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有哪些?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之下批注: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它们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可知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1段批注: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3、3—6段批注: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4、9段批注: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5、21—24段批注:生动地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本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现在寒假里,唐老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a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老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鲁迅。该作描写了鲁迅12至17岁的事情,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批注图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可以从关键字词、主题、故事背景等方面来掌握。

一、关键字词:

1、确凿(záo):确实。

2、菜畦(qí):菜地。

3、桑椹(sāng shèn):桑树的果实。椹,同“葚”。

4、云霄(yún xiāo):极高的天空;天际。

5、油蛉(yóu líng):就是“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色,昼夜都叫。

6、斑蝥(bān máo):一种昆虫,颜色美丽,有毒,爱捕食小虫。这里说的应是类似斑蝥的“行夜虫”,欲称“放屁虫”。

7、臃肿(yōng zhǒng):身体过于肥胖或衣服穿得太多,动作不灵活。也比喻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文中用以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8、攒(cuán):凑在一块儿。

9、机关:文中用的是古义,“机关”与“机械”在文言中一般表示“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10、秕谷(bǐgǔ):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11、蝉蜕(chán 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12、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二、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24)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有哪些?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之下批注: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它们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可知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1段批注: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3、3—6段批注: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4、9段批注: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5、21—24段批注:生动地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本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现在寒假里,唐老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a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老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鲁迅。该作描写了鲁迅12至17岁的事情,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批注图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可以从关键字词、主题、故事背景等方面来掌握。

一、关键字词:

1、确凿(záo):确实。

2、菜畦(qí):菜地。

3、桑椹(sāng shèn):桑树的果实。椹,同“葚”。

4、云霄(yún xiāo):极高的天空;天际。

5、油蛉(yóu líng):就是“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色,昼夜都叫。

6、斑蝥(bān máo):一种昆虫,颜色美丽,有毒,爱捕食小虫。这里说的应是类似斑蝥的“行夜虫”,欲称“放屁虫”。

7、臃肿(yōng zhǒng):身体过于肥胖或衣服穿得太多,动作不灵活。也比喻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文中用以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8、攒(cuán):凑在一块儿。

9、机关:文中用的是古义,“机关”与“机械”在文言中一般表示“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10、秕谷(bǐgǔ):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11、蝉蜕(chán 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12、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二、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笔记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24)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