质

07苯的用途

三、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01根、基和官能团

02乙醇的结构及性质

03乙醇的用途及制法

04乙酸的结构及性质

05乙酸的制法及用途

四、基本营养物质

01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

02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03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04果糖的结构及性质

05蔗糖、麦芽糖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06淀粉、纤维素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07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08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

09油、脂与酯的比较

10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及套用

试题检测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01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02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03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01煤的综合利用

02石油的综合利用

03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04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炼厂气、裂解气、石油气的区别

05 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06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试题检测

第三部分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一、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01糖类的来源、主要用途、组成及分类

02糖类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及主要套用

二、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01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

02必需脂肪酸

三、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01蛋白质的组成、性质、主要套用及分离与提纯

02胺基酸

03人体必需胺基酸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01维生素的种类和性质

02维生素C

03微量元素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一、合理选择饮食

01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02食物的酸碱性

03食品添加剂

二、正确使用药物

01人工合成药物

02天然药物

03几种能成毒品的药物

04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一、合金

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01金属腐蚀的本质及类型

0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03金属的防护

三、玻璃、陶瓷和水泥

01传统矽酸盐产品

02玻璃和陶瓷的新发展

03几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四、塑胶、纤维和橡胶

01塑胶

02纤维

03橡胶

04复合材料

05新型材料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一、改善大气质量

二、爱护水资源

01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02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

03污水处理的方法

三、垃圾资源化

01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

02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03 白色污染

04电池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05垃圾的利用

第四部分选修2·化学与技术

第一章走进化学工业

一、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0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02接触法制硫酸

二、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01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02合成氨的生产流程

03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04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三、纯碱的生产

01氨碱法

02侯德榜制碱法(联合制碱法)

第二章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一、获取洁净的水

01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02杀菌

03化学软化法

二、海水的综合利用

三、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三章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

01传统矽酸盐材料

0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金属材料

01钢铁的工业冶炼

02铝的冶炼

0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三、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0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02合成有机高分子的途径——加成聚合反应

03合成有机高分子的途径——缩合聚合反应

04性能优异的合成材料

05环境中的高分子材料

第四章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一、化肥和农药

01常见化肥的实例、生产原理、特点和用途

02农药

……

第五部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六部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七部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第八部分化学实验基础

第九部分高考题型解法板块

附录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

氮的知识点总结

【思维导图】

二、氮气(N2):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空气中含N2 占78%(体积分数)或75%(质量分数);化合态氮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中,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3.氮气的分子结构:氮分子(N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由于N2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所以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4.氮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⑴ N2的氧化性:

① 与H2化合生成NH3 N2 +3H22NH3

〖说明〗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② 镁条能在N2中燃烧 N2 + 3Mg ==== Mg3N2(金属镁、锂均能与氮气反应) Mg3N2易与水反应:Mg3N2 + 6H2O === 3Mg(OH)2 + 2NH3

〖拓展延伸〗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发生的反应有: 2Mg + O2 ==== 2MgO N2 + 3Mg ==== Mg3N2 2Mg + CO2 ==== 2MgO + C

⑵ N2与O2化合生成NO: N2 + O22NO

〖说明〗 在闪电或行驶的汽车引擎中会发生以上反应。

5.氮气的用途:

⑴ 合成氨,制硝酸;

⑵ 代替稀有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以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

⑶ 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以防止钨丝被氧化或挥发;

⑷ 保存粮食、水果等食品,以防止腐烂;

⑸ 医学上用液氮作冷冻剂,以便在冷冻麻醉下进行手术;

⑹ 利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使某些超导材料获得超导性能。

6.制法: ⑴ 实验室制法:加热NH4Cl饱和溶液和NaNO2晶体的混合物。

NaNO2 + NH4Cl === NaCl + N2+ 2H2O

⑵ 工业制法: 液氮(沸点-195.8℃) N2 空气 ──── ─── 液氧(沸点-183℃) O2

7.氮的固定: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 闪电时,N2 转化为NO

生物固氮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工业上用N2 和H2合成氨气 8.氮的循环: 〖说明〗在自然界,通过氮的固定,使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进入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的化合物制造蛋白质。动物则靠食用植物得到蛋白质。动物的尸体残骸,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植物腐败物等在土壤中被细菌分解,变为含氮化合物,部分被植物吸收;而土壤中的硝酸盐也会被细菌分解成氮气,氮气可再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保证了氮在自然界的循环。

三、氮的氧化物:

各种价态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其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NOy)和碳氢化合物(CHy)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在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是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统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NO可用Cu与稀HNO3反应制取: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由于NO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⑵ 实验室NO2可用Cu与浓HNO3反应制取: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由于NO2可与水反应,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3.2NO2 N2O4 △H<0 的应用 四、氨和铵盐:

1.氨的合成: N2 + 3H2 2NH3

2.氨分子的结构:NH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N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原子位于锥底,键角107°18′,是极性分子。

3.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L—1,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3 。

〖实验〗选修1P97实验4—8

氨对人的眼、鼻、喉等粘膜有刺激作用,若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症,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4.氨的化学性质:

⑴ 跟水反应:氨气溶于水时(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大部分的NH3分子与H2O分子结合成NH3·H2O(一水合氨)。NH3·H2O为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成NH4+和OH-。

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好乱啊.老师能帮我总结一...

第一节:“弱电解质电离”用平衡移动原理去分析即可,记住“越热越电离,越稀越电离”电离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

第二节::“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重点掌握由水电离的H+OH-是相等的,其乘积在一定温度下为定值Kw,酸碱的加入抑制水的电离。其他按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即可。

第三节:“盐类水解”重点要知道“盐类水解是很微弱的”,盐类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具体影响因素,即“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盐类溶液是否水解、酸碱性的判断则依据“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去判断。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则应写出相应的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根据各微粒浓度去做判断,特别注意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重点注意Ksp的应用和Qc与Ksp之间的关系。

我个人感觉第三章要比第二章的知识应用起来更难一些,但是无论题目怎样变化,这几节的内容任然脱离不了平衡移动原理,所以熟练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才能较好的分析本章的题目。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 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二)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 ,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 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Ksp时,体系中若有足量固体,固体溶解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绘画步骤如下:

1、将中心主题联想到的关键词清楚工整的写在节点。拿出一张白纸,可以将其横着摆放也可以竖着摆放,然后从中心开始画,在中间画出中心主题后,再用彩色笔给它加上颜色。

2、从中心图向四周开始画由粗到细的线条,每条线采用不同的颜色,用以代表这些分支与主题的联系,再将中心主题联想到的关键词清楚工整的写在节点,利用联想的方法来绘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化学选修3每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第4次修订)》主要讲述了,思维导图的精髓:促进人类大脑左脑和右脑的合理套用,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让自己用一个开放的头脑接受新鲜的事物,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轻松。思维导图的影响:目前,在国外教育领域,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这项思维工具教学;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基本介绍

书名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数 :416页

开本 :16

品牌 :湖南教育出版社分

作者 :申招斌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35554970

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思维导图:高中化学(第4次修订)》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套用

01物质的量

02阿伏加德罗定律

03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04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关系式

0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套用

试题检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01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

02物质分类的方法及规则

03分散系及其分类

04溶液

05胶体

二、离子反应

01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

弱电解质的比较

02离子反应的类型及规律

03离子方程式

04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05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三、氧化还原反应

0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02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的方法

03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04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05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06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试题检测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0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02金属的分类

03金属的共性

04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05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06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07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学性质

08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包含的知识

规律和套用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01钠的化合物

02有关Na2O3与CO2、H2O的反应

03焰色反应

04铝的化合物

05“铝三角”及其套用

06明矾

07有关氢氧化铝沉淀的相关图示

08铁的化合物

09“铁三角”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01金属的冶炼

02合金

03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试题检测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材料的主角——矽

01碳和矽

02二氧化矽

03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矽的比较

04矽 酸

05矽酸盐

06常见的矽酸盐产品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01氯气

02氯气的制法

03氯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

04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05溶液中Cl—、CO32—检验的比较

三、硫和氮的氯化物

01硫的性质和用途

02二氧化硫的结构、性质和制法

03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的比较

04三氧化硫的结构、性质和制法

05硫化氢的性质

06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07硫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08氮气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09一氧化氮的结构、性质、制法及用途

10二氧化氮的结构、性质及制法

11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溶于水的计算

12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对空气的污染

和防治

四、氨硝酸硫酸

01氨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02氨水的组成及性质

03铵盐

04氨的制法

05实验室制氨的8点释疑

06硝酸的结构及性质

07硝酸的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

08硝酸的用途

09硫酸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10几种常见的硫酸盐简介

11SO42—、SO32—与S2—的检验

试题检测

第二部分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01元素周期表

0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03元素周期表中的数字规律

04碱金属元素

05碱金属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06碱金属知识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07 卤族元素

08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09拟卤素和卤素互化物

10卤素离子的检验

11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

01原子的构成

02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0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04表示原子结构的常用图示

05元素周期律

06比较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07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08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09判断粒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10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11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归纳

1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小结

三、化学键

01化学键的相关知识

02离子键和共价键

0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04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方法

05分子中的原子是否满足最外层8电子

结构的判断方法

06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07化学反应的本质

试题检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

0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0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0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二、化学能与电能

01原电池

02原电池的知识规律

03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技巧

04原电池原理的套用

05化学电源

06可充电电池的反应规律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01化学反应速率

02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0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04可逆反应

05化学反应的限度

06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基本思路

试题检测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01有机物概述

02甲烷

03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04烷烃

05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

06化学中“四同”的比较

二、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01乙烯的结构及性质

02乙烯的制法

03乙烯的用途

04烯烃

05苯的分子结构

06苯的来源和性质

07苯的用途

三、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01根、基和官能团

02乙醇的结构及性质

03乙醇的用途及制法

04乙酸的结构及性质

05乙酸的制法及用途

四、基本营养物质

01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

02糖类的组成与分类

03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04果糖的结构及性质

05蔗糖、麦芽糖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06淀粉、纤维素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07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08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

09油、脂与酯的比较

10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及套用

试题检测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01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02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03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01煤的综合利用

02石油的综合利用

03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04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炼厂气、裂解气、石油气的区别

05 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06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试题检测

第三部分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一、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01糖类的来源、主要用途、组成及分类

02糖类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及主要套用

二、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01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

02必需脂肪酸

三、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01蛋白质的组成、性质、主要套用及分离与提纯

02胺基酸

03人体必需胺基酸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01维生素的种类和性质

02维生素C

03微量元素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一、合理选择饮食

01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02食物的酸碱性

03食品添加剂

二、正确使用药物

01人工合成药物

02天然药物

03几种能成毒品的药物

04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一、合金

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01金属腐蚀的本质及类型

02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03金属的防护

三、玻璃、陶瓷和水泥

01传统矽酸盐产品

02玻璃和陶瓷的新发展

03几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四、塑胶、纤维和橡胶

01塑胶

02纤维

03橡胶

04复合材料

05新型材料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一、改善大气质量

二、爱护水资源

01水体污染物的种类

02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

03污水处理的方法

三、垃圾资源化

01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

02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03 白色污染

04电池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05垃圾的利用

第四部分选修2·化学与技术

第一章走进化学工业

一、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0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02接触法制硫酸

二、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01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02合成氨的生产流程

03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04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三、纯碱的生产

01氨碱法

02侯德榜制碱法(联合制碱法)

第二章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一、获取洁净的水

01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02杀菌

03化学软化法

二、海水的综合利用

三、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三章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

01传统矽酸盐材料

0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金属材料

01钢铁的工业冶炼

02铝的冶炼

0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三、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0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02合成有机高分子的途径——加成聚合反应

03合成有机高分子的途径——缩合聚合反应

04性能优异的合成材料

05环境中的高分子材料

第四章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一、化肥和农药

01常见化肥的实例、生产原理、特点和用途

02农药

……

第五部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六部分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七部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第八部分化学实验基础

第九部分高考题型解法板块

附录

化学选修4第三章思维导图(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