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答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答案)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 #教案# 导语】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应用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并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  2×7=14  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2、结合14、18、30、36的因数个数,请你谈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提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的因数是(  )。〗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答案

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例3、 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 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 5.7×99+5.7

= 5.7×(99+1)

=5.7×100

=570

例9、34×9.9

=34×(10-0.1)

=34×10-34×0.1

=340-3.4

=336.6

例10、 57×101

=57×(100+1)

=57×100+57×1

=5757

例11、7.8×1.1

=7.8×(1+0.1)

=7.8×1+7.8×0.1

=7.8+0.78

=8.58

例12、25×32

=25×4×8

=100×8

=800

例13、125×0.72

=125×8×0.09

=1000×0.09

=90

例14、87×2/85

=(85+2) ×2/85

=85×2/85+2×2/85

=2+4/85

=2又4/85

例15、56.5-3.7-6.3

=56.5-(3.7+6.3)

=56.5-10

=46.5

例16、32.6÷0.4÷2.5

=32.6÷(0.4×2.5)

=32.6÷1

=32.6

例16、86.7×0.356+1.33×3.56

=8.67×3.56+1.33×3.56

=(8.67+1.33)×3.56

=10×3.56

=35.6

例17、15.6÷4-5.6×1/4

=15.6×1/4-5.6×1/4

=(15.6-5.6)×1/4

=10×1/4

=2又1/2

例18、16/23×27+16×19/23

=27/23×16+16×19/23

=16×(27/23+19/23)

=16×2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例3、 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 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 5.7×99+5.7

= 5.7×(99+1)

=5.7×100

=570

例9、34×9.9

=34×(10-0.1)

=34×10-34×0.1

=340-3.4

=336.6

例10、 57×101

=57×(100+1)

=57×100+57×1

=5757

例11、7.8×1.1

=7.8×(1+0.1)

=7.8×1+7.8×0.1

=7.8+0.78

=8.58

例12、25×32

=25×4×8

=100×8

=800

例13、125×0.72

=125×8×0.09

=1000×0.09

=90

例14、87×2/85

=(85+2) ×2/85

=85×2/85+2×2/85

=2+4/85

=2又4/85

例15、56.5-3.7-6.3

=56.5-(3.7+6.3)

=56.5-10

=46.5

例16、32.6÷0.4÷2.5

=32.6÷(0.4×2.5)

=32.6÷1

=32.6

例16、86.7×0.356+1.33×3.56

=8.67×3.56+1.33×3.56

=(8.67+1.33)×3.56

=10×3.56

=35.6

例17、15.6÷4-5.6×1/4

=15.6×1/4-5.6×1/4

=(15.6-5.6)×1/4

=10×1/4

=2又1/2

例18、16/23×27+16×19/23

=27/23×16+16×19/23

=16×(27/23+19/23)

=16×2

=32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一、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指的是:

ax(b+c)=axb+axc

cx(a-b)=axc-bxc

例1:38X101,我们要怎么拆呢?看谁更加的靠近整百或者整十,当然是101更好些,那我们就把101拆成100+1即可。

38X101

=38X(100+1)

=38X100+38X1

=3800+38

=3838

例2:47X98,这样该怎么拆呢?要拆98,使它更接近100。

47X98

=47X(100-2)

=47X100-47X2

=4700-94

=4606

二、基准数法

在一系列数中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来代表全部的数,要记得这个数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

例: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10310+1

=10311

三、加法结合律法

对加法结合律(a+b)+c=a+(b+c)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

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30

四、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1000

五、提取公因式法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

例:

0.92×1.41+0.92×8.59

=0.92×(1.41+8.59)

=9.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试卷

一、填空:25分

1、1、3/5的倒数是( ),1的倒数是( ),0.6的倒数是( ),0( )倒数。

2、6/11÷3表示把6/11平均分成( )求( )份是多少,也就是求6/11的( )是多少。

3、A除以整数B(B不为0),等于A乘以( )。

4、把3/5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总长的( / ),每段长( )米。

5、4/7×( )=6/17×( )=12×( )=0.2×( )=1

6、一个数的5/7是9/20,这个数是( )。

7、柳树占杉树的3/7,是把( )看作单位“1”的,数量关系式是:( )。

8、男生的5/6与女生相等,是把( )看作单位“1”的,数量关系式是:( )。

9、3/4日=( )时 200千克=( / )吨

10、小红的妈妈在八折区购买了一件原价300元的上衣,又在七折区以现价120元购买了一条裙子,小红的妈妈共付出( )元。

11、兵兵4天看了一本故事书的3/7,他每天看这本书的( )。

12、在○里填上“>”、“<”或“=”。

7/9÷3/4○7/9 11/9÷1又1/4○11/9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5分

1、若A×B=1,那么A是倒数,B也是倒数。 ( )

2、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 )

3、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假分数,商一定小于这个数。 ( )

5、A是B的2/3,A是12,B就是8。 ( )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分

1、下列说法中,把甲看作单位“1”的是( )

A、甲是乙的1/4 B、甲的2/3相当于乙 C、乙的5/7是甲

2、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1/10,就是把这个数( )

A、缩小到原来的1/10 B、扩大到原来的10倍 C、扩大

3、一根铁丝,用去1/2米和用去1/2,剩下的部分( )

A、一样长 B、用去1/2米后剩下的部分长 C、用去1/2后剩下的部分长 D、无法判定

4、a×3/4=b÷3/4,并且a和b均不为0那么( )

A、a>b B、a

5、如果a×b =1,那么

A、a是倒数 B、b 是倒数 C、1/b是倒数 D、 a和b互为倒数

四、计算:35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5分

6/7÷3= 28÷7/8= 5÷1/6= 8/9÷9/8= 9/22÷3/11=

1÷8/11= 7/19÷9/19= 9×7/ 18= 3/14÷4/7= 5/6×9/40=

2、 解下列方程: 12分

8X=2/3 1/3X+3/4X=26/5 3/10X=1/2-2/5 5/8X=0

3、列式计算:8分

(1)一个数的4/7是2/5 ,这个数是多少?

(2)用2/9与3/8的积,再与2/3的倒数相乘,结果是多少?

4、计算:10分

6/11×22/25= 18÷11/3= 4/9÷4/7=

2/15÷4/25= 1÷2/7=

五、解决问题:30分

1、一个长方形,宽是4.6厘米,是长的2/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6分

2、红星小学开展节约用水活动,上半年节约用水28吨,是下半年的4/7,下半年节约用水多少吨? 6分

3、一列火车7/8小时行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分

4、小红看一本故事书,他每天看6页,5天看了这本书的2/7,这本书有多少页? 6分

5、一桶油,用掉了1/5,还剩280千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 6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 #教案# 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篇二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 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篇三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 #教案# 导语】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应用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并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  2×7=14  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2、结合14、18、30、36的因数个数,请你谈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提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的因数是(  )。〗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答案

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例3、 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 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 5.7×99+5.7

= 5.7×(99+1)

=5.7×100

=570

例9、34×9.9

=34×(10-0.1)

=34×10-34×0.1

=340-3.4

=336.6

例10、 57×101

=57×(100+1)

=57×100+57×1

=5757

例11、7.8×1.1

=7.8×(1+0.1)

=7.8×1+7.8×0.1

=7.8+0.78

=8.58

例12、25×32

=25×4×8

=100×8

=800

例13、125×0.72

=125×8×0.09

=1000×0.09

=90

例14、87×2/85

=(85+2) ×2/85

=85×2/85+2×2/85

=2+4/85

=2又4/85

例15、56.5-3.7-6.3

=56.5-(3.7+6.3)

=56.5-10

=46.5

例16、32.6÷0.4÷2.5

=32.6÷(0.4×2.5)

=32.6÷1

=32.6

例16、86.7×0.356+1.33×3.56

=8.67×3.56+1.33×3.56

=(8.67+1.33)×3.56

=10×3.56

=35.6

例17、15.6÷4-5.6×1/4

=15.6×1/4-5.6×1/4

=(15.6-5.6)×1/4

=10×1/4

=2又1/2

例18、16/23×27+16×19/23

=27/23×16+16×19/23

=16×(27/23+19/23)

=16×2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例3、 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 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 5.7×99+5.7

= 5.7×(99+1)

=5.7×100

=570

例9、34×9.9

=34×(10-0.1)

=34×10-34×0.1

=340-3.4

=336.6

例10、 57×101

=57×(100+1)

=57×100+57×1

=5757

例11、7.8×1.1

=7.8×(1+0.1)

=7.8×1+7.8×0.1

=7.8+0.78

=8.58

例12、25×32

=25×4×8

=100×8

=800

例13、125×0.72

=125×8×0.09

=1000×0.09

=90

例14、87×2/85

=(85+2) ×2/85

=85×2/85+2×2/85

=2+4/85

=2又4/85

例15、56.5-3.7-6.3

=56.5-(3.7+6.3)

=56.5-10

=46.5

例16、32.6÷0.4÷2.5

=32.6÷(0.4×2.5)

=32.6÷1

=32.6

例16、86.7×0.356+1.33×3.56

=8.67×3.56+1.33×3.56

=(8.67+1.33)×3.56

=10×3.56

=35.6

例17、15.6÷4-5.6×1/4

=15.6×1/4-5.6×1/4

=(15.6-5.6)×1/4

=10×1/4

=2又1/2

例18、16/23×27+16×19/23

=27/23×16+16×19/23

=16×(27/23+19/23)

=16×2

=32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一、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指的是:

ax(b+c)=axb+axc

cx(a-b)=axc-bxc

例1:38X101,我们要怎么拆呢?看谁更加的靠近整百或者整十,当然是101更好些,那我们就把101拆成100+1即可。

38X101

=38X(100+1)

=38X100+38X1

=3800+38

=3838

例2:47X98,这样该怎么拆呢?要拆98,使它更接近100。

47X98

=47X(100-2)

=47X100-47X2

=4700-94

=4606

二、基准数法

在一系列数中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来代表全部的数,要记得这个数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

例: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10310+1

=10311

三、加法结合律法

对加法结合律(a+b)+c=a+(b+c)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

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30

四、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1000

五、提取公因式法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

例:

0.92×1.41+0.92×8.59

=0.92×(1.41+8.59)

=9.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试卷

一、填空:25分

1、1、3/5的倒数是( ),1的倒数是( ),0.6的倒数是( ),0( )倒数。

2、6/11÷3表示把6/11平均分成( )求( )份是多少,也就是求6/11的( )是多少。

3、A除以整数B(B不为0),等于A乘以( )。

4、把3/5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总长的( / ),每段长( )米。

5、4/7×( )=6/17×( )=12×( )=0.2×( )=1

6、一个数的5/7是9/20,这个数是( )。

7、柳树占杉树的3/7,是把( )看作单位“1”的,数量关系式是:( )。

8、男生的5/6与女生相等,是把( )看作单位“1”的,数量关系式是:( )。

9、3/4日=( )时 200千克=( / )吨

10、小红的妈妈在八折区购买了一件原价300元的上衣,又在七折区以现价120元购买了一条裙子,小红的妈妈共付出( )元。

11、兵兵4天看了一本故事书的3/7,他每天看这本书的( )。

12、在○里填上“>”、“<”或“=”。

7/9÷3/4○7/9 11/9÷1又1/4○11/9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5分

1、若A×B=1,那么A是倒数,B也是倒数。 ( )

2、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 )

3、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假分数,商一定小于这个数。 ( )

5、A是B的2/3,A是12,B就是8。 ( )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分

1、下列说法中,把甲看作单位“1”的是( )

A、甲是乙的1/4 B、甲的2/3相当于乙 C、乙的5/7是甲

2、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1/10,就是把这个数( )

A、缩小到原来的1/10 B、扩大到原来的10倍 C、扩大

3、一根铁丝,用去1/2米和用去1/2,剩下的部分( )

A、一样长 B、用去1/2米后剩下的部分长 C、用去1/2后剩下的部分长 D、无法判定

4、a×3/4=b÷3/4,并且a和b均不为0那么( )

A、a>b B、a

5、如果a×b =1,那么

A、a是倒数 B、b 是倒数 C、1/b是倒数 D、 a和b互为倒数

四、计算:35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5分

6/7÷3= 28÷7/8= 5÷1/6= 8/9÷9/8= 9/22÷3/11=

1÷8/11= 7/19÷9/19= 9×7/ 18= 3/14÷4/7= 5/6×9/40=

2、 解下列方程: 12分

8X=2/3 1/3X+3/4X=26/5 3/10X=1/2-2/5 5/8X=0

3、列式计算:8分

(1)一个数的4/7是2/5 ,这个数是多少?

(2)用2/9与3/8的积,再与2/3的倒数相乘,结果是多少?

4、计算:10分

6/11×22/25= 18÷11/3= 4/9÷4/7=

2/15÷4/25= 1÷2/7=

五、解决问题:30分

1、一个长方形,宽是4.6厘米,是长的2/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6分

2、红星小学开展节约用水活动,上半年节约用水28吨,是下半年的4/7,下半年节约用水多少吨? 6分

3、一列火车7/8小时行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分

4、小红看一本故事书,他每天看6页,5天看了这本书的2/7,这本书有多少页? 6分

5、一桶油,用掉了1/5,还剩280千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 6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 #教案# 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篇二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 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篇三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