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学反思简短)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学反思简短)

文言文通假字教案

1.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通“缺” 缺口、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30.转 通“啭” 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31.反 通“返” 返回、回去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2.食 通“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3.见 通“现” 显露、表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34.材 通“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5.邪 通“耶” 吗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6.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7.被 通“披” 穿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8.食 通“饲” 给饭吃 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39.具 通“俱” 全、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40.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1.竦 通“耸” 高 山岛竦峙 《观沧海》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42.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3.直 同“值” 价钱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4.览 同“揽” 摘取 遇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5.亡 同“无” 无 最喜小儿亡赖 《清平乐-村居》 46.适 通“谪” 远调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47.唱 通“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48.以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9.被 通“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0.指 同“旨” 意图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51.说 通“悦”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52.与 通“欤” 吗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53.错 通“措” 放置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54.仓 通“苍” 青色 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55.信 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公输》 63.畔 通“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 64.曾 通“增” 增长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5.衡 通“横” 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两章》 66.拂 通“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67.辟 通“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68.辩 通“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69.得 与 通“德” 通“欤” 感激 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70.乡 通“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71.徧 通“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72.有 通“又” 又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73.孰 通“熟” 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4.反 通“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75.惠 通“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76.亡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7.厝 通“措” 放置 一厝朔东 《愚公移山》。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不求甚解教学反思简短

教学 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不求甚解》PPT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不求甚解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文言文通假字教案

1.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通“缺” 缺口、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30.转 通“啭” 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31.反 通“返” 返回、回去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2.食 通“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3.见 通“现” 显露、表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34.材 通“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5.邪 通“耶” 吗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6.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7.被 通“披” 穿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8.食 通“饲” 给饭吃 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39.具 通“俱” 全、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40.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1.竦 通“耸” 高 山岛竦峙 《观沧海》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42.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3.直 同“值” 价钱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4.览 同“揽” 摘取 遇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5.亡 同“无” 无 最喜小儿亡赖 《清平乐-村居》 46.适 通“谪” 远调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47.唱 通“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48.以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9.被 通“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0.指 同“旨” 意图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51.说 通“悦”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52.与 通“欤” 吗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53.错 通“措” 放置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54.仓 通“苍” 青色 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55.信 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公输》 63.畔 通“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 64.曾 通“增” 增长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5.衡 通“横” 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两章》 66.拂 通“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67.辟 通“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68.辩 通“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69.得 与 通“德” 通“欤” 感激 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70.乡 通“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71.徧 通“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72.有 通“又” 又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73.孰 通“熟” 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4.反 通“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75.惠 通“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76.亡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7.厝 通“措” 放置 一厝朔东 《愚公移山》。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不求甚解教学反思简短

教学 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不求甚解》PPT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不求甚解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