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教案(匆匆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教案(匆匆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定篇类型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虚词:遂、寝、盖、但。根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说出他们的意义及用法,疏通全文,背诵全文。   2.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

3.逐字逐句探讨文本细微之处,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4.感受“闲”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及课型】课时:1课时。课型:定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停顿。用红笔画出读不准的字、词、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学过文言文中的含有该字词的词句及含有该字的现代词语或成语,比较词义是否相同。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重点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教师展示标题,由题目导入。

记:一种文体。我们还学过哪些“记”?

由“承天寺”你能想到些什么?“名山必有名寺”,环境之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人文之美。

由“夜游”你能想到什么?时间,朦胧美。

唤起原有的知识,不断主动的参与阅读活动。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参与。让苏东坡带我们去夜游承天寺吧!

(二)初读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初读)

2.请一生朗读全文。(正音)

3.再请一生讲述内容。(解字)

重点字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语)

4.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月夜? (赏美景 看闲人)

初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1:能不能把“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换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不能。不光是有点悬念。还承接前面如积水空明,如在水中,妙在幻觉中竟如真的一般,疑是水草呢!更有感受的先后,正是惊诧看到似水中藻荇的东西,抬头看去原来是“竹柏”。

问题2:比较“藻荇”、“竹柏”图片,这两者像吗?为什么该比喻成为著名的写月色的妙喻?

实际上,两者并不像,最大的区别是竹柏的边缘清晰,而藻荇类的水生植物边缘模糊。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月光的照射下,竹柏影也显得模糊,因此就十分像了。非常精妙的比喻。

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似真似幻,恍恍然如仙境一般。近似错觉,更真实表现了环境之美。

无一字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动静相承。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庭院积水的错觉。

问题3:作者为什么能够细腻的感受到月之美呢?

“闲”。简直是优雅的闲情逸致。难道真是“闲情逸致”吗?我们要透过文本表层,再细读课文。(环节过渡)

(三)精研课文

1.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可提前布置,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作者被诬陷贬到黄州。经过生死一线的“乌台诗案”,作者遭受生平最大的挫折。而黄州也就成了其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中关键的时期。

元丰六年春,苏轼生病,一连几个月没有出门,有人传苏轼病死了,连皇帝都知道这件事。

补充资料:

子瞻登乙科,以书谢欧公。欧公话梅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头地。”(《韵语阳秋》)

慈圣光献(仁宗皇后曹氏,神宗祖母)大渐(将死),上(宋神宗)纯孝,欲肆赦。后曰:“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时子瞻对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上悟,即有黄州之贬。(《蓍旧续闻》)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春夏多苦疮疥、赤目,因此杜门省事。而传者遂云病甚者,至云已死,实无甚恙。今已颇健,然犹欲谢客,恐传者复云云,以为公忧。(苏轼《与李公择》元丰六年)

2.再读课文,细读文本,读出新滋味

3.品析叙事部分

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阅读的任务就是要把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用心去品味去挖掘出来。不可放过一个字。

前面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是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先来赏析这部分。

提问1:全文84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10字。为什么这样写?

比较: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等不同写法。可以清晰的感受作者郑重其事记下值得记忆的日子。

方法总结:比较法,作者写的跟作者虽然没有写出但可以写的进行比较。

补充资料:

作者同期同类作品《记樊山》《记赤壁》《记游定惠院》都没有准确时间。而《赠别王文甫》“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泗岸喜题》“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记与安节饮》“元丰辛酉冬至,仆在黄州,侄安节远来,饮酒乐甚,以识一时盛事。”有详尽的时间。同样都是非常重要的时间。

提问2:“解衣欲睡”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作者经历和诗文,联系上下文。

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加上苏轼工作上迎来送往,本身又喜欢奖掖后学,因此经常高朋满座,吟诗作画,生活非常丰富。在密州作知州还很怀念在杭州的热闹。“欢饮达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序)也不在少数。而现在贬到黄州,繁华已不属于自己。

一点月光入户,作者便“欣然起行”,也正说明作者并不真想睡;而是很无奈的。与作者生平联系,在比较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心情。

补充资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东坡�(副职,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是知州的副职)杭州,不胜杯酌。部使者知公颇有才望,朝夕聚首,疲于应接。乃号杭�为“酒食地狱”。(《萍洲可谈》)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苏轼《行香子》)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苏轼《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4.分组合作学习,依例探讨文本细微之处。

第一组探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月光悄然入户。拟人化。由“欲睡”到“欣然”,人物心情变化的一伏一起跃然纸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二组探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独乐不如众乐”。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分享。

“无与为乐者”:“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苏轼语)。孤独感。也从另一角度写出张怀民是真知己。

第三组探讨:怀民亦未寝

比较: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酣眠,要苏轼叫醒;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欢宴,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在假想的比较中感受“亦”字之妙。这正说明两人是同道之人。突出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只不过苏轼已行动。一个轻轻的“亦”字除了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之外,还让我们体味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难能可贵……

第四组探讨: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没有酬唱,没有欢歌,只有两个愁苦之人静静散步。“万物静观皆自得”,正是在这宁静中,自然的美好突显出来,给孤寂的灵魂以抚慰。正如苏轼所说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与范子丰书》);“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平平几字,淡淡一句,我们却咀嚼出了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补充资料:

张怀民字��,又字梦得,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苏辙撰《黄州快哉亭》文,“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现了超然放达的情怀。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元丰六年十二月)

(四)再说“闲”

了解作者,细致揣摩文中叙事部分,我们是否对该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了更深的理解?

“闲”: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美好的东西是一直在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并欣赏。其中也包含着对追名逐利的人的讽刺。

意义非常丰富的“闲”:有一点自嘲,有一点自慰,有一点自乐;有一点讥讽;更有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清逸和豁达。美景是慰藉苦闷的良方。

作者以清旷的词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是诗人对磨难的超越。

“身闲只觉时光好。”(欧阳修)

“世上并不少闲心,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金性尧)

“一生只愿做闲人。”(齐白石)

(五)拓展

阅读下文,更好地理解“闲”。

与范子丰书 苏轼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苏轼是眉山人,处在峨眉山下。“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豁达。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更是妙句。江山胜景谁能意会呢?抱持闲情去印证、享受,就会有“聚散总关情,古今才一瞬”的禅悟了。

(六)背诵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方法――字字精警动人,要咬文嚼字,不放过一个字,用比较法挖掘作品内涵。我们还领会了一种学习态度――细读,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猪八戒吞人参果一样囫囵吞枣是时尚的时候,而细读这种对经典的学习态度更显得可贵。我们更体会了一种人生态度――“闲”,在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适当的“慢”下来,就像在欧洲著名的风景区阿尔卑斯山上有块“慢慢走,欣赏吧”的牌子一样。我们需要“闲”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灵魂。

今天我们事实上就通过实践来实现了苏轼的精神,一节课时间细细地品尝苏轼留给大家的美味大餐。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一生去体会感悟这样的文学、文化盛宴。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作业套餐:

1.翻译课文

2.作文:说“闲”

3.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推荐阅读《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传》(林语堂)、《苏轼传》(王水照)、《漫话苏轼》(莫砺锋)

补充资料: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自评文》)

《记承天寺夜游》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

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坡公哉?(袁宏道)

长或千言,简或数语,信笔写来,皆成文章,不假雕琢,自然成趣,犹如石晶珠母,自见光辉。(《东坡志林》前言)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

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苏轼《与赵晦之书》)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苏轼《答李端叔书》)

此间但有荒江大山,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尔。(苏轼《与言上人》)

但废放之中,病患相仍,默坐观者,虽无所得,而向之浮念杂好,尽脱落矣。(苏轼《与张天觉》元丰六年六月)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坌:bèn聚集)入。觉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苏轼:《书临皋亭》)

倪岗,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匆匆教案

一份好的教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哦!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记承天寺夜游试讲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定篇类型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虚词:遂、寝、盖、但。根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说出他们的意义及用法,疏通全文,背诵全文。   2.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

3.逐字逐句探讨文本细微之处,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4.感受“闲”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及课型】课时:1课时。课型:定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停顿。用红笔画出读不准的字、词、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学过文言文中的含有该字词的词句及含有该字的现代词语或成语,比较词义是否相同。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重点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教师展示标题,由题目导入。

记:一种文体。我们还学过哪些“记”?

由“承天寺”你能想到些什么?“名山必有名寺”,环境之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人文之美。

由“夜游”你能想到什么?时间,朦胧美。

唤起原有的知识,不断主动的参与阅读活动。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参与。让苏东坡带我们去夜游承天寺吧!

(二)初读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初读)

2.请一生朗读全文。(正音)

3.再请一生讲述内容。(解字)

重点字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语)

4.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月夜? (赏美景 看闲人)

初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1:能不能把“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换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不能。不光是有点悬念。还承接前面如积水空明,如在水中,妙在幻觉中竟如真的一般,疑是水草呢!更有感受的先后,正是惊诧看到似水中藻荇的东西,抬头看去原来是“竹柏”。

问题2:比较“藻荇”、“竹柏”图片,这两者像吗?为什么该比喻成为著名的写月色的妙喻?

实际上,两者并不像,最大的区别是竹柏的边缘清晰,而藻荇类的水生植物边缘模糊。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月光的照射下,竹柏影也显得模糊,因此就十分像了。非常精妙的比喻。

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似真似幻,恍恍然如仙境一般。近似错觉,更真实表现了环境之美。

无一字写“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动静相承。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庭院积水的错觉。

问题3:作者为什么能够细腻的感受到月之美呢?

“闲”。简直是优雅的闲情逸致。难道真是“闲情逸致”吗?我们要透过文本表层,再细读课文。(环节过渡)

(三)精研课文

1.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可提前布置,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作者被诬陷贬到黄州。经过生死一线的“乌台诗案”,作者遭受生平最大的挫折。而黄州也就成了其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中关键的时期。

元丰六年春,苏轼生病,一连几个月没有出门,有人传苏轼病死了,连皇帝都知道这件事。

补充资料:

子瞻登乙科,以书谢欧公。欧公话梅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头地。”(《韵语阳秋》)

慈圣光献(仁宗皇后曹氏,神宗祖母)大渐(将死),上(宋神宗)纯孝,欲肆赦。后曰:“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时子瞻对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上悟,即有黄州之贬。(《蓍旧续闻》)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春夏多苦疮疥、赤目,因此杜门省事。而传者遂云病甚者,至云已死,实无甚恙。今已颇健,然犹欲谢客,恐传者复云云,以为公忧。(苏轼《与李公择》元丰六年)

2.再读课文,细读文本,读出新滋味

3.品析叙事部分

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阅读的任务就是要把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用心去品味去挖掘出来。不可放过一个字。

前面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是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先来赏析这部分。

提问1:全文84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10字。为什么这样写?

比较: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等不同写法。可以清晰的感受作者郑重其事记下值得记忆的日子。

方法总结:比较法,作者写的跟作者虽然没有写出但可以写的进行比较。

补充资料:

作者同期同类作品《记樊山》《记赤壁》《记游定惠院》都没有准确时间。而《赠别王文甫》“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泗岸喜题》“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记与安节饮》“元丰辛酉冬至,仆在黄州,侄安节远来,饮酒乐甚,以识一时盛事。”有详尽的时间。同样都是非常重要的时间。

提问2:“解衣欲睡”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作者经历和诗文,联系上下文。

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加上苏轼工作上迎来送往,本身又喜欢奖掖后学,因此经常高朋满座,吟诗作画,生活非常丰富。在密州作知州还很怀念在杭州的热闹。“欢饮达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序)也不在少数。而现在贬到黄州,繁华已不属于自己。

一点月光入户,作者便“欣然起行”,也正说明作者并不真想睡;而是很无奈的。与作者生平联系,在比较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心情。

补充资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东坡�(副职,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是知州的副职)杭州,不胜杯酌。部使者知公颇有才望,朝夕聚首,疲于应接。乃号杭�为“酒食地狱”。(《萍洲可谈》)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苏轼《行香子》)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苏轼《读仲闵诗卷,因成长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4.分组合作学习,依例探讨文本细微之处。

第一组探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月光悄然入户。拟人化。由“欲睡”到“欣然”,人物心情变化的一伏一起跃然纸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二组探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独乐不如众乐”。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分享。

“无与为乐者”:“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苏轼语)。孤独感。也从另一角度写出张怀民是真知己。

第三组探讨:怀民亦未寝

比较: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酣眠,要苏轼叫醒;假如此时张怀民正在欢宴,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在假想的比较中感受“亦”字之妙。这正说明两人是同道之人。突出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只不过苏轼已行动。一个轻轻的“亦”字除了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之外,还让我们体味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难能可贵……

第四组探讨: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没有酬唱,没有欢歌,只有两个愁苦之人静静散步。“万物静观皆自得”,正是在这宁静中,自然的美好突显出来,给孤寂的灵魂以抚慰。正如苏轼所说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与范子丰书》);“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平平几字,淡淡一句,我们却咀嚼出了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补充资料:

张怀民字��,又字梦得,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苏辙撰《黄州快哉亭》文,“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现了超然放达的情怀。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元丰六年十二月)

(四)再说“闲”

了解作者,细致揣摩文中叙事部分,我们是否对该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了更深的理解?

“闲”: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美好的东西是一直在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并欣赏。其中也包含着对追名逐利的人的讽刺。

意义非常丰富的“闲”:有一点自嘲,有一点自慰,有一点自乐;有一点讥讽;更有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清逸和豁达。美景是慰藉苦闷的良方。

作者以清旷的词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是诗人对磨难的超越。

“身闲只觉时光好。”(欧阳修)

“世上并不少闲心,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金性尧)

“一生只愿做闲人。”(齐白石)

(五)拓展

阅读下文,更好地理解“闲”。

与范子丰书 苏轼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苏轼是眉山人,处在峨眉山下。“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豁达。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更是妙句。江山胜景谁能意会呢?抱持闲情去印证、享受,就会有“聚散总关情,古今才一瞬”的禅悟了。

(六)背诵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方法――字字精警动人,要咬文嚼字,不放过一个字,用比较法挖掘作品内涵。我们还领会了一种学习态度――细读,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猪八戒吞人参果一样囫囵吞枣是时尚的时候,而细读这种对经典的学习态度更显得可贵。我们更体会了一种人生态度――“闲”,在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适当的“慢”下来,就像在欧洲著名的风景区阿尔卑斯山上有块“慢慢走,欣赏吧”的牌子一样。我们需要“闲”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灵魂。

今天我们事实上就通过实践来实现了苏轼的精神,一节课时间细细地品尝苏轼留给大家的美味大餐。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一生去体会感悟这样的文学、文化盛宴。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作业套餐:

1.翻译课文

2.作文:说“闲”

3.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推荐阅读《东坡突围》(余秋雨)、《苏东坡传》(林语堂)、《苏轼传》(王水照)、《漫话苏轼》(莫砺锋)

补充资料: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自评文》)

《记承天寺夜游》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

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坡公哉?(袁宏道)

长或千言,简或数语,信笔写来,皆成文章,不假雕琢,自然成趣,犹如石晶珠母,自见光辉。(《东坡志林》前言)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

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苏轼《与赵晦之书》)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苏轼《答李端叔书》)

此间但有荒江大山,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尔。(苏轼《与言上人》)

但废放之中,病患相仍,默坐观者,虽无所得,而向之浮念杂好,尽脱落矣。(苏轼《与张天觉》元丰六年六月)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坌:bèn聚集)入。觉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苏轼:《书临皋亭》)

倪岗,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匆匆教案

一份好的教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哦!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记承天寺夜游试讲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教案(匆匆教案)