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案(高中排列教案第一课时)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案(高中排列教案第一课时)

高中数学 排列组合

法一

先每个学校分一个

剩下的3个分7个。

1.

3=3

有7种

2.

3=2+1

有7*6=42种

3.

3=1+1+1

有7选3 =(7*6*5)/(3*2*1)=35种

共有7+42+35=84种。

[好久没做,不知道有没有漏或者多算哈]

法二

挡板法

想象一下,将10个球用6块板把它隔开分成7分。

9个间隙哦。

9选6=84 由题意:

名额分配可能为三个学校两个 四个学校一个 有35种

也可能为一个学校3个 一个学校2个 五个学校一个 有42种

也有可能一个学校四个 六个学校1个 有7种

所以一共84种

高中排列组合是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文理科都学。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一、课时安排: 18课时 。

二、教学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文理科都属于必考必学内容。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一、课时安排: 18课时 。

二、教学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高中排列教案第一课时

【 #高一# 导语】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一起来看看 高一频道为大家准备的《高一历册开学第一课教案》吧,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

一、概念与定位

1、何谓“历史”?

(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

录。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

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清华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因而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是反映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情感。

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因时、因人而异。

2、何谓“历史学”?

(1)傅斯年:胡适先生得意门生之一,台湾大学校长,历史学家。

“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即史学是对史料进行研究的学问。他强调,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史书记载的只是‘史事’,而不能说是‘史实’”。

所以,学历史必须重视对史料的分析,史料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最核心的能力。高中教材中的“史料”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

(2)阿克顿: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历史学就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艺术”。

(3)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史料功夫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领”,也是治史的“入门功夫”。

但凡保留了过去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如文字、金石、口碑、音像等。

3、史学的定位:

四种观点:(1)科学;(2)艺术;(3)既是科学又是艺术;(4)既非科学亦非艺术(强调独立性)。

4、历史事件的五要素:

“五w”: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内容);why(原因)。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性:

具有借鉴功能、教育功能,如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三大任务:(1)知识传授;(2)能力培养;(3)思想教育。

2、时序性:

无古不成今,

由古及今。

3、过去性:

“当代事,不成史”。

4、具体性:

具体的人或事,没有抽象的理论。

5、综合性:

举凡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皆属史学研究之范畴。故有“史地不分家”、“政史

不分家”、“文史不分家”诸说。学习时,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一度性:

一去不复返,这个特点要求在记忆上需要多次反复。

三、学习要求、考试要求与学法建议

1、学习要求:

初中教材的侧重点是对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的描述,高中教材则加强了背景、条

件、形势以及影响、作用、意义的分析。初中注重识记,高中在识记基础上注重理解、综合和解释。

2、考试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性质为水平考试,所有学生参加,时间在高二上学期期末,内容为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必修Ⅲ(文化史)。

高考——性质为选拔考试,文科学生参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

和选修一种。

3、学法建议:

(1)听课是中心环节:听为主,记为辅。

(2)功夫在平时:每天见面,间隔反复。

以上历史学法可概括为:

一个中心——课堂

四个基点——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问一点。

(3)学好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

4、记忆的特殊性:

学科的特点,决定记忆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

(1)机械性记忆反复刺激

(2)理解性记忆认真理解

【篇二】

一、选择题

1.在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20xx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C.人定胜天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CDDDA6—10.BCABA11—15.ADDDD二、非选择题16.(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

排列组合Cn和An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

组合Cn公式:C(n,m)=P(n,m)/P(m,m) =n!/m!*(n-m)!。例如:C(4,2)=4!/(2!*2!)=4*3/(2*1)=6。

排列An公式:A(n,m)=n×(n-1)...(n-m+1)=n!/(n-m)!(n为下标,m为上标,以下同)。例如:A(4,2)=4!/2!=4*3=12。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中数学 排列组合

法一

先每个学校分一个

剩下的3个分7个。

1.

3=3

有7种

2.

3=2+1

有7*6=42种

3.

3=1+1+1

有7选3 =(7*6*5)/(3*2*1)=35种

共有7+42+35=84种。

[好久没做,不知道有没有漏或者多算哈]

法二

挡板法

想象一下,将10个球用6块板把它隔开分成7分。

9个间隙哦。

9选6=84 由题意:

名额分配可能为三个学校两个 四个学校一个 有35种

也可能为一个学校3个 一个学校2个 五个学校一个 有42种

也有可能一个学校四个 六个学校1个 有7种

所以一共84种

高中排列组合是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文理科都学。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一、课时安排: 18课时 。

二、教学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文理科都属于必考必学内容。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一、课时安排: 18课时 。

二、教学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高中排列教案第一课时

【 #高一# 导语】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一起来看看 高一频道为大家准备的《高一历册开学第一课教案》吧,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

一、概念与定位

1、何谓“历史”?

(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

录。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

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清华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因而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是反映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情感。

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因时、因人而异。

2、何谓“历史学”?

(1)傅斯年:胡适先生得意门生之一,台湾大学校长,历史学家。

“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即史学是对史料进行研究的学问。他强调,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史书记载的只是‘史事’,而不能说是‘史实’”。

所以,学历史必须重视对史料的分析,史料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最核心的能力。高中教材中的“史料”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

(2)阿克顿: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历史学就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艺术”。

(3)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史料功夫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领”,也是治史的“入门功夫”。

但凡保留了过去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如文字、金石、口碑、音像等。

3、史学的定位:

四种观点:(1)科学;(2)艺术;(3)既是科学又是艺术;(4)既非科学亦非艺术(强调独立性)。

4、历史事件的五要素:

“五w”: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内容);why(原因)。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性:

具有借鉴功能、教育功能,如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三大任务:(1)知识传授;(2)能力培养;(3)思想教育。

2、时序性:

无古不成今,

由古及今。

3、过去性:

“当代事,不成史”。

4、具体性:

具体的人或事,没有抽象的理论。

5、综合性:

举凡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皆属史学研究之范畴。故有“史地不分家”、“政史

不分家”、“文史不分家”诸说。学习时,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一度性:

一去不复返,这个特点要求在记忆上需要多次反复。

三、学习要求、考试要求与学法建议

1、学习要求:

初中教材的侧重点是对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的描述,高中教材则加强了背景、条

件、形势以及影响、作用、意义的分析。初中注重识记,高中在识记基础上注重理解、综合和解释。

2、考试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性质为水平考试,所有学生参加,时间在高二上学期期末,内容为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必修Ⅲ(文化史)。

高考——性质为选拔考试,文科学生参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

和选修一种。

3、学法建议:

(1)听课是中心环节:听为主,记为辅。

(2)功夫在平时:每天见面,间隔反复。

以上历史学法可概括为:

一个中心——课堂

四个基点——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问一点。

(3)学好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

4、记忆的特殊性:

学科的特点,决定记忆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

(1)机械性记忆反复刺激

(2)理解性记忆认真理解

【篇二】

一、选择题

1.在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20xx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C.人定胜天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CDDDA6—10.BCABA11—15.ADDDD二、非选择题16.(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

排列组合Cn和An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

组合Cn公式:C(n,m)=P(n,m)/P(m,m) =n!/m!*(n-m)!。例如:C(4,2)=4!/(2!*2!)=4*3/(2*1)=6。

排列An公式:A(n,m)=n×(n-1)...(n-m+1)=n!/(n-m)!(n为下标,m为上标,以下同)。例如:A(4,2)=4!/2!=4*3=12。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案(高中排列教案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