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目录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

教学内容:。

1. 比例的定义和意义;。

2. 比例的表示方式;。

3. 比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比例的定义和意义,并通过实例演示比例的表示方式和应用;。

3. 实践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计算,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比例;。

2. 引导学生讨论比例的意义。

二、讲授比例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

1. 讲解比例的定义;。

2. 结合实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三、比例的表示方式(10分钟)。

1. 讲解比例的表示方式;。

2. 通过实例演示比例的表示方式。

四、比例的应用(20分钟)。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计算,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比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

1. 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对比例的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

1. 讲义;。

2. 实例;。

4. 实践操作指导。"。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 试一试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 项 以及 内项 和 外项 。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 试一试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 项 以及 内项 和 外项 。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苏教版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苏教版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

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

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

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

第2课时 (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 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

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

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

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

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

(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目录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

教学内容:。

1. 比例的定义和意义;。

2. 比例的表示方式;。

3. 比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比例的定义和意义,并通过实例演示比例的表示方式和应用;。

3. 实践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计算,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比例;。

2. 引导学生讨论比例的意义。

二、讲授比例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

1. 讲解比例的定义;。

2. 结合实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三、比例的表示方式(10分钟)。

1. 讲解比例的表示方式;。

2. 通过实例演示比例的表示方式。

四、比例的应用(20分钟)。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计算,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比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

1. 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对比例的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

1. 讲义;。

2. 实例;。

4. 实践操作指导。"。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 试一试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 项 以及 内项 和 外项 。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 试一试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 项 以及 内项 和 外项 。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苏教版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苏教版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

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

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

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教学设计

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

第2课时 (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 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

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

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

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

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

(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引导课堂中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